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建立江蘇泗洪雙溝地質公園的可行性研究

2015-04-11 01:07鄒松梅祖益康周衛(wèi)東
地質學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泗洪泗洪縣遺跡

鄒松梅,李 爽,祖益康,時 飛,孫 磊,周衛(wèi)東

0 引言

泗洪縣雙溝鎮(zhèn)地區(qū)(含峰山鄉(xiāng)、天崗湖鄉(xiāng))地處南京、徐州兩大都市圈的交匯地帶。東鄰洪澤湖,西南與盱眙縣、安徽省五河縣、泗縣相接。

區(qū)域面積約228 km2,地貌上崗、洼交錯,西南部有零星低山蟄伏于垅崗之上,地面高程12.5~61.4 m。區(qū)域內地質遺跡數(shù)量眾多,約分布在100余km2范圍內(圖1)。著名的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山旺生物群、和政動物群一起組成了中國的三大新近紀動物群。其中發(fā)現(xiàn)的長臂猿類雙溝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李傳夔,1978)、森林古猿類江淮寬齒猿(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顧玉珉等,1983)化石,以及距今4萬~5萬年的“下草灣人”(吳汝康等,1955)而名聞全球。在化石出土地下草灣與松林莊,泗洪縣政府立碑進行了保護。筆者經(jīng)過實地考察和系統(tǒng)地收集以往地質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資料,認為泗洪縣雙溝鎮(zhèn)地區(qū)具有在國內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地質遺跡與人文資源,良好的區(qū)位與便利的交通,具備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有利條件。

1 地質背景

據(jù)前人研究資料(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泗洪雙溝地區(qū)在地質上處于郯廬斷裂帶及其兩側,西側為華北地塊,東側為蘇魯?shù)貕K。地層為早中元古代坪上組大理巖、石英巖、片巖等,海州群淺變質的含磷巖系和火山巖系;新元古代淮河群下亞群城山組石英巖、賈圓組砂質泥灰?guī)r;中生代白堊紀青山群安山玄武巖、玄武安山巖、火山角礫巖及砂巖、泥巖,王氏群礫巖、砂巖;新近紀中新世下草灣組泥巖、砂巖及礫巖,上新世宿遷組中粗砂、黏土與礫石層等有零星分布;第四紀更新世豆沖組棕黃色中細砂、中粗砂等,泊崗組棕紅色黏土,戚咀組棕黃色黏土、含鐵錳質鈣質結核、角礫層,全新世沖積相與湖沼相黏土質粉砂、亞砂土及泥炭層。另外有極其零星的五臺期超基性巖、喜馬拉雅期基性巖、輝綠巖類(圖1、圖2)。

泗洪雙溝地區(qū)在地史演化上比較獨特,大致經(jīng)歷了四大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早中元古代。這時地殼處于強烈的活動階段,堆積了巨厚的石英砂巖與碳酸鹽巖、火山巖等。由于發(fā)生了五臺運動,使沉積巖地層遭受中深為主的區(qū)域變質及混合巖化作1-早元古代坪上組;2-中新世下草灣組;3-早白堊世青山組;4-晚白堊世王氏組;5-早更新世豆沖組(沖積相);6-晚更新世戚咀組(沖積相);7-全新統(tǒng)沖積相;8-全新統(tǒng)湖沼相;9-地質界線;10-推測斷層;11-第四系等深線;12-喜馬拉雅期輝綠巖;13-研究區(qū)大致范圍用,形成了研究區(qū)最古老的相對穩(wěn)定地塊。此后進入了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第二階段是新元古代。到了新元古代,地殼下沉,開始遭受海侵,接受具有穩(wěn)定蓋層性質的沉積,生物有了大的飛躍,藻類大量發(fā)展,并形成疊層石遺跡化石。受呂梁運動的影響,本區(qū)成為陸地后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直到中生代的白堊紀才開始接受沉積。第三階段是中生代白堊紀。受郯廬斷裂的控制,在早白堊世時,首先沉積了紫紅色碎屑巖,隨后是大量的中基性巖漿噴發(fā)。晚白堊世時,仍在郯廬斷裂帶內沉積了紅色碎屑巖,反映了山麓、河流相的沉積特征。到晚白堊世末,燕山運動Ⅴ幕發(fā)生,使地層受到褶皺、繼承性的斷裂活動,地殼抬升再次受到風化剝蝕。第四階段是新生代新近紀—第四紀。到了新近紀,研究區(qū)地殼下降再次接受沉積,均為河湖相的雜色碎屑巖,郯廬斷裂帶內有大量玄武巖噴發(fā)。這一時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脊椎動物大量發(fā)展,哺乳動物占了統(tǒng)治地位。到了第四紀,相對低洼處普遍接受沉積,由于間隙性差異升降運動的影響,本區(qū)成為殘丘與崗地。

圖1 泗洪地區(qū)地質圖(據(jù)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修編)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Sihong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modified from the Bureau of Geology& Mineral Resources,Jiangsu Province,1984)

圖2 泗洪地區(qū)地質構造體系圖(據(jù)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修編)Fig.2 Map showing geological tectonic system in the Sihong area(modified from the Bureau of Geology& Mineral Resources,Jiangsu Province,1984)

由于地史發(fā)展的獨特性,留下了大量而特殊的地質遺跡,特別是下草灣組中新世脊椎動物化石群,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珍貴遺產(chǎn)。

