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葳
對于唐玄宗時期興起的孫逖家族,有人稱之為“文學士族”[1]、“近世新族”[2],也有人視之為“清流家族”[3],不管如何稱呼,其家族給人的印象似乎都與科舉、文學聯(lián)系緊密,被視為唐中后期士人家族的典型代表。然而關(guān)于這個家族的具體情況,迄今甚少討論。就筆者所見,僅有零散的數(shù)篇論文[4][5],其余則多是在相關(guān)研究中一筆帶過。其原因可能是在目前唐代家族個案研究已多的情況下,研究者無意再對孫逖家族進行模式化的探討。作為唐代著名的官僚家族,孫逖家族自開天時聲名鵲起,一直到五代時仍仕宦不絕,人物間出,幾乎與唐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同步,是借以考察唐代科舉制度的標準、典型的研究對象。而隨著近年來不少與這一家族相關(guān)的墓志出土,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诖?,筆者認為或許可以從孫氏家族政治地位興起和發(fā)展的過程來窺探唐代中后期新興官僚家族的一些特點,以了解唐宋之際士族緩慢向官僚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鄙陋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更準確點說,孫逖家族應該稱為孫嘉之家族。嘉之為逖父,另有三子遹、遘、造,皆有文名,以逖名聲最盛。實際上,四子后裔中,除造支默默無聞外,其余三支人物多有?,F(xiàn)存記載中,唐代科舉入仕的孫氏中幾乎有一半出自孫嘉之家族[6],其中不少在后來掌知制誥,擔任地方節(jié)度使、尚書等職,并有位列宰相者。[5]雖然它算不上中晚唐最顯赫的官僚家族,卻也是令人矚目的。
孫嘉之家族(后簡稱孫氏家族)能夠長期維持其政治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進士科對官僚家族的意義何在?孫氏家族的變化歷程透射出唐中后期選舉制度怎樣的變化?作為唐代新興的官僚家族,他們與山東舊士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又何在?下文將試著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關(guān)于孫氏家族的興起,在其后世子孫的敘述中,大體如下:
五代孫惠蔚,后魏光祿大夫。兆名蔚,以儒學文帝恒召講論,增名之惠。六代祖諱孝敏,隋為晉陽令兵部尚書……唐追封晉陽公。曾王父諱嘉之,天冊中,昇進士拔萃二科,有大名于天下,而官止宋州司馬?!保?](大中120《孫景商墓志》,P2345)
首先被提到的是北魏的惠慰,其人《魏書》有傳[8](卷84《孫惠慰傳》,P1852-1854),以儒學知名。其次是隋時的孝敏,大業(yè)年間曾做過晉陽令。因隨唐高祖起兵被封為晉陽公,其家鄉(xiāng)因之也被稱為晉陽里,提升了家族地位。[9](卷955孫逖《孫嘉之墓志》,P5023-5024)然而關(guān)鍵的人物還是孝敏玄孫嘉之。
嘉之幼孤,寄居于外祖父家。盡管富有文名,但官終宋州襄邑縣令的事實卻說明他宦途未達。與其父祖一樣,孫嘉之一生都在基層官員序列徘徊。孫逖所舉哲人奇士、隱淪屠釣科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出身寒門。然而嘉之的形象在其子孫后裔的敘述中卻非常高大,這既源于孫逖對其父的尊重,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嘉之的道德文學及他經(jīng)由科舉入仕的方式正是孫氏家族日后保持其社會、政治地位的重要方式,塑造了其家族的文化形象,沉淀為家族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之故,這兩點在孫氏家族墓志中被反復提及。如《孫嘉之墓志》“弱冠以文章著稱”[9](卷955孫逖《孫嘉之)墓志》,P5023-5024)?!秾O嬰墓志》中亦說“祖嘉之……道德文學, 海內(nèi)所稱”[7](貞元113《孫嬰墓志》,P1920)?!秾O簡墓志》:“(嘉之)天冊中,擢進士第,登拔萃科。有文學重名?!雹佟秾O審象墓志》:“曾祖府君諱嘉之,皇朝天冊中,舉進士,擢高第。”[7](會昌010《孫審象墓志》,P2218)
