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陶瓷茶具之流變

2015-04-29 00:44:03呂偉濤
藝術(shù)品鑒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茶法茶盞茶具

呂偉濤

中國古代飲茶方式的演變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階段是唐至宋的末茶法;第三階段是元明清的散茶法。

相應(yīng)的,中國古代陶瓷茶具的流變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粥茶法茶具

——西漢至六朝

由西漢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文字佐證,中國飲茶的興起始于兩千年前,當時的巴蜀就以產(chǎn)茶著稱。但茶的見于記載和飲茶風習的形成不是一回事。原先的飲茶方式很不講究,煮茶與煮菜湯相近,有時還把茶和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物煮在一起。

因此在粥茶初期,煮茶、飲茶還沒有專用的器具,炊器、飲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見有明顯的差異。

直到晉代,一種較精細的飲法開始出現(xiàn)。杜育的《荈賦》中有“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等語,表明當時不僅將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華”。這種飲茶法頗得上層社會的喜愛,許多名人如孫皓、韋曜、桓溫、劉琨、左思等,都有若干與茶相關(guān)的逸事。和這種風尚相適應(yīng),飲食器中便逐漸分化出專用的茶具。

總的來說,中國茶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而中國最早的陶瓷茶具,約出現(xiàn)于東晉、南朝。

這時,最為代表的是帶盞托的青釉茶盞。盞托又稱茶船,其內(nèi)底心下凹,周圍有凸起的托圈,為承托茶盞,以防燙指之用具。南朝時,此類茶盞已普遍生產(chǎn),成為風行的茶具。甚至有的盞與托以釉相粘連,渾然一體,構(gòu)思巧妙。

浙江溫州甌窯遺址出土物中,就有不少上述青釉茶盞的殘片?!肚F賦》說“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正與這一情況相合。甌窯是中國最早燒造茶具的窯口之一,其產(chǎn)品大多為餅足,底部露胎,釉色青綠泛黃,玻化程度較高,但胎、釉的結(jié)合卻不夠理想,常開冰裂紋,且出現(xiàn)剝釉現(xiàn)象??v然如是,中國茶具的發(fā)展正是濫觴于此。

除上述青釉茶盞,還有另一種我們常說的“茶壺”。但過去不叫壺,而稱為“湯瓶”,也叫“執(zhí)壺”、“注子”,是注水的容器。常見的雞首湯瓶以越窯為多見,德清窯等瓷窯亦有燒制,它的出現(xiàn)對后世壺的形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雞首湯瓶因瓶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早期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瓶肩部有系,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仍為圓腹盤口瓶,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雞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帶橋形方系。至南朝時,瓶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為雙系。

末茶法茶具

——唐至宋

唐以后,先前較原始的飲法漸為世所不取,飲茶法進而變得十分講究。這時慣用茶筍、茶芽,春間采下,蒸炙搗揉,和以香料,壓成茶餅。飲時,則須將茶餅?zāi)肽?。唐代茶具在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其飲茶方式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

當時飲茶風氣極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具的生產(chǎn)。尤其是產(chǎn)茶之地的瓷窯發(fā)展更加迅速,越州、壽州、婺州、邛州等地既盛產(chǎn)茶,亦是盛產(chǎn)瓷器的地方。這時直接用以飲用的茶具為盞,陸羽在《茶經(jīng)》中稱為碗,但其器型較碗小,敞口淺腹,斜直壁,玉璧形足。由于盞制作精細,釉色瑩潤,因而廣受歡迎。越窯盞和邢窯盞可代表“南青北白”兩大瓷系,均為當時的貢品。

代表南方青瓷的越窯,主要窯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紹興一帶。越窯盞是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推崇的茶具,并用“類玉”、“類冰”來形容越窯盞的胎釉之美,在唐代影響甚大,倡和者頗多。

代表北方白瓷的邢窯,主要窯址在今河北省臨城、內(nèi)邱兩縣境內(nèi)。陸羽《茶經(jīng)》也認為,邢窯盞“類銀”、“類雪”。邢窯盞在陜西、河南、河北、湖南以至廣東等地唐墓葬中常有出土,正說明了當時邢窯盞“天下通用之”的情況。

至晚唐時,茶盞的式樣越來越多,有荷葉形、海棠式和葵瓣口形等,其足部已由玉璧形足改為圈足。

另外,晚唐又興起了一種在湯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盞,再持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的“點茶法”。此法特別重視點湯的技巧,強調(diào)水流要順通,水量要適度,落水點要準確,故而湯瓶制作精良。此時湯瓶瓶口已由晉時的盤式口變成了撇口式,有帶系的,也有無系的,底部還是保持過去的平底,瓶的形體顯得更加穩(wěn)重端莊。

