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雄根 王文蓮 楊情遠
摘要:目的 通過觀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血沉變化,評價血沉在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分期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集72例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血清,檢測治療前后血清中血沉變化水平,評估其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分期及臨床療效中的價值。結果 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越重,血沉水平越高?;顒有詽冃越Y腸炎患者經過使用藥物美沙拉秦和糖皮質激素有效治療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檢測血沉水平明顯下降(P<0.05)。結論 血沉可以作為一種評價和判斷活動性UC患者嚴重程度及療效的有價值指標。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血沉;價值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種以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炎癥為特點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其特征表現為潰瘍形成,潰瘍小而表淺,形態(tài)不規(guī)則,針尖狀、線形或斑片狀。病程漫長,病情輕重程度不一,容易反復發(fā)作。臨床癥狀主要有腹痛、膿血便、腹瀉、里急后重。內鏡檢查可以確定UC病變的部位、范圍,對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活檢,但是難于常規(guī)頻繁用于監(jiān)測UC患者的病情及判斷療效變化。血沉(ESR)是一項相對簡單、容易進行檢測的項目。本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檢測ESR比較不同程度活動性UC患者ESR水平及其在治療前后的變化,從而評價血沉在UC分期、病情監(jiān)測及藥物治療中的價值。本文通過收集2005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不同程度的活動性UC患者的血清ESR水平,對照分析治療前后的變化?,F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活動性UC患者72例,其中女26例,男36例,年齡20~65歲,平均(38.5±12.6) 歲。
1.2診斷標準 根據2000年10月成都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建議[1],活動度評分采用Harvey和Bradshaw標準,>4分為活動期,≤4分為緩解期。
1.3標本處理和指標檢測: ESR測定前囑患者禁食8h,空腹靜脈穿刺采集靜脈血3mL,以3.8%枸櫞酸鈉抗凝,應用Westgren方法進行檢測。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數據間均值及治療前后的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清ESR水平測定結果 檢測結果發(fā)現,與輕度相比,中度、重度UC患者的血清ESR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度相比,重度UC患者的血清ESR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后血清ESR水平測定結果 活動性UC患者依據病情需要給予美沙拉嗪類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時間為1~3個月,其中4例患者病情無明顯好轉,檢測ESR為(58.6±2.9)mm/h,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8例經治療后病情明顯緩解,檢測血清中ESR水平顯著下降(P<0.05),見表2。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炎癥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細菌病毒感染、飲食過敏、環(huán)境遺傳、自身免疫、心理精神因素等有關。目前有效治療藥物主要有抗生素、磺胺類、糖皮質激素等,磺胺類有美沙拉秦,通過抑制炎癥介質釋放,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消除損傷因子氧自由基等發(fā)揮作用[2]。糖皮質激素適用于急性發(fā)作期、暴發(fā)型、磺胺類無效的患者,病變局限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可以使用氫化可的松栓劑進行局部治療[3]。
ESR是一種反映紅細胞下沉速率的指標,它受紅細胞數量和形態(tài)、血漿中各種蛋白比例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結果主要取決于受檢血樣中紅細胞形成緡錢狀的速度[4]。球形紅細胞增多時ESR減慢,而紅細胞減少時ESR加快。在正常健康人群ESR范圍0~20mm/h,在兒童、月經期婦女、老年人ESR升高,屬于生理性升高。感染炎癥性疾病多在發(fā)生2~3d后升高,惡性腫瘤多由于腫瘤組織壞死、繼發(fā)感染引起ESR升高,而肝硬化、慢性腎炎、淋巴瘤、骨髓瘤等導致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升高,從而引起ESR升高。
本研究發(fā)現隨著活動性UC病情程度的加重,ESR水平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與治療前相比,活動性UC患者經過有效藥物治療后ESR明顯下降。本研究表明ESR不僅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UC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 還可為UC的病情監(jiān)測、治療和預后提供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2]林賽剛,張學莉.美沙拉秦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32(11):40-41.
[3]張偉,王吉耀.潰瘍性結腸炎治療藥物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1,6(1): 52-53.
[4]郭旗,鄭稼,金毅,等.血沉、C反應蛋白及ECT聯合診斷假體周圍感染臨床研究[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3):255-25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