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宏
阿曼Salalah之旅
孫國宏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島東南部,不僅富有石油,還扼守著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石油輸出通道——霍爾木茲海峽。Salalah(塞拉萊)是阿曼Dhofar省首府及主要海港,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盛產(chǎn)乳香、椰棗和芭蕉,有濃密滴翠的椰棗林和靈動會飛的海豚,還有那令人神往的熱帶季風(fēng)——Khareef。作為一個海外石油人,我已在這黃沙遍布的遙遠(yuǎn)的阿拉伯半島工作多年。這一天恰值輪休假期,背起行囊,和幾位朋友伴隨著阿拉伯人追逐7月季風(fēng)的腳步,開始了這次Salalah之旅。
我起程登機(jī)的這一天是7月23日,正是阿曼蘇丹王國的復(fù)興節(jié)。復(fù)興節(jié)(Renaissance Day)不是宗教節(jié)日,而是阿曼王國從此復(fù)興的里程碑式的紀(jì)念日。
國王卡布斯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在英國學(xué)習(xí)并在英國陸軍服過一年的兵役,之后游歷各國?;貒蠡ㄙM(fèi)6年的時間在故鄉(xiāng)Salalah研究阿曼歷史及伊斯蘭教。有過英國留學(xué)經(jīng)歷的卡布斯,深受西方影響,卡布斯的父親不能容忍其進(jìn)步觀念,將年輕的卡布斯軟禁在宮廷里。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在英國政府的幫助下,指揮忠于自己的陸軍官兵發(fā)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父親的保守政權(quán),建立了阿曼蘇丹國。
即位后的卡布斯,借助于新興的石油工業(yè),大刀闊斧,積極推進(jìn)現(xiàn)代化,從此阿曼發(fā)生巨大變化。
阿曼的石油勘探活動早在20世紀(jì)20年代就開始了。1956年由西方幾大石油公司組建的PDO公司鉆了第一口探井,1962年開始進(jìn)行油氣商業(yè)開發(fā)??ú妓箞?zhí)政后,大力推進(jìn)新興的石油工業(yè)國有化,1974年通過兩次購股,實現(xiàn)對PDO石油公司60%的控股權(quán),從此油氣生產(chǎn)成為阿曼的支柱產(chǎn)業(yè)。憑借石油美元的滾滾流入,建設(shè)高速公路、飯店、超市,開辦大學(xué)、報紙并建立社會福利體系,阿曼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繁榮的海灣國家。
阿曼人民非常愛戴他們的國王卡布斯。在飛機(jī)上瀏覽當(dāng)?shù)氐膱蠹垥r,頭版一篇題為“A day to rejoice and relish”的文章,譯成中文,大意是:
自1970年開始這些難忘的歲月,阿曼的傳奇故事清晰地證明了,為了履行對他的人民的承諾,尊敬的卡布斯陛下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回首過去的征程,白手起家,那時整個國家只有一所醫(yī)院、三所學(xué)校,社會問題越來越多,期待改革和進(jìn)步。那時幾乎沒有什么基礎(chǔ)設(shè)施,人們的日常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我放下報紙,忘記了是在飛機(jī)上,陷入了深思。
Salalah位于阿拉伯半島的東南角,印度洋的北海岸。從首都馬斯喀特到這里,要一小時二十分鐘的飛機(jī)行程。在飛機(jī)上,看著機(jī)窗外的黃沙漫漫的阿曼,想象著Salalah的綠樹與蔚藍(lán)的海灘,思緒突然遼闊和深邃起來,想到今天這似乎很平凡的旅行,要是在遙遠(yuǎn)的過去卻是人類的偉大壯舉——八世紀(jì)中葉,阿曼航海家阿布·奧貝德,駕駛一條木船,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過兩年多的漂泊,最終抵達(dá)廣州,為早期的中阿兩國商業(yè)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他因這次旅行而成為偉大的航海家,那條木船也成了名噪歷史的“蘇哈爾號”。七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也有位赫赫有名的航海家——鄭和,也曾多次到過阿曼。身在天路之上,我突然感覺離鄭和很近很近,我好象看到他邁著堅實的步伐,一步步地從空中向我走來……
