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輝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油田分公司江漢采油廠,湖北 潛江433123)
截至2015年6月,江漢油田采油廠新周采油管理區(qū)共有20臺3DW系列注水泵,基本可以滿足注水的要求(排量和壓力),但是這些注水泵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統(tǒng)計和歸納,從動力端和液力端著手,逐一進行分析,旨在從理論和實際中找出問題的癥結,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便能夠更好地保障注水泵的運行。
1.1.1 問題
現(xiàn)以老21井的3DW100A注水泵箱體結構為例,說明箱體內十字頭滑道的鑄造缺陷。從注水泵曲軸箱體剖面圖(圖1)可以看出,當更換中間桿油封時,必須先卸掉3個密封盒里的12個 M 10mm的螺栓,如果螺栓被從函體中刺出來的污水腐蝕,則極易滑扣或者被折斷,這時,只能夠從注水泵曲軸箱體的上部卸掉螺栓,然后從曲軸箱內部往外敲擊,取出剩余的部分。由于曲軸箱的十字頭滑道是封閉式的,與泵體形成了一個整體,在現(xiàn)場維修時無法從內往外敲擊,只能夠對密封盒進行破壞性地拆卸,這樣極易損壞絲扣或者曲軸箱體。
圖1 注水泵曲軸箱體剖面圖
1.1.2 措施
建議在鑄造曲軸箱體時將滑道和密封盒座部位分開鑄造。這個建議已經得到了廠家的首肯,目前的箱體是開放式結構,維修難度大大降低。
1.2.1 問題
由于3DW系列注水泵的整體構造較為的緊湊,填料函體之間的距離過小,維修及更換配件極為不便。如3DW100系列注水泵,其函體之間的中心距為130mm(圖2),一旦函體損壞需要進行更換,首先,拆卸函體下部的6個螺栓就很困難,更別說更換柱塞和中間桿了。
圖2 注水泵填料函體及泵頭示意圖
1.2.2 措施
建議適當增加曲軸箱體的結構尺寸。對比3ZS和3S兩類注水泵,建議將泵的寬度尺寸由原來的475mm增加到565mm,這樣既可以減輕維修工作量又有利于泵的安全運行。
1.3.1 問題
3DW系列注水泵普遍泵速較快(286~315次/min),其柱塞平均運行速度可以按照下式計算。
式1中:V-柱塞平均速度,m/s;
S-行程長度,m;
n-泵速,次/min。
現(xiàn)場使用證明,合理匹配泵速與行程、控制柱塞的平均速度是保證注水泵盡可能處于合理的工作狀態(tài)及可靠運行的基本保證。由于3DW系列注水泵泵速較快,密封盒的設計不合理(由兩只油封并排安裝在密封盒中,無壓緊螺母),中間桿損傷后極易導致油封的內圈膠皮翻轉或拉傷。
1.3.2 措施
改進注水泵密封盒的密封方式,采用帶油封壓緊螺母的密封方式代替原來無壓緊螺母的密封方式(圖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新一站、新二站、東1-2、老21及周26等井區(qū)。
圖3 注水泵密封盒的密封方式改進前后的對比
1.4.1 問題
3DW系列注水泵機油潤滑方式:由曲軸直接帶動機油泵運轉,進行強制潤滑(圖4a)。在現(xiàn)場使用中存在4個方面的缺陷。
1)由于潤滑油從曲軸箱底部吸入,如果吸力小將會造成潤滑油流量小,從而不能完全滿足注水泵潤滑點的潤滑需要。
2)無機油過濾裝置,機油乳化或者變質后不能夠保證機油的理化特性和指標。
3)注水泵的曲軸轉速高會對機油泵形成沖擊而損壞機油泵的密封,進而損壞機油泵。
4)曲軸直接帶動齒輪油泵高速旋轉,如果齒輪油泵損壞則不易被發(fā)現(xiàn)。
1.4.2 措施
改注水泵曲軸自帶齒輪油泵為外部安裝的機油泵(外置式)。外置式(圖4b)有如下優(yōu)點。
1)有壓力表顯示(油壓始終保持在0.2~0.4MPa),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方便對機油泵進行檢修和保養(yǎng)。
2)能夠方便地將曲軸箱內的變質機油清理干凈(取下進入泵滑道的出口接頭,放入機油桶中,啟動齒輪油泵,只要3~5min即可將曲軸箱內的機油清理干凈)。
3)能有效地保護齒輪油泵。外置式潤滑與壓力控制儀聯(lián)合使用,當機油壓力低于0.2MPa時,電動機會自動停止,齒輪油泵將無法運行,從而得到有效保護。
圖4 3DW注水泵曲軸自帶齒輪油泵與3S注水泵外部安裝的機油泵對比圖
以前的3DW系列注水泵皮帶輪安全護罩的設計(圖5a)過于簡陋,不但笨重,而且安全防護性不強,容易對職工造成傷害,存在安全隱患。改進后的帶輪安全護罩,采用鋼板網加角鋼的外開啟封閉式結構(圖5b),既輕便實用又保障了職工巡回檢查的安全,滿足了盤泵的要求。
圖5 注水泵安全護罩改進前和改進后的對比圖
2.1.1 問題
3DW系列注水泵的調節(jié)螺母是公扣,因此,裝填在函體內的填料數(shù)量較少,注水泵容易發(fā)生泄漏;另外,調節(jié)螺母松緊的孔有時鉆得太深,再加上油田污水的腐蝕性較強,污水容易在腐蝕調節(jié)螺母本體后從調節(jié)孔處刺出。
2.1.2 措施
在調節(jié)螺母側面銑槽,將公扣改為母扣,從外部對函體進行壓緊和調節(jié)(圖6)。現(xiàn)場使用情況表明,密封效果極佳。
圖6 3DW系列注水泵函體調節(jié)螺母改進前和改進后的示意圖
2.2.1 問題
