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認識及其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2015-04-03 06:23:54戴曉嵐徐克雷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年4期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蛋白研究

戴曉嵐,徐克雷

·前沿進展·

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認識及其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戴曉嵐,徐克雷

阿爾茨海默病(AD)是常見的神經(jīng)變性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升高,主要病理變化為大腦皮質彌漫性萎縮、以β-淀粉樣蛋白(Aβ)為主要成分的老年斑(SP)和以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為主要成分的神經(jīng)元纖維纏結(NFT)。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AD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顱腦損傷、睡眠障礙、高脂飲食及癲癇等密切相關。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障礙;危險因素;治療;綜述

戴曉嵐,徐克雷.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認識及其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 (4):5-9.[www.syxnf.net]

Dai XL,Xu KL.New understand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its risk factors[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5,23(4):5-9.

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SP)、神經(jīng)元纖維纏結(NFT)及神經(jīng)元丟失為主要病理特征,以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及語言障礙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阿爾茨海默病(AD)、血管性癡呆和二者并存的混合型癡呆,其中以AD發(fā)病率最高。本文就近年來對AD的新認識及其危險因素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AD新認識

1.1 通過新生物傳感器檢測β-淀粉樣蛋白(Aβ)有望早期診斷AD在近期發(fā)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英國利茲大學科學家通過采用新的分子識別工具研制了一種新生物傳感器,其工作原理類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能檢測出Aβ蛋白簇而不檢測出單個Aβ[1],而Aβ的有害集群是AD的早期診斷指標。目前,該生物傳感器仍處于實驗階段,如果能夠研制成功則醫(yī)生將有希望通過一個手機大小的設備進行指尖采血,通過檢測Aβ蛋白簇而早期診斷AD,這為AD的簡單血液測試奠定了實驗基礎。

1.2 早期輕度認知缺陷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的早期輕度認知缺陷標志物較少,眾多研究表明,AD患者出現(xiàn)癥狀之前在很多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上都表現(xiàn)得極為糟糕,提示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評分有可能是反映早期輕度認知缺陷的指標,是具有潛在診斷價值的AD診斷指標[2]。情景記憶丟失是AD發(fā)病前最早最普遍的一個特征,其出現(xiàn)時間早于認知障礙和行為障礙,是一個很好的AD診斷指標,但發(fā)表在《英國醫(yī)學雜志》的癡呆與老年醫(yī)學專家意見稱,“目前早期篩查癡呆和認知障礙是不明智的,是受利益推動的,且忽略了篩查相關的潛在的毀滅性危害;在有更多證據(jù)支持篩查之前,老年人可能從預防肥胖和戒煙中獲益更多,醫(yī)療資源應留給急需照顧的重癥癡呆患者”[3]。

1.3 特異性腦脊液標志物目前,腦脊液可溶性Aβ和磷酸化tau蛋白已被廣泛用于AD的診斷[4]。通過對臨床前期、輕度認知障礙、AD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纖維狀Aβ在AD發(fā)病前20多年就已經(jīng)開始沉積;通過MRI發(fā)現(xiàn),攜帶ApoE∈4等位基因的嬰兒的腦部結構與非攜帶者存在明顯差別,證實了神經(jīng)因素對AD的影響。研究者還制定了正電子發(fā)射斷層(PET)掃描技術中Aβ的參考范圍,以使其在最可能有臨床意義的情況下使用,目前美國醫(yī)療保險和醫(y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已承認這項技術的可行性,但強調仍需更多實驗證據(jù)證實Aβ對健康的影響,報銷僅局限于以下情況:可評估PET掃描技術對健康結果影響的CMS批準的研究、鑒別診斷或豐富AD臨床及臨床前階段的治療試驗。此外,研究還證實胞外tau蛋白聚集物可介導傳遞性神經(jīng)元的傳播,這為tau蛋白免疫療法提供了潛在的靶向治療目標,部分tau蛋白免疫療法已開始用于治療AD及其他tau蛋白病變。

