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
偃仰俯首,匍匐盤跪,揮灑著筆墨輕彩,筆底樹影依稀——在這十幾平米的斗室,一張桌,一堵畫墻,畫墻上殘留著第一幅畫的痕跡——由《清平樂》至《新晴》,就仿佛一首還未唱完的信天游,意未盡,曲未完。從獨幅擴至三聯(lián)屏,畫中火雞由兩只增至七只,各種昆蟲騰挪跳躍其中,三兩桿棕竹靜默挺立畫中,亦實亦虛,高明度的灰綠背景猶如水洗般的清輝……
南寧,這座以綠著稱的南方城市,滿目的姹紫嫣紅,有花期長達六個月之久的紫荊、三角梅、黃槐,有縱橫交錯形狀各異的常綠植物。那些或高闊雄壯的喬木或婀娜纖巧的寄生藤蔓,每每將炫目的陽光切割得細碎如金,顯得斑駁詭異。眼波流轉之中,開花的和不開花的常綠植物帶著樸素的風采,張揚地蔓延進了我的眼底。關注棕竹并將這南方極為普通的植物作為《新晴》的主題,緣自多年前在廣西博物館的一次活動,當時館內新栽了些植物,出于職業(yè)敏感,我被樓下那矮矮的、一團團一簇簇葉展如掌的植物所吸引,之后數(shù)年,每次前往博物館,必定去看看并拍幾張照片??粗刹患坝叩綌?shù)米有余,抽枝長葉、吐蕊結子,有風婆娑、晴日靜佇、大雨不畏,微雨婉約,它雖沒有文人筆下竹子的高挺脫塵,卻頗具“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的卓越風姿。也許因其生命的頑強,不論土地干濕、貧瘠、肥沃,皆長得繁茂蔥翠,它與我腦海中固有的文人墨竹在概念上有一種疊合,隨著城市環(huán)境的建設,棕竹遍布滿街滿巷,觸目皆是。想著,觀察者,比較著,畫著些大大小小的草稿。其中畫了兩張近200cmX150cm篇幅的畫,從兔子跳躍到飛鳥,背景不停地換,不換的是棕竹。環(huán)繞著棕竹這一主題,那種若即若離的悸動卻始終忽遠忽近難以明晰|悵然中,轉向另一組題材……
起初是一個偶然,是沮喪之后的不甘心所為。因為一幅工筆畫從起稿到完成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這過程中只能層層渲染,容不得修改,更無法改變意圖。我從事工筆創(chuàng)作幾十年,沒經(jīng)歷過學院的系統(tǒng)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少了些法則的拘泥,任性的攝取那些有名的、無名的雜花野卉進行隨意地實踐。我可以在確定形狀后隨意潑彩潑墨,也可以確定色彩后填入題材內容,更多時候是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半成品起些非分之想,這就導致了許多牽強,這一現(xiàn)象持續(xù)了許久,撕掉了花費大量時間辛辛苦苦畫出來的半成品面對半壁小稿,一邊再讀經(jīng)典,一邊修禪般畫小稿、寫生。終有一日在翻閱寫生稿時被一局部寫生稿觸動,那是單支棕竹斜倚整個畫面的細節(jié)記錄,因為棕竹是叢生植物,密密匝匝地簇擁著,在進行第一、第二稿時就單純的再現(xiàn)了自然狀態(tài)。我好像有那么一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般的喜悅。刪繁就簡,順手在一張巴掌大的紙片上草草斜勾出一根斜線,線的頂端撐開掌狀葉片,宛若亭亭玉女鬢絲搖逸,配上一只中型禽鳥,簡約典雅,與我心性中的某種情愫吻合起來這種尋找中的渴望慢慢萌發(fā)——從“師造化”揚地域自然資源豐富之優(yōu),到“師古人”以達到我?guī)熚倚牡木辰纭.嬕獬醵?,我終于重新開始用筆墨嘗試著去表現(xiàn)內心的那份情愫。