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塵 緣
2歲在雜志連載中篇小說;13歲退學(xué)騎自行車跋涉2400公里去西藏旅游;16歲拍攝一部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國際獲獎;18歲以橫渡瓊州海峽作為自己的成人禮;19歲受姚明邀請拍紀錄片;22歲則——
對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所謂的旅游便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要問旅游感受,啥也不知道。但他的旅游卻既有風(fēng)情,又有故事,有散文的美,有小說的傳奇,更有詩歌的雋永。
一輛挎斗摩托車,風(fēng)里來雨里去,載滿了他的理想、激情與創(chuàng)意,以及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緣分。
生于1990年10月5日,特立獨行的楊帆不僅只有這一段閃亮的人生之旅,他的更多人生經(jīng)歷更是另類得令人感嘆。
2003年5月的一天,下班回家的楊波問兒子楊帆: “有位名叫王曉川的叔叔要從成都沿川藏線騎自行車一路旅游到拉薩,你有沒有興趣跟著一起騎車玩?”
“當(dāng)然有興趣?。 ?/p>
于是楊波帶著兒子去進行了一趟騎行苦旅:從成都到拉薩,2400多公里的川藏公
路,楊帆和王曉川并肩騎行,而楊波則和妻子王敏開一輛吉普車,手持攝像機拍下這一路的艱險。他們沿途要跨過14條江河,翻閱21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山脈。
這個旅程不僅累,還充滿了無數(shù)尚未可知的風(fēng)險:雪崩、塌方、落石、泥石流……以及高原缺氧。
缺氧是一種要命的事,易感冒,更易患肺氣腫:在海拔超過4000米以上時,稀薄的空氣能讓人感覺麻木,反應(yīng)遲鈍,氣喘如牛。不要說騎車,就是推著車走都會感到雙腿灌鉛。
令楊帆最難忘的是他在翻過雀兒山時的經(jīng)歷。雀兒山海拔5030米,那是他們此次旅途中必須越過的海拔最高的山峰,由于空氣實在稀薄,他完全騎不動,只能下車推著自行車走??吹絻鹤优e步維艱地挪移卻又始終咬牙堅持著不愿放棄,一直跟著楊帆做錄音的媽媽王敏最終沒有忍住,竟然在楊帆登頂之時一把把他抱住,嚎啕大哭。
“媽,別哭!這種艱難能夠證明你的兒子已經(jīng)成為一個男子漢了,這不好嗎?”
他這話,讓母親的眼淚流得更厲害了。
王敏的哭不僅僅因為此次騎行苦,因為在此次騎行之前,楊波已經(jīng)讓楊帆退了學(xué)。
身為央視體育頻道的導(dǎo)演,楊波見得多,也思考得多,他呵護兒子的成長標準只有一個,那便是是否快樂。
兒子喜歡打球,他便覺得兒子應(yīng)該去一個有球隊的學(xué)校上學(xué),這樣不僅能夠練就一副健碩的身體,還能養(yǎng)成陽剛的性格。但他卻發(fā)現(xiàn)兒子所在的學(xué)校沒有球隊,而有球隊的學(xué)校,非北京戶口的楊帆又進不去,因而很遺憾。同時,楊波還發(fā)現(xiàn),楊帆所在的學(xué)校,也缺乏對學(xué)生那種最起碼的關(guān)愛,這種求學(xué)氛圍對兒子性格的形成會有很大的影響。于是楊波便對楊帆說,要不我們試一試不上學(xué)?把課堂搬回家里自學(xué)?
不上學(xué)就意味著不做作業(yè),這當(dāng)然好。父子倆一拍即合,達成了先試一學(xué)期的共識。
楊帆成績很好,既是班長,三好學(xué)生,還在12歲那年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在 《少年讀者》雜志上連載。這么優(yōu)秀且大有前途的孩子,現(xiàn)在卻說不上學(xué)就不上學(xué),這讓楊波的父母大為惱火。在這個以“學(xué)歷”為重的社會里,沒有文憑怎么可以?楊波的父母都是老師,這樣一個書香之家怎么能接受得了這種大逆潮流的子女教育呢?他們擔(dān)心楊帆長大后因為沒有文憑而不好找工作。
“楊帆今后要找一份工作還是不難的,通過這些年里我對他的耳濡目染,我想他干一個攝像應(yīng)該沒問題!如果他今后真的不好找工作,那我就辭職不干了,帶著他開公司去……”
楊波最終說服了父母。
自此遠離了校園,少了一份熱鬧與喧嘩,多了一份孤單與寂寞,楊帆卻很快便適應(yīng)了這種單打獨斗的學(xué)習(xí)方式:還有比這種沒有作業(yè),沒有壓力的日子更好的嗎?
