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賀國
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收到來自《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編輯部的用稿電話時,我激動得找不著北的心情。寫作投稿已經(jīng)好幾年了,屢屢碰壁使本就內(nèi)向的我,漸漸失去了專業(yè)寫作的信心。而這個通知,卻真正打開了我專業(yè)成長的大門。
接到用稿通知一個月后,我收到雜志社的邀請函,請我參加5月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會。驚喜之余,我卻猶豫了。我擔任兩個畢業(yè)班的英語教學和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在距離升學考試不到兩個月的節(jié)骨眼上,我怎么好意思請假呢?況且我也從未單獨找過校長,如何開口呢?
猶豫了兩個禮拜,得知會議報名即將結(jié)束,我下了決心,一路小跑奔向校長辦公室,雙手遞上我收到的邀請函,訴說了我的請求。聽聞我是在雜志上發(fā)表了文章而受到邀請,一向嚴肅的校長居然什么都沒說,就微笑著在我的請假申請上鄭重寫下“同意”二字,事情之順利令我雀躍。
到達上海,我有幸結(jié)識了王老師,一位來自山東的培訓機構(gòu)負責人。我們相約一同去會場,在他的提議之下,我第一次坐在了會場的第一排。其實在此之前,即便是在學校里聽課,我都習慣躲在教室的角落,似乎那里才是我的歸宿。
前排的位置可以近距離觀察到華東師范大學的各位專家學者,能清晰地聆聽他們在英語教學領(lǐng)域的真知灼見,這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當天下午,我參加了小學英語教學分會場的討論。第一次當著那么多專家學者發(fā)言,我連說帶比劃地介紹自己在學校進行的英語教學研究,居然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大概是喜歡上了坐在前排的感覺,與會歸來,我嘗試著讓自己真正走向“前排”。我先后在《中國教師報》《班主任之友》等教育教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30余篇,收到了一張張彌足珍貴的稿費單。錢的多少是次要的,關(guān)鍵在于,自己的教育夢想開始萌芽了。我加入了幾個教育論壇,與眾多一線教師齊聚夜話,暢談教育,不時還能接受專家的專業(yè)引領(lǐng)。成長,就這樣如絲般匯聚成繭。
我坦白,剛開始的時候,投稿純粹是為了能發(fā)表,賺點名聲。可寫著寫著,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反思多了起來,特別是堅持寫班級觀察日記以來,更能了解學生的心思了。隨著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加深,再進行寫作的時候,就是有感而發(fā)了。就這樣,每天或幾十字,或幾百、上千字,我一直堅持著。
說句實在話,我的寫作成長,絕對是“量變到質(zhì)變”。我給很多報紙雜志投過許多稿,大多數(shù)杳無音訊。有時候,都已經(jīng)與編輯進行了溝通,修改了稿件,最終又無疾而終。但慶幸的是,編輯老師都會指點我如何修改稿件,有時改三遍甚至四遍。其實珍貴的是過程,就是在這些過程中,我的寫作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
現(xiàn)在,我常在QQ群里組織話題探討,在論壇共話教育教學,“一不小心”,自己的文稿就被整理見報了。這是成長的一年,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同行監(jiān)督,想偷懶都難,教育的道路又怎會不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呢?
(本欄責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