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芳
《魏公子列傳》,即傳統(tǒng)名篇《信陵君竊符救趙》。在如姬竊得兵符后,侯嬴舉薦朱亥跟隨信陵君同往晉鄙軍中奪軍權(quán)救趙國。文中有侯嬴與信陵君的一處話別細節(jié):
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惫铀煨小?/p>
課堂上學(xué)生質(zhì)疑:在竊符成功、救趙有望之時,侯嬴提出要“北鄉(xiāng)自剄”,而信陵君卻無以為答,甚至連最起碼的出于人道主義的勸阻都沒有,信陵君還算是仁德君子嗎?這與本文宣揚信陵君的“大義”主旨不恰恰相反嗎?隨即有學(xué)生反駁,信陵君對侯嬴誓死想法肯定勸阻了,只是史書記載時省略了。但又有學(xué)生提出不同意見,“公子遂行”的“遂”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于是,就”,表示前后兩件事緊接著發(fā)生,中間應(yīng)該沒有停頓,即信陵君的確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司馬遷此處一筆難道真有損于信陵君高尚形象的塑造?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就是這樣因無法預(yù)設(shè)而精彩。學(xué)生眼光敏銳而準確,所提問題雖小,卻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它涉及對信陵君的整體評價,涉及到對文本主旨及其意義的把握。筆者調(diào)整原有教學(xué)步驟,因勢利導(dǎo),啟發(fā)學(xué)生從侯嬴該不該自剄、信陵君會不會勸阻上深入思考討論。
在竊符救趙事件中,信陵君是主角,侯嬴是導(dǎo)演,侯嬴的命運已與信陵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侯嬴幫信陵君策劃了這一重大事件,于信陵君而言的確功不可沒。但竊符事件如何收尾?會有什么后續(xù)影響?侯嬴自己在魏國該如何存身?作為一個智者,侯嬴顯然不會不對這些重要問題深思熟慮。正因如此,侯嬴的自剄準備才是有根由的,這是思考的前提。
從情的角度說,侯嬴與信陵君訣別時最擔心的是信陵君屆時心懷惻隱,不忍心對晉鄙下手而使計劃前功盡棄。他提醒信陵君“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并讓朱亥親自出馬椎殺晉鄙。侯嬴在精心謀劃之后仍不放心,決計用自己的性命為信陵君壯志。侯嬴沒有選擇在與信陵君訣別的現(xiàn)場自剄,而是“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從侯嬴擇時自剄的行為上足見他“送”信陵君情切意深,分明是想在信陵君椎殺晉鄙之心可能動搖時,提醒他此刻侯嬴正“北向自剄”以謝晉鄙,當斷則斷。
從法的角度說,侯嬴和信陵君謀劃竊符,矯王令調(diào)動軍隊,擅自改變軍事部署,犯下的是不赦大罪。待事情明曉于世后,魏王如何能饒得了作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的侯嬴?與其屆時被處決甚至株連,不如自行了斷。當然,侯嬴也可以隨信陵君而去,但文中侯嬴多次說“老不能(從)”。筆者認為,侯嬴并非“不能”而是“不愿”,作為義士,侯嬴自知雖于友肝腦涂地卻于國不忠,故而甘愿以死謝罪。
從理的角度說,侯嬴所謝之罪還不僅僅國法難容。他為信陵君設(shè)計的“竊符救趙”之謀是“損招”,至少是以犧牲晉鄙將軍的性命為前提的?!皶x鄙,嚄唶宿將”,德高望重,恪盡職守,是魏國重臣,卻因為侯嬴的損招而無辜喪命。侯嬴成全了信陵君的大義,卻無法面對晉鄙將軍無辜喪命的現(xiàn)實。侯嬴以命抵命的想法也確在情理之中。
從情理法的角度看,侯嬴選擇“自剄”在當時都是適宜的“義舉”。信陵君與侯嬴是知己,他們有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價值取向,并且都能參透對方的心思。信陵君設(shè)身處地為侯嬴考慮,定會尊重侯嬴的選擇,一言不發(fā)而徑自離去。倘若從世俗角度分析,信陵君苦苦勸阻侯生“自剄”,反倒是對他們情誼的否定,對侯嬴信義的褻瀆。義的對立面即為不義,信陵君若反對侯嬴的“義舉”,那他本身的行為就是“不義”之舉??梢?,“公子遂行”是痛苦的果斷之行,信陵君確是領(lǐng)會了侯嬴的意圖,默認了侯嬴的“自剄”之舉。太史公此“不經(jīng)意”一筆著實言簡而義深。
再將思維拓展一步,把問題放到全文情境中去考量,它也是精彩一筆。太史公寫信陵君竊符救趙(或戰(zhàn)國四公子)的目的是宣揚他(們)的高義,信陵君自身的高義在文中已一目了然。此外,作者筆下的侯嬴、朱亥、如姬和晉鄙等人也都用自己的大義渲染著信陵君的高義。晉鄙忠于職守,面對公子(現(xiàn)任國君魏安釐王之弟)的矯令不卑不亢,不做順水人情,這是“忠義”;如姬雖為女流,知恩圖報,能急人之困,不惜身家性命還報信陵君,這是“信義”;侯嬴和朱亥更是士為知己者死,置個人利益于不顧,體現(xiàn)的是“道義”。所有這些最終都歸結(jié)到信陵君身上,信陵君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義”的氛圍中展開的,其中當然包括在面對侯嬴誓死的反應(yīng)。所以,從太史公創(chuàng)作的意圖上看,信陵君對侯嬴的“義舉”必須作出鮮明的回應(yīng),“遂行”就是對侯嬴的莫高褒獎。
《史記》慣于在客觀敘事中呈現(xiàn)出史實和邏輯高度統(tǒng)一的特點,即在跌宕起伏的敘述中隱藏著的前因后果及人情事理?!段汗恿袀鳌沸形姆焙営卸?,涉筆成趣,字字珠璣,“公子遂行”一句正是太史公留給后人深入探究人物(包括信陵君和太史公自己)心理的“津口”,順著這條“津口”向前延伸,讀者會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明代茅坤曾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太史公滿懷義憤地寫著信陵君的“義”,其中蘊藉著自己對“義”的崇尚和渴求。太史公為李陵辯護正是出于“道義”,結(jié)果卻身陷囹圄,慘遭宮刑,生理和心理遭受雙重打擊;而面對漢武帝的淫威,滿朝同僚竟無人敢挺身相助,太史公周遭的“義”又何在?在一個孤身為“義”奮斗的時代里,太史公在寫“義”,他的心里承受的何止是一個“痛”字?信陵君身上體現(xiàn)的或現(xiàn)或隱的“義”在太史公眼里是何等可貴,何等難以企及呢?這似乎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