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仲達
圣嚴法師:風雪中的禪僧
文 于仲達
一
1988年,一位老人從臺灣重返江蘇南通故里。他在家鄉(xiāng)的路上獨自走著,一個人,步履緩慢、輕逸地走在通往父母墳地的小徑上。那一刻,就像浮云一般,他從另一個地方飄到這個地方。如同俗諺所說:“落葉歸根?!币簿褪钦f,當人老時,便想回到出生的地方,所以他回到了江蘇——他出生的地方。
他,就是離鄉(xiāng)長達45年之久的行腳僧,臺灣當代著名高僧——圣嚴法師。
此時,物是人非。他的雙親早已不在了。母親去世時50多歲,父親則是80多歲,晚年過著獨居的生活。佇立于風中,他站在父母的墳前陷入哀思。雖然他用緣起法觀照一切,但還是情不自禁地傷懷。自他離開大陸后,就和父母斷了音訊。父親以為他已經(jīng)在戰(zhàn)亂中喪命了。當他凝視著他們的墓地,想到父親在臨死前,仍不知他最小的兒子還活著,他哭了,流下了慚愧和感恩的淚水。父母往生時,未能在他們身邊,令他感到慚愧;對于父母給予的一切,他感恩在心。
他明白,作為一名出家人,須把塵世的情感羈絆拋下,包括對父母、朋友及伴侶的情愛。如果一旦有了世俗的人際牽絆,會造成苦惱。他更明白,度眾生是他的責任。時間過得真快,青少年、中年、老年就這么一一來臨了。年輕的時候,他深入修行、閱讀、寫作、自學,充實自己,39歲時去日本攻讀博士,以期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即便到晚年,他也沒有放棄繼續(xù)成長。他依舊每天早起打坐,在大殿做早課,之后可能會去禪堂,早齋后會閱讀報紙,或者由他的秘書將網(wǎng)絡上的新聞摘要念給他聽。他依然備課,但不再個別指導學生,改由資深的弟子訓練學生。多數(shù)的時間,他是在接見訪客,有些是重要的知名人物,有些是普通人。他不挑選訪客,他們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引,聽聞一些佛法。
而這一切似乎都已成為過往,生命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因緣際會:如果沉家楨居士沒有請他去紐約布朗區(qū)的大覺寺,他就不會因應西方學生的需要,而發(fā)展出禪修的教學方法;如果他沒有研究這個修行法門,就不會來教禪法;如果他的師父東初老人沒有往生,他沒有回臺灣,今天也不會有法鼓山這個團體在弘揚佛法。
圣嚴法師俗名張???,江蘇南通人,13歲在故居的狼山廣教禪寺出家,做了小沙彌。出家后的圣嚴歷經(jīng)廣教寺、上海大圣寺、上海靜安寺佛學院,學習語文、英語、數(shù)學、佛學,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49年,圣嚴參加國民黨軍后被派往通信連負責后勤。1949年5月19日,圣嚴從上海外灘碼頭隨國民黨軍前往臺灣,兩天后在高雄上岸。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小說班,老師有謝冰瑩、沈櫻等著名作家。后開始接觸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 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等佛教理念。1960年,他結束十年軍旅生涯,于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法派字號為“慧空圣嚴”。
再后,39歲的圣嚴獲贊助到日本東京立正大學進修,雖只有小學四年級學歷卻苦讀數(shù)年,獲文學博士學位。隨后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同年開創(chuàng)法鼓山道場。他通過演講、參與國際性會議、舉辦各項國際禪修班,還不拘一格地攜手林青霞、張小燕、蔡依林、李連杰等明星拍攝公益廣告,擔任“你可以不自殺”網(wǎng)站的代言人。
在兩岸關系問題上,圣嚴法師就曾表示:“我們早就統(tǒng)一了,統(tǒng)一在中國佛教?!?002年,圣嚴親程護送已流失多年的濟南四門塔石雕佛首歸還大陸。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圣嚴法師說:“我們中國人講多難興邦、居安思危、臨危不亂?!彼⒓唇M織為災區(qū)募捐、捐物、派遣醫(yī)療隊, 并親自給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打電話了解災情,法鼓山派出的救災隊伍直到近年還活躍在災后重建的現(xiàn)場。
