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祥
(臨漳縣鄴文化研究會,河北 臨漳056600)
項羽與章邯的巨鹿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戰(zhàn)役。雙方參戰(zhàn)的兵力達到數(shù)十萬。為了消滅趙王歇的軍隊,“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表椨饎t令部隊“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保?]用這種“兵置死地而后生”的絕招鼓勵士卒拼死作戰(zhàn),終于打敗了章邯,迫使章邯在殷墟投降。秦王朝的軍事力量土崩瓦解,很快滅亡了。
楚軍在救趙過程中,是分兩次過的河。第一次是項羽殺宋義后,“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2]。第二次是在當陽君、蒲將軍救趙戰(zhàn)爭中取得少數(shù)勝利,但無法解除秦軍對巨鹿圍困的情況下,趙將陳余復請兵,項羽率兵渡河,破釜沉舟。
楚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一帶)出發(fā),北上去救趙國,具體的行進路線司馬遷沒有寫那么詳細,只寫到“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在當時稱之為安陽的有三處:1、宋州(今商丘)夢丘西北四十里安陽故城;2、今山東省曹縣東南的安陽;3、今河南省安陽東的內(nèi)黃楚旺鎮(zhèn)。前兩處的安陽由于離巨鹿遙遠,項羽的部隊僅持三日糧是無法到巨鹿去救趙的。后一處今安陽東邊的內(nèi)黃縣楚旺鎮(zhèn)離巨鹿較近,項羽的軍隊“持三日糧”有可能到巨鹿救趙。
據(jù)內(nèi)黃縣志辦編輯史其顯《楚王鎮(zhèn)與破釜沉舟》一文考證:經(jīng)查明朝《嘉靖彰德府志》卷一記載“安陽自秦至隋四遷,秦故城在州東南四十三里,近內(nèi)黃縣”,具體位置就在現(xiàn)在的內(nèi)黃縣楚旺鎮(zhèn)附近。而且,在楚旺鎮(zhèn)還有楚軍駐扎的大量文化遺存[3]。
嘉靖《內(nèi)黃縣志》卷八在“古陵墓”條目中記載:“楚將宋義墓在縣西北楚王鎮(zhèn)(現(xiàn)改為楚旺),秦將章邯圍趙鉅鹿,楚以宋義為上將軍救之,至安陽逗留不進,日與子襄飲酒,不恤士卒。項羽諫之不聽,即帳中殺之,遂葬此地?!?/p>
《內(nèi)黃縣志》在“祠廟”條目中記載:“楚王廟在縣西北楚王鎮(zhèn),祀項羽。羽嘗宋義救趙不進,即帳中斬義,進軍破秦將章邯鉅鹿城下,后遂為羽立廟,故鎮(zhèn)名曰楚王?!?/p>
《內(nèi)黃縣志》還記載了明天啟《重修楚王廟碑記》,云項羽“一殺義而解趙圍,軍民蘇,(內(nèi))黃亦免城門之殃,備三善焉”。由此可見,宋義逗留日久,有擾百姓,項羽殺宋義合民心;率兵渡河解趙圍,內(nèi)黃一帶百姓出避免了戰(zhàn)爭災禍,所以這里的老百姓才修了廟祀項羽。故楚王鎮(zhèn)在隋唐時代也稱楚祠里。
項羽率軍駐扎在安陽(今內(nèi)黃縣楚旺鎮(zhèn))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韓信埋葬義母的故事。
據(jù)《史記》記載,韓信在項梁起兵反秦以后,投奔了項梁。項梁被章邯殺了以后,韓信又投靠了項羽,做了小官叫郎中。他為項羽多次獻計獻策,想得到項羽的重用,但項羽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傳說中韓信在此期間,拜認了一位義母,義母死后,韓信把義母埋葬在首陽山東半部的向陽山坡上?!栋碴柨h志》記載:“韓陵山有西漢大將軍韓信的義母陵,所以西漢以來,人們把此山稱為韓陵山”[5]。
韓陵山位于今河南省安陽市東北5 公里,北距鄴鎮(zhèn)13 公里,東距楚王鎮(zhèn)15 公里。該山東起安陽縣韓陵鄉(xiāng)東大佛村,西至安陽市新工業(yè)園區(qū)的黃家營、唐家營,東西寬4.5 公里。北起安陽縣韓陵鄉(xiāng)李家山村,南至該鄉(xiāng)東見山村,南北長4 公里。最高海拔87.8 米。這里是鄴城南面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關卡。項羽率軍北上救趙,在這里駐軍也是情理之中的。
