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西盟是普洱最西南方的一個小縣,人口不足8萬,與緬甸接壤。佤族占全縣人口的60%,是一個敬畏自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民族。他勇敢、彪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
對佤族,我不陌生,那首耳熟能詳?shù)摹栋⒇羧嗣癯赂琛?,讓我對佤族有了一個美好的記憶。歌曲中的“江山木羅”當時以為是一個感嘆詞,親歷過才知 “江山木羅”其實是佤族一個遠古的英雄。佤族人向男性朋友獻歌時都喜歡加上“江山木羅”,這意味著把你當作英雄來看待。
帶著一份憧憬,我走進了勐梭龍?zhí)豆珗@。
這是一個天然熱帶雨林淡水湖泊,位居于原始森林旁,林中茂密的植被是她不竭的源泉。湖面四周布滿了古樹青藤,東邊有塊寬大的濕地,濕地里豐茂的水草成為鳥類棲息的理想之地。東面環(huán)山,全被青翠植被所覆蓋。進入林中,空氣里充溢著枯葉、草木、山石等雜糅混合成的一種味道,偶爾還能見到哺乳類動物穿行留下的糞便。
龍?zhí)逗嫫≈菸牟萑~,湖邊橫七八豎地倒著些早已沉睡的枯木,各種奇形怪狀的枯枝彎曲地裸露出水面,遠遠看去,像一只只怪獸。水中,腐爛的枯樹將湖水變得藍中帶黑,與這里的山林、天空共同構成了一幅云南邊疆風情的水墨畫。零距離接觸,才體會出原始森林的神秘、陰森和恐怖,說不準啥時候,某種食肉動物就會突然站到你面前,如果一個人,無論如何我也不敢貿(mào)然進山。行走在湖邊純木打造的棧道上,不時有人指向遠處的湖面,發(fā)出一聲聲驚叫。抬頭,見湖面泛起道道白色的波紋。據(jù)說,湖水深,加之四周森林茂密,常有動物出沒,水中還潛藏有水怪。不管有無,這一說,更增添了龍?zhí)逗纳衩?。吸引我的不是水怪,而是這片一直保持古樸、原始狀態(tài)的森林和這方靜如處子的土地。在通往山上的石板路上,長滿了青幽幽的苔蘚,這的確是一方圣潔的凈土。
叢林中,藤類植物攀附在參天的古樹干上,向高處延伸,樹成為它們攀沿的最好載體,雖弱小,但它們以樹為階梯,爬到了巨樹身上,與高大喬木一起爭奪林中有限的陽光,進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雜草也不示弱,從被樹葉過濾過的點滴陽光中,依然獲得了自己的所得。森林中,各類植物特殊的生存方式讓人驚嘆!它們將生存的技能展示得淋漓盡致。競爭,不僅只是人類社會的專利,在這無聲的植物中,強者存,弱者亡的競爭局面依然無處不在。
行走在湖邊,嗅著湖中飄來的腥味,看水中清晰倒影,聽林里鳥兒鳴唱,感受清新潤濕的空氣,那一刻,是心靈的洗滌,聽覺的福音,視覺的躍動,嗅覺的回味,感覺的驛動??傆X得連細胞都被漂洗過,一塵不染,身體輕飄飄的,想飛。人工林沒有這樣的感覺,那完全就是一座天然氧吧,是深藏于山野之中的清純女子,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始美感。在利用自然,維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佤山人是榜樣。
佤族人崇尚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一覽無余。龍摩爺圣地位于佤山原始森林入口處。在佤族語中,龍摩爺是眾神聚集的地方。那里放置佤族人心目中的神器——木鼓。它是佤族與上天神靈對話與溝通的器物和媒介。
佤族特別愛惜山林及樹木,不會隨意濫砍濫伐。在佤族創(chuàng)世史詩《司崗里》中記載,賜予人類雨水的是龍之女即小龍女,她與其丈夫廣羅相愛后,遭男方家長的反對,兩人相愛的真情打動了所有的族人,但最終還是沒能贏得家庭的支持,兩人死后就埋在森林的河谷旁。演繹出一段感人、凄美的愛情故事。小龍女在生前曾立下遺囑:人類啊,位于谷中與河旁的林地是我與丈夫安息、停頓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不可隨便亂砍伐。若有一天你們砍了這些樹木,將會多災多難,自食其果。佤族歷來注重保護大樹和森林,就是為了表達對小龍女夫婦的敬重。