2 地質遺跡資源特征

2.1 地層

2.1.1 中新世下草灣組層型剖面與次層型剖面研究區(qū)內新近紀中新世下草灣組廣泛出露。自1955年以來,科研院所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楊鐘健,1955;周明鎮(zhèn)等,1978;林水龍,1980;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1955年楊鐘健等在泗洪縣雙溝鄉(xiāng)下草灣,創(chuàng)立“下草灣系”,1973年劉冠邦等在泗洪縣創(chuàng)立泗洪組,相當于“下草灣系”上部,1979年修訂為下草灣組,將其下的棕黃色砂巖稱為峰山組,另外還創(chuàng)有與下草灣組相當層位的花果山組,1984年,江蘇省地礦局將峰山組與下草灣組歸并稱下草灣組,沿用至今?;ü浇M、泗洪組為同物異名,建議停用。將研究區(qū)出露較好的2處下草灣組剖面確定為“正層型”與“次層型”。

(1)“正層型”剖面為泗洪縣雙溝鎮(zhèn)下草灣剖面(楊鐘健等1958年實測)。

下草灣組(N1x) 總厚度>20 m

2.紅色砂質土與灰綠色砂質黏土層。含脊椎動物(未見頂)>15 m

1.淺綠色黏土,夾堅硬的白色灰質結核。含脊椎動物(未見底)>5 m

(2)“次層型”剖面為泗洪縣峰山鄉(xiāng)小汪莊剖面(江蘇區(qū)測隊1979年實測)(圖3)。

上覆地層:戚咀組(Qpq) 棕黃色砂質黏土

4.淺黃色細砂巖,含少量泥巖礫、石英礫,成細條帶分布,厚薄不一,并夾凸鏡狀灰色粉砂巖薄層>1.2 m

3.淺肉紅色粗砂巖,底部呈灰黑色>0.5 m

2.灰白色鈣質礫巖。礫石成分為石英、鈣質泥巖、鈣質粉砂巖等,一般呈次圓狀,分布不均。含哺乳類、爬行類、魚類、雙殼類等化石>0.4 m

1.淺灰綠色含粉砂鈣質泥巖,局部見白色鈣質團塊(未見底)>4.7 m

層型剖面是地層對比的標準,研究區(qū)的2條剖面不僅在地層對比上有重要意義,而且是下草灣組中新世脊椎動物化石群的產(chǎn)出層位,成為研究脊椎動物特別哺乳動物進化的標本庫,因此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同時,對古地理、古氣候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圖3 泗洪縣峰山鄉(xiāng)小汪莊下草灣組剖面圖Fig.3 Geological cross-section of the Xiacaowan Formation in Xiaowangzhuang,F(xiàn)engshan Town,Sihong County

2.1.2 早更新世豆沖組建組剖面 1977年,在泗洪縣魏營豆沖村,將戚咀組之下,下草灣組之上一套灰黃色細粉砂層,創(chuàng)立豆沖組,根據(jù)其中所產(chǎn)哺乳類原脊象(Archidiskodonsp.)化石,時代定為早更新世。(孫九奎,1982;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地層剖面介紹如下(圖4)。

上覆地層:戚咀組(Qpq) 黃棕色粉砂質亞黏土

2.黃灰色黏土質細粉砂,局部為中細砂,偶見石英小礫4.5 m

1.灰白夾銹黃色黏土質粉砂。上部局部為細砂,并含中粗砂和石英小礫;中部夾細砂團塊;下部主要為粉砂,偶含石英、變質巖小礫。底部有時可見石英細礫薄層。該層中見細砂透鏡體,具斜交層理。

下伏地層:下草灣組(N1x) 灰綠、褐紫色鈣質泥巖

圖4 泗洪縣豆沖村豆沖組剖面圖Fig.4 Geological cross-section of the Douchong Formation in Douchong village,Sihong County

豆沖組巖性在區(qū)域上,主要為灰黃、灰白色黏土質粉細砂,棕黃、褐黃、灰白色中粗砂、中細砂,局部含礫或夾砂礫層,大型交錯層理發(fā)育,以河流相為主的沉積。

2.2 古生物

2.2.1 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 自1955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楊鐘健,1955;周明鎮(zhèn)等,1964,1978;李傳夔,1978,1983;顧玉珉等,1983;侯連海,1984,1987;邱占祥等,1986,1991;吳文裕,1986,1995;邱鑄鼎等,1986,1987,2010;劉冠邦等,1993),先后在泗洪縣雙溝鎮(zhèn)地區(qū)的下草灣、松林莊、鄭集、雙溝引淮河岸、小汪莊等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前人共發(fā)現(xiàn)脊椎動物化石有5綱19目43科98種,其中硬骨魚綱1目2科8種,兩棲綱1目1科1種,爬行綱3目5科6種,鳥綱4目5科10種,哺乳綱10目30科73種(表1),被命名為“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簡稱“下草灣脊椎動物群”。

表1 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名稱表Table 1 List of the middle Miocene vertebrate group in Xiacaowan

續(xù)表1

續(xù)表1

2.2.2 中新世非海相雙殼類 從區(qū)域上看,雙殼類化石主要分布于泗洪的小汪莊—羅莊—雙溝鎮(zhèn)—下草灣一帶,呈弧形分布,在下草灣組的上部鈣質團塊和鈣質膠結的砂礫巖中產(chǎn)豐富的雙殼類化石。

