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2015年可能是經濟較為糟糕的一年,而向改革要紅利,既需要成本,更需要時間
備受關注的全國兩會已于3日正式拉開帷幕。穩(wěn)增長與調結構并非就是兩條平行線,相反,此消彼長的關系反而讓宏觀政策陷入兩難,新常態(tài)下的關鍵之年,GDP增速究竟如何蛇形蜿蜒?
宏觀政策的斗牛術
春節(jié)期間,盛行一種很流行的撲克牌斗牛游戲。在五張撲克牌中,任意三張撲克牌點數(shù)累計相加須為10的倍數(shù),構成牛的前提。剩余兩張牌點數(shù)相加如果也為10的倍數(shù),那么最終組成牛牛,通殺其它家。
斗牛術實際上考驗玩家的算法平衡術。它與目前的宏觀決策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因為政府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既要實現(xiàn)穩(wěn)增長的目的,又要達到調結構的效果。這種追求導致在經濟波動時,給予政策支持總是格外注意拿捏力度。例如,去年貨幣政策的變化。
從相對克制的“滴水灌溉”到最終的降息落地,實際上凸顯出穩(wěn)增長與調結構的博弈。而上、下限理論則始終貫穿其中,并主導博弈的力量變化。
近年來,雖然政府在調結構過程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例如消費對資本的貢獻率超過投資對資本貢獻率。但是,新年伊始,央行就迫不及待再次松開貨幣的龍頭。難道預示著今年結構性政策安排將屈位于穩(wěn)增長嗎?
其實不然。中國的投資/GDP比率依舊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1塊錢的投資,新增加的GDP僅0.13元,部分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產出低于投入的現(xiàn)象。無疑,單純靠投資拉動GDP的模式不可持續(xù)。尤其是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因素加強的城市。2014年山西呂梁GDP負增長,經濟坍塌就是鮮明案例。
而從已出臺的地方兩會工作目標來看,山西、河北、東三省等資源大省GDP目標絕大數(shù)降至6%。資源大省下調經濟增速將為結構性轉型預留空間的意圖明顯。事實上,不僅是資源大省,其它大部分省份都提出要加快產業(yè)轉型升級,并以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服務業(yè)為契機。
同樣,改革需要成本,更需要時間。容忍經濟下滑成了轉型繞不開的必選項。根據(jù)海通證券報告測算,已公布增速目標各省份的增速算術平均值為8.3%,低于2014年8.5%的平均增速。這表明,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不但將低于2014年的目標,而且還低于2014年的實際增速。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GDP增速下調幾成定局。而定局之下,調結構的尺度又和經濟下滑形成交叉,這將考驗決策者的斗牛術。
單季GDP如何蛇形蜿蜒?
如果將三駕馬車中的投資拆分開來,實際上變成了房地產、基建、制造業(yè)以及出口和消費五張牌。這五張牌中,短期內影響GDP增速的仍然在于房地產、基建、制造業(yè)。因為畢竟出口對GDP的貢獻最小,且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干擾。而拉動消費非一日之功,更何況居高不下的房價裹挾的還貸壓力遏制消費。
從房地產投資來看,在央行的連續(xù)貨幣調整之際,房地產行業(yè)又沸騰了,業(yè)內專家紛紛指出房價將迎來量價齊升的態(tài)勢。盡管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令房價有些波動,但是并非能扭轉樓市總體下行的格局。因為供給端的開發(fā)商仍然面臨著“影子信貸”收緊,而需求端亦存在購買力被透支的情況。
更為重要的是,不動產登記將改寫樓市投機時代。不動產并未強制性要求換證,這種自愿性何談摸清家底之說?但是,硬性規(guī)定新交易的房子必須換成新證。這實則是提高了接盤后投機者財產的透明度。同時,一定程度打擊投機性。例如,異地房源。
當房地產宣告毫無投資價值時,過去靠資產泡沫已經無法推動土地交易。這也意味著政府依賴土地獲取超額收益時代步入衰竭,也很難拉動GDP了。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重拾產能過剩的制造業(yè)爛攤子。
目前,究竟我國制造業(yè)產能過剩到何種程度?單從PPI長時間詭異負增長難以描述,想必最近被微信刷屏的《穹頂之下》或許有更為直觀的感受。處于嚴重虧損的大量過剩產能企業(yè),卻又因攸關背后的大量就業(yè)人群突兀的存在。
既要淘汰落后企業(y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又要保護就業(yè),唯一辦法就是轉型或者升級。升級所需的設備更新資金從何而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被新《預算法》所拌,銀行嫌貧愛富更不愿意增加風險,企業(yè)又不提高或者拿什么提高負債率。如此一來,政府把希望寄托于股市來實現(xiàn),例如,做大直接融資。然而,當股市亢奮時,制造業(yè)的資金卻又“倒流”進入股市投機。
鐵公基被視為穩(wěn)增長的“法寶”。然而,即便不考慮是否透支未來需求,錢從何來?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外,人們憧憬于撬動民資(PPP)。但是,誠如《7萬億撬動民資,陷阱還是餡餅?》一文分析,如果社會資本參與后淪為單一的財務投資,在沒有后期發(fā)言權的前提下,所謂的7萬億撬動民資更像是個“陷阱”。
2015年可能是經濟較為糟糕的一年,而向改革要紅利,既需要成本,更需要時間。(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