目前研究已發(fā)現(xiàn)20個AD易感基因,并已開始利用相關基因闡明AD發(fā)病機制及探索新的AD治療方法,部分預防試驗正在AD臨床發(fā)作風險增加但認知功能健全者身上進行;部分試驗除了驗證臨床前AD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外,還有一些額外目的,如評估Aβ修飾治療的優(yōu)越性、確定相關生物標志物的臨床意義等。

1.4 風險基因

1.4.1 脂代謝基因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上的新型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GWAS)結果顯示,與白人晚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LOAD)相關的三磷腺苷結合盒轉運子A7(ABCA7)基因突變也與非洲裔美國人LOAD有關,且影響范圍更廣[5];該研究是目前在非洲裔美國人中進行的一項規(guī)模最大的研究;研究負責人,哥倫比亞大學阿爾茨海默病與腦部老化研究所Reitz博士稱,除了與載脂蛋白E(APOE)有關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外,ABCA7突變代表著“排名靠前的”SNP,并與ApoE∈4突變作用類似。與APOE一樣,ABCA7參與脂

質代謝,表明脂代謝異常在非洲裔美國人LOAD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Reitz博士表示,如果該研究結果被證實,確定ABCA7基因是非洲裔美國人LOAD的一個風險基因,那不僅有助于闡明AD病因,還對基因檢測、預防和治療AD具有重要意義。

1.4.2 遺傳性AD早期生物標志物在Medscape網(wǎng)站發(fā)布的關于2012年底發(fā)表于Lancet Neurology上的一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AD早期生物學標志物研究的介紹中,有Alan Jacobs博士這樣的表述:遺傳性AD患者在癡呆發(fā)病率、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評分及ApoE∈4等位基因攜帶者比例方面與非遺傳性AD患者間無明顯差異;而與非ApoE∈4等位基因攜帶者相比,ApoE∈4等位基因攜帶者MRI檢查結果顯示,右側海馬回和海馬旁回激活較多,楔前葉和后扣帶回失活較少,頂葉區(qū)灰質較少,腦脊液Aβ濃度和血漿Aβ濃度較高。研究人員據(jù)此得出結論,認為存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AD發(fā)病風險的年輕人功能性和結構性MRI檢查結果、腦脊液及血漿Aβ濃度與Aβ生成過剩一致[6]。

1.5 功能性MRI或成為AD的早期診斷手段一項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上的研究表明,早期AD患者腦脊液Aβ、磷酸化tau蛋白濃度與靜息態(tài)功能連接MRI (rs-fcMRI)默認模式網(wǎng)絡(DMN)衰減相關[7];在隨刊評論中,來自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及Helen Wills神經(jīng)病學研究所的William Jagust教授認為,該技術是具有潛力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其認為該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相對簡單的MRI技術可能成為一個可靠的早期AD診斷指標,但技術因素對rs-fcMRI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如少量頭部運動不易被察覺、有多種不同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隨時間推移變化較大等,其可靠性及跨中心作用尚未得到廣泛認可。William Jagust教授還表示,如果可以解決技術問題、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等問題,將PCC和MTL作為靶點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和適宜推廣的跟蹤早期AD的方法。

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皮質鐵沉積或可能成為AD新的影像學征象[8]。鐵沉積意味著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軟腦膜下含鐵血黃素沉積,可通過磁共振T2*或SWI序列檢測。皮質鐵沉積與腦淀粉樣血管病(CAA)及認知功能障礙相關,CAA患者中皮質鐵沉積發(fā)生率為60.5%,無癡呆老年人皮質鐵沉積發(fā)生率為0.7%,但關于AD及其他類型癡呆患者皮質鐵沉積情況研究較少。發(fā)表于《神經(jīng)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AD患者皮質鐵沉積發(fā)生率約為5%,高于普通老年人,其可能為AD淀粉樣變性的影像學表現(xiàn)。

