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仙
編者按:哈佛,應該是世界上莘莘學子向往和膜拜的世界一流大學,多少人也只有慕名的資格,即便只是“被她的裙裾掃一掃”也是倍感幸運的。因為,建校370多年來,走出了8名美國總統(tǒng),培養(yǎng)了62名富豪企業(yè)家及335位羅德獎學金得主;另外,也有151名諾貝爾得獎者現(xiàn)在或曾經(jīng)在哈佛學習或工作。我們許多人可能終生與她無緣,但了解一下這所學校的教育思想、學習氛圍和管理模式,無論是對我們的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應該是有著很大的啟迪與教益的。作者客居哈佛兩年,兼職學生、記者,揭開哈佛光環(huán)的一角,看見一個讓她悔恨、汗顏的哈佛:努力的天才太多,一不小心就會墊底;要讀的書太多,一天不讀書,落人千日;忙到?jīng)]時間吃午飯,叼著三明治聽演講……見證,講述,薄薄的一本書,不只是在說哈佛如何一流,更主要的,她在訴說人生。時間不容倒帶,假如易成讖語。不可能每個人都在哈佛,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哈佛模式,像一流人才那樣思考,滿身正能量地努力,養(yǎng)成優(yōu)秀的習慣。趁著青春還在,有時間,有精力,有夢,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無論是戀人還是工作,全力以赴。別等老了再感慨,除非你像王石王總那樣有錢,或者你像作者這樣走運,可以砸錢在哈佛緬懷青春。
《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講述了一段疲憊卻讓人著迷的哈佛之旅。人們常說哈佛是天堂,可經(jīng)歷之后才明白,哈佛其實是有著天堂口碑的煉獄場。不過,很奇怪,在煉獄哈佛,你沒時間痛苦;走出哈佛,你的人生價值百萬。如果說阿仙同學在哈佛的730天學到了一件東西,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復制的人生最好教育——哈佛模式。一流贏在態(tài)度,二流輸在方法,優(yōu)秀來自嚴格自控的自我管理。這就是哈佛模式。不管你是不是哈佛學生,也不管你的人生會不會與哈佛有某種聯(lián)系。但是,如若能掌握“哈佛模式”,那它將是你生平維持自我競爭力的最佳資產(chǎn)。如果沒有,那這就是你和哈佛牛人的差距,同時也是哈佛學生之所以一流、哈佛模式之所以神奇的原因。
一、改變來得遲了些,
但還不晚(自序)
1999年,我利用公司補助的研習機會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當時只想快樂地讀書,把休息十年的空白腦袋好好填滿。成績是最后一名還是第一名,都沒關(guān)系,反正是公司出學費。
不過,僥幸的想法在學期一開始就完全幻滅了。哈佛校園充滿一股“如果不想讀書,干脆別來”的氣氛,考試和作業(yè)多如牛毛。如果周圍的人都跑得飛快,你的速度也不會太慢。去哈佛沒多久,我就成了一個被考試和作業(yè)追趕、為分數(shù)而焦慮的學生。背著大書包,汗流浹背地在校園里奔波,讓人不禁感嘆:“我要是十年前有這么用功,現(xiàn)在的成就一定不得了!哪兒還用受這份罪?”
為了應付哈佛的考試、作業(yè),我將過去學生時代的救命法寶統(tǒng)統(tǒng)拿了出來。結(jié)果,結(jié)果,全部失效!