回顧一生,圣嚴法師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他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從來不讓自己流于滿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風順時,他不讓自己志得意滿;遇到困難、失敗時,他不氣餒。他會找到辦法讓自己走下去,當他走進死胡同時,會轉彎另找出路,繼續(xù)保持前進,因為如果停下來,就沒有了希望。
他不依戀往日的成就。當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學授予他榮譽學位,校長說圣嚴法師能接受這個學位,是他們學校的榮耀。但他覺得很慚愧,自己只不過是個非常平凡的人,不值得領受這份榮耀。他覺悟到,他的成就并不是他個人的,是因緣際會的結果,他沒有閃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擔起來,因為他希望幫助人們離苦得樂。
過往的人生,一直貫穿于他的生命歷程的是弘傳佛法,幫助眾生。他說:“我就像是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笔婪◣煷_實像一位行腳僧,到處開班授課。他鼓吹現(xiàn)代化的佛教,把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他著書不斷,《印度佛教史》《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等,都是為了弘法教學而寫的。圣嚴法師說:“我把授課的資料收集起來編纂成書。那時候并沒有太多人編寫教科書,因此我的書十分受歡迎。根據(jù)上課的教材,我陸續(xù)寫了很多本書?!币簧?,他總共出版了一百多本中、英文書籍。在閉關時所寫的《戒律學綱要》和《印度佛教史》二書,在國內被佛教界當教材使用。臺灣的大學采用了《比較宗教學》一書作為參考書,《正信的佛教》在民間則是一本流通很廣的書,在全世界已銷售了300萬冊以上。
圣嚴法師于2009年2月3日圓寂,終年79歲。家鄉(xiāng)人民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出家地狼山廣教寺建了一所“圣嚴法師佛學成就展示館”。它位于狼山半山腰的法聚庵內,這里保留了法師出家時的禪房。
二
圣嚴法師的求學和修行之路十分艱辛。
1943年,他成為廣教寺的僧人,法名“常進”,平靜的寺院日子,維持到1945年。當時日本已投降,但內戰(zhàn)爆發(fā)。先是新四軍到了狼山,后來國民黨來了,控制了鄉(xiāng)間;共產(chǎn)黨轉入了地下,開始打游擊戰(zhàn)。就這樣,他的青少年時代,幾乎是在不安、動亂中度過的。
此后,朗慧師公和他乘船順著長江從南通到達上海大圣寺。那年他15歲。雖然這里名義上是間禪宗寺廟,但絕不是一個修行禪法的地方。大圣寺的和尚們整天忙碌地奔波在城市各個地方。因為這個寺廟是以做超薦經(jīng)、拜懺來維持,他們常常穿梭于殯儀館與亡者的家。大圣寺與三家殯儀館簽訂了合同。殯儀館提供從棺木、和尚念經(jīng)、火化到送至墓地等整套殯葬服務,而大圣寺就是其旗下的承包商,每當他們穿著和尚衣袍出現(xiàn),張口唱誦,殯儀館就可賺取一筆傭金。
1947年,朗慧師公讓他進入上海靜安寺的佛學院念書。這個佛學院是由太虛大師領導的一群人所創(chuàng)建的。他們研讀中國佛教的重要著作,例如《圓覺經(jīng)》《大乘起信論》,和有關瑜伽唯識、中觀、華嚴及天臺各宗的教理文獻,這些都是佛陀的教誨,是蘊含著佛法中心思想的典籍。他在快速地瀏覽過廣大、繁雜與深奧的佛法書籍后,開始了解到祖師的法脈與悠久的傳承,這是奠定狼山修行與道風的磐石。靜安佛學院注重懺悔法門的修行。他們打坐,但不清楚正確的打坐方法,所以很難在修行上得力。偶爾,有人會被給予一個公案去參,但整體來說,是沒有系統(tǒng)性的禪坐訓練。
不幸的是,此后,他的學業(yè)又再度中斷了,時代把他的人生推到了一個轉折點。1949年,一個年輕的和尚、熱切的學生,脫下僧袍,換上軍裝。1949年,蔣介石戰(zhàn)敗,把他的政府和軍隊遷到了臺灣,總計超過一百萬的民眾離開大陸,抵達臺灣。圣嚴法師也隨軍由上海登船來到臺灣。他們多數(shù)是富裕人家、國民黨政府官員,和像他一樣的軍人。雖然,過著軍旅生活,但是圣嚴即使是在夢里都希望自己一直是個和尚,渴望再度回到出家的日子。
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身為軍人是危險的。當國民黨政府掌權時,臺灣也經(jīng)歷了他們的麥卡錫時代。當初抵臺灣時,圣嚴法師所在部門中有一些從上海來的軍人被查出背景有可疑之處,被懷疑是共產(chǎn)黨。因為圣嚴法師也是從上海來的,也被調查。調查人員問他是否為上海人,法師回答:“不是,我是從江蘇來的?!彼麄兙嫠⌒?。其他從上海來的人遭受了殘酷的刑罰。調查人員折磨、修理他們,用電線電擊,直到招供出自己的背景。其中有一個人真被查出是共產(chǎn)黨,就被槍殺了。圣嚴法師又逃過了一劫。