1.6 視網(wǎng)膜血管參數(shù)(RVP)發(fā)表于《轉化精神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RVP異??赡芴崾敬竽X淀粉樣變性斑塊增多,可作為臨床前AD的診斷指標,且AD組ApoE∈4等位基因攜帶者比例高于非AD組,淀粉樣變性斑塊水平升高者ApoE∈4等位基因攜帶者比例高于淀粉樣變性斑塊水平較低者;RVP異常包括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和靜脈的等效直徑、動脈和靜脈網(wǎng)的分形維數(shù)、靜脈彎曲率及第一分支動脈與靜脈數(shù)量減少[9]。

2 AD危險因素

2.1 高血壓與AD

2.1.1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能否降低AD風險來自臺灣的一項健康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血管性疾病高危人群應用ARB有助于降低AD風險,且ARB累計用量較高時獲益可能更大[10];研究者通過長達1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ARB組和對照組分別有5.4%和8.9%的受試者被診斷為AD;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ARB組受試者罹患癡呆、AD和血管性癡呆的風險依次較對照組降低46%、47%和37%;ARB累計用量超過1 460個設定每日劑量者罹患AD的風險降低63%,而ARB累計用量少于1 460個設定每日劑量者罹患AD的風險僅降低39%。

2.1.2 脈壓與AD腦脊液標志物相關Nation等[11]研究表明,認知功能正常老年人脈壓增加與腦脊液磷酸化tau蛋白濃度增加及Aβ1-42濃度降低相關,提示搏動性血流動力學或與淀粉樣變性及tau蛋白相關的神經(jīng)退行性病變相關;此外,脈壓與AD腦脊液標志物間的相關性還存在年齡差異,該相關性主要存在于50~70歲人群;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脈壓增加與55~70歲人群全部AD腦脊液標志物相關,而與71~100歲人群AD腦脊液標志物無關。

2.1.3 多種降壓藥均可降低AD發(fā)生風險多項研究表明,不同種類降壓藥物對于AD患者的認知功能具有保護作用[12],但對于認知功能正常者或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患者,利尿劑、ARB、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鈣通道阻滯劑(CCB)或β受體阻滯劑是否能降低AD發(fā)生風險尚不清楚。發(fā)表于《神經(jīng)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利尿劑、ARB和ACEI的應用(獨立于平均收縮壓下降獲益)與認知功能正常的受試者AD發(fā)生風險下降相關,但在MCI患者中,只有利尿劑的應用與受試者AD發(fā)生風險下降相關。

2.1.4 β受體阻滯劑或可能減少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降壓藥物可降低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發(fā)生風險,但降壓藥物種類與老年高血壓男性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間的相關性尚不清楚。發(fā)表在《神經(jīng)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日裔美國老年男性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較低[12],在校正多個可能的混雜因素后發(fā)現(xiàn),相對于沒有服用任何降壓藥的受試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受試者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較低;使用利尿劑、CCB、ACEI或單用血管擴張劑與認知功能障礙間無明顯相關性;β受體阻滯劑與認知功能障礙間的相關性在男性糖尿病患者、年齡>75歲男性及脈壓≥7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受試者中更強。

2.1.5 ACEI可能延緩認知功能下降在線發(fā)表于BMJ Open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采用ACEI控制血壓的老年癡呆患者可能有早期認知功能獲益[13],在調整了基線認知功能評分(SMMSE和QMCIS)、年齡、受教育程度和隨訪時間后,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應用ACEI者與未應用ACEI者終點SMMSE評分間存在明顯差異,研究者據(jù)此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在老年癡呆管理時應用ACEI和其他抗高血壓藥物,本研究也支持這一證據(jù),”“盡管差異較小,也不確定是否具有臨床意義,但是持續(xù)服藥多年可能顯示出累計效應,產(chǎn)生臨床

