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名譽社長,海內(nèi)外著名
報人、作家、詩人曾敏之先生簡歷
曾敏之,1917年10月出生,原籍廣東梅縣,落籍于廣西羅城。歷任大公報桂館、渝館、港館記者,探訪主任、特派員等職。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年代為大后方著名記者。1946年6月在重慶兩次采訪周恩來,撰寫長篇報告文學《談判生涯老了周恩來》,發(fā)表后全國各地報刊多轉(zhuǎn)載,影響極大。1961年初調(diào)任暨南大學副教授。1978年奉派香港《文匯報》擔任代總編輯、評委會總主筆,在香港前后工作共30年。
他在香港創(chuàng)立香港作家聯(lián)合會并任會長,創(chuàng)建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會(香港)并任會長,組織并推動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16屆。1985年,回廣西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海外星云》雜志。他出版文史、文學著作三十余部,多篇散文獲全國性文學獎。2003年7月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頒授榮譽勛章。
2015年1月3日,曾敏之辭世,享年98歲。
那是6年前,曾敏之先生應邀參加在南寧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當時他已92歲高齡。我們幾位老鄉(xiāng)請他喝油茶,老人身體還挺好的,思維依然敏捷,很健談。我說陪他回羅城看看。他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未等會議結(jié)束,他便返回廣州。之后,我?guī)状我V州看望他,都因抽不開身,沒有去成。誰知那次見面竟然是最后一面。
今年元旦過后,我從微博上得知敏之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一下子就懵了。此前的一個個月,我和《海外星云》雜志社的朋友聚會,他們還約我一塊去廣州看望他老人家,順便為《海外星云》創(chuàng)刊30周年做個專訪,怎么突然就走了。我默默地坐在書房里,一幕幕往事呈現(xiàn)在眼前,眼眶濕潤了。
敏之先生是廣西羅城黃金鎮(zhèn)人,我們是老鄉(xiāng),他是我的長輩。我讀初中時,就從老師那里聽到了敏之先生的故事,讀過他的作品。當時為家鄉(xiāng)出了這樣的文化名人,感到很驕傲,從心底里敬佩,希望有一天他回羅城能見到他一面。但二十多年過去了都沒有這個機會。上世紀80年代初,我到自治區(qū)政府辦公廳工作。有一次隨自治區(qū)主席覃應機出訪,經(jīng)香港停留。敏之先生當時任香港《文匯報》代總編,知道我們到香港,特意到賓館看望應機主席,我第一次見到這位慕名已久的老鄉(xiāng)。
那天上午,應機主席叫我在飯店大堂等候敏之先生,因為看過他的照片,還算面熟。10時,一位西裝革履、中等個子、頭發(fā)花白、文氣十足的老者從一輛黑色小轎車出來,我一看便認定這就是敏之先生?!霸?,我是覃主席秘書,來迎接您!”我忙上前扶著他說?!鞍?!你是潘琦!我的小老鄉(xiāng)!”敏之先生笑著說。他與應機主席見面后,兩位老朋友、老熟人便談起廣西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的問題。當時廣西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干部群眾思想不夠解放,改革開放意識不強,經(jīng)濟發(fā)展步履艱難。敏之先生憑著自己掌握國內(nèi)外的大量信息,對廣西發(fā)展提出了許多建議。應機主席頻頻點頭,有的意見后來自治區(qū)黨委都采納了。敏之先生才思敏捷,思想深邃,善于言談,很有學者的風度、風范和風格。在他身上彰顯出一種無可言狀的魅力,這魅力有一種使人開顏、悅心和迷人的神秘力量,讓人愿意同他交往、交談。聽了兩位長者的交談,我受益匪淺。
到80年代中期,自治區(qū)黨委為提高領導干部的開放意識和市場經(jīng)濟知識,分期分批在香港舉辦廳級領導干部培訓班,我是第三期培訓班學員。敏之先生每期都來給大家講課。那天,他上完課,我上前去和他握手說:“曾老,來香港前,很多羅城老鄉(xiāng)都托我向你問好!”“謝謝大家!有時間我一定回羅城看看!”敏之先生還熱情約我吃餐便飯,我說不用了,培訓班伙食挺好的。他笑著說,你第一次來香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別見外啊,讓我盡一下地主之誼吧!