盡管孫嘉之最終的名位不顯有些令人遺憾,但他所走的道路卻開啟了孫氏家族政治命運轉(zhuǎn)折的方向,與其同期的蘇晉、齊澣、崔日用等人的仕宦騰達即展現(xiàn)了文學與科舉在開天前后能夠帶來的美好政治前景,此后孫逖兄弟的成功則更證實了這一點。但他們憑借的主要是制舉而不是進士。②相對于常舉而言,制舉號稱“待非常之才”[10](卷33,P311),高第者可以藉此擺脫守選的限制,升遷迅速[11]。高宗、武后至開天,制舉舉行次數(shù)頻繁,偏重文學之科[12],給孫逖等以詞學稱名的貧寒士子更多機會,有助于打破門第的束縛,是寒門士子躋身高位的捷徑。這正是孫氏家族政治、社會地位建立的基礎(chǔ)。因為開天以來,進士之途雖廣收贊譽、備受推崇,但僅由進士出身短時間內(nèi)不太可能引起家族政治地位的急劇變化。陳鐵民指出唐代進士及第者如果僅通過吏部銓選授官的常制,至少需要三十二年才能成為五品以上的官員,躋身中、高層行列。[11]這條道路艱辛且希望渺茫,對更多的進士及第者來說,他們的政治生涯可能只是終身流轉(zhuǎn)于地方州縣,這在墓志中是屢見不鮮的。而制舉相對來說更易于脫穎而出,躋身高位。③類似的通過制舉改變政治命運的還有如張柬之。此前,張柬之父玄弼以明經(jīng)入仕,七次徙職才為益州府功曹參軍事。[7](天授039《張玄弼墓志》,P822)而張柬之進士擢第后,繼續(xù)參加制舉“獨為當時第一,擢拜監(jiān)察御史”[13](卷91《張柬之傳》,P2936-2942)。此外如張九齡、馬懷素等皆是如此。④
在時運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僅僅經(jīng)過一代,孫氏家族就已經(jīng)改換了政治面貌。孫逖掌制誥八年,“為時流所嘆服”[13](卷190中《孫逖傳》,P5044),官至刑部侍郎,卒贈尚書右仆射;孫遹,左羽林軍兵曹、贈秘書少監(jiān)[7](大中054《孫公乂墓志》,P2289);孫遘官終左補闕、亳州長史[7](元和058《孫遘墓志》,P1989);孫造,詹事府司直[7](貞元113《孫嬰墓志》,P1920)。在其后輩的眼中,這些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家族榮耀:“故我曾伯祖贈仆射文公諱逖,曾祖贈秘書少監(jiān)府君諱遹,洎曾叔祖補闕公諱遘,皆擅高名,或壘取高科,其官業(yè)行實, 爆發(fā)于天下?!保?](會昌004《孫備墓志》,P2213)“爆發(fā)”二字準確描述了孫氏家族在開天之際遭遇的突然的命運轉(zhuǎn)折。
然而,如何延續(xù)成功,則是孫氏后裔要面臨的挑戰(zhàn)。與之情況相近的張柬之家族因為卷入“五王政變”,一蹶不振。馬懷素家族也很快沉寂。只有孫氏家族直到后唐仍有地位顯達者,說明其家族不僅能適應唐代官僚體制的變化,并能善于利用這一體制。
分析其家族在入仕方面的特點,會發(fā)現(xiàn)如果以孫逖兄弟為第一代的話,自第一代至第四代,在已確知的27例入仕中制舉5例,進士10例,門蔭9例,明經(jīng)2例,薦舉1例。⑤這一不完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仍能反映出孫氏家族在此期通過制舉和進士展現(xiàn)的迅猛勢頭,也是孫氏被視為科舉家族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經(jīng)由門蔭入仕也有較多例,尤其是有6例都出現(xiàn)在政治地位最高的孫逖一支中,而這一支確知的入仕情況為11例,也就是說門蔭占了一半以上??紤]到有一些人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仕宦記錄而缺乏入仕情況的記載,門蔭入仕的情況可能還會更多。⑥這說明門蔭入仕在這一階段仍不失為官僚家族維持政治地位的重要方式,即使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也仍然如此。根據(jù)毛漢光的研究,蔭任在唐代主要有幾種方式,高資蔭、高品子、勛官品子。其中高資蔭、高品子出身者,可以獲得較佳的職位,成為地方官或中央事務官,甚至有機會成為中央政務官與諫監(jiān)官。[14]從孫氏的情況來看,其或以兩館生入仕,或入仕初任官多為錄事、主簿,基本都屬于高資蔭、高品子的情況。說明通過門蔭來確保其子弟基本的政治地位,在“安史之亂”后一些政治地位較高的官僚家族中仍是尋常的。這種情況大約持續(xù)到孫氏第四代入仕的時間——元和至大中年間。⑦典型的如孫成一支,他和他的兒子微仲、孫子方紹連續(xù)三代都是以門蔭入仕的。