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需要建立智庫,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也需要智庫,這是人們的共識。但如何建立起真正的中國教育智庫,并不愧為名副其實的“新型智庫”,還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智庫,尤其是世界200強智庫,似乎沒有一個教育智庫,但并不影響這些智庫作教育研究和發(fā)布教育報告。由此引發(fā)我們思考的是:首先,為什么西方國家沒有教育智庫?難道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不需要教育智庫?其次,既然西方的教育報告大多數出自綜合性智庫,為什么迄今為止,在我國的429家智庫中,我們很難看到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教育報告?我國欲打造新型教育智庫,并提升教育決策的科學性,究竟是模仿西方智庫的建設范式,還是走自己教育智庫的建設道路?顯然,西方經驗可以給我們如下啟示:第一,教育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研究的復雜性,因此,建立教育智庫需要思考與綜合性智庫的區(qū)別,尤其要考慮教育智庫的特殊性;第二,之所以高水平的教育報告出自綜合性智庫,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數教育報告是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而非“單純”的教育研究成果;第三,我國的教育研究機構如果想要擔當起教育智庫的責任,需要重新思考已有的研究范式。
西方為什么沒有獨立的教育智庫?教育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學校是承載教育活動的主體,但教育活動的實現是在整個社會中完成的。每個參與教育的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又很難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尤其是教育研究已經從學校的內部活動拓展到學校外部各個領域,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教育機構開始發(fā)生分化,社會的各種活動和組織都開始與教育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任何機構和個人都成了教育的“利益相關者”。今天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一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例如義務教育階段的“特許學校”,高等教育階段的“盈利性大學”與“非盈利性大學”之分,教育發(fā)展中的公平問題和高考問題等,都已經超越了原有的教育概念和范式。因此,綜合性智庫研究教育問題,顯然在告訴我們,今天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個綜合性話題,而非教育智庫承擔教育研究也就成為可能。
教育研究的綜合性決定了今天的教育智庫需要跨學科??v覽我國已經面世的各種教育報告,幾乎都出自教育學者,“教育學”的色彩十分濃厚,較少有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學者參加。因此,如何讓我國的教育研究走出“教育學”的研究范式,是構建教育智庫必須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