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坤,丁 旻,張淑霞,楊 群,冉啟林
(1.貴州省防雷減災中心,貴州貴陽 550002;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雷電因其強大的電流、炙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和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而能夠在瞬間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直接影響著人身安全、經(jīng)濟建設、信息安全、航天安全、軍事安全、交通安全、生態(tài)安全及體育活動安全[1]。近年來,對于某個區(qū)域雷電災害風險的評價,大多數(shù)建立在選取孕災體、致災體和承災體所涉及的因子,將多變量指標轉化為單一指標,從危險性和脆弱性兩個方面對雷電災害風險進行易損性區(qū)劃[2-7]。然而,雷電災害作為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可認為是隨機發(fā)生的風險事件,具有可被測量的不確定性[8]。為此,黃崇福教授提出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9],并廣泛的用于臺風暴潮、草原火災、地震、暴雨、干旱等[10-15]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近年來,國內(nèi)諸多學者也將信息擴散論引入雷電災害風險研究中。王春揚等[16]將應用模糊數(shù)學理論模型的信息擴散技術,對閩南地區(qū)3 地市重大雷災進行分析,并對其出現(xiàn)的可能性作出雷災風險預測。欒健等[17]利用信息擴散論方法,分季節(jié)提取社會公眾對雷電天氣的關注度,劃分關注度風險等級,為決策者了解社會公眾對雷電天氣事件關注程度,并為相應決策提供依據(jù)和理論參考。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側,地勢由西部海拔2400m 以上降到中部 1200~ 1400m、東部 500~800m,呈現(xiàn)梯級狀大斜坡,屬是典型的山區(qū)省份。全省年平均雷暴日為51天,屬多雷暴區(qū)[18];2000年至今,雷電傷亡人數(shù)達800 多人,雷電活動頻繁、災情嚴重。本文將從概率論的角度,基于信息擴散的模糊數(shù)學理論,采用貴州84個區(qū)縣地面氣象臺站1986—2010年的雷暴日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相應雷暴活動強度分級[19],分析各區(qū)縣的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分布,力求得到較為符合實際的評價結果,以獲得不同強度等級的概率分布特征及重現(xiàn)率,為當?shù)胤览装踩こ淘O計提供參考依據(jù)。
信息擴散是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shù)學處理方法,它可以將單值樣本變成集值樣本,最簡單的模型是一維線性信息分配模型[9]。最原始的形式是信息分配方法,最簡單的信息擴散函數(shù)是正態(tài)擴散函數(shù)。將一個分明值的樣本點,變成一個模糊集或者說,是把單值樣本點,變成集值樣本點。具體如下:
設Xi為雷暴發(fā)生的樣本,某區(qū)縣m年內(nèi)實際記錄為x1、x2、x3、…xm,則Xi= {x1、x2、x3、…xm},X為記錄樣本集合,Xi為樣本到實際觀測值。
設研究樣本指標論域為:
單值觀測樣本點x其所攜帶的信息按照式(1)依次擴散到集合U中:
其中h稱為擴散系數(shù)。可根據(jù)樣本最大值b和最小值a及樣本點個數(shù)m來確定。公式為:
令:
相應的模糊子集的隸屬函數(shù):
稱φxi(uj)為樣本點Xi的歸一化信息分布,對其進行處理,便可得到一種效果較好的風險評估結果。
令:
其物理意義是:由{x1、x2、x3、…xm},經(jīng)信息擴散推斷出,如果災害觀測值只能取u1、u2、u3、…un中的一個,在將xi均看作是樣本點代表時,觀測值為φj的樣本點個數(shù)ω(uj)。顯然ω(uj)通常不是一個正整數(shù),但一定是一個不小于零的數(shù)。
易知樣本點落在uj處的頻率值:
對于Xi= {x1、x2、x3、…xm},xj取為論域U中的某一個元素uj。顯然,超越uj的概率值應為
本文根據(jù)GB50343,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劃分標準如表1:
表1 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劃分標準Tab.1 Grade standard of the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tensity
本文選取貴州省84個區(qū)縣氣象臺站1986—2010年雷暴日觀測資料為樣本,根據(jù)雷暴日數(shù)的變化范圍,把一維實數(shù)空間上的集合[5,100]轉變?yōu)殡x散論域。考慮到實際分布情況,構建離散論域 U = {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各區(qū)縣擴散系數(shù)按h=2.6851(b-a)/(m-1)確定,其中樣本點個數(shù)m均為25,最大值b 和最小值a 在樣本值中逐一確定。根據(jù)式(1)~(7)計算,結合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劃分標準,分析不同強度等級出現(xiàn)概率(圖1)及重現(xiàn)率(表2)。
全省雷暴活動強度分布情況表現(xiàn)為:少雷暴、中雷暴、多雷暴、強雷暴的發(fā)生概率分別為低于10.78%、低于61.82%、介于29.42%至99.85之間、低于6.10%,雷暴活動強度大小分布集中在多雷暴區(qū),即雷暴日主要分布在40 至90天。雷暴活動強度區(qū)域分布隨緯度變化,西南強、北部弱,呈現(xiàn)逐層遞增(遞減)變化。全省大部分雷暴活動強度屬于中、多雷暴區(qū)。
其中少雷暴發(fā)生呈現(xiàn)北高南低,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遵義地區(qū)。仁懷、赤水高于5.9%,息烽、金沙、遵義(縣)、甕安、綏陽、桐梓、習水、務川、道真、沿河等地高于1.3%。雷暴日不大于25天最可能發(fā)生在北部仁懷、赤水、務川等地,呈現(xiàn)10~20a 一遇。
