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俊
(中共濟寧市兗州區(qū)委黨校,山東 濟寧 272100)
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提出依法治國并將其作為黨的中央全會的主題,在建黨93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實現(xiàn)依法治國,對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法治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治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它包括人們對法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的看法,對法的態(tài)度和要求,對現(xiàn)行法的評價和解釋,對人的行為是否合法的理解和衡量以及依法自律的意志力等內容[1]。
從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看,法治意識又可以分為個人法治意識與社會法治意識。個人法治意識是指單個的、具體的個體對法的認識和看法,而社會的法治意識是指由一個個單個的個體組成的整個社會對法的概念的認識、看法和理解。一方面,個人法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并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社會法治意識的形成,但社會法治意識不是單個社會個體法治觀念的簡單相加;另一方面,社會法治意識的形成與提高依賴于個人法治意識的提高,同時又是對個人法治意識的整合、提高與升華。要實現(xiàn)整個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個人法治意識的不斷提高,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沒有個人的法治意識,整個社會的法治意識便無從談起。而如果只強調社會的法治意識,而忽視了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每個個人的法治意識,結果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法治意識成為無源之水。
每一個社會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及目標實現(xiàn)的最有效途徑。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法治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xiàn),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xiàn),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必須首先要從增強人們的法治意識,提升人們的整體法治素質入手,這是一個不可跨越的必由之路。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們法治意識程度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進程的有序推進,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法治意識,是推動依法治國目標實現(xiàn)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xiàn),最終要靠具有法治意識的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以及由人組成的社會群體來實施,要靠提高全社會人們的法治意識來實現(xiàn)。要從改變人們的主觀世界入手,使人們的法治意識得以長期有效的增強。
而人們法治意識是否增強,增強到什么程度,人們法治意識的強弱以及有沒有用已經增強的法治意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等等一系列問題,則是對依法治國策略貫徹落實效果如何的最好的檢驗標準。只有全體社會成員的法治意識提高了,我們才能說我們已經實現(xiàn)了依法治國,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時代。從這一層面上來講,人們法治意識的增強既是依法治國的起點,又是依法治國的終點。
目前我國處于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的攻堅期和深水期,多種矛盾凸顯,亂象叢生,嚴重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凸顯了依法治國,增強法治意識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一方面使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使人們越來越多的享受到現(xiàn)代化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卻往往又會導致人們對社會利益的忽視,甚至是社會責任的喪失;食品安全領域頻發(fā)的事故,說明部分經營者無視法律尊嚴,視人民生命如兒戲,過于看重“利”字,結果造成了食品安全事故甚至對別人生命尊嚴的侵犯;討薪路上屢屢上演的辛酸、痛苦甚至悲慘的故事,既讓人看到了用人方對法律底線的觸碰與挑戰(zhàn),又讓人看到討薪者雖擁有正義卻又難以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的孤苦與無助;環(huán)境污染嚴重,霧霾天氣不斷,部分高污染企業(yè)金錢至上,為求經濟利益不惜犧牲社會利益,吃子孫飯斷后代糧,目無法律,極力挑戰(zhàn)地球與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所有這些社會亂象及問題的產生,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人們法治意識淡薄,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法治體系不夠健全,要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部分黨員法治意識淡化,干部心中無法,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與對法治素質要求逐漸增強的社會發(fā)展趨勢顯然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進步,破壞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執(zhí)政形象的提升和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是造成各種矛盾凸顯、干群關系緊張、群體性事件頻發(fā)的直接原因。貪腐現(xiàn)象頻發(fā),多地官場發(fā)生塌方式地震,分析起來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部分黨員干部心中的法治意識淡薄,黨紀國法觀念不強,僥幸心理過重,以致于出現(xiàn)以身試法、身陷囹圄的可悲下場。