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及其史料概述

2015-03-21 04:33龔敏芳武夷學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武夷學院文教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武夷武夷山宰相

龔敏芳 陳 平(.武夷學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武夷學院 文教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

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及其史料概述

龔敏芳1陳平2
(1.武夷學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學院 文教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有宋一代,福建武夷地區(qū)誕生了二十位宰相,他們的為政理念及思想是閩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地區(qū)的宰相群體,他們又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內(nèi)涵。宋代武夷宰相研究史料頗豐,其中小部分以文集方式保存,而絕大部分則散見于各種歷史文獻中。文章搜集整理各種不同文獻,以豐富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的資料,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史料上的支持。

武夷山;宋代宰相;史料

在宋代,武夷山是文化極其璀璨的地區(qū),名人輩出。法醫(yī)學鼻祖宋慈,歷史學家袁樞,文學家嚴羽,詞人柳永,理學大師朱熹,無不以濃厚的筆墨在抒寫著武夷山的精彩歷史。其中宰相的數(shù)量尤為矚目,宋代大武夷籍 (武夷山周邊及其相鄰的閩北各縣市區(qū))在朝為官者人數(shù)眾多,而官拜宰相之位的則多達二十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也構(gòu)成了武夷文化的精彩內(nèi)容。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研究,對武夷文化,以及宋代社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歷史人物離不開具體的史料。宋代武夷宰相所著甚多,其中少數(shù)宰相的著作被比較完整地存留下來,而大多數(shù)的著作則或者亡佚,或者散見于其它歷史文獻中。本文爬梳宋代武夷二十位宰相的史料,以期為研究者提供參考。

一、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概況

林特(約951-1023年),字士奇,南劍州順昌(福建順昌縣)人(其祖林揆,于唐末出任永順場長。933年升永順場為順昌縣,故定居順昌)。林特仕南唐為蘭臺校書郎。入宋,累遷三司鹽鐵副使,與劉承珪等改革江淮茶法,歲增課百余萬。林特的茶法改革也對當時福建茶葉,尤其是武夷山茶葉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后以右諫議大夫權(quán)三司使、修玉清昭應宮副使,遷尚書工部侍郎,真拜三司使。三司罷,歷戶部、吏部侍郎、尚書右丞、工部尚書。仁宗即位,進刑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后落職知許州,還為工部尚書。特勤于吏職,善承上接下,與朝官丁謂、王欽若、陳彭年、劉承珪等五人,時人稱為“五鬼”。死后追贈為尚書左仆射。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咸豐五年登進士第,為大理評事、知玉山。后召直史館,知制誥,為翰林學士,累遷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宋景佑三年(1036年)任同知樞密院事,寶元年間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慶歷五年(1045 年),拜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封郇國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卒,謚文憲。皇佑中,改謚文簡。

吳育(1004-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及第,歷知襄城等縣。景佑元年(1034年)舉賢良方正,擢直集賢院、通判蘇州。五年,拜樞密副使,尋改參知政事。慶歷五年(1045年)任參知政事。嘉佑三年(1058年)卒,謚正肅。

陳升之(1011-1079年),原名陳旭,出生于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的三里亭。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舉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遷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嘉佑五年(1060年),拜樞密副使。宋熙寧元年(1065 年)任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二年(1079年)卒,謚成肅。

吳充(1021-1080年),字沖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吳育弟。中寳元元年(1038年)進士高第,調(diào)谷熟縣主簿。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除集賢校理,判吏部南曹,改知太常禮院。至和元年(1054年),出知高郵軍。歷知陜州、京西、淮南、河東轉(zhuǎn)運使。三年,為右諫議大夫,拜樞密副使。八年,進樞密使。九年,代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卒,年六十,謚正憲。

黃履(1030-1101年),字安中,邵武軍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嘉佑六年(1061年)進士。熙寧元年(1068年),擢為監(jiān)察御使。元豐中遷翰林侍講學士、禮部尚書;六年,為御史中丞。改革派首領(lǐng)蔡確罷相,章惇免職,黃履貶為龍圖閣直學士,知越州。再降天章閣待制,歷知五州三府。紹圣初,召復龍圖閣學士,為御史中丞,排擊呂大防等元佑大臣。四年,拜尚書右丞。元符中,以為鄒浩辯護罷知亳州?;兆诹?,復召為尚書右丞。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卒。