價值?!?/p>

2.1.6 膽堿酯酶抑制劑降低AD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風險膽堿酯酶抑制劑常用于治療輕中度AD,其不良反應主要集中于胃腸道系統(tǒng),而其迷走神經(jīng)不良反應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相關。大量研究顯示,膽堿酯酶抑制劑具有抗炎作用;發(fā)表在《歐洲心臟雜志》上的一項隊列研究表明,膽堿酯酶抑制劑能降低AD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風險[14],且存在量-效效應,但該研究屬于觀察性研究,且觀察結果有待于進一步驗證。

2.2 糖尿病與AD多項研究表明,改善胰島素抵抗(IR)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防止或延緩AD的治療方法。在2013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國際會議上公布的SNIFF-LONG隨機試驗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地特胰島素鼻內用藥40 U/d可有效改善存在高水平IR的AD或MCI患者的記憶功能;對Kaiser Permanente健康系統(tǒng)記錄的分析結果顯示,與開始使用其他類型降糖藥物者相比,開始使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癡呆(包括AD及其他類型癡呆)的可能性較小,二甲雙胍作為一種胰島素增敏劑,較其他降糖藥物更能夠有效改善IR。在既往的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國際會議上,有學者曾將AD歸因于糖尿病和糖調節(jié)異常,糖尿病患者輕中度AD發(fā)生率較高,且女性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明顯增高,吡格列酮可延緩或阻止AD發(fā)病。

對于減少糖尿病、帕金森病及AD發(fā)生風險,盡管募集內源性成人神經(jīng)干細胞已被提議作為一種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策略,但目前仍缺乏可行的臨床方法。van Eersel等[15]研究表明,非典型蛋白激酶C-CREB結合蛋白(aPKC-CBP)通路在正常神經(jīng)元發(fā)生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二甲雙胍可激活該通路,從而促進人或嚙齒動物神經(jīng)元的發(fā)生及海馬依賴的空間記憶的形成,提示二甲雙胍或可成為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藥物。

2.3 高膽固醇血癥與血膽固醇水平或可預測AD Aβ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沉積是AD最重要的病理變化之一,而膽固醇代謝與Aβ的形成、沉積以及清除密切相關,血膽固醇水平可能作為AD的重要預測因子。目前,關于血膽固醇水平與AD發(fā)病風險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中年時總膽固醇水平較高者老年時AD發(fā)生風險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預示AD發(fā)生風險降低;部分研究則顯示血膽固醇水平與AD發(fā)病風險無關。近期,有學者采用活體Aβ成像技術探討血脂水平與腦部Aβ濃度的關系,以期能揭示血脂紊亂和AD的潛在聯(lián)系[16]。

2.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AD發(fā)表在Brain上的一項尸檢結果證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增加AD及癡呆發(fā)生風險,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增加癡呆/AD發(fā)生風險,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楚[17]。研究者發(fā)現(xiàn),≥85歲人群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導致AD相關病理改變增加,這種改變在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更為明顯,但還需要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明確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癡呆相關病變的影響。

2.5 顱腦損傷與AD Mielke等[18]研究表明,顱腦損傷或可導致淀粉樣蛋白沉積,有顱腦損傷史的老年MCI患者Aβ斑塊負荷較無顱腦損傷史者更為嚴重〔MD=0.36標準攝取比值單位,95%CI(0.12,0.60),P=0.002〕,相當于高約18%的Aβ斑塊負荷。

2.6 睡眠障礙與AD在線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社區(qū)老年人睡眠障礙(包括睡眠時間較短和睡眠質量差)與腦內Aβ沉積有關[19],但由于研究采用自我報告形式,因此需進一步進行客觀評估睡眠質量的研究來明確睡眠障礙是否可導致或加重AD。