在下草灣,產(chǎn)有微小帆蚌(比較種)(Hyriopsiscf.gracilis)、小型帆蚌(H.nana)、小冠蚌(Cristaria parva)、張莊豆蜆(Pisidium zhangzhuanense)、中型豆蜆(P.intermedium)、畸形豆蜆(P.deformistum)、球蜆(未定種)(Sphaeriumsp.)等。稱之為Pisidium-Sphaerium-Hyriopsis組合(黃寶玉,1983)。

在小汪莊,雙殼類化石特別繁盛,主要為:泗洪裸珠蚌(Psilunio sihongensis)、裸珠蚌(未定種)(P.sp.)、前寬楔蚌(Cuneopsis sturdzae)、江蘇楔蚌(C.Jiangsuensis)、變銳稜蚌(Acuticosta immutata)、長銳稜蚌(比較種)(A.cf.elongate)、貝加爾銳稜蚌(A.baicalica)等,形成厚約2 m的蚌殼層(黃寶玉等,1982),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2.3 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動物 在豆沖村,第四紀早更新世地層豆沖組下部粉砂巖中產(chǎn)原脊象(Archidiskodonsp.)。化石標本為一有6排齒板的臼齒,屬早期真象類(周明鎮(zhèn),1961)。

2.2.4 中新世植物化石 下草灣組中產(chǎn)植物:單籽豆(Podogoniumsp.)、翁格櫸(Zelkova ungeri)、大葉板栗(Castanea miomollissima)、中華櫟(Quercus inomiocenica)、木姜子(Litseasp.)(黃寶玉等,1982)。

另外,在大紅山,棕黃色中粒砂巖、砂礫巖、褐色鐵質礫巖,夾黃色粉砂質頁巖中產(chǎn)有大型的硅化木(木化石)、鐵化木(林水龍,1980),經(jīng)鑒定為杉型木(Cunninghamiaxylonsp.),有部分硅化木被收藏于雙溝酒廠博物館。

2.2.5 “下草灣人”與舊石器遺址 遺址位于雙溝鎮(zhèn)東南8 km處的下草灣,南臨淮河,東瀕洪澤湖,是河湖間的崗嶺地帶,海拔44.4 m。1954年6月,吳汝康和賈蘭坡2位教授在泗洪縣雙溝鎮(zhèn)下草灣引河岸調查時,在河東岸上撿得1段股骨,長15.27 cm,由其形態(tài)上觀察,有“股骨脊”存在,骨表面滿布長尾纖孔,可以確定其為人的股骨。經(jīng)研究,下草灣人介于中國猿人與現(xiàn)代人之間。從骨壁的厚度和髓腔的大小比例來看,與山頂洞人的指數(shù)相近。因此,這段股骨可能屬于更新世晚期的人類(吳汝康等,1955)。距今約4萬~5萬年,屬晚期智人,命名為“下草灣人”,也稱“泗洪新人”。1981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下草灣東南1 km處的火石嶺發(fā)現(xiàn)了與下草灣人同時期的舊石器遺址,面積1 500 m2,出土有刮削器、尖狀器等,這對下草灣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證,也是江蘇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類遺存。

2.3 水體景觀

2.3.1 洪澤湖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下游,是未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yè)、特色產(chǎn)品、禽畜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譽,堪稱鑲嵌在蘇北平原上一顆璀璨明珠。

洪澤湖屬過水性湖泊,水域面積隨水位波動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 m時,面積達2 069 km2,容積為31.27億m3,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當湖水水位達到13.5 m時,湖區(qū)面積為2 231.9 km2,相應庫容52.95億m3,此時湖區(qū)面積基本與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當(太湖水域面積為2 388 km2)。湖水水位17 m時,防洪庫容135億m3。最大水深5 m,平均水深1.5 m。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 m之間,最低處7.5 m左右。湖底高程高出東側平原4~8 m,所以又稱為“懸湖”。

洪澤湖濕地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3.2 淮河 雙溝地區(qū)處于淮河中游,淮河在這里從原來的由西向東流而轉為由北向南流,形成了一個大的“C”形拐彎,到達盱眙而入洪澤湖。地處雙溝的淮河除淮河古道外,還包括20世紀70年代初開挖的懷洪新河等,它們一起組成了風景迷人的風光帶。

2.3.3 天崗湖 呈南北向的“龍”形,頭部朝向雙溝。由江蘇與安徽兩省共同管理,屬江蘇管轄的有15 km2,平均水深6 m,是處于崗地間的天然湖泊。湖水清澈,透光性好,水產(chǎn)豐富,天崗湖銀魚是其中的一大特產(chǎn)。

2.3.4 香套湖 面積約1.1 km2,湖面常年生長蘆葦,旱季無積水,雨季略有積水,全由一望無際的蘆葦組成,夏天是青紗帳,秋天則是蘆花蕩?,F(xiàn)已在湖面組建光伏發(fā)電項目,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3 人文景觀與其他景觀資源

3.1 人文景觀

雙溝鎮(zhèn)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人類祖先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4萬年前下草灣人就在此繁衍生息。鎮(zhèn)上的“雙溝八景”:一步兩橋、三仙臺、會仙坊、隱月池、三山夾一井、楊公墓、王載鴻墓、潘公在生處,為旅居外地的雙溝人念念不忘。另外有金兀術報恩寺,觀淮亭、義士祠,東岳觀、乾隆御批工程碑亭、陳毅紀念館、東山頭新石器遺址、施馬莊新石器遺址、雙溝慘案紀念館與“萬人坑”等。