《史記》記載,項羽殺了宋義以后,被楚懷王正式任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兩萬渡河救巨鹿。據(jù)明《臨漳縣志》記載,蒲將軍駐軍于鄴東北19 里的將城,并從那里渡過漳河,去救趙軍。當陽君、蒲將軍渡河救趙,因兵力不足,“戰(zhàn)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楚軍渡河的河,只能是漳河,不可能是黃河。這一點已被許多學者認可。
例如:清郭嵩燾在《史記札記》中寫道:“巨鹿之戰(zhàn)所渡河者,漳水也,與大河(指黃河)相距遙遠?!薄吨袊鴼v史大事年表》[6]記載:公元前二0 七年,甲午,秦二世三年,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西南)大破秦軍。施善玉、鮑同主編的《中國軍事人物辭典》[7]記載:“公元前二0 七年,秦二世三年,秦將章邯率軍攻趙,以重兵圍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西南)。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起義軍救趙。宋義在途中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取得領導權(quán)。起義軍渡漳水后,破釜沉舟,只帶三天食物,決心血戰(zhàn)到底。不久,在巨鹿激戰(zhàn),大破秦軍,殺秦將蘇角,生擒王離,涉間自殺。后章邯率余眾二十余萬在殷墟(今河南安陽西北)投降?!?/p>
從項羽率軍救趙時的政治格局來說,項羽只能率軍西北行,渡過漳河救趙。因為當時齊與楚不和,宋義被殺以后,項羽又派人追殺了與齊友好的宋襄。項羽絕不會率軍從安陽(今內(nèi)黃縣楚旺鎮(zhèn))東行渡黃河,在東有齊軍、西有黃河的不利環(huán)境中北行數(shù)百公里,再從平原西渡黃河去救趙軍。
楚軍在哪里渡過漳河呢?這要先看當時漳河的流向。
漳河發(fā)源于山西省,在和順縣以上各支流稱清漳東源,左權(quán)縣境內(nèi)各支流稱清漳西源,清漳東西源匯于交漳,成為漳河上游之清漳河。榆次縣境內(nèi)各支流稱濁漳北源,沁源縣境內(nèi)各支流稱濁漳西源,襄垣縣內(nèi)各支流稱濁漳南源。三源交匯后稱濁漳河。清漳河、濁漳河匯流于涉縣合漳村。該村以下始稱漳河。漳河向東流經(jīng)磁縣講武城,向東流入平原地帶。
由于漳河自山中流出,地勢西高東低,地勢落差大,據(jù)實地考察,西門豹、曹操修的渠堰在河南安陽縣的漁洋、西高穴一帶,這里的地勢比臨漳縣的鄴城海平面高18 米,漳河在講武城以西,河道從未改變,《漢語大字典》“漳”中記載:“此漳河上游,從古至今大體未變。”[8]
然而,到了平原,漳河多次改道,形成了北自邯鄲、南至安陽的大面積扇形沖積平原和河道。
那么秦朝末年,楚軍渡河時,漳河是從哪里流經(jīng)呢?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秦“山東北部諸郡”、西漢“冀州刺史部”可以看出:秦漢之際漳河從合漳村向東流,又東經(jīng)武城南,在鄴城西北灣向東北流,經(jīng)斥丘(西漢縣,今成安縣東南)西北、列人(西漢縣,今肥鄉(xiāng)縣東北)、斥漳(西漢縣,今曲周縣南)、曲周、南曲(西漢縣,今邱縣南營)、廣宗等縣,在東光注入黃河[9]。
當陽君、蒲將軍在鄴東北的將城渡河后去救趙。由于兵力有限,趙將陳余再次請兵。這時,項羽才率兵渡漳河破釜沉舟。項羽究竟在何處破釜沉舟?這是千百年來史家探求的迷題。近年,漳河故道沿岸的史家提出各自的觀點,概括起來有三說。
據(jù)成安縣地方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常運鋒考證,他認為:漳河店是項羽破釜沉舟的地方。他在《破釜沉舟源于成安漳河店考》一文中寫道:“確定了出發(fā)地為今楚旺,確定了所渡河流為漳河,再根據(jù)當時戰(zhàn)場的緊迫形勢,項羽必然要走一條最佳路線。古巨鹿在今楚旺正北方向,因此從今成安縣漳河店村附近渡漳河,便是最佳選擇?!?/p>
