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志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520)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19世紀(jì)知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長篇半自傳體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于1915年出版。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的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作品的主題是命運羈絆之下的人性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先后出現(xiàn)了五位與男主人公有感情糾葛的女性,分別是威爾金森、普萊斯、米爾德、諾拉、和薩利。感情糾葛也是作者主要描寫的男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的主要枷鎖之一。這五位女性的人生離不開悲劇的意味,尤其是普萊斯和米爾德,一個上吊自盡,另一個淪落風(fēng)塵。女主人公悲劇人生產(chǎn)生背后深層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
對女主人公悲劇產(chǎn)生原因的深層次思考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解讀人生和人性,可以讓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推此及彼來審視現(xiàn)代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和心理,以及努力追求擺脫人生悲劇,實現(xiàn)自我價值。追求獨立自主、要求緊緊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現(xiàn)代女性覺醒的重要標(biāo)志,這是研究《人性的枷鎖》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人性的枷鎖》一書問世后,專家學(xué)者對作者毛姆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態(tài)度給予了高度評價,包括現(xiàn)代的眾多研究者從毛姆的寫作主題、寫作風(fēng)格、主人公所戴“枷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而對女主人公命運的關(guān)注比較少,所以本文從現(xiàn)代女性覺醒和女性主義角度來分析《人性的枷鎖》中女主人公的悲劇,重點研究普萊斯和米爾德兩位女性的悲劇命運。
在19世紀(jì)的西方國家曾一度出現(xiàn)過“女性惡”觀念,認為女性是邪惡的,帶有致命誘惑的,認為女人使男人墮落。毛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這在其作品中可見一斑。具體到小說《人性的枷鎖》一書,作者毛姆也絲毫沒有手下留情。在這篇小說中出現(xiàn)的眾多女性角色都帶有愚昧無知、自私自利、貪慕虛榮等特點,體現(xiàn)的最明顯的是米爾德,而她兩度被男人拋棄而后兩度淪落風(fēng)塵,與她的自身性格不無關(guān)系。
《人性的枷鎖》一書以男主人公的生活軌跡為線索,講述了他在不同時期的生活際遇以及他的感情生活。最開始進入他心靈世界的女性應(yīng)該是他的伯母。他的伯母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呢,在菲利普的心里他對伯母最真實的評價應(yīng)該是在她去世的時候,他覺得她的一生虛度了,白白浪費掉了。他的伯母是一個以丈夫為中心的善良女人,但卻沒有任何個人意愿的體現(xiàn),她實際上是丈夫的附屬品。第一個和菲利普產(chǎn)生感情糾葛的女性是威爾金森。菲利普對她可以說是始亂終棄,在威爾金森的抱怨和不滿中兩人的感情糾葛告一段落。第二個喜歡菲利普的女人是在巴黎學(xué)作畫期間認識的普萊斯,一個自認為滿賦繪畫天才、自以為是而又好為人師、敏感的女人,最后因為現(xiàn)實的打擊和羞恥感而選擇自盡。而最讓菲利普為之糾結(jié)、煩惱也是和他糾纏最長時間的女人是米爾德,一個女招待。菲利普對她的愛因為征服欲望而產(chǎn)生,最后幾經(jīng)糾葛,最終擺脫了這種折磨人心的感情,而米爾德最后淪為了妓女。最后收獲比較好歸宿的女性角色有諾拉和薩利。兩個女性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具有溫柔、寬容、仁慈的性格,而對菲利普都有著無私的愛。
總體來說,在《人性的枷鎖》一書中,作者毛姆為眾多女性角色的人生染上了一種悲劇的色彩,而不同的女性又有不同的悲劇命運。
普萊斯和米爾德這兩個女性角色在整部小說中悲劇色彩最為濃重。
