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
誰說只有雷軍和周鴻祎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才能偷師喬布斯?霸道女總裁一出手,“刀仔鋸大樹”的案例庫里又多了一份絕好教材。
2015年3月18日,中山大學的大講堂上,格力總裁董明珠以“傳統(tǒng)企業(yè)的突圍成長”作主題,讓格力手機突然曝光。沒有花費一分錢費用,僅僅是“1000元以下、3年不會壞”的只言片語,匹配幾張貌似泄密的照片,GREE的斗大Logo就在土豪金的全金屬外殼映襯下,迅速占領各種新聞客戶端的頭條。
自從辭了成龍,搭伙王健林開玩“為自己代言”,董明珠無師自通的能力著實值得稱贊。當然,讓群眾知道與讓他們掏腰包之間,尚隔著無數(shù)個一步之遙。
又是10億賭注,又是“分分鐘造手機”,口水往往不能當真,且不論“三年不壞論”仍是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思維定式,千元以下智能手機的定位至少還算合格。格力2014年的營收上升了16.6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的141億,更以29.84%的同比增幅遠超分析師原先預測的9%,但董氏為了壓制身后咄咄逼人的美的,在每年營收增長200億軍令狀下,若想完成所謂1億部手機的年出貨量,放低身段平價進入才是最安全的。
但就像張近東把公司名稱換成“云商”人家還是遲遲不肯授予蘇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估值,已把空調做到極致的格力想換換口味造手機,同樣也沒有人將其想象成第二個小米。只因為,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去年以來,核心商業(yè)邏輯已有了根本性轉變。
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廠商給出的市占率數(shù)據(jù)林林總總又常相互矛盾,但趨勢一目了然,作為排頭兵的三星至少縮水近5%的份額,且下滑幅度還在持續(xù)。一直以44%-50%毛利率傲視群雄的蘋果,不過不失依舊第二。真正相互撕咬卻也異軍突起的,是憑借紅米季度出貨量一度同比翻三番的小米,以及黑馬中的黑馬華為。特別在單一中國市場上,去年第四季度三星首次三甲未入,小米蘋果華為的市占分別為13.7%、12.3%和11%——如果這個數(shù)據(jù)還不算太失真的話。紅海一片,格力何處落足?
但真正的麻煩遠不止于此。去年平安夜360周鴻祎投資4億多美元于酷派,今年春節(jié)前一周阿里領投5.9億美元注資魅族,業(yè)界一片嘩然。在這個漫天飛錢的時代,比資金更值得回味的是如下幾個細節(jié):這次馬云是兩邊下注,阿里聯(lián)手高通、愛施德等上下游企業(yè)同步介入了魅族的整體發(fā)力行動。同時,阿里支票背后的對賭協(xié)議讓魅族不得不咬牙喊出年出貨2000萬臺的口號,這已近乎400%的增長率。
更關鍵的是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的企圖。阿里肯定想讓自己的YunOS系統(tǒng)和大批在上市前購買的移動應用有一個獨立且強大的出口,而曾在手機上折過一陣的360顯然也不能任由小米的硬件帶軟件模式野蠻成長,反正逆向整合雷布斯已經(jīng)踏出了一條貌似不錯的道路,450億美元估值在那呢。
這是一次集體有意識的跨界顛覆?;ヂ?lián)網(wǎng)巨頭忙不迭跨入制造業(yè)——除了手機,360還和奧克斯空調和老板油煙機暗通款曲。而消費電子老板們也拋棄了術業(yè)有專攻的古訓,在不同品類上不斷落子,比如創(chuàng)維就全然不顧格力最高40%市場份額的壟斷地位,26億投資于空調。而在這串名單上,你還可以看見海爾、海信、美的以及剛多了個老板娘的京東。
只有兩個例外。第一當然是特立獨行的華為,去年賣出了7500萬部智能手機,任正非似乎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還有一個,自然便是格力了。有種說法是,格力為籌備手機已暗暗蟄伏了1年半,打造了六個研發(fā)中心。董明珠當然不會只為了造低價手機,同其他人一樣,她肯定也在窺伺未來家庭全場景時代中的核心端口,既然空調上有了即發(fā)優(yōu)勢,小家電也有所涉及,最重要的是一把閉合這所有智能家電的鑰匙,一個在手中又可調節(jié)溫度又能打電話的東東。
但問題是,董明珠目前仍然打算像造空調一般造手機。過去,她對于其無法徹底掌控的合作伙伴有著天然的不信任,當年與蘇寧干仗、獨建專賣體系可見一斑,她也對格力的技術儲備特別是縱深研發(fā)力深信不疑,再加上500億的現(xiàn)金儲備,格力手機自己造,而非開放與合作,仍是大概率事件。
格力手機3月18日的亮相雖然得到廣泛傳播,卻沒有爭取到信心。也許,格力手機的敵人正是董明珠所固有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