雖然他們并不能由門蔭躋身高位,但至少能繼續(xù)以官為業(yè)。如孫方紹,以門蔭入仕后不久即丁太夫人哀,服闋之后,本準備參加科舉,但家庭此時卻屢遭變故,在孤稚滿室,無所依靠的情況下,孫方紹只得罷舉理舊官,出任大理寺丞。[7](咸通068《孫方紹墓志》,P2431)可以設(shè)想如果之前他不曾由門蔭入仕,在面臨家族困境時可能更加一籌莫展。另如孫筥“少孤,又多疾疹,詩書禮樂,僅乎生知。逮于中年,心力減耗,后以蔭第再調(diào),遂授東宮衛(wèi)佐”[7](大中163《孫筥墓志》,P2378)。他對政治雖然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屬纊之時,顧猶子曰:“吾平生雖不享高位重祿,然爰自齠年,以至白發(fā),常荷覆育,每獲安逸,未嘗一日不飽食暖衣,天之所鐘亦謂至矣。”但父祖的蔭庇足以保證他維持官員的身份和安定的生活。
孫氏前四代中普遍的門蔭入仕情況與其家族在開天時期取得的較高政治地位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這其中有3例是以兩館生入仕??紤]到唐代兩館生員額有限,僅30人甚至更少,且后期簡補標準越來越嚴格,向高權(quán)貴發(fā)展[15],3例并不算少,反而顯示出孫氏通過科舉取得的政治地位較高,為子孫入仕提供了很大的優(yōu)勢。由于唐代高資蔭、高品子一般蔭及曾孫,因此孫氏第四代所享受的門蔭仍有可能來自第一代。實際上,在其家族四代中,基本上每房有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較為順遂,如孫逖子宿支,孫遘孫景商支,孫遹曾孫瑝支。而門蔭入仕在這幾支中僅3例,說明憑借門蔭入仕主要分布于其他政治地位較低,或在科場較不順遂的房支中。不難設(shè)想,如果不憑借資蔭,這些房支衰落的速度當更為迅速,資蔭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其家族中資質(zhì)一般或面臨困境的后代仍能保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有助于增強其家族政治競爭力。
對于門蔭入仕,學界目前普遍的認識是在唐前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后期逐漸衰落。⑧這種觀點一方面源于唐中后期出現(xiàn)了有資蔭可籍的貴胄子弟舍此而循他途入仕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針對門蔭入仕成為高官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而言。從孫氏的例子來看,其家族成員在元和、大中以前憑借門蔭入仕的比例并不低,舍蔭而盡力求取進士的情況則未見。這至少能說明舍蔭而循他途入仕的現(xiàn)象在元和、大中以前并不那么普遍。另外,盡管唐中后期憑借門蔭成為高官的可能性越來越?。?6],但不應否認的是,在家族中沒有出色人物或面臨困難時,門蔭對于延緩官僚家族的衰落,維持官僚階層的相對穩(wěn)定,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當然越往后發(fā)展,門蔭入仕取得的政治地位越難與科舉入仕相提并論。而且從長期的情況來看,以門蔭維系政治地位的支系往往衰落較快,因此其作用僅止于延緩而已。[17]
門蔭入仕應該是在元和、大中以后越來越不被看重。以孫氏而言,第五代以后以門蔭入仕的情況可確知的僅有3例,這也許與后期記載缺漏較多有一定關(guān)系,但同期4例辟舉入仕的情況也提供了變化的線索,在此可略舉數(shù)例稍作說明。如孫絢“幼不喜弄,長專文墨?!娞幵~場十五年,與計偕十二舉……竟以勇退,遂至投筆。故湖南李大夫庾,知府君文學德行□之交友,間任大諫日,表請府君為下匭使判官,授崇文館校書郎”[18](《孫絢墓志》,P193)。 孫備,“始惲州府君與太夫人諸子中特所鐘愛,而君卓然自立,唯刻苦于筆硯。……累升歌于春官氏,連戰(zhàn)連北?!褛w州主宗伯,挹君而喜曰:我得俊矣,果書君于籍中”[7](會昌004《孫備墓志》,P2213)。