到了五代,湯瓶則以橢圓形為多,流稍長,底部一改唐代的平底而為圈足。

宋代的湯瓶,南北方瓷窯都有普遍燒造,以景德鎮(zhèn)制品最精。其頸、流、把都改為修長形,式樣較前代增多,有瓜棱形湯瓶、獸流湯瓶、提梁湯瓶、葫蘆式湯瓶等。

宋人飲茶多用一種小巧精致的茶盞。釉色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盞最受偏愛,這與當時“斗茶”風尚有關(guān)。其中尤以福建建陽窯和江西吉州窯所產(chǎn)之黑釉盞最為著名。

建陽窯盞,多斂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質(zhì)含鐵成分較高,故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器內(nèi)外均施黑或醬黃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盞內(nèi)外還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俗稱“兔毫”,是當時人們最喜愛的產(chǎn)品。除兔毫盞外,建窯的油滴盞俗稱“一碗珠”;油滴在黑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者,稱“金油滴”;在晶斑周圍環(huán)繞著藍綠色光暈者,稱為“曜變”,更極珍貴。北宋后期,建陽窯還專為宮廷燒制斗茶用的黑盞,足底常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官家款。

吉州窯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鎮(zhèn),所產(chǎn)黑釉盞頗具盛名。這里燒制的黑釉盞上以鷓鴣斑、玳瑁斑、木葉紋及剪紙漏花著稱。鷓鴣斑黑釉盞是在黑色的底釉上又施一道含鈦的淺色釉,燒結(jié)后釉面形成羽狀斑條,如同鷓鴣鳥頸部的毛色。吉州窯的鷓鴣斑紋盞和建窯的兔毫盞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詩人筆下常相提并論。吉州窯的剪紙紋盞也很別致,是在斑駁的赭黃色乳濁地子上,以漏印的技法,表現(xiàn)出醬黑色的剪紙紋樣。之所以在茶碗上施以剪紙紋樣,應(yīng)是受到龍團、鳳團等茶餅上貼飾以用金箔剪出的花樣的影響。

為斗茶所需,黑釉盞不脛而走,不僅南方地區(qū)的許多瓷窯生產(chǎn)黑盞,有些北方燒白瓷的窯口也兼燒黑盞。如此精美的茶盞,盡管盞心這一面作得很考究,但其外壁于腹部以下卻往往作得不甚經(jīng)意,比如釉不到底、圈足露胎,或者盞底之釉堆疊流淌等。至于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當時的茶盞都要和托子配套之故,盞腹嵌入托子的托圈之內(nèi),則上述缺點均隱沒不見。不過托子以漆制者為主,不易保存至今,所以現(xiàn)在看到的許多宋代瓷盞,已與其原相配套的托子分離了。

散茶法茶具

——元明清

不制餅的葉茶,即所謂散茶,從茶史上說,是始終存在著的。到了元代,散茶轉(zhuǎn)盛。不過元人喝散茶即葉茶時,尚予以煎煮。

元代茶文化和茶具的發(fā)展與其歷史發(fā)展相適,擔當了承上啟下的功能。元代湯瓶的樣式,其腹部仍保持修長形狀,但重心下移,流較宋代的長,高度一般與瓶口平齊。此種湯瓶主要以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為多,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其他北方瓷窯未見有這類產(chǎn)品。

高足杯是元代茶具中最流行的器型,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與山西霍縣窯等都有生產(chǎn)。其款式差別不大,典型式樣為口微侈,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jié)式高足。

明代完全拋棄了末茶法,使茶具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碾、磨、羅、筅等茶具廢而不用,而盛開水的湯瓶遂一變而為沏茶的茶壺。

近代茶壺之名稱,也是到這時才定下來的。茶壺雖是自湯瓶演化而來,但不僅用法不同,而且所加的開水也有別。點茶因為要求“沫餑均勻,云腳不散,以便斗試”,故“三沸”以上,便認為“水老不可食”。而在茶壺中徹茶,“湯不足則茶神不透,茶色不明”,所以要用“五沸”之水,才能使“旗(初展之嫩葉)槍(針狀之嫩芽)舒暢,清翠鮮明”。

