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林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從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
——兼評錢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學”的理論價值
李 季 林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就萬物的起源、宇宙生成這一傳統(tǒng)的哲學命題,安徽大學哲學系錢耕森教授從先秦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體悟、發(fā)現(xiàn)、總結出“大道和生學”,打通了“道生”與“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論,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義文化與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論淵源,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錢耕森;和生;道生;大道和生學
世界萬物的起源和物質(zhì)世界的多樣性問題,歷來是古今中外先哲們追問和思索的命題;僅就萬物的起源,就有水生、土生、氣生、火生、木生、五行生、陰陽生、數(shù)生、和生、道生、理生、天生、緣生、神生等諸多說法。
安徽大學哲學系錢耕森教授博覽古典,從先秦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體悟、發(fā)現(xiàn)、總結出“大道和生學”,打通了“道生”與“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論,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義文化與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論淵源,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就萬物的起源問題,影響較為廣泛的是陰陽合和而萬物生的“和生”思想、五行相生相克的“克生”思想以及道生萬物的“道生”思想,尤其以陰陽和合、氣化生物的“和生”思想最為流行。
《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最初從理論的高度,為陰陽和合、氣化生物的“和生”思想定下了基調(diào),指明了方向。從此,陰陽、氣化、和生的思想逐漸形成,并日益豐富。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
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禮記·郊特牲》)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
陰陽和,萬物生矣。(《文子·精誠》)
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于實,實生于理,理生于名實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當。(《鬼谷子·符言》)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jīng)也。(《呂氏春秋·有始》)
陰陽和,而萬物生矣。(《淮南子·泰族訓》)
……
這種萬物“和生”的思想,揭示了萬物生成、變化的過程,然而其本質(zhì)還是天地陰陽、氣化“氣生”論,因而仍然具有局限性。因為它無法解釋“氣”的來源問題。
老子總結了前人的思想成果、避免了“以物生物”在邏輯上的局限性,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偉大的“道”的范疇,進而提出了道生萬物的“道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那么,道是如何生生不息、化生萬物的呢?
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有76個“道”字、28個“生”字,其中“生生”意義上的主要是以下4句:“道生之”(《道德經(jīng)》五十一章)、“道生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四十章)、“有無相生”(《道德經(jīng)》二章)。但是,我們還是不明白“道”是如何通過“一”“二”“三”“有”和“無”等化生萬物的,雖然他也提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其中涉及到了陰、陽、氣、和等關鍵的哲學范疇。因為老子只是給出了“道”化生萬物的原則和方法,沒有描述“道”化生萬物的具體過程。
錢耕森教授通過對《周易》《國語》《禮記》《道德經(jīng)》《論語》等諸多先秦典籍的潛心研讀,發(fā)現(xiàn)由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的太史史伯首提的“和生”說與老子的“道生”說是相通的,其結合點就是“大道和生”說,即他名之曰的“大道和生學”[1]。
錢耕森教授接著論述了從史伯的“和生”到老子的“道生”、 進而“大道和生”的生生思想的形成過程,指出老子在理論上的貢獻在于:把“道”引進來了;把“陰陽二氣”引進來了;把“沖氣”引進來了;把“和”與“氣”結合起來了,形成了“和氣”;把史伯的經(jīng)驗“以他平他謂之和”上升到理性的“沖氣以為和”;把具體的現(xiàn)實的“和生萬物”說,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萬物”說的高度。
“大道和生學”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它昭示著世界萬物的生生現(xiàn)象是“大道”的自然屬性,世界萬物生生的機理是“和生”,而不是“同生”,更不是“克生”“仇生”;它也是我們構建生態(tài)和諧、世態(tài)和諧、心態(tài)和諧以及和平崛起,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思想資源;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張世英、成中英、方克立、朱貽庭、牟鐘鑒、金春峰、李存山、劉笑敢、張其成、郭齊勇、白奚等均對錢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學”給予了很高的期許和評價,認為他發(fā)現(xiàn)了一條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重要線索,揭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文化本質(zhì)。
有人說,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是明渠,道家文化是暗流。
的確,作為先秦九流十家之二、諸子百家思想源地里流淌出來的兩股清泉,儒道兩家一明一暗、一正一奇、一剛一柔、一動一靜,偕同后來的佛教,兩千年來生生不息地共同綿延著中華文化。
可是,如果不是出于比較研究的目的,后人很少會把道家鼻祖老子與儒家始祖孔子放在一起,因為他們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即道家的自然主義文化與儒家人文的和文化:
1) 道家文化有兩大主題詞,即道和自然,其歸屬是自然主義;儒家文化有三大主題詞,即仁、義、禮,其歸屬是大同的和文化。
2) 在人性上,道家主張人性自利,注重人性中的自然屬性,因此多展示人性的多樣性,有利于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儒家主張人性利他,注重人性中的社會屬性,因此多展示人性的統(tǒng)一性,有利于文化統(tǒng)治的專制。