兩人都是在屢次考試進士不第的情況下被征辟的。眾所周知,唐天寶以后,方鎮(zhèn)辟舉成為官吏迅速升遷的一條重要途徑。但這主要指通過進士科起家的高官新貴子弟而言。[12](P263)而對于孫絢、孫備這些進士不第的官僚子弟來說,辟舉則可能是他們獲取官僚身份的無奈選擇了。在通常情況下,唐代幕府辟署必須是 “有出身人”,但這一規(guī)定在現(xiàn)實中未必能得到切實的執(zhí)行[19](P256),實際上就給了出路艱難的官僚子弟新的契機。根據(jù)兩方墓志的記載來看,他們很可能是倚靠家族社會關(guān)系,以白身不起人被辟。⑨可以想象,如果不經(jīng)由辟舉,“見處詞場十五年,與計偕十二舉”的孫絢也許只能是一介白丁,孫備也如是。不過,隨著志文的敘述,情況似乎又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孫絢居然在被辟不久后即向李庾懇請“歸蒲閑居”[18](《孫絢墓志》,P193),孫備也以孝養(yǎng)太夫人的理由放棄了大好前程[7](會昌004《孫備墓志》,P2213),在好不容易取得一官半職后卻迅速選擇退休,他們的決定真令后世的讀者感到驚訝和不解,可見仕途宦達非其目標所在,獲得官員的身份及經(jīng)歷可能才是他們愿意被辟舉的主要原因。孫讜墓志中提及:“府君少以沖澹養(yǎng)素,恬漠自尚,名利之態(tài),膠雔于胸襟間。洎于強仕,悟以緒冕為重,乃奪志以從役。”[7](咸通068《孫讜墓志》,P2431)人到四十還是終于改志從官,主要是為了以 “緒冕為重”??梢妼τ谔拼倭抛拥軄碚f,不管是否有意于仕途,“緒冕”都很重要。進入官員序列,具備官員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責任。辟舉對于他們來說,是替代門蔭為進入官僚序列提供了另一條出路,盡管出口已非常狹窄。這么來說,門蔭和辟舉在功能上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的性質(zhì)是有區(qū)別的,從國家制度性給予高官子弟地位保障到官員必須利用個人資源為子弟謀取為官資格,顯示出國家對于任命官員有更大的決定權(quán)和控制權(quán),選拔官員的方式走向單一、制度和模式化,這既可視為中央集權(quán)加強的表現(xiàn),同時導致的結(jié)果是入仕者的地位更趨平等了,或者也可以說,保持官員的身份更加困難了。
在門蔭、辟舉交相變化的同時,科舉入仕的方式也處于變化中。仍以孫氏為例,如前所述,孫氏早期的政治發(fā)展,主要仰賴于制舉。在第一、二、三代中孫逖兄弟皆以制舉入仕,孫逖子輩中發(fā)展得最好的宿支也是連續(xù)兩代通過制舉入仕。第三代開始發(fā)生變化,進士入仕情況逐漸增多,以至于到第四代、第五代時成為主流。能夠明顯看到這一階段各房基本都存在父子登第的情況。如孫簡進士登第,其子中有四人亦進士及第。孫景商及其子偓進士登第,孫瑝及其子孫拙進士登第。他們中有不少后來仕宦顯達,如孫簡官終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贈太師,孫景商官終太平軍節(jié)度使,孫偓曾為相等。
而從第三代開始,墓志中的敘述也令人感覺到,對進士的追求已成為其家族相當重要的目標。孫公乂墓志中說:“幼而嗜學,長能屬文,尤以博識書判為己任。……未及弱冠,遽失恃怙。長兄不事家計,諸弟尚復幼稚,公以負荷至重,他進不得,遂即以前明經(jīng)調(diào)補楊州天長縣尉?!保?](大中054《孫公乂墓志》,P2289)孫幼實墓志中說:“少能勤督,尤工歌詠。太尉府君屬念之厚,實有以異。期于久久,以大吾門。無何,幼罹疾疹,錮束不展。竟不能用文以進,粗豁志業(yè)……痛哉痛哉!”[7](廣明006 《孫幼實墓志》,P2504)孫侀墓志中說:“瑝于君為群兄弟間最相愛,嘗期君一日有以大吾門者。……繇君幼而有□□□□□姑崔氏、伯刑部常撫而善之,雖始與舉明經(jīng)第,實冀策進士,雖疾而卷靡釋于左右,雖疴而禮不□于心。”[7](大中092《孫侀墓志》,P2321)這幾例都是由于家庭困窘或自身健康問題而不得不放棄考進士的情況,從中不難看出考取進士不僅是個人孜孜以求的目標,更是家族長輩的期許所在,聯(lián)系前所述兩例多年科場失敗而選擇辟舉的情況,說明貞元、元和以后,進士已經(jīng)成為官僚子弟的最優(yōu)選擇。[12](P265)而隨著他們都被擠入狹窄的進士之路,群體內(nèi)部競爭力更加增強,更勿論唐后期科舉應舉范圍的擴大使競爭愈顯激烈。因此唐中后期出現(xiàn)的進士家族和官僚世襲的情況[12](P264-267),一方面表現(xiàn)出高層官員愈趨凝固化的特點,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更多家族在競爭中被擯落和淘汰。從孫氏的情況來看,父子進士雖然榮耀,但往往只能持續(xù)兩代,且此類情況在每房中大約只有一支出現(xiàn),病弱、家累或本人素質(zhì)等情況,都是導致他們無法長期保持進士及第態(tài)勢的原因。