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張寧寧,高飛,呂東文,葛欣,周文平
(1.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 肝膽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6;2.沈空寧山路干休所,遼寧 沈陽 110031)
脾臟膿腫是較為少見的腹部外科疾病,根據其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B超及CT檢查等診斷多不困難,其中B超及CT檢查是較可靠的診斷依據。既往多采用外科切脾或切開引流的方法。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成為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案,現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11例脾臟膿腫的臨床醫(yī)治資料,報道如下。
本組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齡23~72歲,平均(43.4±3.6)歲,病程20~45 d。其中脾外傷史6例,行保脾治療后發(fā)生脾臟膿腫,其中有1例患者脾外傷時間較長,為4個月;風濕性聯合瓣膜病并發(fā)多發(fā)性脾膿腫2例;繼發(fā)于脾梗塞治療后1例。伴不同程度多器官功能不全8例,其中肝功能不全7例,腎功能不全4例,心功能不全3例,肺功能不全4例,凝血機制不全5例。本組患者均有寒戰(zhàn)、發(fā)熱及不同程度的左上腹痛癥狀,體溫38.0~40.2 ℃,早期多為不規(guī)則熱型,病情發(fā)展后可呈弛張熱型,查體脾腫大10例。均行血細菌培養(yǎng),其中5例為大腸桿菌,3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銅綠假單胞菌,2例無細菌生長。11例全部行膿液標本細菌培養(yǎng),其中5例大腸桿菌,3例金黃色葡萄球菌,3例無細菌生長。11例治療前均行B超和CT檢查,明確診斷為脾臟膿腫。其中多發(fā)脾膿腫5例,單發(fā)脾膿腫6例;大小4 cm×3 cm~8 cm×6 cm。
所有病例一經明確診斷,立即給予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和對癥治療。腹部超聲定位,患者體位根據膿腫位置而定,避開左腎上腺,胸膜及腹腔空腔器。選擇進入膿腔最低位的角度,測量進針深度。穿刺點和方向路徑確定后,局麻后消毒鋪無菌洞巾,在擬穿刺點切開皮膚2~3 mm,20 mL注射器針頭試驗性穿刺,進入皮下,小止血鉗分離皮下組織后,沿預先確定的方向及深度進針,選用10號(盡可能粗)一次性一步法PTCD穿刺針(管)。進針后抽出膿汁,針芯退出少許,軟管再進入1~2 cm,縫合并且固定引流管。將抽吸膿汁送檢細菌培養(yǎng)及其藥物敏感試驗。
術后臥床休息4~6 h,注意觀察血壓、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以及腹部體征和膿汁引流量及其性質的變化情況。如果膿汁黏稠混濁,可以甲硝唑液加慶大霉素液定期沖洗。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當膿腔分泌物已消失,且引流液細菌培養(yǎng)為陰性后,停止引流管沖洗;夾閉引流管直至復查超聲膿腔消失后拔除穿刺引流管。
11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引流出膿汁,引流量50~140 mL。24~72 h內體溫恢復正常;其中3例直徑大于8 cm(內有分隔)者,在2周后行第二次穿刺再置管。術前平均白細胞計數(12.8±2.3)×109/L,術后第5天降至(6.5±1.4)×109/L;6例伴發(fā)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術前共計18個器官系統(tǒng)功能不全,術后7 d共計11個器官系統(tǒng)功能恢復正常,功能不全器官術后1周恢復率為61.1%。術后每周復查腹部B超,每2周復查CT。根據B超或CT結果判定膿腔大小,而后試驗性夾閉引流管,3~5 d后無反應,拔出引流管。本組無內出血、膿腫潰破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住院天數14~31 d.平均21.7 d。出院后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脾臟具有強大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膿腫發(fā)生的原因多為血行感染或創(chuàng)傷滲出后引起繼發(fā)感染,常為體質虛弱的老年人或伴發(fā)外傷者。一旦發(fā)生,病情較重,極易出現嚴重的膿毒血癥和感染性休克。若再并發(fā)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將更兇猛危險,文獻報告手術死亡率增高達到67%[1-2]。此時機體多呈比較衰竭狀態(tài),難以承受較大手術治療。而微創(chuàng)治療,對患者體質要求及耐受力要求低,術前準備時間短,不需特殊復雜的麻醉和開腹,只需在局麻下實施穿刺治療,創(chuàng)傷小,對生理干擾小,機體痛苦少;而且微創(chuàng)治療一旦引流成功,引流效果好,見效快。因而微創(chuàng)治療是非常可行的,也顯示出明顯優(yōu)勢。
脾臟膿腫的治療以往主要是行脾切除或膿腫切開引流術。隨著影像學定位技術的進步,使診斷與治療一體化。 B超引導下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治療明顯顯示出優(yōu)勢并廣泛引用。本組11例患者在B超引導下微創(chuàng)治療全部成功,治愈率100%,無氣胸、出血、膿腫破裂、胰漏、腸瘺和腹腔感染,及導管脫落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無死亡病例。表明:微創(chuàng)治療安全可靠,簡便可行。 其中,8例伴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不全患者中的5例患者為外科開腹引流術的禁忌證。統(tǒng)計術前共計18個器官系統(tǒng)功能不全,術后7 d共計11個器官系統(tǒng)功能恢復正常,功能不全器官術后1周恢復率為61.1%。該結果表明:微創(chuàng)治療不僅將外科切開引流術的適應證擴大,而且可使不全功能器官和系統(tǒng)得以有效恢復。
脾臟質地脆弱,血液循環(huán)豐富;一旦脾臟膿腫形成,脾臟側支血管迅速建立,往往導致周圍粘連比較嚴重;如果早期膿腫穿刺均極易引發(fā)出血或穿孔。為此,我們認為:(1)若膿腫形成成熟或壁超過3 mm,通常穿刺不易引發(fā)穿孔及出血。此時微創(chuàng)治療可使膿腫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完整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膿液擴散,可盡快控制感染,而且引流后可以減輕膿腔壓力,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2)由于PTCD穿刺針(管)多為前方軟質,退針后為防止脫落自動縮至近圓形,其弧度直徑多為2.5 cm,所以對單發(fā)膿腫大小超過3.0 cm,留置穿刺置管引流確實可靠。此時引流管穩(wěn)固留置在膿腫,可經引流管沖洗膿腔,也可以在膿腔內局部應用抗生素治療,促進病情盡快痊愈。(3)對較大或多發(fā)膿腫,一次穿刺效果不佳者,再次穿刺時間宜選在第一次穿刺后1~2周,且在復查B超或CT證實膿腫未縮小時。
總之,對脾臟膿腫的微創(chuàng)治療可以在最小的損傷條件下,達到與手術治療相同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的禁忌證患者,從而成為臨床治療脾臟膿腫的首選方法。
[1] 夏穗生. 我國脾臟外科的發(fā)展回顧 [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 24(12): 705-707.
[2] 吳孟超, 吳在德. 黃家駟外科學 [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1869-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