軍旅生活讓他心疲力竭,他又開始想要逃亡。他所在部隊有一個軍人三次企圖逃走,第一次失敗,被杖擊臀部,直到皮開肉綻;第二次又失敗,被綁在柱子上,在烈陽下曝曬兩天,不給吃、不給喝;第三次,就被槍決了。雖然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但圣嚴法師還是有時間為佛教雜志寫些文章。1956年前,他的寫作多是詩詞、短文及小說,沒有關于佛教的主題,沒人留意他的文章。那年的春天,上海靜安佛學院的同學建議他改變方向,于是他開始寫些哲學與宗教的文章。他讀了西方哲學的巨作、現(xiàn)代中國思想家的書,然后開始給佛教刊物投稿,內容是評論生命意義,無常、苦及孤獨。圣嚴法師說:“我倡言我們要勤奮努力,以超越三界、生死的循環(huán),不再生生世世輪回流轉,直到所有的執(zhí)著、業(yè)力都消除殆盡,不留痕跡。”他也探討宗教與文學的關系,并著眼于佛教經(jīng)典對文學著作的影響。他認為佛教徒對文學應有更多的尊重,文藝創(chuàng)作可以對社會、人類意識有很大影響,因此是非常珍貴的。
在這期間,圣嚴法師遇到了他的恩師東初老人。東初老人早在大陸時就頗具名望,是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的方丈。他有一副威嚴的方臉和壯碩的身材,舉止行儀如祖師般,而他才40歲。走路時,似將軍般威風凜凜,但又異常穩(wěn)重。很多人都怕他。特別是,他訓練徒弟的方法很獨特。當開始接受師父的訓練時,圣嚴法師一度認為他有雙重人格。后來才了解到這是他調教學生的一貫做法。東初老人在焦山佛學院時,對待那些學生就和對待他一樣。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是這么怕他的原因。東初老人認為,一個出家人應該承受得了壓力,他自己也是這樣被他的師父訓練出來的。中國人相信“棍棒下出孝子”和“香板下出祖師”,這種鍛煉會把人的自我和傲慢逼壓到無可遁形,直至消失殆盡。
圣嚴法師從1969年3月開始在日本立正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學位后1975年冬天,抵達美國紐約,在沉家楨居士的幫助下,歷經(jīng)艱辛,開設周日靜坐班,隔年首次舉辦禪七。由于語言和環(huán)境的因素,挫敗一個接著一個而來,這些讓法師吃了很多苦。不過,靠著往昔的訓練,挺了過來。比如初到美國,四周環(huán)境簡陋。那時候的紐約布朗區(qū),主要是工業(yè)區(qū)及商業(yè)區(qū),到處都是快要倒塌的房子和空蕩蕩的建筑物。社區(qū)居民多是貧窮的拉丁裔和猶太人,很少有華人。沉家楨居士修建的這個大覺寺,原本是間郵局的倉庫。圣嚴法師來時,這兒沒有臥室,就住在地下室一間黑暗、沒有窗戶、潮濕的房間,好像住在山洞似的。他就在墻上挖了個洞,讓一點光線和空氣進來。在大覺寺,每天的作息是很固定的。早上四五點起床做早課,然后吃早齋和打掃清潔。如果有英文課,他會去上課,如果沒課,就整理地下室。如果有訪客,負責接待,累了便休息一會兒。然后,繼續(xù)工作。
圣嚴法師于東京寓所讀書。書桌上方貼著東初老人“當作大宗教家,勿為宗教學者”的期勉,更是攻讀學位時最終的目標
1985年,圣嚴法師在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當總算把東初老人遺留的諸多事務處理上正軌后,沉居士又請法師到紐約去弘法。由于大覺寺被尼師們住滿了,沒有房間可以安住,圣嚴法師不得不過著“流浪”的修行生活。這段時間,他生活十分艱辛,沒有錢付房租,只好睡在教堂前或公園里。法師從三個曾經(jīng)露宿街頭的學生那兒學會如何過日子。于是,一個身穿舊袈裟的和尚,借宿門廊,徹夜在咖啡館中與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伍,或埋首在別人丟棄的水果蔬菜堆中覓食。那時圣嚴法師已經(jīng)50出頭了,不再年輕,但是肩負弘法到西方的使命讓他內心充滿法喜。憑借著東初老人給予他的訓練,讓他無論是住在大房間、小房間或教堂的門口外,都不再有差別了。
遇此環(huán)境,凡夫就會抱怨,但是,在圣嚴法師看來,在街頭流浪是件好事,因為它使他學會不依賴任何人,逼使他尋找道場,弘揚禪法。法師是大菩薩,菩薩在弘法時必須忍受磨難,早有歷史淵源。如何忍受苦難?圣嚴法師和馬祖大師都教導我們必須擁有一顆平常心。這就是說,要經(jīng)常保持平靜、安穩(wěn)的心,不受情緒左右。成功時,不要認為是“你”造成的,不要過于興奮或自傲。成功是有原因的,是由許多人、事、環(huán)境成就的。
1989年,圣嚴法師在臺灣創(chuàng)辦法鼓山。經(jīng)過多方努力,法鼓山成為臺灣重要的佛教團體之一。這些團體都有自己的特色:中臺山注重禪修;佛光山積極從事僧伽教育,并以出版刊物及電視傳播弘揚佛法;慈濟著重在災難救濟、醫(yī)療服務及教育工作。法鼓山也做了很多慈善和救災工作,辦大學和研究所,但以致力于佛教學術研究和教育著稱,另外也致力于禪修方法和觀念的弘揚。