因此盡管具有深厚的政治與文化資源,晚唐的孫逖家族在入仕方面已面臨嚴峻考驗。這當然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同期顯赫一時的科舉新族——楊虞卿家族,進士及第的情況也僅延續(xù)了兩代[20],如果我們的眼光不僅僅看向那些高級官僚家族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整個官員群體而言,其政治地位的不穩(wěn)定性更加明顯了。而由于晚唐時期進取之途系于科舉進士,進士考試由此成為競爭淵藪亦是順理成章之事,黨爭的矛盾焦點集于進士也不足為奇了。在黨爭中,李黨主張對座主、門生關(guān)系進行限制,提拔孤寒,反對朋黨。而牛黨利用科舉建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樹立勢力,也將提拔孤寒作為一種政治手段。[21]可見兩方的博弈都不能脫離入仕群體多元化的背景,而這些都可視為此期官僚階層流動性加強所導致的結(jié)果。
對于身處其中的孫氏來說,他們或許對官員身份漸趨不穩(wěn)定的情況更為清楚和明了,而試圖通過增強家族整體實力與之相對抗。研究者已注意到其家族對家庭倫理和禮法的重視。[5]另外,吳麗娛也曾利用孫氏的相關(guān)資料探討唐人的行第問題,注意到孫氏的行第是圍繞孝敏、嘉之一房為核心,不同于通常按祖、曾祖排行的方式,而是按高祖論。[22]擴大的血緣關(guān)系范圍體現(xiàn)出較強的家族凝聚力。另外,孫氏家族的墓志往往由直系或旁系親屬書寫,感情真摯,敘日常事多,體現(xiàn)了家族成員之間頻繁密切的交往和彼此之間深入的了解。他們在洛陽的居住地也非常集中。如孫逖支的孫筥與其侄孫讜、孫景裕皆終于洛陽會節(jié)里,而孫遘支的孫向和其妻隴西李氏,以及其子孫侀、侄孫孫澥女終于洛陽敦化里,說明這些居所至少是逖、遘支兩代人的聚居地。從地圖上看,會節(jié)里和敦化里相隔不遠,皆位于南市附近,中間距離三坊[23],可以推想家族成員之間的往來應當是十分方便的。墓志記載還顯示,孫逖家族祖塋為洛陽縣平陰鄉(xiāng)邙山陶村之西,自孫嘉之以后其家族成員基本都葬于此。
孫氏在孫嘉之以上四世皆為單傳,其后隨著政治、社會地位的提升,人丁也逐漸興盛,到第四代時,從排行來看已至少四十多人[7](咸通068《孫方紹墓志》,P2431), 如此大規(guī)模的家族聚居要達到和諧共處,必然需要家族倫理和禮法的維系。在這方面,從孫逖開始已經(jīng)形成的良好道德風范被延續(xù)。[12](卷一百九十中《文苑中·孫逖傳》,P5044-5045)墓志也記載了其家許多孝悌方面的行為。如孫起夫人裴氏墓志中稱:
初,兵曹(向)未仕,度支(景商)懼貽太君之念,泣告于持柄者,以兵曹為請,竟得仕焉。時太君不良能行久矣,及兵曹詔下,喜曰:茍刑部追榮,我食封而向也祿,吾無恨矣。由是食節(jié)有加。自疾作而至于大故,其樂融融然若無苦者,有孝子也。[7](會昌011,P2219)
孫備墓志:
累升歌于春官氏,連戰(zhàn)連北,每黜歸,必愉愉而喜,以解太夫人之慍。……清議鄉(xiāng)論,皆以御史拾遺待君。君以太夫人志客洛下,遠榮養(yǎng)而利祿仕,非素心也,請棄職而東。[7](會昌004,P2213)
像這一類的敘述在墓志中還有不少。其中所呈現(xiàn)的對孝悌等家庭倫理的重視,也許是依循慣例的寫法,但對細節(jié)的描述卻說明事情應該確有發(fā)生,并非空穴來風。對家庭倫理的重視是唐代山東舊士族的特點之一,中晚唐時期也逐漸為一些新興官僚家族所認同。它既有利于維系家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又能因傳統(tǒng)的影響更能為社會所接受和贊賞。[24]不同于楊汝士、楊虞卿家族利用科舉拉攏、樹立自己的勢力,孫逖雖然被認為貢舉得人,卻從未有結(jié)黨營私之嫌。而其家族也刻意避免子弟依倚的嫌疑[7](會昌004《孫備墓志》,P2213)。公私分明、全身遠害的姿態(tài)也許也是孫氏能夠綿延至五代時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孫氏中既有持牛黨立場者,如孫景商[7](大中120《孫景商墓志》,P2344),亦有持李黨立場者,如孫公乂[7](大中054《孫公乂墓志》,P2289)、孫瑝[25](咸通089《孫瑝墓志》,P1102)等。在孫氏這種聯(lián)系緊密的家族中尚出現(xiàn)重大的政治立場分化,其他家族亦可想而知。