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才
摘 要:物理教學和其他科目教學一樣,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這是聽課前的準備。其次,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課,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積極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交流。最后要求學生課后進行“消化”,對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進行復習,弄清疑問點,及時加深理解。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9-0097-01
近幾年的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面,從課堂教學方式、習題精選、知識的聯(lián)系貫通與物理問題的思考等方面,進行相關探討。
物理教學和其他科目教學一樣,首先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如何能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高效率地傳授知識,使所有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提高物理水平呢?筆者采用的方法是這樣一個“三步曲”。(1)首先讓學生認真預習所要學的內(nèi)容,做好課前準備。學生在上課前預習一下新知識,對教師所要講解的內(nèi)容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將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記下。這樣,有助于提高聽課效率。(2)第二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特別是針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要多方面思考,同時要積極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化解疑惑。學生經(jīng)過預習,上課時思路就容易跟上老師,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老師說明的是什么問題,現(xiàn)在講的起到怎樣的鋪墊作用。這正如別人還在迷宮里轉(zhuǎn)的時候,而你已經(jīng)來到了“迷宮”的出口一樣。這樣,學生就由以往被動地接受轉(zhuǎn)變成主動地學,不僅能與老師的講解“同步”,而且能超過老師的講解。聽課時,學生只注重于當堂理解,不斷地對老師講解的公式、例題進行推導計算,不必要做太多的“照抄板書”式的筆記,只是在一些難點、疑問的地方做高明的記錄。(3)第三步就是要求學生注重聽課后的“消化”。學生課后,要及時對課堂上講授的內(nèi)容進行復習,弄清疑問點,及時加深理解。若有不理解的內(nèi)容,及時請教老師、同學,做到當天所學,當天消化,不要積壓問題。
經(jīng)過預習、聽課、復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做一定數(shù)量的習題來加深對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的理解,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做題當然沒有壞處,但要論收獲的大小,就要看學生做什么樣的題和怎么做題了。筆者的要求是:相同類型的題多做收獲不大,做的習題涉及面要廣,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多角度地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還要考慮題目難度的層次,筆者選的題可分成低、中、高三檔。低檔題是一些基本題,主要考查基本概念、物理定律、公式的簡單應用這類題,一般通過預習就能完成。中檔題有一定的思考空間,需要學生經(jīng)過推敲才能做出,這類題做的數(shù)量比較多。高檔題是一些難度較大的綜合題,它可以使學生暴露出許多不足,適量地做一些,對提高分析能力很有裨益。同時做題還要著重于理解,切忌生搬硬套公式。這一點很重要。同樣做一道題,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清晰的物理圖像,然后得出結(jié)論,再假設條件變化后繼續(xù)分析,這樣顯然要比只套公式得出結(jié)論的收獲大,“開掘”出來的東西多。
每教學完一章或一個部分的內(nèi)容后,筆者常常要求學生把整章的內(nèi)容串起來看,進行小結(jié),歸結(jié)出難點。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注意章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如力學與電磁學的聯(lián)系、力學與熱學之間的聯(lián)系等。通過這種聯(lián)系,知識就能融會貫通,知識不致被章節(jié)所割裂,而是成為一個整體。這樣一方面“溫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會使學生考慮的問題更加全面、周到。
學習物理最重要的一條,在于不斷思考,不斷提出問題。筆者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濃厚興趣,中學三年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經(jīng)常自己給自己提問題,對一個物理問題,不是憑空下結(jié)論,或是靠自己的直觀感覺來解決,而是用物理規(guī)律和數(shù)學工具去判別它、解決它。例如,筆者曾提出這樣的問題:金屬桿在光滑的支架上滑動,周圍存在著磁場(篇幅所限,圖略),那么很顯然安培力對桿A、 B做負功。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xiàn),洛倫茲力對運動電荷不做功,這之間似乎有了“矛盾”。洛倫茲力究竟做不做功呢?通過分析可知:洛倫茲力的合力F垂直電子的合速度V,所以不做功,但F的兩個分力f1、f2卻分別做等量異號的功,而且f1對桿做的負功,正是機械能轉(zhuǎn)換成電能的“橋梁”。另外有些問題,像為什么不同長度的通電導線,利用公式B=K·I/r得出相互作用力不同?磁場是由電荷的運動所引起,而運動與參照系的選擇有關,那么磁場是否與參照系的選擇有關呢?這類問題雖然有的已經(jīng)超出了中學物理范圍,但能夠活躍思路,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每解決一個問題,筆者還常常要求學生把它整理好,作為課外筆記。
在課后,筆者還常常要求學生看一些與中學課程有關的物理報刊,運用微積分來解物理題。例如,用積分法求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用極限知識證明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等等。所以,站在更高的坐標上,運用新的數(shù)學方法居高臨下,就能更深地理解中學物理,在頭腦中建立更清晰的物理圖像。
通過中學幾年物理的教學,筆者得出了這樣的經(jīng)驗,就是要讓學生多思、多問、多練。物理教學和其他科目教學一樣,也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要重視預習、聽課、復習,弄清疑問點,及時加深理解。
以上所談,主觀性的東西比較多,有的方法也不一定恰當,實際上每個同學都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平時學法得當,考場上“臨危不懼”,同學們在物理學科上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許宏起.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藝術[J].數(shù)理化學習,2010(11).
[2]戴軍.強化主體參與 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技術物理教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