三
圣嚴法師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既是修行人又是學者。特別是法師所著系列佛學著作,緊密結合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惑,將博大的佛學思想消化吸收,撰寫成一部又一部的佛學著作,文字簡潔,沒有深奧的玄理,直指本心,讓人頓悟!
我第一次讀圣嚴法師的《禪門》,充滿法喜,馬上就被深深吸引了!很喜歡法師的文章,娓娓道來,很親切,無論多深奧的人生哲理,都解釋得又清楚又明白,看后心情平靜而又大有收獲!2005年4月,我在北大聽法師演講,也是此生唯一的一次,此后直到法師圓寂,沒有殊勝因緣得見。但在我內心,圣嚴法師卻是我沒有歸依的“恩師”。
筆者不慧,障深慧淺,雖然看了很多書籍,然而受到內心和外部環(huán)境所困擾,生活不能豁達自在。圣嚴法師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解說佛經(jīng),開示禪語,圓融出世間法和世間法,他的文字皆從自性流出,化解了我的種種苦惱。每當處于生命的困頓之時,總是想起法師的教誨,他似在提醒道:面對現(xiàn)實,敢于接受,用佛智慧,開啟智慧,如法實踐,自我圓融,戰(zhàn)勝自己,提起放下,攝心入定,不喜不憂,轉苦為樂,自在解脫。是的,正如法師所說,如果身心做不了主,受環(huán)境的影響,結果反映出來的都是環(huán)境,你不但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真正的面目。我接觸圣嚴法師“明心見性”,識得“自家寶藏”,遇事回過頭來反求諸己,自心不受環(huán)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我的生命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當然,要真正“明心見性”,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還要有很多工夫要做,但我至少沒了先前的彷徨和迷茫。
禪宗雖然講頓悟,還是需要善根。善根若不夠,?;鄣幕A不足,再如何用功,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雖已摸到了門,但若心力不足、體力不夠、環(huán)境不理想,也很難修行成功。另外一種人條件皆備,也很用功,只欠高人指導。圣嚴法師非常高明,不論是采用什么手段,都能因人施教,都能幫助弟子除煩惱心而開智慧眼,視當事的情況而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修行的人遇到障緣,不論是內心的或環(huán)境的障緣,最好的辦法是廣結善緣,并且多作懺悔。內在的業(yè)力減輕,外在的福緣增加,才能遇到貴人。否則僅靠自己拼命用功、盲目修煉,最后可能引起身心更重大的魔障,不會產(chǎn)生任何好結果。如果時機未成熟,觀念的說明沒有用,只能變成知識的了解,對真正的悟境幫不上忙。有許多人研究禪的語錄、公案,甚至講出很多名堂,好像很懂開悟是怎么回事,其實了不相關。有人不需要幫助就能自修自證自悟,通常有這種想法和經(jīng)驗的人,都不是真的開悟,而是自大狂,入了魔境。因此,要福德、善根加上實踐,才能遇到啐啄同時的好因緣。
作為開悟的禪者,圣嚴法師自然也是擁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僅僅從閱讀他的著作,我的很多心結就此打開了。既是禪者,圣嚴法師不受五光十色的環(huán)境所誘惑,不受名利物欲的牽引所困擾,超越于一切的有無、好壞,達到平等不二、無相、無分別、不執(zhí)著,自心明凈,沒有執(zhí)著,沒有掛礙,事理圓融。
法師的著作既談修行,又有證悟,當然也有深厚的佛禪理論根基,而且針對某一問題,自成一體,剖析很深,化解了我的很多執(zhí)著,直接促成了我思想的轉型。緊接著我又讀了法師的《圣嚴說禪》《禪門第一課》《禪的體驗》《智慧100:消除煩惱的方法》《圣嚴法師講〈金則經(jīng)〉:?;圩栽凇贰妒婪◣熤v〈心經(jīng)〉:心的經(jīng)典》等多本書,再到后來,我?guī)缀踬I了法師的所有能買到的著作,又在各個網(wǎng)站搜索各類文章、開示和視頻講座。我一遍一遍地讀,得到很大的靈性的啟示與智慧的加持。圣嚴法師擺脫了教條的說教,用文字的手段去接引眾生,真是功德無量!他自己的證悟境界很高,是現(xiàn)代社會難得的開悟者,他極具人格的魅力,對我心靈的覺醒與人格的影響很大,我很慶幸剛接觸佛法就遇見了法師這樣的上師。