2.7 高脂飲食與AD發(fā)表于《阿爾茨海默病雜志》一項大鼠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高脂/高膽固醇飲食可導致IR,而胰島素/IGF-1信號(IIS)異常可導致正常大鼠出現(xiàn)AD樣認知損害[20]。2013年7月,在營養(yǎng)和大腦國際會議上發(fā)布的由美國醫(yī)師醫(yī)藥責任協(xié)會(PCRM)制定的《飲食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指南》中,PCRM主席和指南主要作者Neal Barnard教授稱:“當前臨床醫(yī)生正處于一個爭奪食物(a battle over food)時期,特別是改善AD的食物,如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攝入,我們有能力防治到2050年將影響1億人的AD,還要等什么呢?”。PCRM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宗旨是“提倡預防醫(yī)學(特別是良好的營養(yǎng)),倡導更高的科研倫理標準”。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上的一項小型研究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飲食或可影響AD患者腦內Aβ沉積,飲食可調節(jié)參與腦部Aβ清除的因素[21]。有研究表明,飽和脂肪含量高和含糖指數(shù)高的飲食會增加腦脊液未結合Aβ濃度。

2.8 精神癥狀與AD在線發(fā)表于《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校正相關因素后,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傳統(tǒng)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與受試者自研究開始至入住社會福利機構或死亡的時間間隔無關,進一步校正抗精神病藥物暴露后發(fā)現(xiàn),精神癥狀(包括精神失常及焦慮不安)與受試者自研究開始至入住社會福利機構或死亡風險增加有關,提示精神癥狀可增加AD患者死亡風險[22]。

2.9 家族壽命與AD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雜志上的一項橫斷面研究發(fā)現(xiàn),長壽家族成員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較普通人低,長壽者子女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明顯降低[23],但還需對年齡進行分層分析以驗證該結論。

2.10 癲癇與AD近期研究表明,AD早期患者癲癇發(fā)作和癲癇活動可能較先前認為的更加普遍,癲癇或為AD早期信號,仔細識別和治療癲癇可能會改善AD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在線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伴有癲癇、MCI的非AD患者會提前約6.8年出現(xiàn)認知功能下降表現(xiàn),而伴有癲癇的AD患者將提早5.5年出認知功能下降表現(xiàn),伴亞臨床癲癇活動的AD患者早發(fā)(58.9歲)認知功能下降發(fā)生率增高,且癲癇多為復雜部分性發(fā)作(約占47%),超過一半(約占55%)癲癇患者無抽搐癥狀[24]。

3 AD治療新思路與新方法

3.1 AD的治療從可溶性Aβ轉向tau蛋白AD的治療較為困難,目前用于AD患者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主要為膽堿能制劑,包括乙酰膽堿前體、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及選擇性膽堿能受體激動劑,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降低腦可溶性Aβ濃度,雖然該類藥物可明顯降低腦可溶性Aβ濃度,但AD患者臨床癥狀

的改善卻不明顯。分析其原因除該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方法因素外,還需考慮AD病理過程中的Aβ級聯(lián)假說,因Aβ是否為導致AD臨床癥狀的直接因素仍存在爭議。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Aβ沉積與認知功能障礙間并無明顯相關性,而磷酸化tau蛋白、NFT及突觸和神經(jīng)元丟失與記憶障礙密切相關。因此,針對tau蛋白病理過程的治療或許較針對可溶性Aβ的治療更有利用改善AD患者臨床癥狀。從可溶性Aβ到tau蛋白,AD的治療在不斷探索中前進,而針對tau蛋白的免疫治療應用前景廣闊[25]。

3.2 AD治療新靶點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神經(jīng)病學分冊》的一項研究表明,可溶性Aβ寡聚體Aβ*56可能是較Aβ斑塊更具應用前景的AD治療靶點[26]。Aβ*56體積非常小,但可以彌散至整個大腦,且Aβ*56、Aβ三聚體與認知功能正常老年人tau蛋白有明顯相關性,而這一相關性在AD患者中明顯減弱。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腦脊液Aβ1-42與tau蛋白無明顯相關性,但Aβ*56與tau蛋白間具有令人吃驚的相關性。分析其作用機制可能為:在AD無癥狀階段,Aβ*56、Aβ三聚體與tau蛋白存在強相關性,但在AD有癥狀階段強相關性消失。因此,對于無癥狀階段的AD,Aβ*56和/Aβ三聚體可能是較Aβ斑塊更為重要的治療靶點,而確定無癥狀AD患者Aβ作用靶點有助于增加藥物研發(fā)成功率。