黃履在政治上積極推行改革,堅持實施新鹽法;主張革除“罰金贖罪”弊政,嚴格執(zhí)法;主張廣開言路,暢通言論。黃履在歷史上被定為奸佞之臣,現(xiàn)代一些學者以歷史的眼光重新評價這位有爭議的宰相。[1]

章楶(1027-1102年),字質(zhì)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治平二年(1065年)擢知陳留縣,歷提舉陜西常平、京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zhuǎn)運使。元佑初知慶州。繼知同州、應天府、廣州,徙江淮發(fā)運使。徽宗立,徙知河南,拜同知樞密院事。卒,謚莊簡,改謚莊敏。

章楶是著名的軍事家,善于用兵,知人善任,并培養(yǎng)了諸如種師道、折可適等一批優(yōu)秀將領(lǐng),為北宋西北邊防作出了杰出貢獻。

范致虛(約1063-1129年),字謙叔,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佑三年(1088年)進士及第,為太學博士。政和七年(1117年)入為侍讀,遷尚書左丞。宋重和二年(1119年)任尚書右丞。歷知大名、河南、鄧州。靖康初除知京兆府,宣撫陜西。建炎三年(1129年)卒。

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佑二年(1057年)舉進士。四年再登甲科,調(diào)商洛令。宋元豐年間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宣仁聽政,黜知汝州。哲宗親政,起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徽宗初,罷知越州,尋貶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崇寧四年(1105年)卒。

章惇形象備受爭議,《宋史》將其納入《奸臣傳》,以其為佞臣,[2]現(xiàn)代學者試圖從多個角度為章惇平反正名。[3]

黃潛善(1078-1130年),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元符三年(1100年)登進士第。政和中,提舉利州路學事;八年,提點利州路刑獄。宣和初為左司郎,擢戶部侍郎。后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為高陽關(guān)路安撫使。高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擢尚書右仆射;二年,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三年,張澄劾其誤國二十大罪,乃罷相。建炎三年卒。黃潛善在歷史上被定為奸臣。

鄭瑴(1080-1133年),字致剛,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科王昂榜進士,宋高宗擢為監(jiān)察御史,再遷諫議大夫、簽樞密院事。紹興三年(1133年)十二月卒,贈太師(正一品)、謚忠穆。敕葬建州城南紫芝山,立祠祭祀。

李綱(1083-1140年),字天紀,一字伯紀,號梁溪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及第。宣和七年(1125年)為太常少卿。紹興二年(1132 年),除觀文殿學士、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為徐俯等所劾,罷。五年,除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紹興十年薨,謚忠定。

李綱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政治理念、軍事思想、文學理論,乃至于他的人格品質(zhì),都能為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提供營養(yǎng)成分。

劉珙(1122-1178年),字共父,一字共甫,又作恭父,宋朝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人,劉子羽長子。紹興十二年(1142年)考取進士。歷任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潭州知府、湖南安撫使、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干道四年(1169年)任參知政事。淳熙五年(1178年)去世,贈光祿大夫,為忠肅,后追封為魯國公。

袁說友(1140-1204年),字起巖,號東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及第。淳熙四年(1177年)為秘書丞,歷知池州。紹熙中入為侍左郎中,知臨安府。慶元二年(1196年)出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泰三年(1203年)任參知政事。四年,逝于湖州德清寓舍。

任希夷(1156-?年),字伯起,號斯庵,其先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徙居福建邵武。任希夷從朱熹學,登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進士第。調(diào)浦城簿、蕭山丞。宋嘉定年間任參知政事。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1219年),簽書樞密院事,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十四年,出知福州。卒謚宣獻。

真德秀(1178-1235年),本姓慎,避孝宗諱改真字,字景元、希元,號西山,建寧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中乙科進士,授南劍州通判;繼中博學宏詞科,嘉定元年(1208年)遷太學博士。歷遷校書郎、秘書郎、軍器少監(jiān),又遷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端平元年(1234年)召為戶部尚書,改翰林學士、知制誥,拜參知政事。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忠。

真德秀在宋代理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身為理學家和宰相,為理學的官方化做出重要的貢獻。其理學思想、文學思想以及從政理念都值得進一步的挖掘、研究。