法師的禪學中心思想,主要為“空性”與“無我”的闡述與體證??招耘c無我思想,是法師禪學思想的基礎,透過對空性與無我的闡述,勉勵出離煩惱心,成就菩提心。如法師所言,無論是主觀或客觀的自我,無論是局部小我或全體的大我,乃至解脫的自我,只要有自我中心的情執(zhí)存在,就不是悟境。
法師啟發(fā)我:真正的修行者,省思自我,消融自我,覺察自己的偏執(zhí),化解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因為洞悉生命的實相,所以體驗、承認堅固的自我執(zhí)著是虛妄的,要向內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處,不依自己的偏好和習性做判斷,“隨相而離相”,相無定相,命無定命。學佛要從自己的內心下工夫,如果不下工夫,常被境界所轉。有修行的人不論外境如何變動,內心都不受影響,所以達到?jīng)]有煩惱。
法師的超凡智慧和人格涵養(yǎng)深深影響了我。他有名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泵慨斣谖仪榫w消沉、內心浮躁不安的時刻,這個名言默默在心里起著鎮(zhèn)定劑的作用?!盁o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默念法師的這四句偈語,我頓悟無常與空性。觀照過去的苦難日子,怨憤的心有了省察沉淀,眼看熬不住時,只要轉念一想圣嚴法師的一句開示:“這正是修忍辱行的好機會,也正好趁此機會為眾生受苦、為自己消除往昔業(yè)障?!边@么一想,眼前的苦就沒這么苦了。當然,我也并非就此打消求生的意志,我仍然在絕望中求存,而魯迅此時鼓舞了我的斗志。為自己的苦難找到意義,什么苦都可以熬得住。是的,正如法師所說:“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能拿出方法脫離苦難,固然很好;倘若盱衡局勢,無法改變現(xiàn)狀,那就用最健康的心態(tài)來面對它,不怨恨、不絕望,也不是逆來順受。那才真正能從苦難中吸收超越與成長的養(yǎng)分?!庇弥腔刍饪嚯y,修忍辱行,代眾生受苦,并非消極茍安,而是歷事煉心,等待時機,因緣成熟之時,就是另一種境界了。此境界就如肖申克式的救贖一樣。
圣嚴法師攝于朝元寺關房之前?!墩诺姆鸾獭愤@本書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四
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已經(jīng)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靈?!笨墒?,現(xiàn)代人長期處于充滿壓力的生活節(jié)奏里,因為迷于物欲,長期把心靈和外界對立起來,心靈早就不堪重負。臺灣學者傅佩榮曾深刻地指出,現(xiàn)代人陷入三種困境:一是無根,二是無心,三是無情。他認為,其實現(xiàn)代人活得相當辛苦。表面上我們有很高的物質文明,但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品質中屬于人整體的部分卻漸漸被扭曲、瓦解而模糊了。
在這個繁華喧囂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常處于高度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沉重的生活壓力和物競天擇的生存危機,使我們疲于奔命,原本快樂的心情也因此而越來越浮躁,使人生和生活越來越捉摸不定。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氣定神閑地面對日新月異、變化多端的社會、人事等等。當下的中國,伴隨著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價值體系日益多元化,傳統(tǒng)文化根基日漸丟失,道德精神日益荒蕪,價值取向嚴重錯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泛濫。人們迫切需要一個精神家園,借以撫慰疲憊的心靈。其實,我們具有幾千年悠久傳統(tǒng)的儒釋道文化,精髓是關注“向內超越”,對世界、對生命、對人類價值的根本性的認識,迄今仍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借鑒。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讀得最多的是魯迅。先生是漫長黑夜里孤獨的過客,注定沒有精神的歸宿。