雖然楊帆是一個能管得住自己的乖孩子,但楊波也知道,讓兒子這樣自學(xué)是枯燥的。所謂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因而他特地為兒子楊帆安排了此次騎行的天路之旅。而且此后他還經(jīng)常在拍片子時帶上楊帆。
楊帆跟著父親去了萬里大漠,去了原始森林,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通過給父親打下手,得以接觸紀錄片拍攝、制作的全過程。
就這樣轉(zhuǎn)眼過了三年,伴隨著楊帆個子的躥高,他也嫻熟地掌握了電視攝像的技術(shù)。
這是一則引起了很多人關(guān)注的新聞:一個海南的父親希望他7歲的女兒將來能成為奧運冠軍,堅持每天深夜2點半帶著她跑42公里的馬拉松。
這則新聞激發(fā)了楊帆的創(chuàng)作靈感。
父女的做法,另類、鋒芒、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像極了楊帆當(dāng)時的處境。這種堅持的背后一定會有很多辛酸,很多痛苦,同時在別人另類的眼光中,也一定有著很多掙扎,一定充滿著夢想的力量。但是這位父親的這種堅持更是一種充滿理想主義的嘗試和付出。
這是發(fā)生在2006年的事。
于是16歲的楊帆,在父親的鼓勵下,扛起攝像機遠赴海南,找到這對父女,開啟了自己的紀錄片處女作制作。
凌晨的海口,馬路上空無一人,父女倆從遠處慢慢地跑,腳步由遠及近,又漸漸遠去,正如這父女倆奔向夢想這路。
這部名叫 《在黑暗中奔跑》的紀錄片播放之后,反響強烈的觀眾少有人會想到,其導(dǎo)演不過是一個年僅16歲的孩子,而且這個孩子把紀錄片的主題、夢想與思想展現(xiàn)得那么完美。
好的紀錄片從來都不是單純地紀事錄實,還有鏡頭所展現(xiàn)的人文情懷和思想內(nèi)涵。
楊帆在 《在黑暗中奔跑》的導(dǎo)演闡述中寫道: “父親的瘋狂想法、做法,看起來很幼稚,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坐在灑滿陽光的教室方桌旁的小心思、小想象,而不像一個憂郁無聊的52歲中年男人,普普通通地活著。但當(dāng)一個人在做夢,并且有一個最溫暖的女兒陪伴,他們很快樂,女兒沒有不喜歡,不情愿,還有什么比這些更感人的呢?”
楊帆沒想到,自己初出茅廬所拍的這部紀錄片還能獲得國際獎項,且在頒獎臺上受寵若驚地領(lǐng)略到了戲劇性的一幕。
2007年,《在黑暗中奔跑》在入圍素有 “體育電影電視奧斯卡”之稱的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jié)后,還得了一個提名獎。
拍過 《在黑暗中奔跑》后,楊帆轉(zhuǎn)眼便到了18歲。
18歲,自己就告別了少年,進入了成年,為了給自己的成年禮一份特別的禮物,同時要有聲有色,他覺得橫渡瓊州海峽是個不錯的挑戰(zhàn)。
瓊州海峽位于海南島和廣東雷州半島之間,是我國3大海峽之一,即便是在瓊州海峽最窄的地方也有18公里的距離,為了鼓勵楊帆,楊波也陪著兒子一起挑戰(zhàn)。
為此,父子倆在游泳池苦練3個多月,從第一天游200米,一直練到3個月后的每天能游18.8千米。這個游泳水平,理論上是可以下水了,但大海與人造泳池還是存在差別的,他能行嗎?
生日那天清晨,父子倆從雷州半島的徐聞縣下海,沒想到臺風(fēng)過后的瓊州海峽,水母特別多,他們剛游了沒有半個小時,楊帆就感覺到身體一陣火辣的痛,那是被海蜇“親”的!