普萊斯的悲劇是一種令人心生憐憫的悲劇。不得不說,萊普斯在巴黎的處境和最后懸梁自盡的結(jié)果讓我們?yōu)橹畡尤?。普萊斯身上有性格缺陷,她性格怪異,在巴黎學(xué)畫期間很多同學(xué)包括老師對她都沒有好感,這是因為她的自高自大以及對自己有繪畫天賦的深信不疑。而最后因為現(xiàn)實的迎頭棒喝,這個為了藝術(shù)奮不顧身的女人在孤獨和饑餓中走向了死亡。她對男主人公菲利普的一廂情愿以及在愛情中因為孤傲而表現(xiàn)出來的難以接近也導(dǎo)致了自己感情上的失敗。
米爾德的悲劇是一種咎由自取的悲劇?!度诵缘募湘i》中描寫最多,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女性角色是米爾德。米爾德是唯一一個令男主人公菲利普夜不能寐、勞神費力的女性。兩人初識是在餐館,米爾德的傲慢無禮令菲利普難以忘記。米爾德總結(jié)起來就是愚昧無知而又自甘墮落型的女人。她自私自利,對菲利普極盡利用之能事,一味索取,最后因為勾引菲利普不成而惱羞成怒,離開了菲利普,最后淪落風(fēng)塵。在米爾德無知空虛的心靈里,愛情和金錢、性欲畫上了等號,從來不知道除了愛情,男女之間還會產(chǎn)生憐憫、同情和仁慈這樣高尚的情操,所以在米爾德的口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他說菲利普是傻瓜,覺得菲利普奇怪不可理解。這一切都是無知和空虛的折射。
悲劇的產(chǎn)生有的時候是某個人無法控制的,就像菲利普伯母的悲劇、威爾金森的悲劇和普萊斯的悲劇,處于男女不平等社會下的女性本就需要更多地勇氣和強大的內(nèi)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得不承認19世紀(jì)的西方世界對女性的束縛遠比同時代的男性多,也遠比現(xiàn)代的女性多。包括19世紀(jì)出現(xiàn)的“女惡論”[5],單從很多作家把女性塑造成自私、冷酷的妖魔,認為她們是導(dǎo)致男子墮落和毀滅的禍水,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不滿這一點來說,就可以看出社會上對女性存在的固有的偏見。再看看《人性的枷鎖》中的描寫。有一個細節(jié),作為牧師太太的溫莎伯母,要出去做禮拜帽子上想要插一根白色羽毛或粉色玫瑰都不行,因為他的丈夫不允許他這么做。而在感情世界里,女性似乎永遠只能被動的接受男性的追求喜愛抑或背叛和拋棄。
威爾金森只能被動的接受菲利普的始亂終棄,從某個角度來看,威爾金森只是菲利普的性啟蒙老師,滿足著菲利普年輕身體散發(fā)出來的飽滿情欲。小說有一處描寫,菲利普對威爾金森身體渴望的想象超出了對其身體渴望的本身,由此看來,威爾金森只不過是菲利普在情欲勃發(fā)的青春期的一種發(fā)泄,因為在海德堡旅居期間他的情欲得到了啟發(fā)。最后隨著威爾金森的步步緊逼,菲利普選擇的是盡快擺脫這個大齡老剩女。而米爾德雖然自私貪婪愛慕虛榮,但有一點和威爾金森相同的是她也只能束手無策的接受男人的玩弄和拋棄。先是米勒,一個結(jié)了婚有三個孩子的德國男人。因為對米勒經(jīng)濟能力的相信,而和他私通,雖然說一周15英鎊的收入令米爾德愛上了米勒,因為在這個無知的姑娘心里,金錢就是愛情,但是最后因為懷孕而被無情拋棄時,米爾德也只能束手無策,接受現(xiàn)實。格里菲思對米爾德的拋棄似乎也是同樣故事的上演,從最開始的奪人所愛到最后的厭煩,米爾德也無計可施。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戀愛中似乎只能被動的接受拋棄,而對這種局面絲毫做不出任何有益的改變,指責(zé)抑或無休止的糾纏最后導(dǎo)致的是同一個結(jié)果。如果碰巧碰上了一個米勒一樣有膽偷腥無膽承擔(dān)的男人,抑或像格里菲斯一樣只是玩一玩的男人,女人的愛情似乎注定就是悲劇了。
這是威爾金森和米爾德的愛情悲劇,也是那個時代許多普通女性共同的感情甚至是人生悲劇,因為時代不允許他們?nèi)缤行阅菢幼非笞约合胍纳睢U绶评账龅哪菢?,一次次打破自己人性中的枷鎖,隨心境選擇自己的生活,雖然也和自己的大伯做出了一番斗爭,但那種斗爭,相對于女性要和時代所做的斗爭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共同的特點是無知、弱懦和依賴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但是悲劇的產(chǎn)生,只要仔細剖析,總會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共性。而《人性的枷鎖》中女主人公的悲劇的造成,也有著一些共性的人格特點,總結(jié)起來就是依賴于男人,沒有把自己看成獨立于他人而存在的個體;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客觀的分析事物;對生活的困境缺乏挑戰(zhàn)和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更多的時候是逆來順受。