徐榮叟(1180-1246年),字茂翁,建寧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知永康縣,通判臨安府,嘉熙元年(1237年)遷太學博士,二年除著作佐郎兼侍左郎官,四年拜右諫議大夫;宋淳佑二年(1242年)任參知政事;旋乞歸田里,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淳佑六年(1246年),致仕,卒,謚文靖。

徐清叟(1182-1262年),字直翁,建寧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徐榮叟的弟弟,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及第。歷主管戶部架閣,遷籍田令,兼崇政殿說書。遷秘書郎,升著作佐郎兼權(quán)司封郎官,遷軍器少監(jiān),皆兼職依舊。遷將作監(jiān),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講。遷太常少卿兼權(quán)戶部侍郎兼侍講。淳佑十二年(1252年)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奉祠。起知泉州。景定二年(1261年)致仕。次年卒,謚忠簡。

蔡杭(1193-1259年),字仲節(jié),號久軒,建陽(今福建建陽)人,蔡沈次子,蔡元定孫。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授浙江麗水縣主簿。寳佑三年(1255年)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又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落職予祠,旋復官,致仕卒,謚文簡(一作文肅)。

蔡杭曾任江東提刑。他從學于朱熹,作為理學家,他的理學思想在案件審理中得到踐行,突出體現(xiàn)儒家的傳統(tǒng)法律精神。

吳栻(或作拭),生卒年不詳,字顧道,又字公發(fā),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為開封府推官。元符二年(1099年),進金部員外郎。崇寧初(1102年),給以事中出使高麗,宣傳宋廷以德修好的意旨。還知開封府。歷工部、戶部侍郎。四年,坐累,削秩知單州。大觀中,歷知蘇州、陳州、河中、成都府。召入奏事,除兵部侍郎。尋除龍圖閣直學士。政和元年(1111年),再知成都。二年,徙知江寧。

二、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史料概況

研究歷史人物,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便是把握盡可能多的相關(guān)史料,這是前提和基礎(chǔ),因此,要進行人物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以為進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chǔ)。有關(guān)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的歷史資料,大致包括宰相個人作品集、散見于他書的個人作品、傳記史料、他人評論性的文章等。

1.個人作品集

宋代武夷山宰相生前大都有作品集,歷經(jīng)幾百年,他們的著作有的存留,有的亡佚,有的殘缺,需要深入地收集與整理。

林特于景德二年(1005年)與李溥等奉真宗命編寫《茶法條貫并課利總數(shù)二十三策》,并著有《會計錄》三十卷,主持編纂《東封西祀朝謁太清官慶賜總例》三十六卷。均佚。

章得象編著《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仁宗寶元天文祥異》十卷,《章文簡公詩集》二十卷,均已佚。章得象還奉詔編輯《節(jié)國朝會道節(jié)錄》,據(jù)《浦城縣志》[4]記載,是書于天圣年間起編,慶歷四年(1044年)成書,一百五十卷,內(nèi)容主要以“國朝故事因革制度編次”,記述宋初至慶歷間史事。該書也已經(jīng)亡佚,殘卷收入《宋會要輯稿》。[5]

吳育曾著文集五十卷,主要有 《文采》、《西臺酬錄》、《制科文集》等,均亡佚。

吳充著有《樞密院時政記》十五卷、《熙寧詳定軍馬敕》五卷,今已佚。

章楶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詞歷來評價頗高,著有《杏花村集》,今佚散。章惇著有《導洛通汴記》一卷、《熙寧新定孝贈式》十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百三十四卷,今僅存《導洛通汴記》。

李綱著述豐贍。有《易傳》內(nèi)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均亡佚。文章、歌詩、奏議百余卷,又有 《靖康傳信錄》、《奉迎錄》、《梁溪詞》、《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南宋嘉定間,刊其《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僅存殘帙?,F(xiàn)代學者王瑞明整理點校李綱作品為《李綱全集》。[6]

劉珙著有文集八卷,奏議十卷,內(nèi)外制二十卷。今已佚。

袁說友學問廣博、文詞豐蔚,撰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五十卷,凡一千余篇。袁說友對中國古代易學思想的發(fā)展做出過很大的貢獻,著有《擇善易解》,已亡佚。著有《東塘集》,其中公文多切時病,內(nèi)容包括廣開言路、選才任賢、關(guān)心民瘼等政治主張和治國理念。