飛機(jī)下降時,無意間掃了一眼窗外,驚詫而欣喜:在那無盡黃色的天際,一帶綠色突然如潮而來。天空白云朵朵,云朵間縫隙很大,是那種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感覺。再仔細(xì)凝視一下那大地上生機(jī)盎然的綠,不禁令人想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一段:“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下榻一家不知名的客棧??蜅l臨印度洋海岸,椰子樹、藍(lán)色的室外簡易游泳池、白色的曬陽躺椅,使人身心如洗。循著緩步而來的波濤聲望去,是一片純凈的通向天際的銀色沙灘,是壯闊的不染纖塵的大海。每時每刻,大海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蔚藍(lán),而且還有廣博與豁達(dá)……
晚餐是烤肉加一顆青青的鮮椰。沒有家鄉(xiāng)的味道,只有異域的驚喜與鮮香。飯后已經(jīng)很晚了,就在椰汁淡淡的馨香圍擁下草草睡下。午夜,被一種持續(xù)、低啞、渾厚的聲音輕輕地喚醒了??纯幢?,尚不到四點,透明的窗紗之外,已現(xiàn)一絲白色。這聲音是什么聲音,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打開陽臺的門,清晨的海風(fēng)撲面而來,喔,是大海,是海潮在縱情地嬉鬧,是浪花在輕輕地舞蹈。睡意朦朧的我索性開著陽臺的門,復(fù)又躺在床上,讓Salalah之海的嬉鬧聲擠進(jìn)來,最好擠進(jìn)我的夢里來。不管是千軍萬馬的戰(zhàn)陣廝殺,還是萬丈高樓的頃刻崩塌,抑或是一群異域女子曼妙整齊的舞蹈,都讓我呼吸加速,心情如潮,起身揮筆寫下《滿江紅·Salalah聽潮》:
月海欲困,遠(yuǎn)夢處,異域關(guān)山。驟驚起,萬馬齊嘯,苦戰(zhàn)猶酣。長天拋灑冰和雪,大地怒拔刀與劍。且相持,裂目對寇仇,突襲現(xiàn)。
和衣起,夢已遷。思青史,英雄見。子胥忠,潮頭遺恨君面。諸葛周郎赤壁血,元璋友諒鄱陽帆。皆去矣,紅日新山河,談笑看。
翌日清晨走來,厚云如絮遮住了海上日出。本想與友人乘坐越野大吉普遠(yuǎn)行去邊境,但因霧大,考慮行程安全而改去Mareef巖洞。在Salalah,Mareef巖洞是著名的觀海的景點之一,經(jīng)常聚焦了不少外國游客,讓人目不暇接。
巖洞實則是威立于海邊的峭崖,崖下半部凹陷于山中,上部突出如蓋,面對大海,人在崖下走,如置身洞中,故得名曰洞。每有海浪撲來,水就從地面的小洞里噴射出來,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噴泉,直沖藍(lán)天。峭壁旁,立有一碑,紅色的字跡清晰可見:
Mareef Cave
Nothing to take but memories
Nothing to leave but footprint
譯成漢語,是兩句令人深思的詩:
Mareef巖洞
帶走的只是記憶
留下的只有腳印
阿曼是沙漠之國,缺少綠色;但Salalah卻到處充滿綠意。離開海灘,驅(qū)車順著山勢往上行進(jìn),茫茫的戈壁上,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灌木叢和那徜徉在馬路中間的駱駝。前行,灌木叢逐漸高大起來,路上的車也漸漸多了起來,可以想象出,前面一定會有令人欣喜和值得追尋的東西。
轉(zhuǎn)過山坳,空氣突然變得涼爽,且有薄薄的霧氣在蒸騰,地上也漸漸變得綠了起來。穿白褂黑袍的人們?nèi)宄扇旱叵囟?,嬉戲、野餐,有的干脆躺在那里放平了睡覺。
車?yán)^續(xù)前行。霧氣很濃,似小小的毛毛雨,車窗不得不開啟雨刷。那不是雨,那是霧氣里凝結(jié)的水汽,是Khareef。
開車的司機(jī)介紹說,Khareef是阿拉伯口語,意為濕潤,指阿曼南部東南方向吹來的季風(fēng)。Khareef在每年的七至九月份會影響整個Dhofar省,Salalah城主要就依靠季風(fēng)送來的雨水生存。這個季節(jié),這一片黃沙中的綠色,綠的讓人心痛。人們感謝Khareef,感謝她每年帶給這片土地美麗的禮物,這不僅僅是雨水,還有生命、希望和大自然的愛……
晚上,有機(jī)會和Salalah當(dāng)?shù)氐呐笥岩黄鸸策M(jìn)晚餐。那是一家新開業(yè)的阿拉伯餐館,很清潔。大家席地而坐,每人都坐在一種沉甸甸的小墊子上。沒有桌子,鋪上一塊簡易的塑料布,擺上刀叉,就這樣開餐了。先上來很多水果,接著就是各種烤的肉類,雞、魚、羊肉等等,最后上來的是手抓飯。
不管享用世界的何種飲食,填飽肚子的目的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填飽肚子的方式。阿拉伯人用手抓著食物大快朵頤。一同吃飯的一位阿拉伯朋友,為我們表演了阿拉伯式手抓飯:他把油油的飯抓起來,用手和和,攥成團(tuán),然后塞到嘴里,那油則從指縫中流了出來。同行中的兩個朋友也學(xué)著笨拙地吃了兩口,引得大家笑了起來。
一位老兄拿著刀叉,若有所思地說:吃肉的民族都是好斗的,中國人斗嘴時常常說:“我也不是吃素的!”但我眼中的Salalah人,性情卻很溫和,舞蹈也很舒緩。
聽完這句話,看著桌上的手抓飯,我感覺拿慣了筷子的手悸動了一下。深受東方傳統(tǒng)文化熏陶、代表中國企業(yè)在這里工作的我,似乎被另外一種阿拉伯文化的率直和美所觸動。這短短的Salalah之旅,注定將成為我生命中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