寫雙溝的人文,雙溝酒業(yè)是必不可少的。雙溝酒業(yè)始創(chuàng)于1732年(清雍正十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長河中,雙溝酒業(yè)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建有反映釀酒技術的“醉猿州博物館”,在淮河引河岸邊雙溝新城的白酒產(chǎn)業(yè)園里像森林似的“儲酒罐”實為雙溝的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獨特風景。

3.2 鳥類景觀

雙溝處于洪澤湖西北岸邊,與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國家濕地公園隔岸相望。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來這里繁衍生息的鳥類成群結隊。據(jù)有關資料,泗洪地區(qū)的鳥類有15目14科194種,屬于國家一類保護的有大鴇、白鸛、黑鸛和丹頂鶴4種,與灰鶴、天鵝、秋沙鴨、鴻雁、白鷺、赤麻鴨及各種步禽、水禽等有8萬只以上,其中鷺1萬只以上,灰鶴300只以上,大雁8 000只以上(奚敏,2010),形成了十分壯觀的鳥類景觀。

3.3 植物景觀

植物景觀主要為香套湖的1.1 km2蘆葦、天崗湖邊一望無際的油桃園與玉米地、夏天的麥浪與秋天的稻浪、淮河岸邊的次生林帶等,形成了春夏秋冬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美和田園風光。

3.4 氣象景觀

3.4.1 雙溝觀日 每當黎明之際,站在防洪大堤上,極目東眺,一輪紅日從碧波如鏡的洪澤湖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燦爛朝霞,閃耀金波,捧出即將出浴的金娃,搖晃于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較之舟山群島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3.4.2 天崗湖夕陽 站在天崗湖的東岸邊,極目眺望,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懸掛在地平線附近的夕陽,就像蛋黃一般。落日的余暈映紅了半個天空,夕陽邊的五彩云霞變幻無窮。

4 價值評價

4.1 地質遺跡的等級評定

按《關于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國土資廳發(fā)[2000]77號),地質遺跡級別分為國家級、省級、縣級3個等級標準。國家級:(1)能為一個大區(qū)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jù)的地質遺跡;(2)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qū)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chǎn)地;(3)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xiàn)象。省級:(1)能為區(qū)域地質歷史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jù)的地質遺跡;(2)有區(qū)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chǎn)地;(3)在地學分區(qū)及分類上,具有代表性或較高歷史、文化、旅游價值的地質景觀。縣級:(1)在本縣的范圍內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chǎn)地;(2)在小區(qū)域內具有特色的地質景觀或地質現(xiàn)象。

參照上述不同級別的標準要求,對雙溝地區(qū)的地質遺跡等級作評定。

4.1.1 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的地質遺跡等級 中新世時期,在我國著名的動物群共3處:山東的“山旺生物群”、甘肅的“和政生物群”中的“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江蘇的“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和政生物群與山旺生物群同屬國家級地質遺跡,其產(chǎn)地均被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國家地質公園。

山旺生物群主要化石門類包括:硅藻、孢粉、植物大化石、介形蟲、昆蟲、蜘蛛、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代表化石為:玄武蛙(Rana basaltica)、臨朐蟾蜍(Bufo linquensis)、中新原螈(Procynops miocenicus)、硅藻中新蛇(Mionatrix diatomus)、魯鈍吻鱷(Alligator luicus)、山東山旺鳥(Shandongornis shanwanensis)、山旺蝙蝠(Shanwangiasp.)、硅藻鼠(Diatomyssp.)、孔氏半熊、三角原古鹿(Palaeomeryx tricornis)、柄杯鹿(Lagomeryxsp.)、犀類(Rhinocerotidae)等。其特點是:化石保存完整精美,有保存皮膚的犀、保存毛的嚙齒類、保存翼膜的蝙蝠和從蝌蚪到成體的不同階段的蛙化石等。山旺生物群是研究中國東部自新生代以來生物群演化和環(huán)境變遷的重要佐證。

和政生物群化石分屬爬行綱和哺乳綱的6目70余屬種,代表化石為:鏟齒象(Platybelodon)、庫斑豬(Kubanochoerus)、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和政羊(Hezhengia)、三趾馬(Hipparion)、陸龜(Tortoise)等。其特點是:以大型哺乳動物為主,缺少靈長類動物。對研究中國西北地區(qū)自古近紀以來生物群的演化、分布及氣候環(huán)境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與上述生物群雖然均為中新世,但產(chǎn)出層位稍低,時間也稍早,所含的化石種類有很大的區(qū)別。代表化石有:雙溝醉猿、江淮寬齒猿、淮河象、淮河乳稜齒象、中華楊氏河貍、泗洪炭獸、東方羚鼷鹿、古麟、叉角鹿、東方羚鼷鹿、短腳犀、淮河半獏、原鼬鬣狗、泗洪跳兔、中國巨古倉鼠、萬合古倉鼠、東方小林睡鼠、泗洪花松鼠、天崗琵鷺、松林莊古石雞、顧氏中新鷲、金龜?shù)?,其特點是產(chǎn)有靈長類動物,因森林古猿類和長臂猿類的出現(xiàn),使該動物群在我國具有稀有而獨特的地位。對于猿類的起源與演化、中新世亞非大陸的哺乳動物群間的深入對比等的研究意義重大,對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因此,產(chǎn)自泗洪雙溝地區(qū)的下草灣中新世脊椎動物群,能為一個大區(qū)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生物進化階段提供重要的地質證據(jù),屬于國家級地質遺跡。