以3DW100柱塞為例,其直徑有20mm和24mm兩種規(guī)格,直徑較小,柱塞銑方(圖7)由于回注污水的腐蝕極易斷裂;柱塞銑方距離太短,不利于扳手的使用(如3DW100注水泵的柱塞六方長度為20mm,而28″活動扳手的寬度是20mm,且在柱塞和中間桿之間有一個厚10mm的擋水膠皮)。
圖7 柱塞加工工藝
依據理論公式可以確定3DW100柱塞的尺寸選擇存在問題。計算及校核公式為:
式2中:Q-理論流量,m3/h;D-柱塞直徑,m;S-行程長度,m;Z-缸數(shù);n-泵速,次/min。
現(xiàn)以3DW100-2.1/50的注水泵參數(shù)為例,利用式2計算出注水泵的柱塞直徑。注水泵的相關參數(shù)為:理論排量,2.1m3/h;行程長度,100mm ;泵速,190次/min。
3DW100-2.1/50注水泵的柱塞直徑是20mm和24 mm兩種規(guī)格,小于理論上的28mm,在柱塞銑方和應力比較集中的部位(圖7)會因為污水的腐蝕而發(fā)生斷裂。
2.2.2 措施
現(xiàn)場使用情況表明,將DW100柱塞的直徑改為28~30mm是比較理想的。
式4中:Pmax-最大柱塞力,MPa;F-最小截面積,m2;[σy]-許用應力,MPa;[σs]-柱塞材料的屈服強度,MPa;n-安全系數(shù),一般取3-4。
根據現(xiàn)場實際工況,最大柱塞力為50MPa、柱塞直徑為28mm,可以確定σy=50 MPa。另外,柱塞的材料為45/Ni60,其中45號鋼的最大屈服強度,σy=355 MPa。
89MPa>50MPa,所以使用28mm的柱塞是安全的。
2.3.1 問題
3DW系列以前的柱塞和中間桿是采用外表面鍍鉻處理(圖8)。由于鉻層不耐腐蝕(易溶于稀鹽酸和稀硫酸)和沖擊,一旦有一個地方發(fā)生腐蝕,整個鉻層就會逐漸地全部脫落,導致柱塞報廢。據統(tǒng)計,柱塞和中間桿最短的運轉時間只有218h。
圖8 中間桿和柱塞熱處理工藝
2.3.2 措施
改進柱塞和中間桿的熱處理工藝,由表面鍍鉻改為表面噴焊Ni60。改進工藝后,柱塞的平均使用壽命變?yōu)? 000h,遠超技術標準1 000h的要求(注水壓力≤20 MPa),極大地延長了泵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維修成本,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2.4.1 問題
現(xiàn)以3DW125的排液閥組為例來說明其熱處理工藝存在的問題。3DW125的排液閥組采用的是整體淬火處理工藝,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排液閥組斷裂的現(xiàn)象。2015年1月以來,曾連續(xù)斷裂了6套閥組和3套填料函體(圖9)。
圖9 排液閥組和填料函體的損壞情況
2.4.2 措施
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閥組和函體斷裂的原因是熱處理方法不對。原來采用的是整體淬火,這種淬火方式降低了零件的韌性,致使零件變脆。改整體淬火為表面淬火后,既保證了零件表面的硬度又滿足了零件工作的韌性要求,現(xiàn)場使用效果良好。
2.5.1 問題
3DW100系列注水泵目前還使用的是腰輪排液閥組(圖10),這種組合閥現(xiàn)場使用效果較差。其原因為:閥芯和閥座的材料均為2Cr13,當排液閥芯在閥座內做往復運動時兩者會發(fā)生摩擦磨損,致使排液閥組關閉不嚴而影響排量;當污水中雜質較多時閥芯容易被卡在閥座內而失效。
圖10 腰輪排液閥組
2.5.2 措施
目前,新周采油管理區(qū)使用較廣的臥式泵頭,采用的是組合閥組(圖11)。組合閥組的進液閥片和排液閥片均為聚甲醛材料,在與閥座碰撞時對閥座的沖擊磨損較小,這樣既保證了排量的要求,又減少了對閥座的磨損,延長了閥組的使用壽命。
建議廠家使用組合閥而放棄腰輪閥。截至2015年10月,新周采油管理區(qū)已經更換了9臺注水泵的腰輪閥。
圖11 組合排液閥組
注水設備安全、高效的運行是原油生產的重要保證,但設備的制造缺陷在實際應用中是難以避免的,只有通過技術的不斷改進,逐步消除缺陷,才能充分發(fā)揮設備的潛能。通過對3DW系列注水泵動力端和液力端的不斷改進,改善了設備的技術性能、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極大地提高了注水泵連續(xù)運轉的可靠性,滿足了生產的要求。
設計者在設計高壓注水泵及增壓泵時要緊緊圍繞其工況、現(xiàn)場操作及維護保養(yǎng)的客觀情況來進行設計,只有這樣,設計出的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現(xiàn)場使用要求,用戶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增產、增效。
[1]張望良.三缸泵介桿密封裝置的設計[J].石油礦場檢修,1992(03):16.
[2]許煡.新編石油機械設計師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5.
[3]《往復泵設計》編寫組.往復泵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