因為是工筆,對細節(jié)的描繪很自然地進入玩味中——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繁茂到“賞心悅目三兩枝”,擇取棕竹最具美感的姿態(tài),采用極簡的形式彰顯棕竹的挺秀風骨,背景的禽雞也曾經(jīng)考慮過錦雞和孔雀,皆因錦雞過于花俏及孔雀的華麗而放棄,最終選取這其貌不揚、可在開屏時體型渾圓、羽毛色彩多變的火雞,其特別適合隨著畫面的色調變化而變換,與棕竹的靜相生相輔,極具南方地域性元素。我悉心地展開渲染,以春蠶吐絲般的線條幻化出團團葉片,莖桿借鑒篆書筆意,中鋒用筆自下而上盤寫出棕竹層疊環(huán)繞的葉鞘,細長而堅挺的葉柄被處理成暖暖的白色,而后又用橡皮擦了擦,用以增加植物的厚重及蒼勁感。一邊惦記著自然物體,一邊沉入遐想的渲染——
2013年夏季,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攜帶著這幅尚未成熟的線描畫稿前往北京,在北京現(xiàn)代工筆畫院里圓著專業(yè)學習的夢,在這里看到了許多幅面巨大,冗密繁復的作品。我的畫稿在這些畫面前顯得那么單薄落寞。聽著老師們對我這幅棕竹畫稿褒貶不一的點評,心情如潮,起起落落,畫稿畫了擦,擦了畫,內容增增減減。癡迷了兩個月,解決了棕竹網(wǎng)狀葉鞘的表現(xiàn)形式,帶著《清平樂》返回故里。
惲南田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弊鳛橐粋€畫家具有準確、生動的把握自然及表現(xiàn)自然的能力是不夠的,同時還需要自然和內心的溝通,以一顆沉靜敏感的心來體悟自然,取得一種交融,將畫家心境與自然的美感相互融化,凝聚成心靈的畫面。傾注了真情,方能打動別人。生我養(yǎng)我的這塊土地四季蔥榮,有著漫長熾烈的暑熱,也有玉露氤氳的低吟小唱。因此對漫漫綠蔭的大自然總是心生更多的敬仰。顯然,單幅的畫面已無法完整地敘述內心滿滿的情懷,于是將畫幅在原來的基礎上采取局部延展,分中有聯(lián),聯(lián)中有分,感受時空的距離和交替。
悠然曠遠的意境,細畫慢染,層層暈染。自然的大美和感動,隨著色與墨的交融,慢慢地浸入,漸漸地顯現(xiàn),忘了時間,舍了一日三餐的勞作,白開水就著麥片,升騰起的水霧彌漫上升集聚出了輕輕的白云,飄浮在畫面的左上方,與下方的白火雞遙相呼應,隨著畫面竹影婆娑,禽雞相嗚,滿屋子只剩下兩管毛筆交替碰撞發(fā)出的聲響?!巴奎S抹綠再三看,歲歲尋常汗?jié)M顏,幾欲變更終縮手,舍真作怪此身難”也許受了才智所限,我一直缺乏杜撰的勇氣和本事,我無法撇開自然的造化,每幅畫的所思所想均直接來源于自然的撥動,我必須將花葉放在一個明確的空間結構與背景中找到描繪的根據(jù)和次序,枝葉交錯,形成了一個靜態(tài)的框架,禽雞與棕竹在這個框架之間穿行,那是形態(tài)與空氣的對流、交匯。我沉醉于捕捉和玩味中,盡力體會那如觸摸空氣般的敏感。棕竹葉聚生于頂,葉尖具有微齒,葉面如附蠟般碧綠。緩緩地調好淡墨,筆尖蘸滿胭脂、花青,讓這三者在不同的葉片上沖撞交融,隱隱的斑駁潛藏在一遍又一遍的暈染中,然后在此基礎上或厚或薄施以色彩飽和度很高的石青,大面積的灰綠背景頓時添加了醒目的成分。纖細的葉柄用橡皮擦出荼白色,莖桿上依附的網(wǎng)狀葉鞘參照現(xiàn)代人物畫發(fā)絲手法,曲曲繞繞,是一種另類的柔韌!
歷時四十一天的又一日,夜,深了,屋外人聲早已湮滅,窗下有蟲嗚聲細細,真是“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就這樣,小蜥蜴、蟋蟀、白蝶、斯竦、蝸牛依次進入畫面與禽雞相嗚成曲,一派融合、寧靜。當今的社會也是一片《新晴》的天空,在這花開之地,綠葉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