上課不發(fā)言,不懂不問,以為怎么也可以混個中等成績,結(jié)果卻被當成傻瓜;沒有計劃地讀書,讓我的學期末報告和成績都墊底;臨時抱佛腳讓我在最后一刻大潰敗。平常認真的同學,到最后一刻加倍用功,這時,你想突擊,別說中等成績,能及格就算不錯了。
嘗過苦頭之后,我終于領悟:在哈佛讀書應該要用“哈佛模式”來一決勝負。哈佛首重均衡的自我管理,在讀書、課外活動和服務活動等各方面,盡力做到最好,然后從中培養(yǎng)耐力和規(guī)劃能力。這也需要效率,所以自己會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模式”,同時也會體認到“自我管理”的方法。哈佛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意、做與眾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學生必須完成最低的任務量。不過所謂的“最低”,其實是一般學生要拼命用功才能跟上的水平,學生必須懂得將這個最低的任務“視為”雖然困難,但卻值得一試的愉快挑戰(zhàn)。
哈佛學生擁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看似自由,卻可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能耐。也就是說,必須“思考很自由,但生活很嚴謹”。當你看到一個學生每天專心念12至13小時的書時,不只是驚訝而已,根本就是恐怖。如果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自然就會養(yǎng)成習慣,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別人還好。
歷經(jīng)哈佛的一番磨煉后,會變得不再害怕。例如,全新的事物,意外的變化,成堆的必讀書目,和比我聰明一百倍的人爭論,與具有雄厚潛力的同學競爭,考試不及格。以及各種失敗的可能性等等。在哈佛,學到的比讀書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再害怕”,而且有勇氣可以坦然面對未來的各種義務與責任。
從某種角度來看,哈佛所提供的最好教育并不是用頭腦讀書,而是大幅提升你的自信。只有聰明還不夠,還要具備堅忍不拔的氣質(zhì)和可以同時做好多件事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激烈競爭下還能體貼別人的胸襟。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來,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身體、心里和腦海里。哈佛模式將是你生平維持自我競爭力的最佳資產(chǎn)。
在哈佛求學,改變了我讀書學習的態(tài)度。讀書并不是“把東西塞入腦中”,而是“把習慣帶在身上”。我在國內(nèi)念書時,讀書是蜻蜓點水式,分數(shù)也是差不多及格就可以了,日子常常是得過且過。見識到哈佛的讀書模式后,我才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只是有技巧地回避讀書而已,完全不會助人養(yǎng)成細致、有效的讀書習慣。所以,讀過的東西才會在畢業(yè)后忘得一干二凈。正因為過去的幾十年里,讀書、學習的好習慣沒培養(yǎng)起來,所以在哈佛的求學時期才會辛苦不堪,同時也更彌足珍貴。
哈佛絕對不是一個自由、和平的象牙塔,那里充滿了各種挑戰(zhàn)。當然還是有學生會選擇摸魚打混。除了精英、天才之外,也有學生因壓力過重而罹患憂郁癥的,甚至還有學生輕生。
哈佛的教育并不只在于讀書,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規(guī)劃,在娛樂、休息、學習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自我訓練,才可能過充實的大學生活。懂得支配時間的人,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才會更早學習到如何支配他人。
在哈佛2年,我一面是學生,一面是在哈佛感受、觀察的記者……
二、如果不能獨占鰲頭,
便是失敗
“哈佛有一項傳統(tǒng):‘如果我不能獨占鰲頭,便是失敗。然而,在哈佛,想脫穎而出沒那么容易?!保_希喬夫拉,2004年哈佛畢業(yè)生)
——《支配哈佛》 理查德·布萊德利
八月下旬,劍橋擺脫漫長夏日的悠閑、懶散,像臺保養(yǎng)良好的機器,準備開始發(fā)動了。楓葉迫不及待地變紅,整個城市一夜間變得多彩。到了九月,空氣中混合著好奇、熱情與恐懼,讓呼吸都變得有了回味。
在波士頓一帶總共有超過一百所大學,在美不勝收的季節(jié),朝氣蓬勃的大學新生們?nèi)绯彼阌咳脒@個城市,進入不同的大學校門。漫長而無聊的暑假反而讓新生們對新學期充滿期待,好不容易挨到八月下旬假期結(jié)束,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哈佛。裝滿各種生活用品的汽車停在宿舍門口,沒有最大只有很大的行李箱一個個放到地上,手拿地圖、四處張望的學生,和孩子擁吻的父母,到處都是。
那些開學較晚的老生們,會了然的微笑,好像在說:“我們當初也是這樣,不過沒關(guān)系,陌生和害怕都會過去的!”就這樣,秋天帶著新的旅途,悄然而至。