他曾在遺囑中說道:“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辈⒄f:“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庇捎跁r代苦難的深重和個體處境的艱難,注定了魯迅將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和捍衛(wèi)個體生命權利上面,而對于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層面的問題只能忽略關注。從魯迅“一個都不寬恕”的背后,我第一次隱隱約約感到,他像一尊大佛在人間苦渡。魯迅先生本來有顆清凈的本心,也閱讀大量的佛書和佛經(jīng),他選擇逆世而生把改造社會當作一生追求,然而,世間的黑暗和人性的敗壞也深深傷害了他,我為他的早逝感到遺憾。是回歸本心的時候了,不能讓靈魂再蒼涼和粗糙了。
2008年,我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聽課,陸陸續(xù)續(xù)地接觸了佛學禪宗,當心靈與圣嚴法師相遇,瞬間被深深地吸引。法師文字中蘊藏一種恬靜的般若心境,仔細品味,如抵達凈土彼岸,仿佛心中有靈光閃耀,油然而生一片澹淡。這讓我想起了《大智度論》上的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狈◣煂τ谟钪?、自然、人類的宏觀思考,融入個人生命的體驗,得以深刻洞察現(xiàn)代人茫然幽暗的心理。
站在佛教的立場看,憎恨心、傲慢心,冷淡心、憤怒心、暴躁心、奪取心、猜疑心、憂愁心、固執(zhí)心、偏狹心、恐怖心、利己心、忘恩心、卑視心、悲傷心、不平不滿心是招來疾病、貧窮、混亂、不幸的念波;寬恕心、尊敬心、明朗心、無我心、自在心、和平心、信仰心、歡喜心、虔誠心、深切心、赦免心、抱恩心、感恩心、施舍心、愛心、勇往直前心是招來和平、安詳、健康、幸福的念波?;畹镁o張,活得勞累,原因何在?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或者說心難安。圣嚴法師針對競爭激烈、動蕩不安等各種壓力劇增的現(xiàn)代社會,立足于人心困惑、浮躁的現(xiàn)實, 以禪宗的“平常心是道”的禪法為基礎,提出了“心靈環(huán)?!钡娜碎g佛教,即以傳統(tǒng)的禪修為安心法門,并融入建設“人間凈土”的理念,來對治現(xiàn)代人的焦慮、不安及環(huán)境污染等現(xiàn)代社會問題,同時冀此來提升現(xiàn)代人的精神品質與實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和諧、安寧與幸福。
圣嚴法師提出“心靈環(huán)?!币辉~,是根據(jù)大乘經(jīng)典以及中國祖師提倡的思想而來。譬如《大乘起信論》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辈徽撛谌A嚴或是天臺,都非常重視“心”。《華嚴經(jīng)》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边@里所說的“心”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是佛心,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心。換句話說,這個“心”是凡夫心,也是智慧心,所以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又如《六祖壇經(jīng)》說:“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比绻拿粤?,是凡夫;悟了,即是諸佛。因此,“心”是佛教非常重視的根本基礎。我們應該從內心做起,讓心靈不被污染,保護心靈,乃至保護我們的思想、觀念,這叫做“心靈環(huán)?!?。所謂“萬變不離其心”,心非常重要,可以變好,也能變壞。因此要把心保護好,不顯露壞的心,努力發(fā)展好的心,即智慧心、善心。而《六祖壇經(jīng)》提到“不思善,不思惡”,請問“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什么心? 實際上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人間凈土”是從我們心里所產(chǎn)生出來的,離開心以外便不容易產(chǎn)生,那會變成虛妄的謊言。當我們的心清凈,便跟佛心相應,一念心清凈,所見到、所住的世界即是沒有人我是非的“人間凈土”?!毒S摩經(jīng)》說:“直心是道場?!彼^“直心”就是真心,“直心”即清凈心,“直心”乃是無差別的平等心、智慧心和慈悲心。有了直心,便能見到“人間凈土”。因此《維摩經(jīng)》又說:“心凈國土凈?!敝灰粋€人心清凈,見到的世界就是清凈的;如有更多的人心清凈,便能使得這個世界、人間成為凈土。假使無法念念都清凈,至少在學佛或修行佛法的時候,心不跟煩惱相應,便是在“人間凈土”里。因此,建設“人間凈土”必須從“心靈環(huán)?!遍_始。
