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劉興文
(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700)
《傷寒論》細辛用法用量探微
朱 靜,劉興文
(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700)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r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莖,是一味較常用的中藥。業(yè)內(nèi)對其應(yīng)用歷來較為謹慎,素有“細辛不過錢”的說法?!吨袊幍洹穼ζ溆梅ㄓ昧恳?guī)定為1~3g。散劑每次服0.5~1g,不宜與藜蘆同用。《中國藥典》規(guī)定細辛所含馬兜鈴酸的限量不得過0.001%[1]。筆者擬通過對《傷寒論》細辛用法用量的探討,尋找出減毒配伍的某些規(guī)律。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15g),五味子半升(13g),半夏半升(22g)。洗右八味,以水一斗(2000m L),先煮麻黃減二升(400m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15g);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15g),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20g);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22g),去皮尖。
麻黃(去節(jié))二兩(10g),細辛二兩(10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5g)。右三味,以水一斗(2000m L),先煮麻黃,減二升(400m 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600m L),去滓,溫服一升(200mL),日三服。
茯苓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白術(shù)二兩(10g),生姜(切)三兩(15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5g)。右五味,以水八升(1600m L),煮取三升(600m L),去滓。溫服七合(140mL),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8g),細辛一兩(5g),干姜一兩(5g);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10g);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41g)。
當(dāng)歸三兩(15g),桂枝(去皮)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細辛三兩(15g),甘草(炙)二兩(10g),通草二兩(10g),大棗二十五枚或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八升(1600m 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日三服。
當(dāng)歸三兩(15g),芍藥三兩(15g),甘草(炙)二兩(10g),通草二兩(10g),桂枝(去皮)三兩(15g),細辛三兩(15g),生姜(切)半斤(41g),吳茱萸二升(53g),大棗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1200mL),清酒六升(1200mL)和,煮取五升(1000mL),去滓,溫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3 0 g),干姜十兩(50g),黃連十六兩(80g),當(dāng)歸四兩(20g),附子(炮,去皮)六兩(30g),蜀椒(出汗)四兩(20g),桂枝(去皮)六兩(30g),人參六兩(30g),黃蘗六兩(30g)。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綜觀6個處方,細辛用量為5g的一方,用量為10g的一方,用量為15g的三方,用量為30g的一方。這些用量與當(dāng)今中醫(yī)處方細辛的用量基本一致,都超過現(xiàn)在國家藥典規(guī)定用量。是漢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尚未認識腎毒性問題還是配伍用法上另有奧妙,值得推敲。
首先,6個處方均是復(fù)方配伍。中醫(yī)歷來講究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講究“七情”。所以,每一個處方中的細辛,都是根據(jù)這些原則而存在其中,不是孤立的一味藥?!秱摗贩饺绱?,其他中醫(yī)處方亦不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個處方,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年齡、癥候特點、病程、體質(zhì)、時令、環(huán)境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辯證施治而遣方用藥,可以說同一味藥在不同的處方中,與其他藥物的相須、相使、相惡、相畏等關(guān)系是不盡相同的,這樣的配伍法則,許多是被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實了的[2]。有人從藥性及功效上分析,認為經(jīng)方是從“以收制散、以寒制溫、扶正制毒”的方式進行減毒配伍的[3]。
再看藥物的劑型,六方中5個湯劑,1個丸劑(糊丸)。藥物劑型直接反映出加工工藝及制作過程,服用方法。比如小青龍湯,曰“右八味,以水一斗(2000m L),先煮麻黃減二升(400m 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600m L),去滓,溫服一升(200m L)”。又如麻黃細辛附子湯,曰“右三味,以水一斗(2000m L),先煮麻黃,減二升(400m 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 L),日三服。”再如當(dāng)歸四逆湯,曰“右七味,以水八升(1600m L),煮取三升(600m L),去滓,溫服一升(200m L),日三服”……凡此種種,有加水量,有減水量,有先煎后下(內(nèi)諸藥)的交代,最后煮取……升數(shù)。這其中的減水量、最后煮取升數(shù),即為制備工藝過程煎煮時間控制,可以說,整個煎煮過程也是實現(xiàn)相須、相使、相惡、相畏的過程,最終在人體實現(xiàn)的藥效作用,是一個綜合的藥劑作用。烏梅丸是一種糊丸,中藥糊丸,本身是一種緩釋制劑,藥效的發(fā)揮是極其緩慢而持久的,不會因計量的突然增大而影響機體;再有,凡重劑用藥如用兵,主張點到為止,中病即減,中病即止。所謂“辛不過錢”,是指“單用末”,即單用,散劑[4]。
藥物化學(xué)成分分析,有的處方組成中,不乏含有堿性成分的中藥,如含有麻黃堿及偽麻黃堿的麻黃,含有烏頭堿、次烏頭堿及新烏頭堿的附子,含有小檗堿、表小檗堿及黃連堿的黃連,含有小檗堿及黃檗堿的黃柏等[1],特別是烏梅丸,在其處方中細辛用量雖高達30g,但是同時配伍有附子,也配伍有黃連、黃柏等,加之選用了糊丸這種特殊劑型,這樣的配伍,我們可以猜想這些堿性藥物與馬兜鈴酸綜合作用后,使含馬兜鈴酸中藥的毒性減弱或者消除。研究還發(fā)現(xiàn),細辛的揮發(fā)油中,含有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占60%)和有毒成分黃樟醚(占8%),在煎煮過程中,有毒成分黃樟醚的揮發(fā)性勝于甲基丁香酚,經(jīng)過30min的煎煮,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已大大降低[5]。
有研究表明,細辛配伍附子含藥血清對心肌細胞鈉離子通道的激活優(yōu)于單味細辛、附子,二藥配伍有相須增效作用[6]。同時也有細辛經(jīng)配伍后減毒的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用藥動物與空白組比較,細辛各劑量組血肌酐(Scr)、尿B2-微球蛋白(B2-MG)、尿堿性磷酸酶(AKP)、尿溶菌酶(Lys)的含量未見顯著性差異。細辛的LD50為33.6977g/kg,細辛附子相配LD50為43.6264g/kg,是細辛的1.29倍;細辛與白芍相配伍其最大耐受量為160g/kg,是臨床用量的200倍[7]。可見細辛的腎毒性很小,基本對腎功無損害;《傷寒論》經(jīng)方中細辛與附子、白芍等配伍后,明顯減輕了細辛的毒性。
我們認為,一方面應(yīng)該從化學(xué)成分分析的角度去研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配伍后的成分變化,另一方面也應(yīng)該從藥理毒理學(xué)的角度,去研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配伍后的生物反應(yīng),探討這類中藥減毒配伍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配伍后的安全性。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14,177,285,300.
[2] 劉媛,劉興文.從藥理實驗看中藥配伍[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5,21(10):626.
[3] 曹丹,王均寧,張成博.經(jīng)方中細辛減毒增效配伍方法初探[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1,30(10):683-685.
[4] 仝小林.重劑起沉疴[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17.
[5] 高鳳蘭.“細辛不過錢”爭議[J].中外健康文摘(臨床醫(yī)師),2008,5(1):95.
[6] 賈波,石含秀,韓林,等.細辛配伍附子含藥血清對大鼠心肌細胞鈉通道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09,11(10):30-33.
[7] 曹蘭秀,鄧中甲,文躍強.細辛附子配伍的毒量藥物動力學(xué)參數(shù)估測[J].陜西中醫(yī),2009,30(7):895-896.
R282.710.7
B
1004-2814(2015)07-0697-02
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