漳河店,在今楚旺北略偏西七十多華里處。秦漢時期,漳河店東偏南5 華里處有斥丘城。斥丘城春秋時為乾侯城,西漢初置斥丘縣,為斥丘縣城?!端?jīng)注》:“漳水又東,右徑斥丘縣北?!贝颂幱卸煽?,有東西向和南北向大道。春秋時魯昭公去晉國,曾停住乾侯數(shù)年。東漢末袁紹率軍自巨鹿附近的薄洛津南行,駐軍于斥丘,于此處攻鄴城??梢姵馇鹨幌驗樗方煌ㄒ?。項羽自此處渡漳河北去巨鹿,乃是一條最短的路線,僅120 華里,“持三日糧”完全夠用。因此,“破釜沉舟”一事肯定在今漳河店附近的漳河渡口。
斥丘城雖于南北朝東魏時廢,漳河也于清朝時改道南遷,但其故道痕跡猶存?!冻砂部h水利志》記載:1963 年9 月對境內(nèi)中、南、北漳河故道考察,其中一條自吳家疃村西、漳河店村西、北鄉(xiāng)義村東向東北流去,還有一條自附近的北甘羅村北、洛疃村北,過李莊向北流去,皆留有沙磧。
以上為常運鋒先生的主要觀點。項羽是否在這里渡河,破釜沉舟,值得推敲。因為地方志書無文字記載。近年,雖在何橫城一帶挖出一段趙國修的土長城遺址,證明在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漳河北岸的趙國領土,但是很難證明,秦末項羽在這一帶渡河。只是符合持三日糧的里程要求。因此,不能肯定,只能是一個推論。
邱縣楊鳳奎先生在其編撰的《邱縣古跡古賢古文》中,提出項羽渡河破釜沉舟是在邱縣古城營渡口。因為,這里有商代的巨橋倉,后來歷朝歷代又有東西、南北向的御道在此交匯。項羽從這里渡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糧,到巨鹿參戰(zhàn)是最佳選擇。而且,1997 年春,古城營城民挖土時,挖出許多陶器、鐵器和大批釜片。楊鳳奎疑為這里是項羽破釜沉舟的遺址。
楊鳳奎在引用1931 年5 月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的“棘原在西漢廣平國治所”(今雞澤縣舊城營西南八家寨一帶)。巨鹿之戰(zhàn)后,“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zhàn)?!备f明兩軍在古城營渡口一帶駐扎對峙。楊鳳奎認為:項羽在古城營渡口破釜沉舟是完全可能的。
對于楊鳳奎的推論,我們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自安陽至古城營近150 公里,項羽率數(shù)萬楚軍在漳河以東北行,很容易引起章邯的注意。古城營距巨鹿較近,近30 萬秦軍在那里,能不去阻截甚至半途而擊嗎?作為大將軍的項羽能不考慮嗎?
臨漳縣古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縣志主編黃浩在與河北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談話中提出:關于“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的地點,《臨漳縣志卷之三》載:“將城:項羽救趙,使蒲將軍渡三戶,乃于鄴東北十九里作此城?!奔唇衽R漳縣杜村鄉(xiāng)路夾河村一帶,這樣和《史記·項羽本紀》下文中“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zhàn),再破之”相照應。
黃浩說:雖然現(xiàn)在的路夾河村不在漳河內(nèi),但據(jù)清朝臨漳縣令姚柬之編著的《漳水圖經(jīng)》標注,漳河當時流經(jīng)路夾河村一帶。
黃浩先生沒有看到《中國歷史地圖集》,不了解秦漢之際的漳河流向,而是根據(jù)清姚柬之編著的《漳水圖經(jīng)》,誤判為項羽破釜沉舟在臨漳縣路夾河一帶。