3.3 無創(chuàng)神經(jīng)干細胞研究技術神經(jīng)干細胞研究是AD研究領域的熱點,日本學者因在干細胞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獎。研究表明,AD患者大腦海馬組織有神經(jīng)干細胞增殖現(xiàn)象,而這些新生神經(jīng)元是不是會融入神經(jīng)網(wǎng)絡而發(fā)揮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天津大學及復旦大學等機構的學者通過觀察新生神經(jīng)元的樹突分叉和復雜程度等神經(jīng)發(fā)育指標證實,深部腦磁刺激(DMS)可促進神經(jīng)元新生、促進新生神經(jīng)元發(fā)育、促使新生神經(jīng)元融入神經(jīng)網(wǎng)絡,有助于增加神經(jīng)可塑性[27],提示DMS誘導的神經(jīng)元新生有助于提升大腦功能,對抑郁癥、老年癡呆及帕金森病等功能性腦疾病均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目前,多數(shù)神經(jīng)干細胞研究均指向神經(jīng)修復,如果能在合適的階段使用無創(chuàng)的DMS促使神經(jīng)干細胞新生和發(fā)育,這將對AD和帕金森病等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腦卒中神經(jīng)損傷修復等產(chǎn)生重大影響。

4 小結與展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AD是一種病理生理過程極為復雜的疾病,雖然目前研究在AD的病因、發(fā)病機制、預防及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眾多突破與進展,但尚無切實有效可行的AD治療手段,而對于研發(fā)有效治療AD的藥物,基礎研究者、臨床研究者、醫(yī)藥產(chǎn)業(yè)工作者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更需強強聯(lián)合、相互協(xié)作才能最終戰(zhàn)勝AD。

[1]Rushworth JV,Ahmed A,Griffiths HH,et al.A label-free electrical impedimetric biosensor for the specific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amyloid-beta oligomers[J].Biosens Bioelectron,2014,56:83-90.

[2]Albert MS,Moss MB,Tanzi R,et al.Preclinical prediction of AD using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1,7 (5):631-639.

[3]Le Couteur DG,Doust J,Creasey H,et al.Political drive to screen for pre-dementia:not evidence based and ignores the harms of diagnosis[J].BMJ,2013,347:f5125.

[4]Reiman EM.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advances in 2013[J].Lancet Neurol,2014,13(1):3-5.

[5]Reitz C,Jun G,Naj A,et al.Variants in th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A7),apolipoprotein E∈4,and the risk of late-onset Alzheimer disease in African Americans[J].JAMA,2013,309(14):1483-1492.

[6]Reiman EM,Quiroz YT,F(xiàn)leisher AS,et al.Brain imaging and fluid biomarker analysis in young adults at genetic risk for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e presenilin 1 E280A kindred:a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 Neurol,2012,11(12):1048 -1056.

[7]Wang L,Brier MR,Snyder AZ,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Aβ42,phosphorylated Tau181,and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J].JAMA Neurol,2013,70(10):1242-1248.

[8]Zonneveld HI,Goos JD,Wattjes MP,et al.Prevalence of cortical superficial siderosis in a memory clinic population[J].Neurology,2014,82(8):698-704.

[9]Frost S,Kanagasingam Y,Sohrabi H,et al.Retinal vascular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J].Transl Psychiatry,2013,3:e233.

[10]Chiu WC,Ho WC,Lin MH,et al.Angiotension receptor blockers reduce the risk of dementia[J].J Hypertens,2014,32(4): 938-947.

[11]Nation DA,Edland SD,Bondi MVV,et al.Pulse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 biomarkers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J].Neurology,2013,81(23):2024-2027.

[12]Yasar S,Xia J,Yao W,et al.Antihypertensive drugs decrease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Ginkgo Evaluation of Memory Study[J].Neurology,2013,81(10):896-903.

