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多種食物來保持身體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2.通過制作、拆分、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和類別的劃分。
3.關(guān)注自己的一日三餐,關(guān)注自己所吃的食物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guān)系。
4.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的研究討論活動,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
課件、食物種類統(tǒng)計表、空白卡片(每人20張)、塑料餐盤、用來分類的展板,教師準備常見的食物卡片和空白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播放視頻,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賣湯圓》歌曲。)
1.提問: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食,元宵節(jié)一家人圍坐一起,吃上一碗香甜的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在湯圓里,你吃到了哪些不同口味的食物?
2.談話:一份湯圓,我們吃到了三種不同的食物:糯米皮、芝麻、糖,它們搭配在一起,做出了美味的湯圓。生活中的很多食物是不是也像湯圓一樣,能吃出多種不同的食材呢?
二、科學記錄一天吃的食物
1.談話:一天中,我們吃過很多食物,你能說出昨天一天當中吃了多少種食物嗎?怎樣把一天的食物毫無遺漏地記下來呢?你有什么好辦法?
學生匯報,指導學生按照一天中的早餐、中餐、晚餐的順序,依次回憶、記錄食物,做到不遺漏,三餐以外所吃的食物用“其他”來記錄。
2.談話:按照這種方法,把昨天一天吃過的食物依次記錄在卡片上。在記錄之前,老師有幾點溫馨提示,請看大屏幕。
溫馨提示:
A.為了區(qū)別記錄的餐別,請在記錄紙的左上角用早、中、晚、其他來區(qū)分。
B.像分解湯圓的食材一樣,把食物中的種類分開記錄。
C.每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重復吃的食物有幾次記幾次。
D.實事求是地記錄,不遺漏,也不要多寫。
E.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學生用卡片記錄一天吃的食物,教師巡視指導。教師用事先準備的食物卡片在展板上展示,沒有準備卡片的食物由教師手寫在卡片上。
三、搜集相關(guān)信息,體會到食物的多樣性
1.提問:在一天的食物中,重復吃過的食物只能算作一種,把自己的食物卡片整理一下,重復吃的食物整理出來放在桌前。數(shù)一數(shù),在昨天一天里,你一共吃了多少種食物?
2.整理:這些食物和你吃的食物比較,哪些一樣,哪些不一樣,把不一樣的貼到展板上來。
3.提問:一天里我們?nèi)嗤瑢W共吃了多少種食物?
引導學生從展板中發(fā)現(xiàn),我們吃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吃的最多的是米飯和面食。
4.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人一天吃的食物種類是非常豐富的,但無論吃多么豐富的食物,米飯和面食都是我們最常吃也永遠吃不膩的食物。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人們用一種食材能做出很多種不同的口味,煎、炒、蒸、煮、炸、烤,做法不同,口味也不同,同學們應盡量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發(fā)育的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傷害我們的身體。
四、給食物分類
1.談話:我們在一天中吃的食物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還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按照一天中餐別的不同,我們把一天中的食物分為早餐、中餐、晚餐和其他四個種類。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嗎?
教師出示活動要求:先想好自己的分類標準,然后才能在展板上擺放卡片;重復出現(xiàn)的只留下一張;給每一類起一個名稱,并寫在卡片上方;有疑問的食物卡片可以暫時先放在一邊。
學生分類,教師巡視。之后匯報交流,教師引導他們關(guān)注自己確定的分類標準能不能把所有的食物卡片都分完。
2.提問:某同學的分類方法有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弄清楚哪些食物是零食、零食與正餐的區(qū)別,明白每次分類必須按一個標準來分。
3.談話:以小組為單位,把小組內(nèi)所有人的食物按照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分類,時間允許的話,可以運用多個標準分類。
各小組同學拿著卡片和餐盤,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食物的分類方法。
4.小結(jié):(課件出示食物分類的一般方法)用不同的標準,可以把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別。我們根據(jù)食物的來源不同,可以把食物分成植物類和動物類。像肉類、水產(chǎn)類、奶制品、蛋類這些食物屬于動物類食物,通常也稱為葷食。像糧食、蔬菜、水果、豆類這些食物屬于植物類,通常也稱為素食。將食物分類處理,能方便我們今后更好地研究有關(guān)食物的其他問題。
五、課外拓展:宜昌特色食物
1.提問: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你知道宜昌有哪些美食嗎?
課件播放宜昌的特色食物,讓學生欣賞。
2.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關(guān)注了生活中天天都離不開的食物,一天的飲食中蘊藏著奇妙的學問,如何做到科學飲食、健康飲食,我們將在后面的學習中繼續(xù)研究。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以學生一天當中吃的食物為研究對象,讓他們親歷統(tǒng)計、記錄、整理、觀察和分析等科學探究活動,認識到科學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引導他們關(guān)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guān)注身邊的科學。
1.以傳統(tǒng)食品引入課題,滲透“食材”的概念。老師沒有用漢堡、麥當勞這樣的西方食品引入本課,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食品湯圓引入,勾起學生吃湯圓的美好回憶。以“湯圓里含有哪幾種食材”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分解中國傳統(tǒng)食物,發(fā)現(xiàn)食物與人體生命活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2.真實地記錄一天的食物,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第一個活動“記錄一天的食物”,為了強調(diào)記錄的真實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安排學生先記錄自己一天的食物。在試教中發(fā)現(xiàn),一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活動,學生卻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如記錄中容易遺漏、怕人笑話不敢真實記錄、不會寫字等。因此,增加了一個溫馨提示,讓學生明白記錄的方法、記錄的內(nèi)容、記錄的范圍,認識到記錄必須實事求是。
3.指導學生整理信息,體現(xiàn)科學的嚴謹性。學生在一天中吃過的食物非常多,記錄中會有很多重復,因此增設了一個活動,即整理自己的記錄單,這是引領學生有意識地綜合、分析、整理信息,并從這些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內(nèi)容。課堂上,采用個人自查、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專注于整理自己一天的記錄,思考統(tǒng)計中重復的內(nèi)容該怎樣記錄更科學,讓學生在思辨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整理自己一天的食物,讓學生感受到食物的多樣性,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分析信息的能力。
4.嘗試分類,掌握科學的分類方法。由于分類標準不統(tǒng)一,學生在分類中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學生將食物分為蔬菜類、水果類、水產(chǎn)類、肉類和零食類等類別,其中前幾類都是按照食物的來源來劃分,而零食類的劃分依據(jù)是與正餐不同的食物,顯然與前幾類的劃分標準不一。這時教師讓學生討論“什么樣的食物叫零食”,引導學生解決分類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進而明確自己每一步所做事情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生硬地按預先設定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而是根據(jù)課堂生成的問題,選擇一兩個典型案例加以引導,展開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整理出分類的基本方法與要求。在處理矛盾與分歧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食物分類的方法有了明確的認識,即先確定分類標準,然后按標準進行分類。這樣,真正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掌握分類的方法,使學生對今后的科學探究活動更有信心。
湖北省遠安縣教研師訓中心(444200)
(本欄目責任編輯 劉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