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改新理念層出不窮。如“主體性”教學、“開放性”教學、“突破性”教學、“暗示性”教學、“主題探究”等。毋庸置疑,這些新的課改理念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教學前進中的路。
語文課堂上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在奏響,課堂上熱熱鬧鬧,又是說來又是跳,課堂活躍了,但語文味少了——學生讀得少,練得也少。人文性增強了,語文的工具性淡化了;課堂上表揚的聲音多了,否定的話語沒有了。我們常常在語文課上聽到學生回答問題,有時教師不作評價,也不說對與錯?;卮饐栴}的學生一臉茫然地看著教師,不知所措。還有的學生回答后,教師說他欣賞哪一種說法,課堂上教師居然不敢說“不對”,害怕被扣上不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帽子。那我們傳統(tǒng)的“解惑”的職責何在?這不僅讓我想起“邯鄲學步”的故事來。在這里,我必須重申說:“課改不是邯鄲學步?!?/p>
課改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走,前進的每一步也許并不順暢,但我們不能盲從。我們應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正如魏書生所說?!拔覀円^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比缪驖u進、溫故知新、教學相長等。我們也要繼承建國幾十年來積累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我們還要不斷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獲得的經驗??墒墙陙恚n改實驗推陳出新。只要有某校實驗成功,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也不看地域差異或文化差異,回來之后就照樣開展“課改”,如“杜郎口教育模式”“洋思中學教育模式”……沒有考慮學生之前的學習習慣怎么樣,也不問學生水平如何,隨著時間流逝,課改一次又一次宣告失敗。我們的課改為何不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新的教學之路呢?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總結經驗。我今年也參與了本校課改實踐活動——在班上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教學法,即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不分課教學,而是根據內容分版塊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從北京引進的。如“學習字詞”“了解內容”“領悟表達”等。我嘗試一個單元后,學生很不適應。由于我校百分之六十的學生來自農村,學生的閱讀量不大,理解、分析能力也不強,更為棘手的是,課文練習是按課設計的,而不是分版塊設計,讀與練脫節(jié)。這條路是否走得通,還是個未知數(shù)。
總之,課改應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行,而不是照搬別人的現(xiàn)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