晚上6時半,當我和友人到達約定的飯店,敏之先生夫婦已在那里等候。我們就在大堂一個小方桌上坐下,曾太太很快點好了菜,點的都是家常菜,但很有味道,酒是敏之先生珍藏十幾年的正宗茅臺。那天晚上敏之先生非常高興,我們竟很快把一瓶酒喝得精光。席間我們談得很多,天南地北,因酒精的作用講了一些什么,我現(xiàn)在一點也記不起來了。培訓班期間,我和敏之先生還見了幾次面。從打那以后,我們常有書信來往。
敏之先生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他懷念著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那年我在南寧地委工作,特地邀請他回廣西看看走走,他很樂意地答應了。記得是1993年4月,我陪他乘車到北海考察。一路上我們說到一些舊事,談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當《大公報》戰(zhàn)地記者的故事。當時他寫編發(fā)了大量的軍事、政治和社會性的報道,其中不乏轟動一時的重大消息和獨家新聞。他以文學的筆法采寫的一批特寫、專訪和長篇報道,有的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而成為中國現(xiàn)代報告文學的范本。
他還詳細地講述了當年采訪周恩來的情況。敏之先生說,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政府遷回南京,怎么樣和平建設這個國家,國共兩黨產(chǎn)生了矛盾。因此,共產(chǎn)黨派周恩來前往重慶進行談判。當時開第一次政治協(xié)商會議,商討共同建國綱領,敏之參與了采訪。通過周恩來的秘書聯(lián)絡,周恩來很樂意地接受了他的采訪。前后安排了兩個晚上。
當年周恩來50歲,穿了一套新的藍色中山裝,胡子刮得很干凈。采訪一開始敏之就請周恩來談形勢,談他的經(jīng)歷,談今后中國的動向。周恩來講話邏輯性、條理性很強,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文章。談話結(jié)束后,敏之很快寫成了專訪《談判生涯老了周恩來》,這是第一個中國新聞記者以大量翔實的材料,述評貫穿抗戰(zhàn)前后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真相與經(jīng)驗,并以文字為媒介向世人首次披露作為偉大政治家周恩來的革命生涯和哲人風范,在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轟動。講到這里,我覺察到敏之先生臉上露出一絲絲自豪和寬慰。但很快老人的臉又沉了下來。他接著說,這樣一來,國民黨的特務把他列入了黑名單,1947年5月31日被逮捕了,后來通過營救才釋放出來。末了,敏之先生感慨地說,平生經(jīng)歷許多坎坷,很多挫折,能夠活到今天很不簡單。因此要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與工作,多為社會、為民眾做些好事、實事、有意義的事??!
講著講著,敏之先生給我講述了抗戰(zhàn)時自己在桂林一段非常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那是1942年在桂林舉辦西南抗日劇展,通過一次采訪,他認識了一位青年美貌的女演員,之后他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年代分分離離、思思念念的戀愛歷程,最后因為戰(zhàn)爭有情人未成眷屬。這是他的初戀,終生難忘。后來我把他們的戀情寫成散文,在《南國早報》發(fā)表,很多鄉(xiāng)親和朋友看了散文,都建議我改編成電影劇本,因當年工作忙,一直沒寫成。2005年我退休之后,便以他為原型,經(jīng)過改編創(chuàng)作成電影劇本,2012年由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心中的天堂》。此事我曾對敏之先生提起過,他很高興。我答應影片放映之后,送一個光碟給他看??墒菦]來得及,他便走了,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我深感內(nèi)疚!
我對敏之先生的身世和經(jīng)歷有過一些片斷的了解。他祖籍廣東梅縣,生于羅城,15歲出任小學校長,16歲赴廣州半工半讀,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40年即開始報人生涯。先后任《桂林文藝》雜志助理編輯,《柳州日報》副刊編輯并采訪部主任,桂林《大公報》特派記者、文教記者,重慶《大公報》記者、采訪部主任,廣州《大公報》特派員,香港《大公報》華南版主編、評論員。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任《大公報》《文匯報》、中國新聞社廣州聯(lián)合辦事處主任,1961年初調(diào)任暨南大學副教授,寫作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兩教研室主任。1978年再赴香港,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代總編輯,文匯出版社總編、評委會主任,香港作家聯(lián)合會會長。1985年,他回廣西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海外星云》雜志,當時在全國雜志界引起很大轟動。
數(shù)十年的報人生涯和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鍛煉了他敏銳的新聞觸角及深刻的時事觀察力,憑著他始終如一的愛國情懷與文采斐然的筆觸,寫了許許多多在國內(nèi)極有影響力的特寫、專訪、長篇報道和文學著作及理論專著,先后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敏之先生的作品,都會給人一種言近旨遠、語淺情深、韻外之致的感覺。他不愧為一位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筆耕不輟的學者、導師、文學大家,使我無時無刻不感到欽羨與敬佩,他是羅城人的驕傲,也是廣西人的驕傲!
敏之先生為人謙遜寬宏,性格開朗,耿直熱情,喜怒常形于色,他看不慣那種與無私無畏、勤奮敬業(yè)、常懷感恩之心格格不入的東西,特別看不慣那種在生活和工作中患得患失、不求上進的人。他常推心置腹地和我交談,對于社會上的歪風邪氣,毫不留情地批評,尤其對當下文風不正,更是深惡痛絕。他在給我的一封信中說:“為政不在多言,而在躬行實踐。如今八股風盛行,講話、寫文章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很多套話,空話,讓人感覺到千文一面的‘正確廢話’,這種風氣不整掉,何談文化的振興。我們的老鄉(xiāng),恕我直言,你作為領導,要領頭倡導好的文風!”這些話多少年來,一直在鞭策著我如何去從政行文。
敏之先生對中華民族文化有極其深厚的情感。他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香港作家聯(lián)合會,后來又籌備成立了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合會,親自擔任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合會會長。八十多歲高齡之時,依然在香港與廣州兩地主持作家聯(lián)合會活動。時常邀請兩岸三地的作家進行文化交流,為中華文化傳播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常說,中國人一定要人心歸順,人心不歸順,就談不到熱愛祖國;人心歸順就靠文化,得人心者得天下,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敏之先生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奮斗了一生,難能可貴,彪炳千秋!
悠悠歲月,似流水逝去。敏之先生仙逝,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和新聞界一個重大的損失。作為一個熱愛、尊敬、欽佩敏之先生的鄉(xiāng)親和生前好友,對于他的親切關(guān)懷、關(guān)心、關(guān)愛,我一直看作是一位久負盛名的文學前輩、導師對我的諄諄教誨。對他幾十年在文化、新聞領域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和聲譽,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我不愿讓那流逝的時光沖淡我心頭的記憶,愿我這篇短文,作為一個花環(huán),敬獻在曾敏之先生的靈前???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