4.1.2 下草灣組層型剖面的地質遺跡等級 層型剖面是地層單位(包括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的典型剖面。作為識別和說明一個地層單位的標準,它使得凡應用該單位的人有一共同的、具體的、穩(wěn)定的參考和定義標準。對于不同的地層單位,其層型應分別考慮,如對一個巖石地層單位的定義,指定一個層型(典型剖面)尤為重要。當需要一些參考剖面來補充層型剖面的不足,或重新選擇層型以替代最初指定的層型剖面時,可在層型前加以前綴以反映層型的精度和性質。這些包括副層型、選層型、新層型和次層型等。

下草灣組層型剖面和次層型剖面,不僅是淮河中游地區(qū)地層對比的標準,而且作為中國的標準巖石地層單位被列入《中國地層表》成為全國的地層對比標準,層位位于中新統(tǒng)山旺階下部,年齡為距今20.4~15.0 Ma之間。下草灣組具有國內大區(qū)域地層對比意義,位于泗洪縣雙溝鎮(zhèn)的層型剖面當屬國家級地質遺跡無疑。

4.1.3 下草灣人及舊石器遺址的地質遺跡等級下草灣人(屬于晚期智人,即新人。)及舊石器遺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留下了一個距今4萬~5萬年前后的古人活動的遺址,重要的是為以后對找尋距今5萬年前后或更早年代與“和縣猿人”或“北京直立人”同時代的“人科化石”的工作提供了線索??梢源竽懙赝葡?,北京直立人(距今50萬~60萬年)向南遷徙擴散到安徽和縣成為“和縣猿人”的過程中,泗洪雙溝地區(qū)可能是其中的一站。雙溝地區(qū)更新世地層廣泛出露,是尋找“早期智人(古人)”與“猿人”的理想之地。因此,這里是尋找“猿人”的目標區(qū),舊石器遺址相當于省級地質遺跡?!跋虏轂橙恕北皇珍浻凇兜刭|辭典(三)·古生物:地史分冊》(中)“新人”條目,具有國內大區(qū)域對比研究意義的化石與產(chǎn)地,也應當屬于國家級地質遺跡。

4.1.4 早更新世豆沖組建組剖面地質遺跡等級 早更新世豆沖組零星出露于郯廬斷裂帶上,即泗洪縣魏營豆沖、峰山狼窩崗、孫牌坊,宿遷縣曉店,新沂縣馬陵山、小王圩、城崗一帶,構成垅崗地形。建組剖面選在豆沖村,是因為該組地層在豆沖出露最為完整,有頂?shù)捉缇€,有較好的生物化石說明其形成的地質時代。因此,豆沖組建組剖面是上述地區(qū)地層對比研究的標準,相當于層型剖面(因第四紀地層為松散沉積物,目前還沒有做“層型剖面”研究)。產(chǎn)原脊象,是尋找大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目標層。

因此,豆沖組建組剖面是有區(qū)域地層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屬于省級地質遺跡。

4.1.5 中新世硅化木的地質遺跡等級 中新世硅化木的發(fā)現(xiàn)地很少,鮮有公開報導,到目前為止僅在內蒙古赤峰平莊煤礦發(fā)現(xiàn)有3種木化石,分別為平莊原始黃杉型木(Pseudotsugaxylon pingzhangensis)、東北云杉型木(Piceaxylon manchuicum)、松型木(Pinusxylonsp.)(陶君容等,1994)。在雙溝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硅化木、鐵化木,為杉型木。該木化石不完整,多數(shù)直徑為20 cm左右,長度50 cm不等。中新世時期的硅化木在國內非常稀有,構成了具有代表性或較高歷史、文化、旅游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屬于省級地質遺跡。

4.2 科學價值與科普價值

4.2.1 科學價值 泗洪雙溝地區(qū)的地質遺跡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靈長類起源的重要地域。從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的化石看,除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外,還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這是一個類型眾多的化石動物群,這些跡象表示我國東部地區(qū),像蘇、魯、皖一帶的中新世地層有可能成為研究靈長類起源的重要地域(顧玉珉等,1983)。

(2)關于現(xiàn)生長臂猿類的起源。由于早期的長臂猿類化石主要發(fā)現(xiàn)在非洲,傳統(tǒng)的概念一直認為是由非洲漸新世的小型猿類、經(jīng)湖猿(或即樹猿),進化至現(xiàn)在的長臂猿。泗洪標本的發(fā)現(xiàn)至少說明在中新世時,亞洲同樣也生活著長臂猿類。后來在云南發(fā)現(xiàn)的早上新世長臂猿化石,可以看出自中新世起亞洲一直有這種小型猿類生活著。如果說這些中新世的種類是現(xiàn)生屬種的祖先的話,那無論從地理、地史分布上看,醉猿比樹猿等更符合這一條件。如果最早期的長臂猿確是生活在非洲,那么它是在何時遷徙到亞洲的(李傳夔,1978)?

