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新
當下,在社會轉(zhuǎn)型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在許多人看來,讓孩子上好大學賺大錢已異化為教育的目的。他們可能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使人成為人,幫助人尋找自己,并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論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極其重要的。當“尋找自己”成為孩子們求學的目的時,沒有哪一個孩子有理由放棄學習。當“讓孩子尋找自己”成為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時,教育活動事實上是一種幫助,幫助孩子通過學習來做最好的自己。如此,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會彌漫著應有的期待與鼓勵、尊重與理解的愛的氣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則成為校園文化的基因之一。
在西方的語境中,“教育”一詞有“引導”之意,教育是把某種本來就潛藏于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把人的潛質(zhì)變?yōu)樘刭|(zhì)。
在東方的文化里,《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語句,中國的先哲認為教育是一種“修道”。
皮亞杰認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實,而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fā)展;杜威認為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斯普郎格認為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柏拉圖說教育是心靈的轉(zhuǎn)向;梁啟超說: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xiàn)代的人;夸美紐斯說: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
只有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們才能找到教育科學的路徑和方法。
當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學,不是為了將來找工作和賺錢,教育者才不會僅僅把孩子當作知識的容器,知識才不會顯得那么重要、甚至重要得超過了人本身。當孩子們明白考試和作業(yè)不是學習的全部,學會做人和尋找自己才是受教育的終極主題,他們才會明白幫助他人和發(fā)展自己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家長們也才會明白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才能理解孩子們學習是為了尋找和實現(xiàn)他們自己的夢想。
當教育者明白,教育是為了使人成為人,教育是為了“尋找自己”,他們才會發(fā)現(xiàn)教育在行動上是一種幫助,在方法上是一種喚醒,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不再只是一門技術(shù),更是一門心靈的藝術(shù)。
所有的藝術(shù)作品都是源于“心”的在場,沒有“愛”的參與,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可能達到藝術(shù)的高度。當教育成為一門心靈的藝術(shù),教育更需要“心靈在場”和“愛在其中”,教育是用“愛”在鋪路。
在教育的路上,當我們扛著愛的旗幟、呼著愛的口號,以“愛的名義”行走在錯的方向,教育中的“愛”就成了一種虛張聲勢或裝腔作勢。在教育中,愛是一種行動,當教育方向明確,行動才會堅強有力。
但“愛”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和行動,“愛”更是一種能力,“愛”需要我們修煉。愛是尊重,愛是理解,愛是關(guān)心和鼓勵,愛是真心的微笑和溫暖的話語,愛是溫柔的眼神和溫馨的擁抱。
“尋找自己”不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朝向,更是每一個人一生的事業(yè)。
所以,當教育者關(guān)注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的時候,也是一種自我的尋找,這種經(jīng)常性的自我關(guān)注和反思是必須而且必要的。因為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幫助孩子“尋找自己”。所以教育是各自的“自我尋找”、又是相互幫助中的“自我尋找”。
在成人們的世界里,“尋找自己”需要自救,在孩子的世界里,“尋找自己”需要幫助。所以,教育是“幫教育”。
其實,教育就是教師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