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陶建峰,張長寬,戴瑋琦,徐凡
(1.河海大學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學 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河口海岸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灘涂資源豐富,沿海灘涂圍墾是增加土地資源的主要途徑,我國沿海進行了大量灘涂圍墾開發(fā)活動(徐承祥 等,2004;張長寬等,2011)。河口海灣的圍墾工程建設,改變海岸線輪廓,可能打破原有水動力和海床間的動態(tài)平衡,引起海灣內(nèi)納潮量的重新分配,繼而引起河口海岸水動力與泥沙沖淤變化 (李加林等,2007),并最終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陳道信等(2009) 針對溫州市近期、中期和遠期圍墾工程,分析探討了圍墾對溫州市近海和甌江等各河口潮位、流速和潮量的變化情況。陶建峰等(2011) 分析了江蘇近海大規(guī)模圍墾對M2分潮波、主要潮汐通道的納潮通量等的影響。王黎等(2013) 模擬了鰲江口江南圍墾工程對洪、枯水期納潮量、水位、流速及余流的影響。Song 等(2013) 模擬了渤海、黃河、東海灘涂圍墾對整個海域水動力、潮流能等方面的影響。還有一些學者從懸沙濃度變化(王林素 等,2008)、河床沖淤演變(彭世銀等,2002;倪勇強等,2003) 等角度開展了研究。水動力條件作為泥沙搬運和地形演變的基礎,清晰認識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前后的水動力條件變化十分必要。
臺州灣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西起浙江第三大水系椒江入??冢瑬|至大陳島,包括椒江河口的口外海域和黃礁以南的淺海海域(圖1a)。椒江河口兩岸潮間帶發(fā)育,南岸有寬闊的臺州淺灘,北岸有南洋海涂和北洋海涂(圖1b)。建國以來為促進臺州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臺州灣淺海灘涂進行了大規(guī)模圍墾工程。1983年以前,灘涂圍墾工程主要集中在椒江口南部淺灘,岸線外移的平均速率約為23m/a(池云飛,2006)。自1984年起,近30年來,椒江口兩岸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淺海灘涂圍墾活動。通過不同年份遙感影像(各年份圍墾岸線見圖1b) 分析得到,1984-2013年間,南岸邊灘(臺州淺灘)岸線向海推進約5 000 m,平均速率達167 m/a,北部的南洋海涂、北洋海涂圍墾,其岸線外移的速率分別為67 m/a 和110 m/a。1984-2013年間臺州淺灘、南洋海涂及北洋海涂累計圍墾面積約10 600 hm2。如此大規(guī)模的灘涂圍墾,勢必引起椒江河口及臺州灣水動力變化。
本文利用基于有限單元法和有限體積法的開源模型TELEMAC-2D,計算了1984年和2013年臺州灣海域的潮汐、潮流,系統(tǒng)分析了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工程下,岸線大尺度推進所引起的水動力特征變化,以期為今后的圍墾工程決策提供參考。
TELEMAC 系統(tǒng)是一套適用于模擬河流、河口和海岸二、三維水動力、泥沙、水質(zhì)和生態(tài)等問題的模型系統(tǒng)(EDF-DRD,2013),由法國國家水力學與環(huán)境實驗室開發(fā),基于有限單元或有限體積數(shù)值求解。TELEMAC-2D 作為TELEMAC 系統(tǒng)中的一個二維模塊,可以用于研究水流、風暴潮、波浪、泥沙和污染物輸移等。模型功能包括:考慮非線性影響的波浪傳播、底摩阻、科氏力影響、氣壓和風、紊流、河流入流、水平溫鹽密度梯度、干濕網(wǎng)格判斷等。其網(wǎng)格劃分為不規(guī)則三角形網(wǎng)格,對于重要區(qū)域可進行局部加密,對復雜地形的適用性比較強。TELEMAC-2D 在西歐、加拿大和美國等地區(qū)與國家河流模擬中應用較為廣泛(Horritt et al, 2002; Nicolle et al, 2007; Villaret et al,2013),在中國的應用則比較少。張誠(2008) 應用TELEMAC-2D 對長江口鹽水入侵對青草沙水源地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童朝鋒等(2012) 應用TELEMAC-2D 系統(tǒng)建立長江口鹽水數(shù)值模型,計算了不同徑流、潮汐條件下,崇啟大橋橋墩區(qū)域的潮位和鹽度變化過程。