中雷暴發(fā)生分布與少雷暴大致一致,有中北部向南部發(fā)展。其中金沙、仁懷、遵義(縣)、習水、赤水、務川、道真等地在50%左右,正安、桐梓、綏陽、德江、沿河、鳳岡、思南、印江、石阡、赫章、大方、黔西、清鎮(zhèn)、花溪、開陽、平塘等中部大部分地區(qū)在18.2~40.19%之間,多雷暴發(fā)生分布與前兩者相反,南高北低,除赤水、習水、仁懷、金沙、遵義(縣)、道真等地外,全省發(fā)生多雷暴的概率均在50%以上。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及東北部分區(qū)域,包括黔西南、六盤水及畢節(jié)、黔南、黔東南、銅仁的部分區(qū)縣,其發(fā)生概率值高于86.51%。
強雷暴發(fā)生主要集中在貴州的西南部,集中在安龍、興仁、盤縣三地,大約20a 一遇。晴隆約30a 一遇,水城約60a 一遇,全省絕大部分區(qū)域為百年難遇(表2)。
圖1 貴州省雷暴活動強度分布概率圖Fig.1 The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tensit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表2 貴州省不同雷暴活動強度發(fā)生的重現(xiàn)率Tab.2 Recurrence rate of different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tensity in Guizhou Province
注:500年以上的表中未列出,用“—”表示
本文基于信息擴散的模糊數(shù)學理論,根據(jù)規(guī)范GB50343 劃分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分析各區(qū)縣雷暴活動強度等級分布情況,為防雷工程的合理化設計提供依據(jù)。
(1)全省各區(qū)縣雷暴活動強度以中、多雷暴區(qū)為主,少、中、多、強雷暴的發(fā)生概率分別為低于10.78%、低于61.82%、介于29.42%至99.85%之間、低于6.10%;雷暴活動強度區(qū)域分布大致隨緯度變化,強雷暴、多雷暴、中雷暴、少雷暴頻發(fā)區(qū)呈現(xiàn)由西南向北分布。
(2)西南部安龍、興仁、盤縣等地屬全省強雷暴頻發(fā)區(qū),雷暴日高于90天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區(qū)域,約為20a 一遇;雷暴日不大于25天最可能發(fā)生在北部仁懷、赤水、務川等地,呈現(xiàn)10~20a一遇。
(3)防雷工程設計過程中,各區(qū)縣可參照其不同等級雷暴活動強度的重現(xiàn)率,提出符合建設項目實際情況的防雷安全設計,力求最大化的保障生命財產(chǎn)安全。
[1]張義軍,陶善昌,馬明.雷電災害[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36-65.
[2]丁旻,張開華,張建軍,等.聚類分析法在貴州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區(qū)劃中的應用[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4,16(4):66-72.
[3]郭虎,熊亞軍.北京市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評估及易損度區(qū)劃[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1):35-40.
[4]嚴春銀.江西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及其區(qū)劃[J].江西科學,2006,24(2):131-135.
[5]王惠,鄧勇,尹麗云,等.云南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及區(qū)劃[J].氣象,2007,33(12):83-87.
[6]李彩蓮,趙西社,趙東,等.陜西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評估及易損度區(qū)劃[J].災害學,2008,23(4):49-53.
[7]Wu Ankun,Liu Bo,Zhang Shuxia,etc.Analysis and Zoning on Vulnerability of the Lightning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 [J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2,.4(2):15-17.
[8]李文良,張冬有,張麗娟.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J],干旱區(qū)地理,2009,32(5):754-760.
[9]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0]張俊香,李平日,黃光慶,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中國沿海特大臺風暴潮災害風險分析[J],熱帶地理,2007,27(1):11-14.
[11]張繼權,劉興朋.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吉林省草原火災風險評價[J],干旱區(qū)地理,2007,30(4):590-594.
[12]馮利華,程歸燕,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地震風險評估[J],地震學刊,2000,20(1):19-22.
[13]吳息,楊靜.利用信息擴散模式對浙江省大暴雨的風險分析[J],災害學,2002,17(4):7-10.
[14]杜曉燕,黃歲樑.天津地區(qū)旱澇災害危險性評價及區(qū)劃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1,13(1):75-81.
[15]張麗娟,李文亮,張冬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2009,29(2),250-254.
[16]王春揚,楊超.信息擴散技術在重大雷災預測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0,38(2):270-273.
[17]欒健,李家啟,肖穩(wěn)安,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雷電天氣關注度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9):143-149.
[18]吳安坤,張淑霞,劉波,等.近50年貴州省雷暴氣候特征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3,15(4):87-91.
[19]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