3) 在天人關系上,道家主張?zhí)烊撕弦唬瑐戎赜凇疤臁?,注重自我,尊重自然;儒家也主張?zhí)烊撕弦唬瑒t側重于“人”,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在反對神學、反對封建專制的過程中曾經(jīng)有過進步性,但是在現(xiàn)當代,它與科學主義一樣,在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異化。
4) 在人人關系上,道家主張人人自己,其理想是個個都是“至人”,其中莊子和楊朱最具有代表性,他們在政治上采取“積極的不合作主義”,在生活上信奉“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楊朱更是提出了“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人人不利天下,則天下治”的政治主張;儒家主張人人為他,其理想是個個都是“圣人”,其中孟子和荀子最具有代表性,他們雖然一個主張人性善、一個主張人性惡,但是都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涂之人可以為禹”,認為通過修行,人人都能夠成為圣人、“人人都是孔子”。
5) 在社會理想上,道家提倡至德之世,那是一個天人合一、無為無己的自然世界,其實現(xiàn)的路徑是“同步文明”,其方法是自由、自治;儒家提倡至治之世,那是一個天人合一、君民同樂的大同世界,其實現(xiàn)的路徑是“分步文明”,其方法是專制、教化。
6) 其結果是,道家注重主體意識、個體自由的思想,有利于我們當今所進行的市場經(jīng)濟建設,其主張物我平等、萬物齊一和尊重自然,有利于我們當今的環(huán)境文明、生態(tài)文明建設;儒家大同視域中的和文化,則有益于分化、緩解、諧和諸多“分”“異”甚至對立的利益和矛盾,有益于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
可見,道家的自然主義文化與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是各自獨立、各自有所偏重的;那么,它們又是如何在發(fā)展過程中實現(xiàn)互融共生的呢?
錢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學”很好地解釋了這一文化現(xiàn)象:道家的自然主義文化的本質(zhì)是“生生”,儒家和文化的本質(zhì)是“和和”,而“生生”“和和”則是大道的基本屬性,是大道分別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表現(xiàn)形式。
廣州大學程潮[2]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錢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學”創(chuàng)建的過程。認為,錢耕森教授的“和生學”產(chǎn)生于馮友蘭先生的“仇必和而解”矛盾觀之后、張岱年先生的“兼和哲學”的自覺形態(tài)之前。而錢耕森教授是馮先生和張先生的高足,師生往來密切,他的“和生學”很可能受到了二老思想的影響。錢耕森教授的“和生學”又產(chǎn)生于張立文先生的“和合學”之后,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有可能受到“和合學”的影響。但張立文先生提出“和合學”五大原則(包括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時間則在錢耕森教授提出“和生學”后的第二年。然而,有一點是無疑的,即在中國哲學意義上首次使用“和生學”這一概念,則始自錢耕森教授。與同時代創(chuàng)建的其他“和的哲學”派別一樣,錢耕森教授的“和生學”也以史伯的“和實生物”“以他平他”之說為源頭。但是錢耕森教授卻認為史伯的“和實生物”說的價值高于孔子的“和為貴”說,因為前者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內(nèi)容更深刻,價值更大。他高度評價了史伯“和生”說的價值,認為它把中華民族所固有的“生”(“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日新又日新”“與時俱進”)與“和”(“和諧”“和平”“和樂”)的兩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有機結合起來,對孔子的“和而不同”說和老子的“道生萬物”說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錢耕森教授特別自豪地指出,他發(fā)現(xiàn)史伯的“和生”說,是他閱讀古文獻時體察到的,是自家“體貼”出來的;他又以史伯的“和生”說為基礎,進而探索出自己的“大道和生學”。
錢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學”揭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論淵源:“生”與“和”是大道的兩種基本屬性,它們貫穿于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成就了世界的綿延和多樣,給了人類生活以方向和希望。
[1] 錢耕森.大道和生學[N].光明日報, 2015-3-2(16).
[2] 程潮.錢耕森“大道和生學”和文化的一朵奇葩[J].衡水學院學報,2015(2):53-55.
From Philosophy of Harmony to Philosophy of Taoism and to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Professor Qian Gengsen’s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LI Jilin
(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hui Provinc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Hefei, Anhui 230051, China)
O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universe, Qian Geng-sen, a professor 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gave birth to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in experienc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of pre-Qin period. Thus, by integrating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he formed a complet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e which fuses Taoism's natural culture and Confucian humanity and culture,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Chinese culture. It possesse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Qian Gengsen; philosophy of harmony; philosophy of Taoism;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B21
A
1673-2065(2015)03-0058-03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13
(責任編校:耿春紅英文校對:楊 敏)
2015-03-11
李季林(1964-),男,安徽阜陽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