比如說諾拉,在諾拉身上體現(xiàn)的美好的品質(zhì)很多。他對男主人公菲利普有著溫柔的、仁慈的如母親一般的愛,但是卻得不到菲利普同樣的付出,雖然他也很感激諾拉。諾拉最后生活的出路還是找了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這是她改變?yōu)閳笊鐚懥畠r小說來為維持生計的唯一出路,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男人的一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和寄生特征在米爾德身上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米爾德在兩次被男人拋棄淪落為妓女后,菲利普一直接濟她,而她不找工作的理由有的時候竟然是因為自己的衣服不夠體面抑或是雇主給的報酬太低,甚至后來的勾引菲利普,在我看來只不過是米爾德為了找到一張長期而又可靠地飯票而做的最后的努力。種種舉動都說明了米爾德想不勞而獲,靠男人生活。雖然這種想法在當(dāng)時看起來是多么正當(dāng),而且大部分女人也是這么做的,但是米爾德是以身體交換金錢,這是他人生悲劇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普萊斯的人生悲劇
怪異的性格、自負、貧窮導(dǎo)致了普萊斯的人生悲劇。
之所以說普萊斯的悲劇是人生悲劇,是因為她在對藝術(shù)的追求中和對他人的傲慢無禮中最后選擇了自盡。普萊斯對菲利普暗生情愫,心生好感,但卻裝出一副滿不在乎、驕傲的樣子,對菲利普的主動邀約顯得滿不在乎,對同學(xué)顯得陰陽怪氣,對老師的否定又表現(xiàn)的歇斯底里。普萊斯的悲劇不光是因為家庭貧窮、與哥哥之間的感情淡漠,更多地是因為性格的不合群和自我壓抑。而這種性格的形成與她的家境貧窮和對自己繪畫天分的過度自信有關(guān)。普萊斯最后的喪禮也辦的很不體面,因為她那貧窮又自私的哥哥。
3.米爾德的愛情悲劇
愛慕虛榮、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心靈空虛、無知導(dǎo)致了米爾德的愛情悲劇。
之所以說米爾德的悲劇是愛情悲劇是因為作者筆下的米爾德只要出場就在與男人的感情糾葛中,而同樣的一位悲劇人物普萊斯卻還有對藝術(shù)的追求,有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渴望。米爾德把男人看做他無憂無慮生活的保障,雖然不得不承認她對格里菲思有著沖動的情欲,但是小說中也指出了,米爾德被格里菲思吸引的原因是因為格里菲斯對性行為的放浪形骸和能逗人發(fā)笑的本領(lǐng),米爾德的愛情是膚淺的。她對菲利普是一次次的戲弄和欺騙,需要他時甜言蜜語,不需要時一腳踢開,可見她的薄情寡義。最后因為沒有勾引成功而惱羞成怒,把家里糟蹋的不像樣子,也足以看出這個女人的膚淺和自私。
叔本華有一個著名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xué),他認為一切生命在本質(zhì)上都是痛苦的,人的全部本質(zhì)是欲求和掙扎,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而缺乏也就是痛苦。在他的悲觀哲學(xué)中,對女性的觀點也是悲觀的,但是人生的欲求和內(nèi)心的掙扎是每個生命個體不可避免的過程,女性也是如此,所以在人生中,我們應(yīng)該主動掌握自己的情緒和命運,做到可以自控,不讓悲劇重演。
1.克服無知,讓知識引導(dǎo)人生
作為一名女性固然有自身生來不可克服的性別弱勢,但是只有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豐富自己的心靈,讓理智和客觀代替主觀感情的臆斷,用知識的力量推動自己的生活不斷前行,這樣才能盡可能少的減少悲劇。學(xué)習(xí)是克服無知的最好途徑。
縱觀《人性的枷鎖》一書,每位出現(xiàn)悲劇命運的女性都有一定的無知。無知的程度決定悲劇人生的程度。米爾德的無知讓她不懂得珍惜菲利普的付出和真愛,一次次的戲耍菲利普,不能理解菲利普不要求她身體上的回報和精神上的回報只是一味的接濟她,在她的精神層面是無法理解菲利普這種高尚情操的存在的。她心靈的空洞,對人性真善美的懷疑,讓她自己最后做出了使自己進入難堪的局面,而最后在僅剩的自尊心的驅(qū)使下,選擇了遠離菲利普而淪落紅塵。普萊斯的無知導(dǎo)致了她對生活的絕望,她明明對繪畫毫無天分,但卻不肯承認現(xiàn)實,直到老師直接指出來她還是選擇麻痹自己,最后選擇了自盡。
2.獨立自主,女性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舒婷的《致橡樹》是一首被很多女性喜愛的愛情詩,不光是因為美麗的辭藻,更是因為它所傳達的正確愛情觀。愛情里的女人不是依賴于男人的藤蔓,而是和男人肩并肩,相互扶持的獨立個體。愛情不是女人依賴的借口。在19世紀(jì)20年代西方就興起了女性獨立思潮和女性平等主義觀念。但是時至今日,許多女性依然把愛情和婚姻看做改變命運的籌碼。女性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理應(yīng)和男性一樣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和尊重,而這種獨立意識首先應(yīng)該從女性自己心里建立起來。