此時黑盞亦逐漸失勢,相反“瑩白如玉”的茶具被認為“可試茶色,最為要用”,其中“甜白釉”茶具頗有盛名。

杯的式樣,亦與前代不同。明代高足杯將元代接近垂直的足部改作外撇足,增加了穩(wěn)定感。在制作工藝上,足與杯身用釉粘結(jié),交結(jié)處有一釉的中間層,所以空心足內(nèi)底常有一個帶釉的乳突。高足杯發(fā)展到此時,種類漸多,有竹節(jié)高足杯、無節(jié)高足杯、八方高足杯等。

除高足杯外,小巧玲瓏的日用茶具,也有很多新的創(chuàng)燒。如永樂青花瓷器中的名器壓手杯,坦口,折腰,圈足,杯體由口沿而下漸厚,執(zhí)于手中正好將拇指和食指穩(wěn)穩(wěn)壓住,故有“壓手”之稱;外壁所繪青花纏枝蓮,紋飾纖細;內(nèi)壁為青白釉面,光澤瑩潤;杯內(nèi)心常見有小篆“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以圖案環(huán)繞。此外,成化官窯制品中的斗彩瓷也極精美,最負盛名的便是雞缸杯。

清代飲茶之習與明代相同,茶具無顯著變化,仍以景德鎮(zhèn)瓷器為代表。茶壺口加大,腹豐或圓,短頸,淺圈足,體形較前代縮小。至于飲茶用杯,無論是釉色、紋飾,還是器型方面,都更為豐富。

在款式繁多的清代茶具中,首見于康熙年間的蓋碗,開創(chuàng)了一代先河,延續(xù)至今。蓋碗又稱焗盅,由蓋、碗、托三位一體組合而成。蓋利于保潔和保溫,且易凝聚茶香;碗敞口利于注水,斂腹利于茶葉沉積,且易泡出茶汁;托利于防止茶水溢出,且利于隔熱。使用蓋碗又可以省去茶壺泡茶,可謂清代飲茶器具的一大進步。

自明朝中期以來,紫砂茶具異軍突起,倍受矚目。紫砂茶具以江蘇宜興獨特的陶土燒制而成,其土質(zhì)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最能保持和發(fā)揮茶的色、香、味。由于宜興陶土豐富,便宜制壺,紫砂壺遂成為宜興紫砂器的主要產(chǎn)品。

紫砂壺經(jīng)過民間藝人和文人墨客的改進、創(chuàng)新,融匯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產(chǎn)品超凡脫俗,令人愛不釋手。先后出現(xiàn)了不少制壺名家,如明代最著名的制壺者供春,號稱“四家”的董翰、趙梁、袁錫和時朋,時稱“三大”的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清代的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等,都享有盛譽。在壺中沏茶,砂壺貴小,所以這些名家手制的小壺獨具韻味,深為時人推崇。

紫砂茶具的彩釉裝飾,則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流行的,最初是施五彩,以后出現(xiàn)琺瑯彩、粉彩等。此種工藝滿足了達官貴人追求富麗奢華的心理需求,卻掩蓋了紫砂器自然、純樸的本質(zhì),因而只是曇花一現(xiàn),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猜你喜歡
茶法茶盞茶具
白鳥與茶盞
福建文學(2023年6期)2023-06-18 13:43:28
《香林德水》茶具設(shè)計
大眾文藝(2022年23期)2022-12-25 03:07:54
微雨茶館
微雨茶館
黑釉茶盞燒制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江蘇陶瓷(2022年2期)2022-05-25 09:30:06
人文天地
開放時代(2022年2期)2022-03-24 12:54:12
哲品π杯 便攜茶具
中國品牌(2021年7期)2021-08-09 21:21:51
美輪美奐的茶具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6
作品四
我國古代茶法演變規(guī)律研究
福建茶葉(2018年11期)2018-01-19 04:07:44
保德县| 观塘区| 澄迈县| 于田县| 习水县| 梓潼县| 武义县| 康保县| 扶绥县| 龙游县| 宾阳县| 宜兰市| 台州市| 张掖市| 枣庄市| 铜川市| 花莲县| 乌鲁木齐市| 随州市| 哈密市| 无极县| 龙井市| 潜江市| 夏邑县| 繁峙县| 永胜县| 岑溪市| 新昌县| 鄂托克前旗| 嘉兴市| 梅河口市| 车致| 志丹县| 新建县| 谢通门县| 宜城市| 河西区| 葫芦岛市| 将乐县| 永安市|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