佛法即是心法,心法是什么呢?就是調心。了解因果與因緣,是從觀念上來調心,不過單是從觀念下手是不夠的,還要從實踐來調心,要把念頭調柔、調和,把剛強的調成柔軟的、懦弱的調成勇敢的、愚蠢的調成智慧的。
以開放的態(tài)度,從觀照外境而回觀內心,是圣嚴法師一貫的教導。所以,讓我們一起啟程行腳于天地之間,也行腳于自己的身心之中吧!你將看見一個你不曾發(fā)現(xiàn)的世界。禪宗“不立文字”之說,旨在求新、求變,不落舊日經(jīng)典窠臼,去其糟粕,企生新機,以免偶像存在,惑住眾人迷失回程。身處浮躁時代,人容易在喧囂塵世中迷失自己,作為感情動物,心難免為物欲所引,身難免為世俗所牽。禪宗五祖弘忍曾問道:“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慧能回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贝笄澜纾瑵L滾紅塵,讓我們心動不已的誘惑實在是大多了。禪是一面鏡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明燈,可以指引人的心路。六祖慧能禪師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毙臑槠刑?,只是生活為心蒙上塵埃,只要我們用佛心智慧去清掃便自現(xiàn)寧靜天地。佛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遠在天邊,只要覺悟了,你就是佛,就能以一顆佛心面對看似復雜實則清靜的世界,就能享受快樂平和的人生。覺悟了就擁有了佛的智慧,就能從容面對生活,面對內心。將佛的智慧融入精神,融入生活和工作當中,就可以使精神更加充實,感情更加純潔,人際關系更加和諧。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币粋€人的心境、情緒如何,關鍵在于調整心態(tài),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換個角色,換個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則會茅塞頓開!與圣嚴法師結緣,當我們感到厭倦了塵世喧囂的時候,會讓我們疲憊的心靈得到一些寧靜;當我們覺得內心被煩躁填滿的時候,會讓一股清泉澆熄我們心中的愁怨。圣嚴法師給我們一種解脫的智慧,一種追求快樂適意生活的心境,他以非凡的智慧道出超脫的人生心境,點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機鋒給世人以啟示,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做人還是做佛,全由你自己決定。
五
回顧圣嚴法師的過去,可以說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
他出生于農(nóng)歷1930年十一月四日,是家中六個孩子中的老幺。據(jù)他母親說,他出生時,非常瘦小,沒比小貓兒大多少,很多人還說他看起來像只田鼠。于是他的父母親給他起了個名字——???,永葆健康。他出生的地方靠近小娘港,位于揚子江八東海的??谖鬟?。圣嚴法師回憶說:“孩童時代,我常常生病,身體羸弱。三歲時開始走路,五歲才會說話,學習事物非常緩慢。少年時代,物資貧乏,工作辛苦,但在記憶中,一家人過得很快樂?!彼母改赣H是完美的結合,從來沒有看過他們爭執(zhí)、吵架,主要是因為他的母親,她是一個非常聰明、有能力的人。幼年時,心靈敏慧的他就多次目睹洪水帶來的災害,他寫到:
當臺風終于停止,風也歇了,……人的尸體在水波上浮浮沉沉。他們的衣服全部被扒光了,軀體開始腫脹、腐爛?!?/p>
這些悲慘的經(jīng)歷,讓他在夜半噩夢中驚醒。他親身目睹的慘象,就像釋迦牟尼佛證悟的道理一樣:世間危脆,常處動亂;生死流轉,猶如苦海。人的生命,不過是宇宙的一次呼吸。在他這一生中,經(jīng)歷了許多的死亡,來自于戰(zhàn)爭、饑荒與病疫。在這場洪水中,他所領悟到的道理仍存于心中,他知道擔心死亡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在死亡來臨之前,好好地、全力地過生活。