[13]Gao Y,O'Caoimh R,Healy L,et al.Effects of centrally acting ACE inhibitors on the rat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dementia[J].BMJ Open,2013,3(7).Pii:e002881.

[14]Nordstr?m P,Religa D,Wimo A,et al.The use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subjec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Eur Heart J,2013,34(33):2585-2591.

[15]van Eersel J,Ke YD,Liu X,et al.Sodium selenate mitigates tau pathology,neurodegeneration,and functional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0,107(31): 13888-13893.

[16]Reed B,Villeneuve S,Mack W,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and cerebral amyloidosis[J].JAMA Neurol,2014,71(2):195-200.

[17]Hooshmand B,Polvikoski T,Kivipelto M,et al.Plasma homocysteine,Alzheimer and cerebrovascular pathology:a population-based autopsy study[J].Brain,2013,136(Pt 9):2707-2716.

[18]Mielke MM,Savica R,Wiste HJ,et al.Head trauma and in vivo measures of amyloid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Neurology,2014,82(1):70-76.

[19]Spira AP,Gamaldo AA,An Y,et al.Self-reported sleep and β -amyloid deposi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JAMA Neurol,2013,70(12):1537-1543.

[20]Bhat NR,Thirumangalakudi L.Increased tau phosphorylation and impaired brain insulin/IGF signaling in mice fed a high fat/high cholesterol diet[J].J Alzheimers Dis,2013,36(4):781 -789.

[21]Hanson AJ,Bayer-Carter JL,Green PS,et al.Effect of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 and diet on apolipoprotein E lipidation and amyloid peptides: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Neurol,2013,70(8):972-980.

[22]Lopez OL,Becker JT,Chang YF,et al.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patients with 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J].Am J Psychiatry,2013,170(9):1051 -1058.

[23]Cosentino S,Schupf N,Christensen K,et al.Reduced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families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J].JAMA Neurol,2013,70(7):867-874.

[24]Vossel KA,Beagle AJ,Rabinovici GD,et al.Seizures and epileptiform activit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lzheimer disease[J].JAMA Neurol,2013,70(9):1158-1166.

[25]Giacobini E,Gold G.Alzheimer disease therapy-moving from amyloid-β to tau[J].Nat Rev Neurol,2013,9(12):677 -686.

[26]Handoko M,Grant M,Kuskowski M,et al.Correlation of specific amyloid-β oligomers with tau in cerebrospinal fluid from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J].JAMA Neurol,2013,70(5):594 -599.

[27]Zhang Y,Mao RR,Chen ZF,et al.Deep-brain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mote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alleviates stress-related behaviors in mouse models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Mol Brain,2014,7:11.

R 745.7

A

10.3969/j.issn.1008-5971.2015.04.002

2014-12-04;

2015-03-25)

(本文編輯:鹿飛飛)

300011天津市職業(yè)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醫(yī)院)

猜你喜歡
阿爾茨海默蛋白研究
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下)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24
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上)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3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睡眠不當會增加阿爾茨海默風險
奧秘(2018年9期)2018-09-25 03:49:56
豬胎盤蛋白的分離鑒定
中成藥(2017年8期)2017-11-22 03:19:00
自噬蛋白Beclin-1在膽囊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SAK -HV 蛋白通過上調 ABCG5/ABCG8的表達降低膽固醇的吸收
霍林郭勒市| 巨野县| 满城县| 饶河县| 天柱县| 朝阳县| 大理市| 宜丰县| 轮台县| 道真| 延吉市| 扶风县| 宁城县| 西青区| 融水| 运城市| 乌拉特前旗| 常熟市| 呼玛县| 白城市| 介休市| 开原市| 饶阳县| 兴业县| 成武县| 西青区| 岳阳县| 灵宝市| 平谷区| 武汉市| 余姚市| 深圳市| 石景山区| 咸宁市| 潼关县| 绩溪县| 临沧市| 中超| 康乐县| 临武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