TELEMAC-2D 基于二維淺水方程,對非線性項采用了相應的假定和近似(Hervouet et al,2007),其控制方程為:
式中:h=η+d 為全水深;d 為靜水深;η 為自由表面;t 為時間;u,v 分別為x,y 方向的流速分量;g 為重力加速度;vt為紊動渦粘系數(shù);f 為科氏力系數(shù)。
臺州灣二維水動力模型計算域包含椒江以及臺州灣近海海域(圖1a),北至象山縣,南至溫州市,南北范圍為27.8°N-29.6°N,東至123°E,避免岸線變化對邊界潮位的影響。模型采用三角形網(wǎng)格,考慮到近岸水流、地形梯度的差異,對河口區(qū)域進行網(wǎng)格加密,最小空間步長為50 m。為滿足穩(wěn)定性要求,時間步長取10 s。模型水平渦動粘性系數(shù)采用k-ε 模型計算。初始條件以零啟動的形式給出。閉邊界采用不可入條件。椒江上游給定流量作為邊界輸入,外海開邊界給定潮位邊界,由東中國海潮波數(shù)學模型提供(張東生等,1996)。
圖1 模型計算區(qū)域、岸線變化及模型驗證點位置
最近,王震等(2014) 分析了椒江河口灣海床演變,得到:1970-1998年臺州淺灘微淤,1998-2006年,臺州淺灘微沖,而2006-2013年,臺州淺灘灘面基本不變,椒江航道深泓基本不變、略有沖刷,趨于床面基本穩(wěn)定??梢娕_州灣海域1984年和2013年的水下地形相差不大。為了準確估計岸線推進對水動力的影響,圍墾前后模型的水下地形均采用2013年實測地形,灘涂地形通過線性插值給出。
模型計算了2011年11月7日至21日的大、中、小潮連續(xù)潮流場,并采用同步實測資料的海門站、瑯磯山站為潮位驗證點,同期實測流速測點T1、T2、T3為潮流驗證點(點位見圖1b)。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大潮期的驗證結果,潮位驗證過程見圖2,潮流驗證過程見圖3。由圖可見,計算值與實測值整體吻合良好?,槾壣秸境蔽宦杂衅停治銎湓蚩赡苁窃撜疚挥诮方谕饽蟼?,緊貼2013年圍墾岸線外緣,模型并未很好反映圍墾堤塘對水流的阻滯所帶來影響,但其漲落趨勢與實測一致。
圖2 潮位驗證過程
圖4 給出了大潮漲落急流場圖。臺州灣海域的漲潮流向基本為NNW-WNW 之間,其主要方向為NW 向,落潮流向為SE-ESE,灣內(nèi)往復流特征明顯,灣外呈現(xiàn)旋轉流的特征,整體流態(tài)與實測資料及文獻(王高陽,2007) 模擬結果一致。因此,模型基本能復演計算區(qū)域水動力特征。
圖3 大潮垂線平均流速流向驗證過程
圖4 模型計算海域漲落急流場圖
臺州灣海域潮波來自西太平洋,由東海陸架傳入,控制本區(qū)潮波運動的是以M2分潮為主的東海前進潮波系統(tǒng)。為了研究圍墾工程對整個海域潮波動力系統(tǒng)的影響,以M2分潮為例,模擬了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前(1984年)和圍墾后(2013年)的潮波分布,分析大規(guī)模圍墾后M2分潮潮波的變化情況。
圖5 M2 分潮同潮圖
圖5(a) 和圖5(b) 分別為臺州灣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前后M2分潮波的等振幅線和等遲角線。由圖可見,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的等振幅線和等遲角線均發(fā)生了一定變化:(a) 下大陳島以西、擴塘山以南、尖山頭以北海域M2分潮等振幅線向岸推移了一定距離,即圍墾后潮波上溯到同一區(qū)域時振幅減小,而下大陳島以東、擴塘山以北、尖山頭以南海域基本沒有變化。(b) 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的等遲角線向岸推移了一定距離,即潮波傳播到該海域時傳播速度減慢,潮波傳播到同一區(qū)域時達到最大潮位的時間稍有所推遲,下大陳島以東海域基本沒有變化。因此,大規(guī)模圍墾使得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潮波振幅減小,傳播速度減慢,而圍墾工程對大陳島以外海域潮波系統(tǒng)幾乎沒有影響。
圖6 給出了灘涂圍墾前后的漲落急流速變化分布。灘涂圍墾后,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漲落急流速大幅度降低,且離圍墾區(qū)域愈近流速減小幅度越大,遠離圍墾區(qū)域流速減小幅度逐漸降低,圍墾對落急流速的影響范圍大于對漲急流速的影響范圍。圍墾區(qū)域附近漲急流速降低幅度在0.15~0.20 m/s 之間,落急流速在圍墾區(qū)域附近變化幅度較大,在0~0.25 m/s 之間。另外,潮流達到椒江河口后,漲、落急流速減小的幅度均有所降低,到達海門港附近后流速基本不變。
