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華
(浙江省海鹽縣西塘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314305)
為了解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本組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縣結核病定點醫(yī)院的肺結核患者120例,在定點醫(yī)院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社區(qū)綜合管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縣結核病定點醫(yī)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120例,所有病例均給予我國目前統(tǒng)一的肺結核化療方案(2H3R3Z3E3/4H3R3),其中60例在化療的基礎上配合參與了社區(qū)綜合管理進行治療,另外60例因其他原因未參與社區(qū)綜合管理,最后比較兩組病例的治療效果。管理組患者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11~79歲,平均(45.2±21.4)歲;未管理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0~80歲,平均(46.3±22.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確診后均在我縣結核病定點治療醫(yī)院給予我國目前統(tǒng)一的肺結核化療方案(2H3R3Z3E3/4H3R3),利福平(空腹口服,每日0.6g)、異煙肼(空腹口服,每次0.3g)、乙胺丁醇(口服,每日 1.0g)、吡嗪酰胺(口服,每日1.5g)等進行治療,治療方案嚴格按照化療方案要求服用。社區(qū)綜合管理方案總體如下(1)社區(qū)管理人員對病人實行全程管理,定期對病人進行隨訪,定期檢查病人目前的服藥情況、治療情況,糾正錯誤的服藥方法,了解服藥的不良反應情況,督促肺結核陽性病人家屬到縣級定點醫(yī)院進行篩查體檢;(2)病人按要求進行門診復查、取藥、留送合格的痰檢標本,并做好每次的服藥記錄;(3)向病人及家屬普及肺結核疾病的預防知識,宣教肺結核的病理特點、臨床癥狀等情況,動員家屬共同參與病人管理。
1.3 療效評價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胸片檢查顯示曾患病處陰影與正常組織邊界清晰;基本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胸片檢查顯示曾患病處陰影與正常組織邊界不完全清晰;未痊愈:臨床癥狀未變化或加重,胸片顯示患病處陰影與正常組織無邊界[1]。治愈率=(痊愈+基本痊愈)×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組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臨床總結,肺結核疾病的慢性傳染源主要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及影響范圍大等特點。臨床給予針對性治療和社區(qū)綜合管理后,管理組的治愈率98.3%,明顯高于未管理組7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管理組的痊愈及基本痊愈也明顯多于未管理組,未痊愈人數比未管理組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組通過臨床觀察與統(tǒng)計發(fā)現,肺結核疾病的慢性傳染源主要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及影響范圍大等特點。(1)傳染性強。肺結核疾病的傳染源主要是以唾液和空氣為媒介而傳播,患者的氣息與唾液或者咳痰都容易導致肺結核病[2]。因此在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時,必須做好防范措施,尤其不可與幼兒、老人及患者接觸。如需外出,患者則需做好防傳染措施。(2)傳播速度快。肺結核傳染源在遇到適當的傳播途徑及傳染機體時,會飛速傳染給機體。人們依賴的空氣是其傳播最適宜的途徑[3]。(3)影響范圍大。肺結核患者在得到確診前,傳染源早已潛伏較長一段時間,當患者無意識攜帶病菌外出到人口密集的地方時,則病菌會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他人。
本組中對所有患者均給予我國目前統(tǒng)一的肺結核化療方案(2H3R3Z3E3/4H3R3)治療,主要是因為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一線抗結核藥物的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綜合效果較優(yōu)。結果顯示,通過結核病針對性治療后未管理組治愈率為76.7%。而在此基礎上,管理組患者參與了社區(qū)綜合管理,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臨床治愈率為98.3%,顯著高于未管理組(P<0.05),說明在應用肺結核化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社區(qū)綜合管理,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愈率。而采取的針對性措施主要是從干預角度,通過加強患者自身管理、定期門診復檢、規(guī)范用藥、疾控宣教及動員家屬共同參與管理等措施,達到對肺結核慢性傳染源控制的目的。
[1]陳恩泰,何晴,蘇麗芳,等.75例老年肺結核繼發(fā)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J].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2013,2(01):34-37.
[2]榮立萍,王樹軍,馮超.120例老年肺結核合并肺感染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z2):401.
[3]李忠東.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特點與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2,31(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