這不由引起我們對牛李黨爭問題的重新思考。以往在這些討論中,家族因素的影響常被注意和強調(diào)。但從孫氏的情況來看,似乎提供了一個反證。提醒我們,也許應該意識到唐代的官僚家族與魏晉的士族家族已有很大區(qū)別,他們并沒有制度上的保障,在中央化、官僚化的背景下也無法繼續(xù)以雙家制的形式來應對政治上的沖擊。如果整個家族在政治上保持趨同的話,很容易遭受滅頂之災。李德裕被貶后,其家口百人隨同流放崖州,悲慘情景歷歷在目。設(shè)想如果朝廷后來并未對其家族實行赦免,李氏子孫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同一家族的成員抱持不同的政治立場既可能源于其本人的價值取向,也能保護家族利益不完全受政治影響。黨爭或可視為士人政治取向的差異,其中當然不排除有家族背景的影響,但個人的思想觀念、政治態(tài)度可能更為關(guān)鍵。
以上對孫氏家族在中晚唐時期的政治發(fā)展狀況進行了一番梳理,從中可見科舉雖然在玄宗時期勢頭甚盛,但制舉的非常設(shè)性,門蔭的廣泛使用表明此時的官僚集團仍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和穩(wěn)定性,其相對于皇權(quán)的獨立性也更強。直到元和以后,中高層官員選舉的方式由制舉與門蔭結(jié)合轉(zhuǎn)向以科舉進士為主后[18](P75),明顯的變化開始發(fā)生,進士成為官僚子弟入仕的最優(yōu)選擇,也基本上是主要的選擇。這不僅激化了圈內(nèi)競爭,也加劇了官僚階層的變動,因此唐后期高層官員愈趨凝固化的特點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視為官員應對激烈圈內(nèi)競爭和變動加劇的一種方式,他們?nèi)栽噲D在制度和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nèi)獲得穩(wěn)固的地位。但在中央集權(quán)加強的背景下,他們無法使這種方式制度化,因此不具有長期穩(wěn)定性,父子、祖孫進士的家族往往是曇花一現(xiàn),像孫逖、楊虞卿這一類的科舉新興家族實際上很難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政治地位。而他們彼此之間也還未形成穩(wěn)固、緊密的社會關(guān)系,這從中晚唐時期門第婚指向的仍然是山東五姓婚姻圈這一點可以看出。
由于唐代中央化、官僚化進程的完成,官僚家族對皇權(quán)表現(xiàn)出高度的依賴性,但同時為了穩(wěn)固自身的地位又需要與皇權(quán)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疏離,這就使得他們在思想觀念上呈現(xiàn)出向山東舊族價值觀靠攏的傾向。例如孫氏家族逐步將其郡望由樂安孫氏與富春孫氏相聯(lián)系,試圖將其家族塑造為具有悠長歷史淵源的舊族;在婚姻上也多與山東大姓如清河崔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或關(guān)中名族京兆韋氏、河中裴氏等聯(lián)姻;重視儒學與家法,甚至將孝悌忠義提高到比“文”更重要的位置。像這一類的官僚家族在晚唐并不少見。因之晚唐時期門閥觀念似乎又得到了社會的重視和強調(diào),這是新興官僚家族逐漸從思想觀念上對山東舊族認同、回歸的表現(xiàn),兩者從最初的矛盾、沖突、對立逐漸走向融合,也代表了士人向官僚轉(zhuǎn)變的最終完成。
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不僅要注意到唐代不同類型官僚家族之間的差異和對立,也要注意到他們之間繼承、延續(xù)的一面。只是門第婚、家法、家學等重新得到社會的推崇和重視并沒有相應帶來士族階層的復興。相反,經(jīng)過唐末五代的亂離,士族徹底消亡了。這說明唐代政治體制的變革造成的社會階層的變化是本質(zhì)性的,深刻的,促進了更頻繁的社會流動,由此形成了唐宋社會的巨大差異,然而其思想文化上的一脈相承也是不容忽視的。
