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君之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唐詩中有不少描寫在江河上航行見聞感受的詩作。根據(jù)作品內容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寫江河氣象、舟航情景和江河沿岸自然景觀、社會面貌兩大類,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早發(fā)和夜泊[1]。很多唐人都有江行閱歷,即興創(chuàng)作江行詩。韋應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游歷南北,長安、洛陽、滁州、江州、蘇州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跡。已有多家對其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參考了陶敏、孫望、傅璇琮等先生的成果,對其江行詩藝術特色做一探討。
意象是詩人為表達特定思想意蘊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生動形象,具有其特定的表現(xiàn)力,不同作家往往有不同的審美偏好。陶淵明好詠菊飲酒,“菊”和“酒”自然成了陶詩的經典意象。正是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陶詩的恬淡境界。韋應物也是如此,有他偏好的意象。在多種意象的組合中,他留給我們的是淡遠的意境。
首先,韋詩喜寫黃昏、夕陽。他的江行詩,多數(shù)是寫在江淮地區(qū)、運河沿岸夜泊之作,其寫景造境卻不同一般,讀來如同亂世的投影、亂離人的心影。其中名句都有這種特色。例如“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浩浩風起波,明明日夕沉”兩聯(lián),就是以寫江行中的黃昏景色為主的代表。夕陽橙紅如火,宜于入詩。然因傍晚的太陽又日漸消沉,有落寞之意,人們見此也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染上一種蕭颯之感。
其次,韋應物對鐘聲也有偏愛。日本學者赤井益久指出,韋應物在人生各階段都與寺院有著不解的緣分,分別居住在武功寶意寺、同德精舍、善福精舍和永定寺。每次出仕,終又以回歸寺院為結點[2]。李肇《國史補》卷下談到,“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焚香掃地而坐?!保?]佛寺,似乎成了韋應物休憩與享受寧靜的最佳場所,難怪他對殘鐘、暮鐘如此喜愛?!冻醢l(fā)揚子寄元大校書》中“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和《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中“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眱陕?lián)都寫到了鐘聲,加上“殘”和“暮”作修飾,蒼涼幽寂的感情色彩益發(fā)濃重。除了江行詩外,他的“登眺”等其他題材的詩作對鐘聲的描寫更是比比皆是。
再次,韋應物也愛寫扁舟、煙霧等船行中的景物。例如,在寫“舟”方面,詩句有“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好去扁舟客,青云何處期”和“孤舟欲夜發(fā),只為訪情人”等句。前行的小舟本來就給人以飄零的感覺,“舟”前還冠以“孤”和“扁”等詞,更襯托出天涯漂泊的孤苦??此茖懼郏瑢崉t又何嘗不是抒懷呢?冷清凄涼的氛圍隨之營造出來。
除了客舟外,韋應物對煙霧的刻畫,也是不吝筆墨的。像“回首隔煙霧,遙遙兩相思”、“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這兩聯(lián)詩都直接談到了“煙霧”。首聯(lián)說,江船漸行漸遠,回首再望故人,卻已隔了煙霧,只剩兩頭思念。后聯(lián)說,乘坐江船從揚子江出發(fā)南行,離開故人,隨波行駛,讓自己逐漸淡出在煙霧之中。煙霧本就是虛無縹緲的,在此更是染上了一層離別的傷感。
以上所述夕陽、鐘、舟和煙霧意象,各具韻味,或凄清,或悠遠,或孤苦,或縹緲,都有悲涼色彩,體現(xiàn)出大歷詩人意象選擇的群體特征,偏好那些帶有凄清、寒冷、蕭颯、暗淡的意象。通過這些意象去營造凄冷悲涼的氛圍,表達旅情、旅況和愁寂內心。
形象是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情感則是形象的內在支撐。這些外在的表現(xiàn)手法和作品風格,其實都與詩人自身素養(yǎng)與品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根據(jù)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韋應物是一個喜歡借用冷色調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人。這樣的詩人,抒情節(jié)奏往往也會顯得舒緩平和。例如《淮上遇洛陽李主簿》:“結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游?!边x擇一個靠近渡口的地方落筆,作于大歷五年(770)秋自揚州北歸、途經楚州之時。前三聯(lián)寫淮河上的簡單生活,平淡自然。單從一“臥”字就可看出作者的閑適。面對著自然風光,能做到“臥看”的人為之不多,作者的心緒似已超乎常人。安逸生活之后,直到尾聯(lián)才聯(lián)系標題,引出“舊游”,讓讀者明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遇到了故人李主簿,以此方式表達偶遇故人的興奮之情。通讀全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沒有直接宣泄遇到故友的興奮,也沒有盡情傾訴內心激動,而是采用緩緩道來的敘述方式,一點一滴將讀者引入作者既定的情感表達的。《韋孟全集》引劉云:“深情語,不堪再讀?!保?]確實,好一“深情”。既有對友情之深,又感情埋藏之深,一語雙關道出了此詩的妙處。平緩的節(jié)奏,我們讀之,亦易接受。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作于大歷四年(769)自京赴揚州之時,表達了一位異鄉(xiāng)客偶遇故友的感傷之情。