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宗信,楊磊,馬玲玲
(東營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山東 東營 257091)
如果病人由于種種原因,出現(xiàn)劇烈嘔吐,然后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上腹部或劍下疼痛不適等表現(xiàn),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但是,對出現(xiàn)上述癥狀的病人行急診胃鏡檢查,則往往看到胃底及賁門附近黏膜裂傷、黏膜內淤血、黏膜明顯充血及水腫等表現(xiàn),并且病變往往呈扇形改變。對于此類病人,我們將其命名為胃黏膜受壓綜合征。2009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胃黏膜受壓綜合征病人21例,現(xiàn)將其臨床特點及治療報告如下。
胃黏膜受壓綜合征病人21例,男15例,女6例;年齡16~68歲,平均41歲;從發(fā)病到行胃鏡檢查的時間3~72h。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各種原因導致急性上腹部疼痛不適、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病時間小于3d;②病人發(fā)病前均有較劇烈的嘔吐表現(xiàn);③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裂傷、胃黏膜點狀及斑片狀紅斑、黏膜充血水腫及出血,病變多位于賁門周圍5cm范圍內;④病變黏膜范圍有典型的扇形改變。飲酒、急性胃腸炎、妊娠及鏡檢等引起干嘔或劇烈嘔吐為其主要誘因。排除標準:①有出凝血障礙性疾病;②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1.2.1 癥狀 本文21例病人劇烈嘔吐后可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或上腹部疼痛不適等表現(xiàn)。其中僅有上腹部不適及疼痛表現(xiàn)病人11例,少量嘔血6例,出血量>1000mL者4例。
1.2.2 查體 主要有貧血貌、痛苦貌、上腹部壓痛等陽性表現(xiàn)。
1.2.3 胃鏡檢查 11例見胃黏膜呈鮮紅色充血、水腫,黏膜內點狀及斑片狀出血,為內鏡下基本表現(xiàn)。在此基礎上,6例見覆著新鮮血痂,局部黏膜青紫色;4例見活動性出血等新鮮損傷表現(xiàn)。其病變范圍往往呈扇形或不規(guī)則方形等,與常規(guī)出血性胃炎病變的形狀不同。
1.2.4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明顯下降4例,其血紅蛋白分別為55、61、64、71g/L,血細胞比容分別為19%、25%,29%、31%;出現(xiàn)輕微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改變病人8例,平均血紅蛋白為(95.0±8.2)g/L,平均血細胞比容下降(6.0±3.5)%;9例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無明顯變化。
本文11例胃鏡下見黏膜鮮紅色充血、水腫、黏膜內點狀及斑片狀出血者,經(jīng)禁飲食、抑制胃酸、保護黏膜、止吐、補液等內科保守治療好轉;6例胃鏡檢查時見胃底黏膜局部青紫、覆著新鮮血痂者,給予局部噴灑1/10000去甲腎上腺素治療好轉;4例大出血胃鏡檢查時見少量活動性滲血者,經(jīng)輸血、止血、補液等內科保守治療聯(lián)合胃鏡下注射1/10000的去甲腎上腺素、使用金屬鈦夾止血治療好轉。21例經(jīng)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復查胃鏡較前均明顯好轉。
嘔吐是通過胃的強烈收縮迫使胃及部分小腸的內容物經(jīng)食管、口腔而排出體外的過程[1]。在這一過程中,胃黏膜在壓力作用下,通過賁門脫出到食管下端。如果病人因妊娠、急性胃腸炎、飲酒等各種原因出現(xiàn)較劇烈的嘔吐,隨之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上腹部疼痛加重等臨床表現(xiàn),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及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的原發(fā)病。但是胃鏡檢查顯示,有部分病人嘔吐過程中靠近賁門的黏膜在胃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脫出到食管下端,受到賁門部位強烈的擠壓,可造成黏膜充血、水腫及點片狀出血,病變往往呈扇形或不規(guī)則方形等。因此,將其命名為胃黏膜受壓綜合征。該綜合征尚未見文獻報道。根據(jù)病人發(fā)病誘因、臨床表現(xiàn)、胃鏡下表現(xiàn),推斷該病病人嘔吐結果可能有3種。①沒有出現(xiàn)上消化道損傷。②出現(xiàn)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由于賁門附近黏膜組織結構較薄弱,黏膜肌層伸展性較差,當腹內壓驟然升高,即引起食管遠端賁門部黏膜撕裂。已有研究顯示,當胃內壓力升高到13.3~18.9kPa時便可致黏膜撕裂[2]。③出現(xiàn)“胃黏膜受壓綜合征”,即在胃內壓升高時靠近賁門部位的胃黏膜經(jīng)賁門脫出到食管下端,受到賁門部位的強烈擠壓,形成胃黏膜損傷,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等表現(xiàn)。歸根結底,胃黏膜受壓綜合征是胃黏膜同賁門黏膜相互作用的結果。胃黏膜受壓綜合征與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可同時出現(xiàn),也可單獨存在。胃黏膜受壓綜合征與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于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胃鏡下黏膜表現(xiàn)可作為主要鑒別點。
胃黏膜受壓綜合征病變的嚴重程度與胃底黏膜受到賁門擠壓程度、胃黏膜原發(fā)病以及病人全身狀況等有關。以上腹部疼痛不適或少量嘔血為主者,多數(shù)經(jīng)禁飲食、應用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保護黏膜、補液治療可好轉;部分病人可能導致大出血。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急診內鏡是診斷和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法[3],若發(fā)生大出血,可考慮內鏡下止血。常用的內鏡下止血方法有局部噴灑濃度為1∶10000去甲腎上腺素、局部注射乙氧硬化醇或聚桂醇、氬離子凝固術、金屬鈦夾夾閉等。局部噴灑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使黏膜下血管收縮以及血管內血栓形成、血小板凝集等作用達到止血的目的。氬離子凝固術由德國GRUND于1991年首次引入內鏡治療,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局部注射乙氧硬化醇或聚桂醇可使注射部位水腫,組織腫脹壓迫出血的血管使其閉塞,并可導致出血血管內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止血目的;另外,乙氧硬化醇還可使出血血管周圍組織黏膜纖維化,加強對出血血管的保護。鈦夾應用于上消化道內鏡下止血治療始于1975年,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技術亦日趨成熟[4]。經(jīng)內科保守治療或胃鏡下治療,絕大多數(shù)病人復查胃鏡可見病變明顯好轉,對內鏡治療后繼續(xù)出血或再發(fā)大出血者,可選擇外科手術治療。由于嘔吐在疾病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除上述治療外,止吐也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胃黏膜受壓綜合征的提出,補充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為臨床上認識、診斷、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萇新明.診斷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2.
[2]林斌,許國強.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35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1997,13(4):222-223.
[3]王光蘭,王淑春,紀華眾.內鏡診治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配合與護理[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8,23(6):547-549.
[4]RAJU G S,GAJULA L.Endoclips for GI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2004,59(2):26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