當?shù)厝苏f“波士頓”時會把重音放在“波”字上,乍一聽他們好像在說“巴——士頓”。后來我搬到華盛頓住,每次念“巴士頓”時都會被人取笑:“你在波士頓喝錯水啦?”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波士頓口音會被其他地區(qū)當成笑料。
除了口音之外,辨別“波士頓人”還有如下幾條可參考:
第一點,穿著印有“Harvord”大字的T恤在街上得瑟的人不是波士頓本地人。你穿著哈佛招牌四處晃悠沒關(guān)系,不過別誤會波士頓人禮貌式的微笑。他們的潛臺詞是“喲,這個土包子!”你是不是哈佛的學生,波士頓人一點都不關(guān)心。
第二點,搭車去“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波士頓人會說去“BU”。如果你字正腔圓地說“Boston University”,那么,狡猾的司機一下就會把你當成外鄉(xiāng)人,甚至可能故意把你載到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去,你就永遠到不了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人欺生只是偶然事件,大多數(shù)波士頓人面對那些信心滿滿,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哈佛新生,還是下不去手的。哈佛大學是一所以研究所為重心的大學,但研究員可不算哈佛生,只有大學部的學生才算名副其實。
大學部的學生最常去的是拉蒙特圖書館。在韓國上高中時,學校那間幽暗的圖書室著實讓人苦悶,當時我最渴望的就是能在像拉蒙特這樣的圖書館里讀書。豐富的圖書自然不用說,書多是必須的,重要的還是圖書館里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們或倒在沙發(fā)上看書,或三五成群地交流討論,或一絲不茍地啃著大部頭。
這才叫圖書館呀!只有這樣的圖書館才能配得上哈佛大學。
哈佛的大多數(shù)圖書館都在晚上10點閉館??ú乜茖W圖書館和法學院圖書館開到午夜12點。萊蒙特是哈佛的唯一可通宵的圖書館(每周一至周五,萊蒙特24小時開放)。
下午6點,晚餐時間到。六點一到,學生像退潮的浪頭般離開圖書館,七點半左右又會如漲潮般回歸。沒有人干涉他們?nèi)绾伟才艜r間,但他們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計劃并認真執(zhí)行著。
看著他們從書堆里起身,或獨自,或結(jié)伴,走出圖書館,我不禁在想,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進入哈佛?他們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進入正題前,先來看看哈佛教育研究所教授理查德·萊特的著作《哈佛經(jīng)驗》,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哈佛學生的生活、學習常態(tài)。
通常哈佛學生一學期要修四個科目,人文社會學的學生大概每周上12個小時的課,自然科學的學生因為要做實驗,所以會多出六個小時。總體來說,幾乎每個學生一星期都要有12到18個課時。如果把寫作業(yè)的時間、預習和復習的時間算上,這個數(shù)字可上升到30個小時。
除了上課、學習之外,大部分的學生對課外活動都比較積極。女生參加課外活動的比例為76%,男生為86%。70%的學生會參加兩到三種活動,還有14%的學生會同時參加四五種課外活動。另外,還有不少學生會選擇做義工。我在上中文課時認識了珍妮,一個文靜的乖乖女,認真學習的模范生。九月份,她從得州的圣安東尼奧來到劍橋市,正式成為一名哈佛生,新生。
放下行李后,住宿問題是新生必須要考慮的一件大事。哈佛宿舍有很多類型,珍妮所住的是一戶有三間臥室的小公寓,由三個人共享。歪斜的屋頂之下,小小的房間被床、書桌、小櫥柜和書架塞得滿滿的,每一個房間都一樣:小而擁擠。從共享的客廳窗戶往外看,可以看到熱鬧喧囂的哈佛廣場和馬薩諸塞大道。
說起來,這個公寓的名字還有些玄幻,威格斯沃思,聽起來很像《哈利波特》里出現(xiàn)的魔法學校。珍妮將在這里度過她在哈佛的第一年。
有許多美國人一生都未曾離開過自己所居住的州,珍妮就是其中之一。身為一個得州人從出生之日起到進入哈佛大學前,她到過的最遠的地方也沒超出過得州。她陪著父親打獵,讀著母親推薦的書,再加上小她兩歲的弟弟相依相伴,平靜、簡單而樂趣無限。對這樣的她來說,來哈佛大學讀書無異于冒險,既興奮又陌生。
來到哈佛之前,珍妮只聽說哈佛是一個可以見識到“真正美國”的地方。若真較起真來,哈佛所在的新英格蘭地區(qū)確實對得起這個說法。想當年,英國移民漂洋過海在美洲登陸時,新英格蘭是他們的第一個定居地。
哈佛一年約錄取一千六百名學生,相較于美國的版圖,這扇大門實在窄得可憐,因此,不少哈佛生都是某高中“有史以來首位哈佛生”,或是“相隔十年才出現(xiàn)的哈佛生”,珍妮也是如此。她是母校332名應屆畢業(yè)生中唯一一個被哈佛錄取的人。
珍妮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軍人,受他們的影響,她很想成為一名軍人。所以當初申請學校的時候,除了哈佛之外,西點軍校是她最理想的選擇。
“西點軍校,軍人的搖籃,那是我做夢都想去的地方。至于哈佛,我不過是碰碰運氣罷了??墒鞘盏焦鸬膐ffer時,我的想法變了。反正從哈佛畢業(yè)之后也還可以當軍人,為什么不去呢?我喜歡讀書。我想知道,如果在大學里好好用功將來我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所以,我選擇了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