若對大家有益而非砍伐不可的樹,都只能選擇遠離河谷。所以,砍伐前,都會舉行一個隆重的祈禱儀式。對著要伐的大樹懺悔一番,大意是:樹神??!為了全寨后人生活得更美好,不得不如此,在大家的真誠面前忍耐點吧,后人會記住你們的大恩大德的。傳說也好、歷史也罷,這種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觀念,在今天看來,有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發(fā)展的思想貫穿其中,包含了樸素的自然觀。看看當下的現(xiàn)實,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制作木鼓也是件非常神圣的事。佤族人從山林中選擇好材質(zhì),拉回住地,途中都要在露天放置一夜,并派專人守護通夜。夜晚,還要在大樹旁點燃篝火,男男女女圍火而坐,伴火而歌。彪悍、粗獷的佤族男子唱起本民族特有的《加林調(diào)》,黑珍珠般的佤族女子載歌載舞,扭動腰身,甩動長發(fā),人火相伴,以酒為友,以歌言志,徹夜狂歡,人神共舞,直至天明。天、地、樹在佤族人的虔誠與歡歌中,已幻化成一種對自然的圖騰。
據(jù)佤族創(chuàng)世史詩《司崗里》記載,木鼓是女首領安木拐派人將砍好的樹木仿照女性生殖器而制作的,此后,木鼓成為佤族生殖崇拜的象征,是他們心中的女神。
佤族還有兩個節(jié)日與木鼓有關,一是農(nóng)歷11月(佤歷的1月)。這時,隆重盛大的迎新水節(jié)拉開帷幕,第一杯水,敬奉木鼓。每年8月12至16日的歡慶新米節(jié),頭一碗新米飯,依然最先敬給木鼓??梢娔竟脑谪糇迦诵哪恐械奈恢?。佤族特有的習俗還很多,像祭祀的牛頭、紅黑相間的服飾、婦女裝飾的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木鼓舞、甩發(fā)舞、佤山草屋等,都是這個民族特有的標志。由于佤寨遠離鬧市,民風習俗代代相傳,都以傳統(tǒng)為榮,許多特有的風俗便得以延續(xù)。
木鼓敲響之時,就是佤族人表達對自然感激之日。當年收成的喜悅,來年豐收的期盼,伴隨佤族對自然的一腔虔誠,化為無聲的語言,通過通天神器——木鼓,一一傳達給主管谷物的天神。歌舞、祭祀,只是他們表達敬畏自然的一種外在形式,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才是他們內(nèi)心不變的信念。敬畏自然,就是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無私回饋給予的敬重。一個不懂得敬畏、只想一味索取的民族是可怕的。佤山,讓我看到了一個深居一隅民族的未來。當我們四處翻遍歷史典籍,費盡心思探尋史前先祖生活軌跡仍無答案時,不妨走進佤山寨子,也許,在他們身上,還能尋覓人類先祖原始淳樸的生活足跡。
四季更替、時代變遷。一個種族的繁衍和傳承重要的是文化傳承。有些民族古老的習俗早被當代通俗、便捷的生活方式所淡化。人們在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同時,又將本民族千百來的傳統(tǒng)淡忘,當心靈回歸,又只好去歷史和記憶中找尋。佤族對自然的崇尚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已固化成生命軌跡且代代相傳。當許多傳統(tǒng)與文明漸行漸遠,一去不復返,才發(fā)覺它的珍貴,也因如此,人類才會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五四以來,特別是文革,中華民族的部分傳統(tǒng)非但沒繼承,反而被淡化、遺忘以至丟棄。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如何在改革與保留,發(fā)展與傳承中延續(xù)民族的血脈,保持一個種族生命的原始胎記?就這一點,我認為佤族走到了許多民族前列。
走出勐梭龍?zhí)豆珗@,我深切感受到,佤族兄弟是真正的“江山木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