以上三論,雖都認定項羽楚軍是渡漳河而北行,但判定的具體地點都有缺陷。我們認為:項羽率軍渡漳河的地點應是蒲將軍所筑的將城,即鄴城東北19 里的臨漳縣章里集鄉(xiāng)北柴屯、冢上一帶。元代考古學家迺賢在《河朔訪古記》中說“甄皇后朝陽陵在鄴東北9 里,陵旁一冢,乃李夫人?!?,民間稱作搭連冢。搭連冢就在今臨漳縣香菜營鄉(xiāng)十里后村南邊。從十里后東北行5 公里,正是北柴屯、冢上一帶。
項羽在這里渡河,并破釜沉舟是完全可能的。一、蒲將軍在這里先遣過河后,將城留有現(xiàn)成的廬舍營房,留有渡河的各種設施,留有草料糧秣。項羽在蒲將軍過河后,必然會向這里調(diào)動部隊,占據(jù)將城。二、項羽率軍救趙時,“士卒凍饑”“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相當艱難,項羽必須選擇最近路線,接近邯鄲,派遣少量部隊過河尋找糧食,去“因趙食”。將城有如此好的地理條件,項羽定然利用。“持三日糧”極可能是“因趙食”所獲。三、“公元前二0 八年,章邯攻陷邯鄲后,拆毀城墻,遷民于河內(nèi),追趙王歇于巨鹿”(見《邯鄲縣志大事記》)。
邯鄲沒有秦軍,項羽在將城渡河后,不會受到秦軍的阻擊。過河后,一路無阻地直撲巨鹿。
從現(xiàn)存的漳河故道及出土文物更能證明我們的論斷。當時漳河在鄴城附近流經(jīng)的河道,至今留有主河道的痕跡及許多沙丘。途經(jīng)的村莊現(xiàn)在是漳河北岸或西北岸的河北磁縣北白道、東陳、三里屯、東候召、西玉曹、東玉曹,河北成安縣的黃龍、何橫城;漳河南岸或東南岸的臨漳縣務本、回漳、鬼谷子、北柴屯、章里集、堤上、大章,成安縣的商城。
鄴城東北19 里的將城遺址,就在臨漳縣章里集鄉(xiāng)北柴屯、冢上一帶。明清《臨漳縣志》“古跡”條目中均記載“將城,項羽救趙,使蒲將軍渡河,乃于鄴東北十九里作此城”。將城位于漳河從鄴向北流,到這里彎向偏東北流的地方。從將城過河25 公里就到了邯鄲。這里漳、滏合流后,河道寬闊,河水較深,必須舟渡。直至元代,在將城附近,漳河仍然有船航行。
據(jù)記載:中統(tǒng)三年(1262 年),郭守敬向元世祖陳水利六事中,“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雞澤,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頃”。[10]說明在磁縣東北,滏河與漳河合流,將城遺址下游水量更大。
1976 年,在這一帶漳河故道中挖出了六條元代運糧船,上面均刻有“彰德分省運糧船”。船的規(guī)格是:1 號船,長8.24 米,寬2 米多,六艙;2 號船,長10.08 米,六艙;3 號船,殘;4 號船,長9.64 米,五艙;5號船,長10.6 米,十艙;6 號船,長3 米,寬1.7 米。[11]
從上述文字記載和出土的文物來看,鄴東北19 里的將城,距邯鄲近,僅25 公里,蒲將軍、當陽君從這里先遣渡過漳河后,項羽在此渡漳河破釜沉舟是最佳行軍路線。
章邯困趙軍于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輸之粟。一些史書注釋為: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經(jīng)過調(diào)研,當時的巨鹿,就是現(xiàn)在河北省平鄉(xiāng)縣的平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當年的巨鹿郡就在這個地方,現(xiàn)在還留有“巨鹿郡”遺址。而且平鄉(xiāng)鎮(zhèn)位于平鄉(xiāng)縣城西南,也與史書記載相符。
項羽率軍到巨鹿參戰(zhàn),經(jīng)過多次交戰(zhàn),切斷了秦軍的甬道,殺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自殺身亡,秦軍大敗。
由于平鄉(xiāng)縣平鄉(xiāng)鎮(zhèn)之南1.5 公里以外,就是雞澤縣的崔青、王青、魏青、馬營、毛官營一帶。所以,準確地說,項羽巨鹿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就在今平鄉(xiāng)鎮(zhèn)、雞澤縣交界地帶。
巨鹿之戰(zhàn)勝利后,章邯率秦軍轉(zhuǎn)移到棘原,項羽率諸侯軍轉(zhuǎn)移到漳河南。棘原在哪里?