不過,也可以看到像孫氏家族這樣主要通過科舉起家的官僚家族在宋代成為普遍性的情況。而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宋代的官僚家族已經(jīng)懂得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地方,偏重于對地方社會網(wǎng)絡的經(jīng)營。他們通過積累經(jīng)濟資源,為子弟提供了充分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以維持家族在科舉競爭中的優(yōu)勢。同時應對動蕩起伏的政治形勢和局面,保存家族的實力和再起的機會。[17]從表面上看,這種注重地方的傾向與魏晉的世家大族立足于地方的情況有相類似的地方,然而由于中央集權(quán)的程度不同,導致的結(jié)果也截然不同。
不過這一切對于剛剛完成中央化和官僚化的唐代官僚家族來說都還為時尚早,此時他們還習慣于將政治生命和經(jīng)濟生活緊密地與中央、兩京結(jié)合在一起,他們對中央政權(quán)的依賴性是顯而易見的,這也使他們更容易受到政治的打擊和影響。在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中,唐代的官僚家族幾乎都消失了,而在代之而起的北宋官僚家族中很難找到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也許就是這種依賴性所導致的后果。[26]
注釋:
①《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寶歷010,第876頁;咸通099,第1110頁。按此兩墓志實為同一墓志,屬重收。但兩志文字略有差異,或因識讀故。因咸通099記載較為完整,后文皆以此為主。
②蘇、齊都在進士及第后參加制舉。參(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蘇晉進士及第后又應大禮舉,賢良方正科。見第135頁,第142頁,第171頁。齊澣進士及第后應拔萃出類科。見第150頁,第154頁。孫逖兄弟也主要憑借連續(xù)的制舉得到迅速升擢。如孫逖三舉制科,孫遘兩舉制科,孫造可能也是舉文詞雅麗科登第。
③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第八章《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中言:武則天、玄宗時期,“科舉不僅正在日益成為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一般地主子弟通向高官的主要途徑”。第167頁。對于這個結(jié)論也許還有需要補充的部分。
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張九齡事見第158、171、189頁;《舊唐書》 卷99 《張九齡傳》,第3097-3101頁;馬懷素事見《舊唐書》卷102《馬懷素傳》,第3163-3164頁。
⑤這些數(shù)據(jù)為筆者統(tǒng)計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相關(guān)資料而成。
⑥徐松《登科記考》比較完整、全面地記載了唐代科舉入仕的情況,再加上此后學者的不斷增訂,關(guān)于唐代科舉入仕的記載相對來說是比較豐富的,而關(guān)于門蔭入仕的記載則相對欠缺。而且唐代門蔭入仕數(shù)量應該遠超科舉入仕,考慮到這兩點,門蔭入仕的缺漏記載應該比科舉入仕要多。此點毛漢光先生早已注意到,在《唐代蔭任之研究》一文中點出。
⑦寧欣《唐代選官研究》第五章《唐代的門蔭》中指出,唐后期一些高官子弟仍能憑借門蔭制維持自己的特權(quán)和社會地位。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頁。
⑧目前關(guān)于唐代門蔭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有愛宕元《唐代ぃぉけゐのち官蔭入仕にっぃて》,《東洋史研究》,35卷2期(1976),第71-102頁;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984年,第459-534頁;張澤咸 《唐代的門蔭》,《文史》第27輯(1986);王永興《關(guān)于唐代門蔭制的一些史料校釋》,《陳門問學叢稿》,第370-393頁;寧欣《唐代選官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張兆凱《漢唐門蔭制度研究》,岳麓書社,1995年。楊西云《唐代門蔭制與科舉制的消長關(guān)系》,《南開學報》1997年第1期,第60-65頁;楊西云《唐代門蔭制》,《大連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30-34頁。