圖7 繪出了漲、落急時刻圍墾工程前后的流矢量。圍墾后,潮流受新的岸線及水下地形約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圍墾工程實施較大幅度地改變了灣口以西的海岸線,原灘地成陸阻斷了漫灘的漲、落潮流,潮流通道縮窄。圍墾新岸線前沿流態(tài)有所歸順,臺州淺灘區(qū)域附近漲潮流較工程前向北偏轉進入椒江口,落潮流向南偏轉;北洋海涂區(qū)域附近漲潮流較工程前向北偏轉最高可達10°,落潮流流向基本不變。灣內(nèi)其余海域流態(tài)均較平順,漲、落潮流主流向為往復流的特性沒有改變,頭門、白沙、江山、下大陳等漲、落潮流向基本不變。分析原因為大規(guī)模圍墾后,由于椒江喇叭形河口縮窄,漲潮流受阻,漲、落潮流向發(fā)生改變,導致漲潮流速減小,同時由于大面積的圍墾導致的納潮量減少使得落潮流速也有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降低。
圖6 漲落急流速變化
圖7 漲落急流向變化
圖8 給出了圍墾前后海域大潮高、低潮位變化。由圖8(a) 可以看出,圍墾后海域大潮高潮位在圍墾區(qū)域附近有所降低。靠近圍墾區(qū)域處變幅最大,最大高潮位降低約0.12 m,并向外海遞減。至下大陳島以南及北洋海涂以北海域,基本不變。圍墾區(qū)域附近的大潮低潮位(圖8b) 亦有所降低,但幅度極小,在0~0.02 m 之間,可視為基本無變化。之所以得到上述結果,筆者認為,在圍墾前,東海前進潮波由東南方向往椒江河口傳播時,潮波峰首先抵達河口南部的臺州淺灘,使潮流漫灘,而主流頂沖點位于河口白沙附近。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后,漲潮時,由于正對圍墾區(qū)域的東海漲潮流受阻,潮流往北疏散,導致漲潮量減小。落潮時,納潮水流回落,原本漲潮漫灘的水量消失,落潮水量整體減小,但由于受圍墾工程影響,落潮流速減小。而對于大潮低潮位,由于潮位降至最低,基本不再受淺海灘涂的影響,因此其量值基本不變。圖9 給出的單寬流量也說明了這一點。這與浙江溫州甌飛灘圍涂工程引起的高、低潮位的變化類似(穆錦斌等,2013),但與一般河口邊灘圍墾后漲潮動力有所增加,引起高程位抬升的結果不同(宋澤坤等,2013),在以后的灘涂開發(fā)中需引起重視。
圖8 大潮高、低潮位變化
圖9 單寬流量變化
海灣的納潮量不僅是衡量海灣開發(fā)價值的一個水文指標,也是反映灣內(nèi)外海水交換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納潮量的大小對海洋環(huán)境、海灣水體的交換以及航道水深的維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臺州灣灣口設置納潮量計算斷面(見圖1b 虛線所示),計算斷面南至大港灣,北至臺州灣北洋海涂,連接江山島和頭門島。結合潮流數(shù)值模擬的結果,得到計算網(wǎng)格節(jié)點的潮差與其代表面積相乘,然后累加得到計算斷面以上海域的納潮量。表1 給出了圍墾前后臺州灣計算斷面內(nèi)納潮量的變化對比。
表1 圍涂工程前后納潮量對比表
由表1 可以看出,大潮納潮量減少了33.81%左右,小潮納潮量減少35.35%左右,平均納潮量減少34.85%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圍墾面積過大,約達到納潮量計算區(qū)域總面積的13.87%,導致水域面積減小。
運用了TELEMAC-2D 水動力模型對臺州灣淺海灘涂圍墾前后潮汐潮流進行了模擬,模型結果能良好反映臺州灣水動力情況。以此為基礎模擬了臺州灣1984年和2013年的潮流場,分析了灘涂大規(guī)模圍墾引起的水動力特征變化。結果表明:灘涂圍墾工程對水動力特征的影響局限于圍墾區(qū)附近海域。大規(guī)模灘涂圍墾后,河口縮窄,水域面積大面積減少,使得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分潮波振幅減小、潮波向岸傳播的速度減慢。圍墾區(qū)域附近海域漲落急流速大幅度降低,流向發(fā)生變化;海域大潮高潮位和河口納潮量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降低,在以后的灘涂資源開發(fā)和管理中需引起注意。
EDF -DRD. 2013. TELEMACmodeling system: 2D hydrodynamics TELEMAC-2D Software Version 6.2 User Manual.