任希夷著有《斯庵集》,已佚。

真德秀著述繁富,今存《四書集編》二十六卷,《大學衍義》四十二卷,《讀書記》,《文章正宗》二十卷、四庫全書本《西山文集》五十五卷。后人將其《讀書記》及奏議、詞稿、講義等合為《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現(xiàn)代學者陳靜點?!端臅帯?,收入《儒藏·精華編》。[7]

徐榮叟著有 《諫垣存稿》、《緝熙講義》、《西掖代言》、《南宮表箋》、《橘坡雜著》,均亡佚。

蔡杭的作品后人輯有《久軒公集》一卷,收入《蔡氏九儒書》,[8]有文四十四篇。

吳栻著作有《雞林記》二十卷、《論語十說》、《蜀道紀行詩》三卷、《庵峰集》一卷。均亡佚。

2.傳記史料

人物傳記對于了解研究人物的才能、生活、道德、貢獻具有重要意義。有關(guān)宋代武夷山地區(qū)宰相的傳記史料主要見于史書、地方志、族譜等。

《宋史》。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人物傳記是史書的一個重要部分,宋代武夷山地區(qū)二十位宰相,除袁說友外其余各位《宋史》均有立傳。[2]

《宋宰輔編年錄》。南宋徐自明撰,該書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二百五十余年間,大臣進退,詳細記載其拜罷之由,敘事詳實,內(nèi)容豐富。融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體于一爐,是研究宋代相權(quán)情況的重要參考資料。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中,除1215年以后任相的任希夷、真德秀、徐榮叟、徐清叟、蔡杭、吳栻外,其余十六位宰相的拜罷之由均見于該書。[9]

地方志。地方志是全面記載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情況的書籍文獻,其中敘述本地及與本地有關(guān)的人物活動是地方志的重要內(nèi)容。武夷山地區(qū)宰相作為地方的重要人物,在武夷山地區(qū)各地的方志中均有傳記。明嘉靖編纂的《邵武府志》,對李綱、黃潛善(奸佞)、黃履(奸佞)均有傳記;[10]清代黃恬主修《新修浦城縣志》分別有章得象、吳育、吳充、章楶、章惇、真德秀、徐榮叟、徐清叟的傳記;[4]《嘉靖建陽縣志》分別有陳升之、范致虛、蔡杭的傳記;[11]民國詹宣猷等修《建甌縣志》分別有張栻、鄭瑴的傳記。[12]清代董天工編《武夷山志》分別介紹了真德秀、李綱、吳栻、徐榮叟、徐清叟、劉珙等,并收錄他們所作與武夷山有關(guān)的詩文。[13]

族譜。族譜是家族史料的一種,以表譜的形式匯編家族史素材,特別是記載了家族里重要人物的事跡,因而對研究歷史人物具有特殊意義。宋代武夷山宰相作為重要的家族人物,在各自的族譜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例如清代章貽賢輯撰《章氏會譜》,有宰相章得象傳、宰相章楶傳,并保存有宋祁為章得象所作《文憲章公墓志銘》;[14]福建省建甌市《鄭氏文獻族譜》3中有鄭瑴的記載,吳子才主編福建浦城《吳氏族譜》4中有吳育、吳充的記載,光緒十五年己丑秋月(1889年)重修邵武《禾坪黃氏大成宗譜》中有黃履的記載等。