(3)雙溝醉猿的地層學意義。醉猿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表明蘇北下草灣組的時代應為中新世。下草灣組包括了兩個化石層位,下部的綠、紅色黏土中,化石有短腳犀、大型河貍、淮河象等,上部的灰白色團塊礫巖中,有醉猿、小型河貍等(李傳夔,1978)。

(4)古劍齒象(Stegolophodon)的地層和古生物學意義。古劍齒象代表象科中最原始的類型。在下草灣引河發(fā)現(xiàn)的淮河古劍齒象(也稱“淮河象”),雖然在牙齒構造上較為原始,甚至接近這一屬中最古老的類型,但是個體比較壯大,這一屬的化石最早發(fā)現(xiàn)于中新統(tǒng)(周明鎮(zhèn),1959)。但又因和它一起發(fā)現(xiàn)的還有代表下更新統(tǒng)的中國巨河貍(Trogontherium sinensis),這就成了一個問題,下草灣組的時代到底是中新世還是更新世?后來據(jù)周明鎮(zhèn)等(1978)研究表明,下草灣的大型河貍比巨河貍屬(Trogontherium)顯然有重要的原始特征,它在不少方面卻與一些中新世的大型河貍相似。為此將下草灣的“中國巨河貍”由巨河貍屬分出,另建新屬叫楊氏河貍(Youngofiber),定名為中國楊氏河貍(Youngofiber sinensis)。在古生物鑒定中能夠正確分類的同時,也明確了所產(chǎn)地層的地質時代為中新世。

(5)原脊象發(fā)現(xiàn)的指示意義。原脊象的發(fā)現(xiàn),可以肯定我國有南方象存在。最早的原脊象出現(xiàn)于更新世開始時(也有個別可能稍早),到更新世晚期發(fā)展為典型的猛犸象(Mammuthus)(周明鎮(zhèn),1961)。雙溝地區(qū)有大面積的晚更新世戚咀組出露,在距下草灣一箭之遙的盱眙縣戚咀村(原為泗洪縣)戚咀組中找到了斑鹿(Pseudaxissp.)、牛(Bovinae indet.)、象(Elephassp.)等,那么有沒有可能在泗洪雙溝地區(qū)找到猛犸象?

(6)江淮寬齒猿的發(fā)現(xiàn),說明淮河中游地區(qū)曾是人類的發(fā)祥地。江淮寬齒猿屬森林古猿族,森林古猿(Dryopithecus)是一組種類龐雜的類人猿,約生活于20~5 Ma前。它是南方古猿以前的從猿到人過渡階段中的早期化石代表。它們可能是現(xiàn)代的大猿(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類的共同祖先。其中有一支進化成為長臂猿類,醉猿便是其中的一屬,一般認為長臂猿類是人類的祖先。從雙溝醉猿到是北京猿人的后裔——生活在4萬年前的下草灣人,說明淮河中游地區(qū)曾是人類的發(fā)祥地,泗洪雙溝地區(qū)已成為當前人類起源與進化問題最有希望有重大突破的地區(qū)。換句話說,從森林古猿脫胎換骨進化到現(xiàn)代人,要經(jīng)歷“早期猿人即能人、晚期猿人即直立人、早期智人即古人、晚期智人即新人”4個階段。雙溝地區(qū)更新世地層出露齊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新人“下草灣人”,那么很有可能找到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

(7)“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發(fā)現(xiàn)的意義。股骨發(fā)現(xiàn)的意義并不完全在于其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它顯示出在泗洪縣雙溝鎮(zhèn)下草灣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可能找到原始人類的遺跡。這是在華南這一地區(qū)中首次發(fā)現(xiàn)的人類化石,為未來在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線索。換句話說,距今4萬年左右的下草灣人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無可非議,下草灣是迄今為止江蘇人類乃至中國人類老祖宗的發(fā)源地之一。

(8)古生態(tài)環(huán)境意義。從下草灣組的巖性、巖相及化石差異來看,雙溝地區(qū)中新世的巖相古地理,早期的沉積為河流相,中期為河流-湖泊或湖泊相,晚期再次由湖泊相向河流相演變(黃寶玉等,1982)。

據(jù)孢粉資料,在早中新世時期,泗洪地區(qū)曾生長有繁茂的森林,林內有藤本或草本植物,并有大面積的淺水湖泊,湖泊周圍植物茂盛,湖內水生植物也較多。植物群面貌與今日江南的山地植被有些相似,反映了當時為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按中國植被區(qū)劃可能屬于北亞熱帶南緣或接近于中亞熱帶北緣(張玉蘭等,1982)。從下草灣組中所產(chǎn)的植物化石來看,雙溝地區(qū)的氣候大致相當于我國長江中游一帶或以南的氣候(黃寶玉等,1982),其植被為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從江淮寬齒猿所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看,代表著森林—草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顧玉珉等,1983)。給森林古猿類、長臂猿類創(chuàng)造了絕好的生存環(huán)境。由于河貍與兔形類的出現(xiàn),證明中新世雙溝地區(qū)不但有一定的水域而且具有相當之開闊地帶(侯連海,1987)。因此,在中新世時期,這里森林茂密,鳥獸聚集,低洼地帶河湖相連、沼澤眾多(蔣成功等,2013)。

再從整個下草灣脊椎動物群的生物多樣性、雙殼類、植物與孢粉等分析,當時在雙溝地區(qū)具有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天空中飛翔的猛禽,生活于森林的猿類與松鼠,有活躍于草原的嚙齒類與兔類,水生的魚類及與水有不解之緣的河貍等。它們受多條生物鏈所控制,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xiàn)象,維系物種間天然的數(shù)量平衡,可劃分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河流與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等。良好的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使雙溝地區(qū)成為生物演化的重要舞臺。

(9)洪澤湖的成因。關于洪澤湖的成因,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總體來講有三大因素(張瑞虎,2012)。①地質因素: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②水文因素: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的雛形的客觀因素。③人為因素:大筑高家堰(洪澤湖大壩)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洪澤湖也因此被稱為人工湖。