Hervouet J. 2007. Hydrodynamics of Free Surface Flows: Modelling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John Wiley&Sons.
Horritt M S,Bates P D.2002.Evaluation of 1D and 2D numeric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riverflood inundation.Journalof Hydrology, 268 (1-4) :87-99.
Nicolle A, Karpytchev M. 2007. Evidence for spatially variable friction from tidal amplification and asymmetry in the Pertuis Breton(France) .ContinentalShelfResearch,27 (18) :2 346-2 356.
Song D,Wang X H,Zhu X,et al.2013.Modeling studies of the far-fleld effects of tidal flat reclamation on tidal dynamics in the East China Seas.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33:147-160.
Villaret C,Hervouet J,Kopmann R,et al.2013.Morphodynamic modeling using the Telemac finite -element system. Computers & Geosciences,53:105-113.
陳道信,陳木永,張弛,2009.圍墾工程對溫州近海及河口水動力的影響.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7(4):457-462.
池云飛,2010.臺州灣岸灘演變分析及其灘涂圍墾的可持續(xù)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加林,楊曉平,童億勤,2007.潮灘圍墾對海岸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進展.地理科學進展,26(2):43-51.
穆錦斌,黃世昌,婁海峰,2013.河口大規(guī)模圍海工程對周邊水動力環(huán)境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45(1):61-66.
倪勇強,林潔,2003.河口區(qū)治江圍涂對杭州灣水動力及海床影響分析.海洋工程,21(3):73-77.
彭世銀,2002.深圳河河口圍墾對防洪和河床沖淤影響研究.海洋工程,20(3):103-108.
宋澤坤,程和琴,胡浩,等.2012.長江口北支圍墾對其水動力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人民長江,43(15):59-63.
孫平鋒,2006.椒江口二維潮流泥沙數(shù)學模型研究及其應用.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陶建峰,張長寬,姚靜,2011.江蘇沿海大規(guī)模圍墾對近海潮汐潮流的影響.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9(2):225-230.
童朝鋒,劉豐陽,邵宇陽,等.2012.長江口北支崇啟大橋處潮位和鹽度過程研究.水道港口,33(4):291-298.
王高陽,2007.臺州灣懸沙運動的二維數(shù)學模型.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黎,蔣國俊,2013.鰲江口江南圍墾對徑流下泄及余流的影響.海洋通報,32(5):559-567.
王林素,方子杰,黃惠明,2008.圍墾工程對溫州近海及河口懸沙場的影響.水道港口,29(6):386-393.
王震,韓正權,康彥彥,等.2014.椒江河口灣海床演變分析.水運工程,2014(10):28-33.
徐承祥,周柏水,2004.浙江灘涂圍墾的現(xiàn)狀與展望.東海海洋,22(2):53-58.
張長寬,陳君,林康,等.2011.江蘇沿海灘涂圍墾空間布局研究.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9(2):206-212.
張誠,2008.長江口鹽水入侵對青草沙水源地影響的研究.河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東生,張君倫,1996.黃海海底輻射沙洲區(qū)的M2潮波.河海大學學報,24(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