《人性的枷鎖》中女性沒有明顯的獨立意識,這是小說寫作的時代局限性,不可避免。而偉大的小說之所以偉大,之所以經(jīng)過幾十年甚至是百年還為人們所研究和談?wù)?,是因為它的?nèi)容在當(dāng)今時代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可以引起人性的共鳴。過度的依賴于男性,把自己的命運不假思索的托付給男人,尤其是當(dāng)一個本來就不理智、沒什么見識的女人的時候,那么她的悲劇似乎就是注定了的。例如米爾德,無知即可無謂,無謂再加上依賴的人格特點,兩次被拋棄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尤其是選擇的男人都沒有什么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見,女性必須首先尊重自己,承認自己的獨立性,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為自己的決定努力,那么她才能贏得男性的尊重、社會的尊重,在社會上感受自己為自己負責(zé)的的快樂和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愉悅。
3.善良、寬容、仁慈,美好的性格是女性通往幸福的道路
一個完整地、健全的人格應(yīng)該是心態(tài)開放、寬容,心地善良、有一顆寬恕他人的心。而要想做一個幸福的女性除了克服無知擁有獨立的自主意識外,還應(yīng)該有一些人類的善良品質(zhì)。自私自利、貪慕虛榮、性格乖張、心胸狹隘的女人有的時候不幸和悲劇往往會和她如影隨形。
威爾金森起初對菲利普的不屑一顧到后來的暗生情愫,再到后來的暗示,以及感到菲利普厭煩之情后的歇斯底里,甚至是她一直沒有結(jié)婚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當(dāng)然被拋棄的和玩弄的女人有一些怨恨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對于普萊斯的性格怪異威爾金森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普萊斯的悲劇一大部分是性格導(dǎo)致的,別人的合理意見自己根本聽不進去,在心里明明是喜歡菲利普的但卻故意對菲利普擺出一副臭脾氣,讓人摸不著頭腦。菲利普對普萊斯的好為人師倒是很感激,但普萊斯的悲劇最后還是不可避免的上演了。而相反的例子諾拉和薩利因為善良的品性,最后都贏得了不錯的歸宿,就算諾拉因為菲利普的背叛而短暫傷心過,但一直對菲利普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并未對菲利普大呼大叫,讓他下不來臺,這也是諾拉能贏得菲利普衷心的祝福和尊重的重要原因。因為她仁慈而寬容。薩利因為溫柔善良、善解人意而最終贏得了菲利普的真心,這也是《人性的枷鎖》中最后得到幸福的一位女性,她對菲利普默默的付出,一直支持菲利普,并在心靈上給他以慰藉,薩利的愛使菲利普走出菲爾德的陰影,最終男主人公菲利普打破了人性的種種枷鎖,包括宗教的枷鎖、感情的枷鎖、金錢的枷鎖,而和薩利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善良寬容的心不僅讓別人喜歡,也是在給自己的心靈松綁。假若自顧著記住仇恨和不如意,心靈永遠是沉重的,悲劇也會如影隨形。
撒切爾夫人有一句著名的話:注意你所想的,因為那將會變成你所說的;注意你說所的,因為那將會變成你所做的;注意你所做的,因為那將會變成你的習(xí)慣;注意你的習(xí)慣,因為那將會成為你的人生。所有悲劇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所有的悲劇的人生也都是不無其道理的。不想看悲劇人生的上演,就要充實自己所想的,不要無知;注意你所做的,不要想完全依賴他人;健全自己的人格,有一顆善良寬容的心,那樣你將終身幸福。
[1][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人性的枷鎖》[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2]納夢嬌.悲劇中的女人:《人性的枷鎖》之叔本華式解讀[J].文教資料,2011,(09).
[3]韓賀南.女性學(xué)導(dǎo)論[M].北京:教育科學(xué)出版社,2005.
[4]韓玲,展紅梅.從《人性的枷鎖》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觀[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6,(09).
[5]高乖莉.解讀《人性的枷鎖》的女性悲劇[J].芒種:下半月,2013,(04).
[6]李踐.毛姆《人性的枷鎖》主題淺議[J].外國文學(xué)研究,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