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周美珍, 楊彩云
(南昌市第一醫(yī)院,江西 南昌330008)
?
消風散加減配合中藥外洗治療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臨床療效觀察
李小鳳,周美珍, 楊彩云
(南昌市第一醫(yī)院,江西 南昌330008)
目的:探討消風散加減配合中藥外洗治療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患者80例,使用消風散加減配合中藥外洗方治療1~4周,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經過治療,痊愈56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5.0%。結論:消風散加減配合中藥外洗治療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風熱型瘙癢性皮膚??;消風散加減;中藥外洗
筆者近幾年使用消風散加減配合中藥外洗治療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患者80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15~80歲,平均年齡44歲。其中老年性瘙癢性皮膚病30例,蕁麻疹30例,接觸性皮炎8例,風疹5例,不明原因引起的瘙癢性皮膚病7例。
1.2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
風熱型:皮疹色鮮紅,灼熱劇癢,或伴咽喉腫痛,小便色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1.3 治療方法
口服中藥消風散加減:當歸15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10g、胡麻仁10g、苦參20g、蒼術10g、知母15g、石膏15g、牛蒡子10g、木通10g、生地20g、白鮮皮15g、白芍15g、甘草6g 。每劑日煎2次,每次煎湯200mL,混合后分2次服用。
中藥止癢外洗方:艾葉100g、金銀花50g、苦參50g、白鮮皮50g、蒼耳子25g、四季青30g、蛇床子50g、冰片15g、地膚子50g、黃柏50g。煎湯1 000mL外洗,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最長治療4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標準與方劑選用》[1],治愈:風團消失、皮疹消失、不再瘙癢,臨床癥狀消失、不再復發(fā);好轉:風團或皮疹消退30%、瘙癢癥狀減輕,結合舌質由紅轉淡,舌苔由黃膩變薄白;無效:風團或皮疹消退不足30%,風團及瘙癢無明顯改善。結合舌質、舌苔無明顯改變??傆行?治愈+好轉。
經過治療,所有患者痊愈56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5.0%。各種原因引起的瘙癢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瘙癢類別患者治療效果 (n)
祖國醫(yī)學古文獻中將瘙癢性皮膚病歸屬“癮疹”范疇,又有風疹塊、鬼飯疙瘩、風矢、赤疹、白疹、時疫疙瘩、逸風等諸多名稱。《素問·四時逆刺從論》有“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的記載,這是古代醫(yī)家對蕁麻疹最早的論述。古人形象地將其描述為“形如豆瓣,堆積成片,來時無影,去時無蹤”。對病機的認識,漢醫(y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認為:“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彼宄苍皆凇吨T病源候論·風瘙身體癮疹候》指出:“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闭J為風為百病之長,風善行數變,瘙癢與風、燥、濕熱、血熱有關。消風散來源于《外科正宗》,具有疏風、祛濕、清熱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風、濕、熱、毒之邪郁于肌膚所致的皮膚疾病[2],主治風疹、濕疹,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祛風止癢,為君藥,所謂癢自風來,止癢必疏風;蒼術、苦參、木通清熱祛濕,知母、石膏清風熱、血熱,均為臣藥;當歸、生地、胡麻仁養(yǎng)血活血、通便,取血行風自滅之意,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疏風清熱、涼血消疹之效,因此該方歷代被中醫(yī)學家推崇為皮膚病的代表方。外洗方中,黃柏、苦參、四季青清熱燥濕止癢,金銀花、蒼耳子疏風止癢,艾葉、地膚子、蛇床子、冰片均可止癢,外洗止癢方起外用局部治療作用,止癢效果顯著。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荊芥、防風具有抗過敏止癢的效果[3];白鮮皮具有抗炎、抗真菌功效,對過敏反應皆有抑制[4];消風散具有抗炎[5]、抗變態(tài)反應[6]、抗過敏[7]、止癢[8]、免疫調節(jié)[9]作用。消風散能夠全面調節(jié)身體氣血,從根本上對癥消除蕁麻疹的病灶,復發(fā)率低[10]。因此采用消風散加減聯(lián)合中藥湯劑止癢方外洗法治療風熱型瘙癢性皮膚病療效顯著,治愈率高,且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國病證療效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57-859.
[2] 周萌,高寧,陳棽.消風散治療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的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11,34(4):21-22.
[3] 王曉華.現(xiàn)代簡明中醫(yī)中藥[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30-135.
[4] 高學敏.實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73-177.
[5] 鄭詠秋,陳光亮,戴敏,等.消風散顆粒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5):6-8.
[6] 粱秀宇,關洪全.消風散對IV型變態(tài)反應中白細胞介素10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2):70-71.
[7] 林中方,溫炬,陳寶田,等,芪母消風散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08,27(19):87-88.
[8] 鄭詠秋,陳光亮,戴敏,等.消風散顆粒抗過敏作用及其機制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8(6):26-28.
[9] 李國中,鄧詠秋.消風散顆粒免疫調節(jié)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4,10(4):39-42.
[10] 林烈坤,彭福秀,李瑞霞.消風散加減配合曲池穴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116例臨床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5):27-29.
(責任編輯:魏 曉)
2015-06-26
李小鳳(1981-),女,江西省南昌市第一醫(yī)院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臨床。
R275.9
A
1673-2197(2015)21-0135-01
10.11954/ytctyy.2015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