3.散見的個人作品

宋代武夷山宰相散見的個人作品主要包括奏議文和詩詞等作品。

奏議文。奏議是古代封建社會下情上達的手段,是臣僚協(xié)助君主管理國家、社會的主要工具。群臣在奏議中指陳時弊、議論得失、建言獻策,其實就是個人所持有的普遍價值觀的體現(xiàn),因此,奏議文是研究人物尤其是臣僚思想的重要材料。宋代武夷山宰相作為朝廷的重要官員,也留下了不少奏議公文。除真德秀、李綱、袁說友的大部分奏議文在其文集中保留下來外,其余宰相的奏議文則散見于相關(guān)古籍中。以下列舉幾種收錄宋代武夷山宰相奏議文較多的古文獻。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李燾編著,從宋太祖建隆元年開始至宋欽宗靖康元年止,記載了北宋王朝長達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李燾堅持“寧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則,取材十分豐富,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15]清代黃以周等人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輯錄了相當一部分《長編》散失的條目。[16]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李心傳著,記述宋高宗一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該書可以稱是《長編》的繼續(xù)。[17]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徐夢莘著,該書收錄了三朝有關(guān)宋金和戰(zhàn)的多方面史料。宋金和戰(zhàn)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jù)親身經(jīng)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shù)百家。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志、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保存了宋代大量的史料。[18]

《宋會要輯稿》。清代徐松根據(jù)《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宋代官修《宋會要》加以輯錄而成。該書內(nèi)容豐富,十之七八為《宋史》各志所無,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資料,收錄了大量關(guān)于典章制度的奏議文。[5]

《文獻通考》。宋元時代馬端臨所作,是繼《通典》、《通志》之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著作,記載了從上古到宋朝寧宗時期的典章制度通史,和《通典》、《通志》合稱“三通”。該書對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對宋代的典章制度,記載也特別詳細,書中有關(guān)宋代的史料價值超過了同類的其它著作。[19]明代王圻撰《續(xù)文獻通考》,所紀上起南宋嘉定年間,下至明萬歷初年,體例仿《通考》,又兼取《通志》之長,收集史乘和各家文集﹑往牒及奏疏等。[20]

《玉?!贰D纤瓮鯌刖?,所錄資料重點在于典章制度及吉祥善事,是一部專論歷代文物典章制度沿襲、變革之書。此書論述典章制度,略前代而詳當代,因此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其史料價值,遠在《宋史志》之上。[21]

《國朝諸臣奏議》。又稱《宋名臣奏議》、《皇朝名臣奏議》,南宋宗室趙妝愚編纂,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按門類編纂的屬于斷代性質(zhì)的檔案文獻匯編。它篇軼繁巨,收錄了北宋243位官員所上的1631篇奏議,約130萬字,留下了宋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的大量資料。[22]

《歷代名臣奏議》。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士奇、黃淮等應詔編纂,是中國從商朝到元朝的奏議匯編。該書取材廣泛,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其中也大量涉及宋代武夷山宰相的奏議文。[23]

《宋大詔令集》。是北宋九朝重要詔令匯編,輯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間三千八百余篇詔令。[24]

武夷山宋代宰相的奏議文主要見于以上相關(guān)古籍文獻,這是研究武夷山宰相的特殊的也很重要的材料。奏議文資料也見于《全宋文》[25]。該總集由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收集了兩宋320年間所有現(xiàn)存單篇散文、駢文、詩詞以外的韻文,也包括奏議文。但《全宋文》對宋代武夷山宰相奏議文的收錄不免有遺漏之處,需進一步補充。

詩詞?!霸娨匝灾?,文以載道?!毖芯咳宋锼枷朊獠涣藢ζ湓娫~作品的分析,宋代武夷山宰相大多在文學上有一定成就,也留下或多或少的作品。這些詩詞資料基本收錄于《全宋詩》、《全宋詞》。如《全宋詩》收錄袁說友詩歌六百六十四首、任希夷詩歌一百一十八首、章得象詩歌二十一首、吳充詩歌十一首、吳育詩歌七首、劉珙詩歌二首,《全宋詞》收錄范致虛詞四首、章楶詞二首。

4.他人評議性文章

奏議文。古代社會,奏議文除了臣僚用來指陳時弊、建言獻策之外,還被用于檢討批評監(jiān)督同僚、嘉許舉薦他人。這評議性質(zhì)的奏議文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因此也是研究古代官員的很重要的材料。宋代武夷山宰相在朝為官,免不了來自同僚的批評或嘉許,其奏議文資料也不在少數(shù),應該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視。這部分研究資料的保存可參見上文所舉收錄奏議文的古籍文獻。