本以為偶爾才會被海蜇親昵一下,沒想到是連續(xù)不斷的節(jié)奏啊!而且胳膊、腿,凡是裸露的皮膚,都成了海蜇的 “小鮮肉”,那會兒基本上就是每5分鐘,他便會被蜇得大叫一聲。最致命的是,后來一條海蛇劃過了楊帆的臉,讓他的意識瞬間模糊。這時已臨近中午,且剛游離出發(fā)地6公里,但由于實在太痛,他只得選擇了放棄。
挑戰(zhàn)瓊州海峽就此失敗。但是年輕時的失敗經(jīng)歷,并不見得是壞事。
關(guān)于海蛇對自己這痛苦的一擊,雖然當(dāng)時很痛很痛,且滿臉是血,甚至還在他的臉上留下了傷疤,但事后想起來,楊帆覺得這是一個很帥的印記,增添了一份男子漢的味道,是一枚了不起的,有著特殊意義的勛章。
18歲那一年,楊帆遇到了中國籃球界的驕傲——姚明。受姚明邀請,楊帆開始了對一部名叫 《賽季》的紀錄片的拍攝。
《賽季》講述上?,敿够@球隊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該隊自2009年底到2010年初,在時任主教練的鮑勃·鄧華德的激情執(zhí)教下,該隊在距離上一次衛(wèi)冕CBA冠軍8年之后首次進入了半決賽的傳奇經(jīng)歷。
該作品記錄了籃球巨人姚明,接手上海男籃的第一個賽季的4個月間,不斷進步過程中的感動和戲劇色彩。
為了拍好這部片子,既是導(dǎo)演又是攝像師的楊帆制定了周密的拍攝計劃,并將之畫成表格。密密麻麻的格子,寫著分鏡頭和需要的條件環(huán)境,做完后每個格子里都打了個OK。
這是楊帆的工作習(xí)慣,一目了然。那天姚明看到了他的拍攝計劃和所畫的OK后,突然握了握他的手,表情寫滿了肯定與欣賞。
紀錄片殺青的時候,一米八的楊帆被兩米多高的隊員們圍起來歡呼。
有過那么一段時間,楊帆甚至有點厭倦了記錄別人的生活,但一個賽季的相處卻讓他在這支球隊身上找到了共鳴,甚至,看到逆轉(zhuǎn)取勝的比賽時,他的眼眶都濕潤了。
這是情感融入,內(nèi)心已愛的表現(xiàn)。
在拍 《賽季》之時,楊波放下了自己多年的導(dǎo)演身份,為兒子打起了下手。而在此之前,他還在銀行存了一筆錢,以便在關(guān)鍵的時候給兒子一些支持。
《賽季》拍竣以后,楊帆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整理自己之前寫的詩歌、故事、童話,以及拉薩騎行過程中形諸的文字,并取名《在黑暗中奔跑》,出版了一本30萬字的圖書。之所以將書名取得跟自己16歲那年所拍的紀錄片的名字一樣,是因為他覺得,??谀菍榱藠W運夢的父女黑夜中奔跑過的寂靜馬路,一如他孤獨而又不得不勇敢的追夢之旅。
假如你選擇了另類,坎坷便是你追夢之路上的司空見慣的景致。
楊波看到,《賽季》拍完后,初嘗成功的楊帆,卻并不快樂,甚至還時不時有一種想奮斗卻又無依無著的飄浮感。
熱愛紀錄片拍攝的楊帆不時在琢磨,如何拍出一部很有特色又與旅游有關(guān)的紀錄片。那段時間,他看了大量的旅游記錄片,并在總結(jié)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紀錄片雖然內(nèi)容迥異,但結(jié)構(gòu)都如出一轍:都是單線敘事。因而他有了主意,決定拍一個復(fù)線條、有故事,非單純說景的紀錄片,用拍電影的技法來拍紀錄片。
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很多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他們也肯定都過著和他不一樣的生活,有著不一樣的煩惱和夢想。因此他決定在這部紀錄片中,設(shè)置兩條敘事線:一條是他的摩托車環(huán)球旅行;另一條則是在各個國家尋找和他生于同一天的人,看他們生命的異同色彩。兩條線索平行交叉,增強看點。
2011年7月14日,21歲的楊帆騎著一輛長江牌750挎斗摩托車,帶著兩臺索尼攝像機從北京出發(fā),開始了尋找和他一樣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的環(huán)球旅行。
為了這次長途旅行,楊帆專門花了兩個多月學(xué)習(xí)摩托車修理技術(shù)。在修理店,黑色的機油沾滿了他的雙手,但他沒覺得臟,相反還覺得那是一個男人早該擁有的顏色和味道。
風(fēng)景奇異,風(fēng)情另類,但一路旅行一路拍攝的過程卻并不詩意。
一路向西,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 “我”,這無疑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西游記》,可想而知,“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這一路有多艱難。
盡管很難,但楊帆明白,坎坎坷坷是追夢路上的常態(tài),自己每跨過一道坎一道坷,就離夢想更近了一步,自己也會更自信。
一萬三千公里的追尋,楊帆在蒙古、俄羅斯、芬蘭、越南、冰島、愛沙尼亞、波蘭和比利時8個國家共找到了23個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終進入紀錄片中的有17人。
經(jīng)過兩年多的磨礪,《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最終制作完成,并于2015年2月18日,即除夕晚上,在央視紀錄頻道進行了播放。該片播放后,引起了強烈反響,贊譽聲一片,人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評論。
暑假,該片再次在紀錄頻道播出,收視率依然強勁。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是旅行的故事,是一次車輪丈量世界的壯舉,是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是文化與文化的碰撞,是靈魂與靈魂的謳歌;是成長的故事,是21世紀90后一代人的個案寫真和青春對話。
如今,自己雖小有收獲,但夢想有一天成為著名電影導(dǎo)演的楊帆心里清楚,他離偶像李安和卡拉克斯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遠沒有到滿足的時候。
就在廣大觀眾對楊帆一片贊譽之時,為了拍出更完美的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第二季,他又踏上了去亞歐大陸沒有去過的國家,繼續(xù)尋找和記錄起與自己同一天出生的人的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