總結圣嚴法師一生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其一,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中國僧伽知識化與學術化的新局面,為現(xiàn)代中國佛教的新僧伽形象樹立了典范;其二,不再只停留于某些形式化的表演,在美國等地建立國際禪修中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佛學禪學的國際化;其三,創(chuàng)建了法鼓山僧團和法鼓山文化教育事業(yè);其四,推進人間佛教理論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不僅率先提出了“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的“心靈環(huán)?!爆F(xiàn)代人間佛教思想,并以此作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而且通過提倡和推廣“禮儀環(huán)?!薄ⅰ靶聲r代心六倫”等實踐形式,積極推動從心靈環(huán)保到社會環(huán)保,被稱譽為“穩(wěn)定臺灣人心的力量”;其五,于他為身后留下了一份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圣嚴法師遺言》:“不發(fā)訃聞、不傳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毗、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挽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挽聯(lián),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凈緣?!笔婪◣熢谶z言中強調僧團的重要性,要求其“遺言囑托”,由“僧團執(zhí)行”。遺言力圖打破法派或剃派叢林中過于依賴人治等傳統(tǒng)積弊和時病,強調“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tǒng)一的機制”,這是他對太虛大師所制定的現(xiàn)代人間佛教僧伽制度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圣嚴法師在遺言中特別強調他的身后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他最后說偈:“無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p>
先前在讀《人間世》61篇短文時,我曾為法師充滿智慧的文字和對佛學義理精湛的理解所嘆服,更讓我受益的是文中深刻的洞察,它讓一個處于困境中苦苦求索的年輕人瞬間清涼安靜下來;再之后讀到《宗教與人生》時,不禁對人生充滿了蒼涼之感。圣嚴法師很小的時候就對人生有洞察,人生是向死而生。法師啟發(fā)眾生:人之有生必有死,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照佛理而言,由于各人業(yè)力的不同,彼此神識的分聚離合,孤孤單單地來了,又蒼蒼涼涼地去了,不知是從何處來的,也不知將往哪里去的!因此,假若要想人生能夠不蒼涼、不孤單,并不是去要求外力來彌補自己和安慰自己,而是以自己的力量去彌補他人的蒼涼與孤單,步步腳踏實地,時時忍受痛苦,從痛苦中求取經(jīng)驗,以經(jīng)驗來建設自己,那豈不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最好方法?唯有把我自己的蒼涼感徹底忘掉,自己才會從蒼涼的痛苦中得到解脫。自古至今,并不存在一個理想的社會,現(xiàn)實的人生再美,卻也不會沒有罪惡與痛苦的存在。從寂寞中來的人,只有行走在缺陷處處的人生道上,徹底放下,絕對的承當,讓人格在寂寞中升華,才能實現(xiàn)人心的安頓和自性的超脫。所謂解脫,是在通過眾生的生死大海之后所顯現(xiàn)的一種境界。
一般凡夫的心是執(zhí)著心、煩惱心、愚癡心,但是佛的心,是純粹的智慧心。智慧心不是自我中心的私心,而是以眾生的苦難為責任。在大環(huán)境混沌不明的情況下,心安才能不為外境所轉。有智慧的人,不會受到環(huán)境和身心的影響而煩惱。認知動靜順逆的遭遇,命運只能做參考,決不能迷信,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圣嚴法師一生雖然歷經(jīng)重重險阻艱難,但是他沒有試圖找什么支撐下去的力量。因為,在他看來,困難本身是不存在的,困難的存在,主要在于人的心理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膽怯、害怕,沒有信心往前走,才是真正的困難。不用擔心,也不必害怕,更不要讓自己的心阻礙了自己,只要用心、有毅力,沒有任何的困難是無法克服的。正是靠著信心,圣嚴法師為眾生做莊嚴佛事,關懷社會,利益人群,發(fā)揮了生命的價值。
責任編輯/斯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