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根本體現(xiàn),依法治國要依據(jù)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法律,而不是某個領導人的意志。鄧小平曾經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只有增強國民的法治意識,才能建立并完善好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現(xiàn)代法治制度,才能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書寫的是“人治”強于“法治”的國家管理過程,而現(xiàn)代化社會建設需要減少“人治”色彩,強化“法治”化因素,這是我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凸顯大國責任的決心所在。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xiàn)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的國家背景下,世界對“法治”化的國家治理模式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只有不斷增強全民的法治意識,依法治理國家,才能適應國際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在世界人民心中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健全法律制度與增強法治意識關系密切。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實現(xiàn)“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大治境界。增強法治意識,實現(xiàn)依法治國不能完全依賴人們主觀法治素質的提升,而應該依靠國家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健全是增強全民法治意識,提高法治素質的前提,建立切實有效的各項法律制度,在增強法治意識,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健全的法律制度就是引導并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規(guī)矩。社會的發(fā)展及現(xiàn)代化進程為健全各種法律制度條文,實現(xiàn)依法治國,增強法治意識提供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好的制度可以引導人們從善如流,杜絕乃至根除少數(shù)人鉆空子、犯錯誤的不良企圖。制定法律制度就是制定引導人們向善的社會良法,讓人們因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而堅守,并做到不去觸碰做人的道德底線。
法治意識也是領導干部做人為官的道德底線,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需要從增強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入手。
領導干部作為黨和社會的先進分子,對整個社會起著一定的模范帶頭作用,很多時候群眾都會把黨員領導干部的言語和行動當成一面鏡子來加以對比和借鑒,同時也會把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境界當做是黨的形象的代表。從這個意義上說,領導干部的形象事關黨的形象。要增強全體社會公民的法治意識,黨員領導干部有責任和義務起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引導、帶頭作用。要讓人民群眾從廣大黨員干部群體的身上看到社會進步的正形象、正能量,看到黨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只有廣大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增強了,依法從政力度提高了,執(zhí)法守法的決心堅定了,才能更有效地維護好我們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執(zhí)政形象,才能有理由讓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依法治國的信心更加堅定。
近年來,之所以在部分群眾中產生了一些“仇官”“仇富”的負面社會心理,和某些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淡薄,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錯誤做法不無關系,結果往往會破壞黨群關系,造成信任危機?!胺ㄖ巍迸c“人治”是相對的,實現(xiàn)依法治國,就是要減少國家治理中的“人治”色彩,增強依法執(zhí)政的“法治”意識。只有廣大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增強了,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才會得到提高。法治意識一旦在頭腦中生根發(fā)芽,就會增強廣大黨員干部依法執(zhí)政的抗體,就會時刻擰緊自己遵紀守法的安全閥,拉緊依法執(zhí)政的警戒線,就會知道自己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就不會胡亂作為,真正起到黨員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社區(qū)作為社會公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社會單位,在增強公民法治意識、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增強社區(qū)居民的法治意識來達到增強全體社會公民的法治意識,提高其法治素質,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有效基本途徑。如何將依法治國等國家大政方針與社區(qū)居民的生產、工作與生活結合起來,是檢驗依法治國是否真正落地的有效標準。國家憲法、法律條文,要真正轉化成人們知法守法的真實行動,還存在一個理論接地氣的問題。只有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高深難懂的法律語言表達出來,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實施起來才會更容易一些。在這個工作中,社區(qū)黨員干部及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其作為播種機、宣講員的身份充分凸顯出來,不僅要做到自己知法守法,對法律能夠理解領悟,還要通過社區(qū)海報、宣傳欄等窗口,用形象生動的畫面,簡單易懂的語言,將依法治國、法治理念宣講到位,使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百姓看得懂、聽得明白并且在茶余飯后的相互交談中還能說得出,通過這種口口相傳的方式,使得所有社區(qū)居民的法治意識都能夠增強。只有每一個社區(qū)居民的法治意識都得到了提高,我們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xiàn)。
[1]趙志川,趙一強.法律意識:依法治國的起點和終點[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