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上市公司對股票簡稱更名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準確,不僅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個別公司為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市場違法行為留下太多空間。
上市公司更名看起來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然而,卻凸顯了“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大道理。
不是嗎?一年多前的湘鄂情更名“中科云網”時,細心的人們并不是沒有注意到,其中文注冊名稱雖然更改了,而其新公司章程中的公司英文名稱卻未變,也就是說,變更公司名稱和業(yè)務范疇,表面上是湘鄂情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全面深度合作,實質上,深陷債務危機的湘鄂情自顧不暇,把握所布局的這些板塊業(yè)務前景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事態(tài)后來的發(fā)展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4月2日,今年共有64家A股上市公司變更了股票簡稱,前3個月更名數(shù)量已達去年全年的近40%。而其中非因ST更名的有38家之多。而在公司更名后,持股30天的平均漲幅可達10.07%,持股20天的上漲概率達68.57%。
上市公司更名只是表象,其背后無論是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重組,還是為了追逐與互聯(lián)網、手游等時下熱點沾邊的相關概念,股票簡稱變更所帶來的投資效應均不可小視。上市公司對股票簡稱更名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準確,不僅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個別公司出于炒作題材的動機,刻意炮制相關的題材信息,忽視了對相關風險和事實依據(jù)的如實披露,故意給市場炒作留下空間,為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操縱股價的市場違法行為留下太多的空間。這樣的事例,以往并非少見。
最近頻繁發(fā)生的上市公司任性更名,與注冊制改革的臨近不無關系。注冊制不僅是相關操作機制的順勢變遷,更是我國資本市場基本制度、文化和游戲規(guī)則的主動糾偏。令人遺憾的是,隨著IPO審核逐漸由實質性審核更多向形式審核的轉變,人們對信息披露要求的理解不僅沒有與時俱進,反而還有太多本不應有的誤解。在注冊制改革前夕的任性更名,正是如此。由于監(jiān)管層此前并無對公司更名的明確限制,無論是否正在實施資產重組,還是上市公司未來是否有可能面臨著主營轉型,只要經上市公司董事會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手續(xù)非常簡單。更名的無節(jié)制和監(jiān)管的馬后炮,不僅反映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機制方面的某些制度性缺陷,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很有可能正是近期某些上市公司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操縱股價行為借機大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等到發(fā)現(xiàn)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更名可能涉及重大重組,或更有可能利用更名迎合市場熱點題材炒作時,再來監(jiān)管問詢,豈不為時晚矣?
因此,交易所采取問詢函等強化信息披露的手段介入監(jiān)管,要求更名的上市公司充分披露說明更名原因的有效信息,如更名依據(jù)、簡稱與公司經營的相關性和合理性、未來規(guī)劃等,顯然非常必要。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現(xiàn)狀,不妨先從整頓上市公司更名現(xiàn)象開始。為了不讓上市公司的任性更名影響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透明性、及時性,甚至掩飾和掩蓋躲在其背后的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股價操縱等違法違規(guī)現(xiàn)象,對更名過程中疑點太多的問題有必要順藤摸瓜、一查到底。
在注冊制條件下,IPO審核的重點,是信息披露形式上的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監(jiān)管的轉型,決不意味著可借市場化名義對那些并沒有真正達到完整、準確、及時要求的信息披露放任自流,更不意味著在注冊制改革前夕,可對上市公司任性更名背后那些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股價操縱等違法行為不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