根據(jù)1931 年5 月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棘原,地名,在巨鹿南?!苯?jīng)雞澤縣地方志編輯考證,棘原在今雞澤縣東南八家寨一帶。經(jīng)過巨鹿之戰(zhàn),秦軍、楚軍都有重大傷亡,需要后勤補給和休整,兩軍隔河相對峙,沒有發(fā)生戰(zhàn)斗。
由于項羽率領的楚軍取得了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各處援趙的諸侯軍又都歸附項羽,所以章邯率領的秦軍數(shù)次轉(zhuǎn)移退卻。秦軍往哪里退卻呢?他們退卻的最佳選擇有二:一是向邯鄲以西退卻,占據(jù)滏口,從涉縣、上黨退回秦國。二是從邯鄲向南,沿太行山東的馳道退回秦國。項羽根據(jù)秦軍的行動,采取了防范措施,他把部隊迅速調(diào)到安陽殷墟一帶,扼控南北馳道。留蒲將軍在漳河以北,占據(jù)三戶津。這樣,既可以阻擋秦軍渡河南進,又在秦軍退往涉、上黨時,及時阻截。
由于秦二世催章邯出戰(zhàn),章邯率秦軍在汙水一帶駐扎,并派長史欣去咸陽向秦二世說明情況。因趙高阻隔,三天都沒有見到秦二世。長史欣回來向章邯匯報,指出:“趙高用事于中,下無可為者。今戰(zhàn)能勝,高必嫉妒吾功。戰(zhàn)不能勝,不免于死。”章邯這時軍心動搖。趙國大將陳余又寫信勸降,陳明利害,章邯才派使者侯使成找項羽約談,約談不成。項羽派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在漳河以南,與秦軍戰(zhàn),再破之。項羽率在漳南的全部兵力過漳河,在汙水上,大破秦軍,近使章邯率眾投降。
三戶是什么地方,汙水又在哪里呢?
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漢時期的地圖記載,汙水在講武城以西,自西北往東南流,在汙城附近注入漳河。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有這樣的記載:“漳水又東經(jīng)三戶津(孟康曰:津為峽名,在鄴縣西四十里)又東有汙水注入(汙水發(fā)源武安山中,東南流經(jīng)汙城北),又東經(jīng)武城南”(今磁縣講武城)。
《鄴中記》記載:“鄴西有汙水,近三戶津?!?/p>
從上述記載來看,三戶津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zhèn))以西四十里,唐朝《元和郡縣志》記載“魏武高陵在鄴西三十里”,說明三戶津在曹操墓西十里。根據(jù)近年出土的魯潛墓志,曹操的高陵在安陽縣西高穴一帶。三戶津應在西高穴以西十里,具體位置約在磁縣岳城一帶。汙水早已斷流,沿汙水流經(jīng)途中,至今有磁縣岳城鎮(zhèn)香水等村名。
三戶津位于丘陵地帶,這里河道狹窄,流速快,河水淺,無法通航。
殷墟就在安陽市鐵西區(qū)一帶。
從以上記述更可以看出,巨鹿之戰(zhàn)后的項羽軍大本營在鄴西漳河南邊。整個戰(zhàn)爭是項羽從安陽、鄴地出兵,救趙勝利后,又返回鄴西殷墟居其要沖,防止秦軍西退關中,迫使章邯就地投降。
章邯投降項羽,一起向西攻擊秦軍,秦朝滅亡。
項羽命蒲將軍修筑的將城早已不存在了,但這里仍是邯鄲至鄴城的最近線路經(jīng)由地。1945 年10 月平漢戰(zhàn)役時,高樹勛將軍自安陽北上經(jīng)鄴鎮(zhèn)、北柴屯到馬頭發(fā)動起義;1949 年4 月,東北野戰(zhàn)軍南下,經(jīng)邯鄲、馬頭、北柴屯、鄴鎮(zhèn),解放安陽。說明古今兵家都知道這里是交通要道。
注釋
[1]《史記·項羽本紀》
[2]《史記·項羽本紀》
[3]《中州古今》1986 年第6 期
[4]《內(nèi)黃縣志》.內(nèi)黃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2
[5]《安陽縣志》.安陽縣志編委會.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6]《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09
[7]《中國軍事人物辭典》.施善玉,鮑同主編.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1988
[8]《漢語大字典》(第2 版)(精裝)(共9 冊).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出版.第2 版.2010.04
[9]《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10.版次1
[10]《元史·列傳五十一·郭守敬》
[11]《考古》1978 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