首聯(lián)是對過往的回憶。頷聯(lián)借“浮云”和“流水”兩個意象,寫出與友人闊別十年的傷感。頸聯(lián)說十年漂泊,兩鬢蕭疏。藉此感嘆時光的流逝,展現(xiàn)自我的辛酸。尾聯(lián)自問自答,在自然景物中給出了答案。詩最大的特點的就是抒情節(jié)奏的舒緩平和。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八《得意失意詩》條提及一事云:“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檬抡呃m(xù)以失意四句曰:‘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硕?,可喜可悲之狀極矣?!保?]是的,當孤身一人異鄉(xiāng)漂泊寂寞難耐之時,遇到昔日好友心情會豁然開朗。標題中一個“喜會”就將喜悅之情直接表露出來。同時,詩人讓讀者誤以為全詩他會展示給我們相遇時的興奮場景。然而并非如此。作者借用白描寫景,表現(xiàn)歲月的流逝和漂泊的無奈。淡定的背后有著一種“高潔背后的世俗”[2]。舒緩平和的抒情節(jié)奏,是淡泊心境的直接表現(xiàn)。這種舒緩平和心境,猶如山間的一潭泉水,甘甜可口;猶如一首動聽的輕音樂,寧靜悠長;猶如晨間的一滴露水,晶瑩剔透。韋應物的江行詩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令我們忍不住也去細細品味,慢慢品嘗。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云:“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保?]這一看法已被后人接受。蘇軾的看法可能是他個人的審美感受,但也可能受到過白居易等唐人的影響。因為白居易就曾發(fā)表過這樣的看法。數(shù)百年前的中唐時候,白居易就說韋應物的五言詩是“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這些風格,都與韋應物詩淡遠悠長的藝術韻味有關。
大歷山水詩往往詞采清麗,格律工整。韋應物雖生活于這一時期,卻又超然于此。其江行詩中部分詩句喜歡采用白描手法描摹行舟中的自然風景,抒寫自我的閑適心境。但閑適高雅的背后,往往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與惆悵,體現(xiàn)出一種悠長的感傷,令人回味無窮。例如《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贈府縣僚友》:“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笔拙湟愿呱狡饎?,襯托河流的迅。下面說,路在向東延伸。詩人乘船,頓時感覺東南方向山勢豁然開朗,江流也變得通暢。寒樹漸漸地淡出視線。夕波或明或暗,閃爍不定。此詩對從鞏縣與洛水舟行到黃河的自然景物進行了純粹式的白描,簡單明白。白描的背后,總能給人一種看透自然景物背后的辛酸與苦辣的淡遠悠長的感傷。其《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亦有類似特點。韋應物此類詩歌,前人較為看重?!短圃娺x脈會通評林》載周珽評語曰:“蘇州酬寄諸詩,洗盡鉛華,獨標風骨,有深山蘭菊、花發(fā)不知之況?!保?]指出此詩“洗盡鉛華”,沒有華麗明艷的情感,有的只是用簡單的言語傳達動人的離愁別緒,但是詩歌韻味不減反增,原因在于作者寓濃情于淡語,以簡淡筆法寫深厚情感,有陶淵明詩式的“似臞實腴”“似淡實美”,符合藝術審美的辯證法。
總之,在表現(xiàn)手法上,韋應物喜好用白描手法,描寫舟行過程中的景物,從而達到詩畫一體的境界。對景物的如實刻畫,更深層次地展現(xiàn)出淡遠悠長的韻味,具有寓深于淺,寓濃于淡的藝術特色,這是韋蘇州體的藝術神髓,藝術魅力所在,需要細心玩味方能察知一二。
不同作家,寫作風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流派的作家語言風格也是不盡相同。韋應物喜歡寫宿泊,在那些凄冷的意象、舒緩的節(jié)奏和淡遠的境界外表之下,隱藏著的是他樸實自然的語言風格?!断Υ雾祉艨h》即是一首典型的用平淡之語勾勒出來的宿泊詩。詩曰:“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比娭饕故窘雍叫兄兴姷木拔?,旅途中的各種平凡事物,構成作者的語言表達。沒有華麗的詞語、精致的格調,有的只是一種出于澄明的樸實自然。詞語的使用看似簡單平常,但正是這樣的樸實語言才更顯魅力。正如平靜的海水,是大風大浪之后的淡然處之,這樣的平靜才會值得我們深入探索,怡神養(yǎng)目。韋應物寫景抒情的這種向讀者傾訴心曲式的抒情風格,后人也十分喜愛。《匯編唐詩十集》載前人評語,就說此詩“淺淺說出,自然超凡”[4],以“淺淺”一詞對作者語言做出中肯評價。不求一語驚人,追求的只是樸實平淡的語言。尤其是頸聯(lián)的疑問句,像是自問,亦如他問,明白如話,自然可愛?!俄f孟全集》引劉云評語也說道:“至濃至淡,便是蘇州筆意。”[4]指出它是用平淡語言展現(xiàn)深情,此詩語言的魅力,正在于此。總之,在語言表達方面,韋應物不同于其他大歷詩人,講究格律嚴整、語言煉飾,他追求的是一種本真、淳樸、自然的境界。
韋應物的青少年時期是在開元盛世中度過的,中晚年都身處亂世,詩歌創(chuàng)作也隨之走向中唐,成為亂世的投影,露出衰變的藝術風貌,雖然不乏含蓄深沉的美感情味,但已無高華壯麗的盛唐氣象。他的江行,常在長安、洛陽、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展開。足跡所到,文思也隨之噴涌,凝定為閃耀獨特光彩的藝術精品——江河行旅詩。這些作品,大多經過了精心錘煉,富含耐人尋繹的藝術韻味,沾染了他的深沉氣質。而凄清冷寂的意象境界、舒緩平和的節(jié)奏、樸實自然的語言風格,則是其江行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
[1]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蔣寅.大歷詩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李肇.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陳伯海.唐詩匯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洪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