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元勛
馬可的價值觀在于,學會區(qū)分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以及“想要”。
農(nóng)歷八月十六,月光如水。
北京東城區(qū)美術館后街老廠房四樓天臺之上,一場秀正在上演。
音樂響起,依然是棉麻布衣,垂順褶皺的長裙,灰藍,米白,土褐色。
演員由現(xiàn)代舞舞者、民族舞舞者、瑜伽、太極多年修習者以及戲劇表演藝術工作者組成,長者是—對逾70歲的練瑜伽老人,幼者是6歲頑童。
主創(chuàng)人員之一是臺灣云門舞集二團藝術總監(jiān)、編舞家鄭宗龍,另一位正是享譽國際的知名設計師馬可。
這恰恰是馬可“無用·回家”作品發(fā)布會。
所有的服裝,沒有炫技式的剪裁、沒有刻意放大的量體、沒有不對稱或解構的雜音,布料以手工一絲一縷織成,所有縫接亦是一針一線慢慢拾綴。
這讓人想起馬可在巴黎時裝周上的《奢侈的清貧》,她在那里向世界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地球資源已過度耗費,我們要做的是通過主動選擇,拒絕無意義的華麗,以“自求簡樸”的生活態(tài)度,追尋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此刻,馬可帶領無用回家。
這的確是無用品牌在國內的首次發(fā)布。
顯然,此刻的無用,要比《奢侈的清貧》更樸素,亦濾除掉一些苦情的深抑與宏大意象。
這一夜,無用找到了自己的家。
這也是無用在北京的第一個家一一無用生活體驗空間,面積超過1000平米。
這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展廳、家園和茶寮。
古色古香的設計,還原了最需要的生活。
這里擺放著馬可收藏的諸多能代表無用精神的藏品,而服裝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家居用品、家飾品、家具,甚至是家的裝飾和布置等,“服裝是生活的一部分。”
尋家的歷程,也充滿著執(zhí)著。
自2012年起,馬可就開始在北京為無用找家。
但歷時兩年未果,“無用不在商業(yè)區(qū)、不進商場,也不想在消費區(qū),包括不進時尚的地域,”馬可說,因為無用是一個需要人們慢慢去體會的地方,它并不是那種在商業(yè)區(qū)里大采購的場所。
它必須鬧中取靜。直到2013年,她終于發(fā)現(xiàn)了位于美術館后街的這棟老廠房,它的旁邊依著一條槐樹成蔭的安靜胡同。
“踏入現(xiàn)在的無用展廳大門的一刻,我立刻明白了,之前所有經(jīng)歷波折只是為了把你送到正確的地方?!彼龑γ襟w說。
隨后,她花了9個月的時間,用心建起了“無用生活體驗空間”。
這不是一個店,而是一個家,她如此定位。
其實,馬可也有一個完整的家,女兒6歲。馬可發(fā)現(xiàn),除了大人生活之外,孩子要有孩子的衣服。
但是,她給女兒買衣服很難,不是卡通圖片,就是有大logo,找不到一件看起來干干凈凈、天然材質的衣服。
“這也逼得我要設計童裝。”馬可說。
而女兒則愿意為無用童裝代言,和身邊小朋友們表達無用的態(tài)度。
實際上,馬可說,她是自然的女兒。
這與她小時候,在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有關。
當時外婆在鄉(xiāng)下,每到寒暑假,她會回去看外婆,后來童年記憶都定格在農(nóng)村。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只有回歸自然,身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悅,”現(xiàn)在的馬可只要回歸山林、回歸自然,就可以找到內心的輕松。
這塑造了她的價值觀。
要回歸自然,要學會區(qū)分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以及“想要”,“少一些欲望和物質上的占有,多親近自然和直面本心,不需擁有太多的物質,人會活得更輕松些?!?/p>
于是,她也給無用帶來一個精神的家?!盁o用并不是真正的無用,而是代表著經(jīng)久耐用的品質,是生活里的必需品。”馬可說。
因此,無用不提倡購買很多的東西,提倡的是買夠用的東西,而真正無用的是人造的東西,無用是生活里的必需品。
當然,無用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無所不用。
就如無用生活體驗空間,木材家具都是使用的回收木料,不會為了生產(chǎn)產(chǎn)品而砍伐新的樹木。
而真正無用的東西,“我覺得都是人造的、化學的東西,它們在自然里不能降解,不能回歸到自然中?!?/p>
也是正是懷抱著這樣的初心,2006年她開啟了“無用”歷程,“做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精神、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品牌。”
她的工作狀態(tài)也是自然的狀態(tài)。
是的,她一直沉浸其中,并不急于表達什么。
從2006年到珠海建立無用,到2007年第一次在巴黎做發(fā)布,再到今天國內的第一場發(fā)布,時間間隔如此漫長,這是因為一個更大的課題等著她去全心投入: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精神價值觀在設計與生活形態(tài)上得以呈現(xiàn)?她需要長時間去探索、思考、沉淀。
她的堅持來的徹底,雖然她在法國進行兩次秀,但她一開就沒有打算做下去,因為她不想進入時尚的體系。
“我渴望服裝之于我如同油彩之于畫家,石頭之于雕塑家一樣,擁有作為一種單純的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的獨特表達,讓人們不停留于對其表面形態(tài)的觀賞,而走向內心世界最深處的交流與思考。”
對商業(yè)化,她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想開發(fā)很多產(chǎn)品,“我提倡的是一種特別簡單的、有品質、精神內涵的家庭狀態(tài)?!?/p>
由此,她在設計的時候,從來不想客戶,“我不會去想我要把衣服賣給誰,或者是什么樣的人,”馬可說,她覺得最重要的是做一件自己都喜歡的東西、她需要的東西。
于是,很多原料都是自己制作,大概一個月織一匹布,即使布料是機織的,也依然是純手工制作和植物的染色。
而從裁剪、縫制到后處理,也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
由此,所制作的服裝,都是根據(jù)訂單按需制作。
無用每件衣服都有“出生證”,把它交給客人的時候,就像把一個孩子送到客人的手上,“讓它有了個家,去陪伴客人?!?/p>
此刻,“無用·家居古物展”也靜靜地在舉辦。
這些瓷器,碗,茶具,湯勺置于清水的裝置里,歲月磨損的斑駁邊緣,在水的浸灌里,有錦簇的細密水珠,竟生出晶瑩的意象來。
這樣的展覽,每月?lián)Q一個主題。
月光下來,皎潔依如水。
這一夜,無用帶世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