⑨這方面可以參考黃寬重 《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fā)展與轉(zhuǎn)變》,載于《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7-353頁。
[1]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梁爾濤.唐代的家族與文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2011.
[3]陸揚.論唐五代社會與政治中的詞臣與詞臣家族——以新出石刻資料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4]張衛(wèi)東.唐代文儒孫逖籍居之地考釋[J].學習與探索,2010,(4).
[5]張衛(wèi)東,陳翔.唐代文儒孫逖家族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0,(9).
[6](清)徐松.登科記考補正[M].孟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7]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10]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陳鐵民.制舉——唐代文官擺脫守選的一條重要途徑[J].文學遺產(chǎn),2012,(6).
[12]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13]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4]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A].“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C].1984,第55本第3分.
[15]李錦繡.試論唐代的崇文、弘文館生[J].文獻,1995,(2).
[16]楊西云.唐代門蔭制與科舉制的消長關(guān)系[J].南開學報,1997,(1).
[17]黃寬重.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fā)展與轉(zhuǎn)變[A].唐研究(第1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8]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六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19]石云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0]王靜.靖恭楊家——唐中后期長安官僚家族之個案研究[A].唐研究(第1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1]王德權(quán).孤寒與子弟:制度與政治結(jié)構(gòu)的探討[A].黃寬重.基調(diào)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C].臺北:臺灣政治大學系,2008.
[22]吳麗娛.從唐代碑志看唐人行第問題[A].唐研究(第2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3]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4]張葳.隋唐趙郡李氏家學家風之略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5]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6](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M].劉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