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詞人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寫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闭f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和閱讀者的體驗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為個性化的閱讀提供了自由度和可能性。
西方有一種美學理論認為: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半成品。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文學作品如此,音樂作品呢?在作曲者完成作品以后,聽眾要能夠欣賞,還需要演奏者這個“中介”來傳達。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更復雜了。
演奏者本身是一個“閱讀者”,又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他要怎樣對待作品本身呢?他的演奏要忠于作曲者的本意嗎?多大程度上呢?作為一個“閱讀者”兼“創(chuàng)作者”,不同演奏者的演奏必定會帶上自己的個性烙印,他們又怎樣看待這個“個性烙印”?
下面是翻譯家傅雷對鋼琴家兒子傅聰?shù)囊欢卧L談,傅聰談了自己對演奏者應該如何表達樂曲的理解。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問: 顧名思義,“表達”和“表現(xiàn)”不同,你對表達的理解是怎樣的?
答: 表達一件作品,主要是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要忠實,又要生動。為了忠實,就得徹底認識原作者的精神,掌握他的風格,熟悉他的口吻、辭藻和他的習慣用語。為了生動,就得講究表達的方式、技巧與效果。而最要緊的是真實、真誠、自然,不能有半點兒勉強或是做作。搔首弄姿決不是藝術(shù),自作解人的謊話更不是藝術(shù)。
問: 原作者的樂曲經(jīng)過演奏者的表達,會不會滲入演奏者的個性?兩者會不會有矛盾?會不會因此而破壞原作的真面目?
答: 絕對的客觀是不可能的。演奏者的個性必然要滲入原作中去。假如他和原作者的個性相差太遠,就會格格不入,彈出來的東西也會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所以任何演奏家所能勝任的、愉快地表達的作品,都有限度。一個人的個性越有彈性,他能體會的作品就越多。唯有在演奏者與原作者的精神氣質(zhì)融洽無間,以作者的精神為主、以演奏家的精神為副而決不喧賓奪主的情形之下,原作的面目才能既忠實又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
問: 怎樣才能做到不喧賓奪主?
答: 這個大題目,我一時還沒有把握回答。根據(jù)我眼前的理解,關(guān)鍵不僅僅在于掌握原作者的風格和辭藻等等,而尤其在于生活在原作者的心中。那時,作者的呼吸好像就是演奏家本人的情潮起伏,樂曲的節(jié)奏在演奏家的手下是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是內(nèi)在的而不是外加的了。彈巴赫的某個樂曲,我們既要在心中體驗到巴赫的總的精神,如虔誠、嚴肅、崇高等,又要體驗到巴赫寫那個樂曲的特殊感情與特殊精神。當然,以我們的渺小,要達到巴赫或貝多芬那樣的天地未免是奢望;但既然演奏他們的作品,就得盡量往這個目標走去,越接近越好。正因為你或多或少生活在原作者心中,你的個性才會服從原作者的個性,不自覺地掌握了賓主的分寸。
問: 演奏者的個性以怎樣的方式滲入原作,可以具體地說一說嗎?
答: 譜上的音符,和真正的音樂相比還是很呆板的。按照譜上寫定的音符的長短、速度、節(jié)奏,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極嚴格地彈奏,非但索然無味,不是原作的音樂,事實上也不可能這樣做。例如文字,誰念起來每句總有輕重快慢的分別,同樣,每個小節(jié)的音樂,演奏的人不期然而然地會有自由伸縮。這伸縮包括音的長短頓挫,節(jié)奏的或輕或重、或強或弱,音樂的或明或暗,以通篇而論還包括句讀、休止、高潮、低潮、延長音等等的特殊處理。這些變化有時很明顯,有時極細微,非內(nèi)行人不辨。但演奏家的難處,第一是不能讓這些自由的處理越出原作風格的范圍,不但如此,還要把原作的精神發(fā)揮得更好,正如替古人的詩文作疏注,只能引申原義,而絕對不能插入與原意不相干或相背的議論。其次,一切自由處理(所謂自由要用極嚴格審慎的態(tài)度運用,幅度也是極小的?。┒柬氂袊烂艿倪壿嬇c恰當?shù)谋壤胁豢膳d之所至,任意渲染,前后要統(tǒng)一,要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好的演奏家,總是令人覺得原作的精神面貌非常突出,要細細琢磨,才能在轉(zhuǎn)彎抹角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些特別的韻味,反映出演奏家個人的成分。相反,不高明的演奏家在任何樂曲中總是自己先站在聽眾面前,把他的聲調(diào)口吻,壓倒了或是遮蓋了原作者的聲調(diào)口吻。
問: 批評家們稱為“冷靜的(cold)”演奏家是指哪一種類型?
答: 上面提到的表達應當如何如何,只是大家期望的一個最高理想,真正能達到那境界的人很少很少,因為在多數(shù)演奏家身上,理智與感情很難維持平衡。所謂冷靜的人就是理智特別強,彈的作品條理分明,結(jié)構(gòu)嚴密,線條清楚,手法干凈,使聽的人在理性方面得到很大的滿足,但感動的程度就淺得多。嚴格說來,這種類型的演奏家病在“不足”;反之,感情豐富、生機旺盛的藝術(shù)家容易“太過”。
【練一練】
(1) 根據(jù)文意,下列對“表達”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___。
A. 演奏者表達一件作品,在忠實于原作的前提下,可以在表達方式上、演奏技巧上有所發(fā)揮,以達到真實、自然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B. 任何演奏家所能精湛表達的作品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演奏者與原作者間的個性相差太遠,就很難表現(xiàn)出原作的精妙之處。
C. 為了更好地表達作品的原有風貌,演奏者的個性不能太突出,演奏者的性格越溫和,他所能體會的作品就越多。
D. 理解原作者的風格、辭藻,深入把握他的精神氣質(zhì),通過作品揣摩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想,是演奏者傳神地“表達”作品不可少的功課。
(2)下列說法與文意不符的一項是_________。
A. 人在朗讀時會有輕重快慢,演奏者在演奏時也會自由伸縮。為了更好地表達原作的精神風貌,演奏者可以在保持原作風格的范圍內(nèi)適當渲染。
B. 從根本上來說,演奏者必須忠于原作,這就像替古人的詩文作疏注,只能引申原義,不可插入個人的闡述與議論,不能隨性發(fā)揮。
C. “冷靜的”演奏家在理性方面會給聽眾帶來很大的滿足,但感動程度不足;而感情豐富的演奏家則相反。理智與情感的平衡是演奏的最高境界。
D. 一個好的演奏家,總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原作的精神風貌,而他的個性發(fā)揮常在細微處流露出來,聽眾需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獨特的屬于演奏家的魅力。
(3) 在傅聰看來,演奏者應如何協(xié)調(diào)自己與作家作品之間的個性?
【參考答案】
(1) C (原文“一個人的個性越有彈性,他能體會的作品就越多”指的是能容納更多的性格類型,而非指“溫和”這一特定的性格類型)
(2) B (原文為“不能插入與原意不相干或相背的議論”,所以,個人的闡述與議論,只要符合原意,是可以插入的)
(3) ①以作者的精神為主、以演奏家的精神為副而決不喧賓奪主;②在深入理解原作者、作品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個性很好地傳達原作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