筆者認為,新構造活動使地面下沉也是洪澤湖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

4.2.2 科普價值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huán)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xiàn)象、推測地質環(huán)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jù),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shù)。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以地質遺跡為主題的地質公園是傳播地球科學知識、啟迪思維和智慧的天然場所,同時也能起到使受眾自覺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雙溝地區(qū)的中新世與更新世地層呈點狀、線狀與面狀相結合的形式出露,產(chǎn)大量的植物與木化石、軟體、魚類、兩棲類、鳥類、爬行類、哺乳類等化石,科普價值非常高。只要建立好科學說明系統(tǒng),就成了一本人與自然和諧的科普教材。

4.3 審美學價值

雙溝地區(qū)的地質遺跡等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審美學價值。下草灣雙溝醉猿、松林莊森林古猿、下草灣人火石嶺、大紅山產(chǎn)硅化木、洪澤湖漁歌、天崗湖落日、古淮河文化……,這些都是雙溝最美的符號。

下草灣脊椎動物群、下草灣人等的發(fā)現(xiàn),對地學工作者來說構成了人們在科學路之上的探索美。對普通民眾來說可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與獵奇心理,體現(xiàn)了珍稀之美。

這里雖然沒有現(xiàn)代遼闊的草原,也沒有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但這里的地質遺跡說明,這里曾是森林古猿、長臂猿依靠森林生存的天堂,可以想象出河貍在河湖邊筑壩的勤奮,也可以體會到草原上猛禽鷹鸮抓老鼠的生死搏斗,還可以領會下草灣人守獵的場面……,這些體現(xiàn)了中新世時期的古生態(tài)美。

中中新世的硅化木、鐵化木是稀世珍品,具有極高的觀賞與收藏價值。

雙溝地區(qū)廣闊又綠色的田野體現(xiàn)了敞曠美,是平原景觀和大地景觀的精華,是夢想中的家園。

4.4 旅游價值和社會經(jīng)濟價值

研究區(qū)是中國最佳原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之一。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景觀、地質遺跡景觀資源豐富多彩。特別是地質遺跡,是研究區(qū)的一大亮點,猿類化石由于在形態(tài)和系統(tǒng)上接近于人類的祖先類型,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江淮寬齒猿與雙溝醉猿的發(fā)現(xiàn)震動了科學界,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從科學與科普價值、美學價值上分析,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如果說申報地質公園并建成后,不僅使重要的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優(yōu)越,而且會促進泗洪縣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會給雙溝鎮(zhèn)的經(jīng)濟騰飛插上翅膀,必將成為繼“雙溝大曲”后的又一張走向世界的“名片”。通過與國內外的經(jīng)濟、文化和信息交流,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共建科考中心,吸引國內外地學專家來泗洪雙溝考察研究。同時,以旅游人流為載體的各種信息、文化、觀念傳入境內,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文化與信息交流,其正面的影響是進一步提高泗洪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地質公園為社會提供就業(yè)機會,促進其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如商業(yè)、旅游業(yè)與食品加工業(yè)、服務業(yè)、旅館業(yè)以及公共客運業(yè)等。因此,地質公司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不可估量。

5 開發(fā)建設條件評價

(1)通達條件好。泗洪雙溝地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水陸交通便捷,寧宿徐高速公路、寧徐公路穿境而過,東瀕洪澤湖,淮河、懷洪新河縱橫南北西東。距南京、徐州均不到200 km,從寧宿徐高速公路雙溝出口下來即可。到達各地質遺跡景觀點均有可通行大客車的農(nóng)村公路相通。

(2)良好的基礎設施可接待八方來客,雙溝鎮(zhèn)賓館、雙溝醉猿大酒店及農(nóng)家飯店具有較好的接待能力。

(3)地質遺跡以點狀、線狀與面狀相結合的形式出露,有利于科研與科普,更有利于地質遺跡的保護。

(4)與洪澤湖國家濕地公園僅有湖汊相隔,可用游船或快艇經(jīng)懷洪新河—湖汊(溧河)將擬建地質公園與洪澤湖國家濕地公園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旅游的有機整體,在發(fā)揮各自特色的基礎上做到優(yōu)勢互補,推動泗洪旅游事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

(5)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好,是中國最佳原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自然旅游與人文旅游相重疊,具有廣泛的客源市場。雙溝醉猿、下草灣人等的發(fā)現(xiàn),與人類祖先扯上了關系的科學問題,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上海到徐州一帶的人口多密度大,追求科學旅游的人數(shù)必定會非常多,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來雙溝旅游,其數(shù)量就非常龐大。

(6)具有良好的氣候條件。泗洪縣屬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均氣溫15.09℃,年均日照時數(shù)2 206.2h;年均降雨量960.4 mm;年均蒸發(fā)量1 697.3 mm;年均降雪日10天;年均無霜日203天;年均風速2.2 m/s。適宜人們常年進行旅游活動。

(7)要將雙溝打造成旅游新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地質遺跡保護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申報建設地質公園的積極性非常高。2014年3月,經(jīng)泗洪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下草灣人化石遺跡自然保護區(qū)和天崗湖松林莊古猿化石地質遺跡保護區(qū),面積分別為1.19 km2和0.55 km2,并立有保護碑。同時縣政府批準成立了泗洪縣地質遺跡保護領導小組和泗洪縣地質遺跡保護管理委員會。

6 結論

經(jīng)初步調查研究,泗洪雙溝地區(qū)屬于國家級地質遺跡有3類5處,省級地質遺跡2類2處,人文景觀與其他景觀資源豐富多彩,科學與科普、審美學、旅游與社會經(jīng)濟等價值高,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fā)條件優(yōu)越,達到了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要求。按照申報程序,只有獲得省級地質公園資格2年以上并且揭碑開園的才能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因此,要盡快申報省級地質公園,建成國內一流的科考與科普基地。值得注意的是,在開發(fā)旅游與科普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地質遺跡保護工作,要防止受經(jīng)濟利益驅動而盜采盜挖,要告訴人們地質遺跡資源是永續(xù)利用的資源。

7 致謝

研究所需的大量文獻資料由方強高級工程師搜集,在此深表感謝!