酬唱、書信、賀文等。這些類型的文章也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史料,其內(nèi)容可以體現(xiàn)所要研究人物的交游情況及其關(guān)注焦點,從側(cè)面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為官及其思想等情況。宋代武夷宰相群體這方面的史料不少,大多在族譜中得以保存。例如宰相鄭瑴,史料中對他的記載并不多,其個人作品流傳下來的也很少,但是在《鄭氏文獻族譜》里,收錄了不少鄭瑴同朝官員以及后人介紹評價鄭瑴的文章,是研究鄭瑴的寶貴資料。又如《章氏會譜》[14]保存了許多他人與章得象、章惇、章楶的酬唱詩、書信、賀文等。

三、宋代武夷地區(qū)宰相群體史料的價值

1.史學價值

宋代武夷二十位宰相做為一個特殊的政治大群體,對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個宰相群體有大量的公文留存至今,其內(nèi)容集中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倫理道德、語言文學、民俗風情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后人研究了解宋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2.理學價值

宋代的武夷山是朱子學的搖籃,宋代武夷山宰相或身為理學家或是理學的推動者,大多與宋代理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朱子理學從學術(shù)走向政治,走向民間的見證者。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在理學傳播中的地位不容忽視,是理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3.文學價值

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史料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奏議文已被學界普遍認可為散文的一部分,如傅璇琮主編的《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就設(shè)有“章表體散文研究”一節(jié)[26],因此,武夷山宰相群體的大量奏議文應是武夷山文學的重要內(nèi)容。宋代武夷山宰相群體的大部分成員都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詞,其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亦提出自己的文藝思想。例如真德秀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中,提出了相關(guān)的文學方法論“亦能代表南宋的一般風尚,但有些地方頗能自出心裁”[27];李綱的詩歌作品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王錫九先生亦給予了較高的評價。[28]這些文獻為武夷山文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總之,武夷山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地之一,作為這一地區(qū)的特殊群體,宋代武夷山宰相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挖掘、整理他們的相關(guān)文獻史料,對構(gòu)建閩文化、豐富武夷山“雙世遺”內(nèi)涵,具有深遠意義。

[1]沈慧芳.宋代閩北籍宰相黃履功過評說[J].武夷學院學報, 2014,33(3):9-14.

[2](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汪天順.章惇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2.

[4](清)黃恬主修,余奎元等點校.新修浦城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5](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6](宋)李綱撰,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7](宋)真德秀撰,陳靜校點.四書集編[M]//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精華編一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8](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影印本)[M].山東:齊魯書社,1997.

[9](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明)陳讓編纂,楊啟德,傅喚民等校注.邵武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11](明)嘉靖建陽縣志(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12](民國)詹宣猷等修,蔡振堅等繤.建甌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

[13](清)董天工.武夷山市地方志編繤委員會.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4](清)章貽賢.章氏會譜[M].福建浦城章仔鈞練夫人研究會翻印,2008.

[15](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6](清)黃以周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8](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9](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0](清)乾隆官修.續(xù)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1](宋)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3.

[22](宋)趙妝愚編纂,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國朝諸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3](明)楊士奇,黃淮編纂.歷代名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4](宋)宋大詔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5]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6] 傅璇琮主編,陳飛分卷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00-203.

[27]張健.真德秀的文學理論研究[J].中國文學研究,1986,(2).

[28] 王錫九.宋代的七言古詩·南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6-16.

Summarization o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it's Historical Sources in Wuyishan in the Song Dynasty

GONG Minfang1CHEN Ping2
(1.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2.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Song's Dynasty,Wuyishan born twenty prime ministers,for their political ideas and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Fujian and Chinese culture.As a group of regional prime minister,they are also indispensable connotation of Wuyishan World Heritage.About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data of Song dynasty Wuyishan prime minister is quite rich,a small number of it saved in corpus,while most of it is scatter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Article collects various documents,in order to enrich the data of Song Wuyishan prime minister,and provide support for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ata.

Wuyi;prime minister in the Song Dynasty;historical sources

龔敏芳(1980-),女,漢族,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哲學。

K244.07

A

1674_2109(2015)02_0006_07

2015-01-18

武夷學院??蒲许椖?XQ201311S)。

猜你喜歡
武夷武夷山宰相
《武夷天下秀》
它們的家園——武夷山
大美武夷山
武夷學院
基于PTR-TOF-MS與GC-MS技術(shù)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氣特征分析
風雨廊橋——武夷山馀慶橋
武夷聽濤
中華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