顧玉珉,林一璞.1983.記江蘇泗洪首次發(fā)現(xiàn)森林古猿類化石[J].人類學學報,2(4):305 -314.

黃寶玉,李浩敏,袁佩鑫.1982.從瓣鰓類與植物化石談淮河下游的中新統(tǒng)[J].地層學雜志,6(2):128-134.

黃寶玉.1983.江蘇北部下草灣地區(qū)中新世非海相瓣鰓類[J].古生物學報,22(2):123 -128.

侯連海.1984.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2.兀鷲亞科(鳥綱、隼形目)[J].古脊椎動物學報,22(1):14-19.

侯連海.1987.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6.鳥綱[J].古脊椎動物學報,25(1):57 -68.

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84.江蘇省及上海市區(qū)或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

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1997.江蘇省巖石地層[M].湖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蔣成功,李才生,滕壽玉.2013.從下草灣化石群看洪澤湖地區(qū)中新世時期的生物多樣性[J].地質學刊,37(2):169-172.

李傳夔.1978.江蘇泗洪中新世長臂猿類化石[J].古脊椎動物學報,16(3):187-192.

林水龍.1980.淮河下游地區(qū)中新統(tǒng)的劃分及其時代討論[J].地層學雜志,4(2):136 -144.

李傳夔,林一璞,顧玉珉,等.1983.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1.化石地點暨近年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簡介[J].古脊椎動物學報,21(4):313-327.

劉冠邦,張承華.1993.江蘇泗洪發(fā)現(xiàn)的石炭獸[J].古脊椎動物學報,31(2):110-116.

邱占祥,顧玉珉.1986.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3.兩種肉食類化石:Semigenetta和Pseudaelurus[J].古脊椎動物學報,24(1):20-31.

邱鑄鼎,林一璞.1986.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5.松鼠科(哺乳綱,嚙齒目)[J].古脊椎動物學報,24(3):195-209.

邱鑄鼎.1987.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7.山河貍科(哺乳綱,嚙齒目)[J].古脊椎動物學報,25(4):283-296.

邱占祥,顧玉珉.1991.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8.Dorcatherium(Tragulidae,Artiodactyla)[J].古脊椎動物學報,29(1):21-37.

邱鑄鼎.2010.江蘇泗洪早中新世下草灣組倉鼠科化石[J].古脊椎動物學報,48(1):27-47.

孫九奎.1982.淮河下游地區(qū)早更新世地層的發(fā)現(xiàn)[J].地層學雜志,6(4):193-196.

陶君容,楊家駒,王宇飛.1994.內蒙古地區(qū)中新世木化石與古氣候意義[J].云南植物研究,16(2):111-116.

吳汝康,賈蘭坡.1955.下草灣的人類股骨化石[J].古生物學報,3(1):67-68.

吳文裕.1986.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4.睡鼠科(哺乳綱,嚙齒目)[J].古脊椎動物學報,24(1):32-42.

吳文裕.1995.江蘇泗洪下草灣中中新世脊椎動物群:鼠兔科(哺乳綱,兔形目)[J].古脊椎動物學報,33(1):47-56.

奚敏.2010.泗洪縣濕地旅游資源開發(fā)構想[J].衡水學院學報,12(1):1-4.

楊鐘健.1955.記安徽泗洪縣下草灣發(fā)現(xiàn)的巨河貍化石并在五河縣戚咀發(fā)現(xiàn)的哺乳類動物化石[J].古生物學報,3(1):55-66.

周明鎮(zhèn).1959.華南象類化石的新發(fā)現(xiàn)[J].古生物學報,7(4):251-255.

周明鎮(zhèn).1961.山東郯城及蒙陰第四紀象化石[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4):360-369.

周明鎮(zhèn),王伴月.1964.江蘇南京浦鎮(zhèn)及泗洪下草灣中新世脊椎動物化石[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8(4):341-348.

周明鎮(zhèn),李傳夔.1978.“下草灣系”·“巨河貍”·“淮河過渡區(qū)”:訂正一個歷史的誤解[J].地層學雜志,2(2):122-130.

張玉蘭,王開發(fā),蔣輝.1982.江蘇泗洪地區(qū)峰山組的孢粉組合及其地質時代[J].地層學雜志,6(2):107-111.

張瑞虎.2012.洪澤湖的成因及其水災治理[J].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3):72-75.

猜你喜歡
泗洪泗洪縣遺跡
泗洪縣“三個到位”扎實推進安全生產(chǎn)百日攻堅行動
韓信在淮安的遺跡
宿遷市泗洪縣:融入長三角助推工業(yè)經(jīng)濟大突破
江蘇泗洪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
泗洪縣彩葉植物資源應用現(xiàn)狀調查及研究
江蘇泗洪|稻田里的運動會
方外觀遺跡舊照
沉船遺跡(外一首)
可愛的大白鵝
楊泗洪文化的闡釋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