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毅仁
【極限探索·深海專題之五】
大家都知道,氣球能在空中向上飄。但有人卻偏偏將它往水里按。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起來看看奧古斯特·皮卡爾德博士的故事。
百 折 不 撓
皮卡爾德博士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潛水器在水中自由航行。畢比-巴頓的深潛球優(yōu)點和缺點都很明顯,但這些缺點往往都無法彌補,比如深潛球沒有自主水平運動的能力,而且萬一牽引鋼纜斷裂,深潛球和乘員將有去無回,這就阻礙了潛水器向更大的深度進發(fā)。
皮卡爾德有設計航空氣球的經(jīng)驗。氣球在大氣層中飛行時,采用的是氣體不飽和填充的方式,隨著高度的變化,氣球里比空氣輕的氣體會減壓、膨脹上升,這樣氣球就可以順利上升了。
那么,潛水器能不能也使用這個原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所需材料不同。在海中,潛水器當然要用耐壓材料來制造,這點和天空中相反。
不過,載人工作艙依然是球形,載人工作艙的上方可安置一個浮筒來代替氣球。這種結(jié)構(gòu)和天空中飛行的氣球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海中與天空中的介質(zhì)有所不同,從密度小的空氣變成了密度大的海水,這樣便需要擁有巧奪天工的才思才能使這種“氣球”在海中遨游。
1937年,皮卡爾德向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會陳述了探索海洋的設想,基金會決定再次支持皮卡爾德完成這個偉大的夢想。皮卡爾德迅速組建了實驗室,并完成各種基礎實驗。當時,理論體系和制造技術(shù)已經(jīng)基本成熟。
可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皮卡爾德的工作被迫停了下來。戰(zhàn)后,皮卡爾德加倍努力,重拾已停滯近10年的工作,并改進了原先的設計,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把能夠潛入深海的深潛器制造完成。研制期間,戰(zhàn)后的重建給深潛器的研制工作制造了重重的麻煩,但超人的毅力驅(qū)使他必須實現(xiàn)年少時的夢想。
設計巧妙的
深潛器
二戰(zhàn)時普通的潛水艇主要用于軍事,通常潛深只有數(shù)十米至100多米,極限潛深也不過200米。當時的技術(shù)和材料不足以保證潛水艇在大深度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能。潛水艇改變升降姿勢是通過向壓載水艙內(nèi)注入海水,并調(diào)整升降舵來實現(xiàn)的。
當潛水艇想要上浮時,潛水艇使用高壓空氣將壓載水艙里的海水排出艇體,依據(jù)密度原理,密度較大的物體下沉,密度較小的物體上浮,潛水艇就這樣控制上浮或相對懸停在所需要的深度。
一般潛水艇被設計成全封閉結(jié)構(gòu),潛水艇的外殼為耐壓的鋼材,具備相應厚度的鋼材可以抵御極限設計潛深時的水壓,且保證艇體不會變形。潛水艇在水下只能通過聲吶規(guī)避障礙物航行。潛水艇的動力結(jié)構(gòu)一般被設計成水面上使用柴油機行進,同時為蓄電池充電,水下使用蓄電池的電力驅(qū)動發(fā)電機前進。
最重要的是,全封閉潛水艇無法直接觀察水下周圍的情況。
而深潛器則與普通潛水艇完全不同。既然它是航行在海中的“氣球”,那所有的部件都必須要能抵抗住深海巨大的水壓。但如果使用與潛水艇一樣的鋼材,那整個深潛器將會超重。
既然說到氣球,那么浮筒內(nèi)的介質(zhì)便至關(guān)重要。到底使用什么介質(zhì)來幫助載人艙自由游弋呢?皮卡爾德利用他超凡卓絕的物理學才能,決定使用汽油代替空氣放在浮筒里作為上浮的介質(zhì),問題就這樣簡單地被解決了。汽油和水同為液體,比重則遠比水小,因此,汽油在水中一定會快速上升。由于液體很難被壓縮,所以浮筒可以用較輕質(zhì)的鋼板制造,其作用就像氣球球體一樣,防止汽油在水中逸散。
當然,載人艙必須保持常壓,而且要建造得結(jié)實可靠,足以抵御深海的高壓。
這種新穎的深潛器于1948年制造完成,即使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種設計無論工作原理還是外觀都十分超前。為了感謝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他將這種深潛器命名為“弗恩斯- 2”。
當時的媒體立即尋找到了新聞主題:著名航空家——奧古斯特·皮卡爾德教授在完成大氣層氣球探空的實驗后,現(xiàn)在又將深入海洋,探測神秘的海底世界。此時,有人稱皮卡爾德為“天才浮力學家”。
“天才浮力學家”
這種深潛器,長約7米,寬約3.2米,高約5.8米。由于皮卡爾德身材高大,耐壓載人艙的外部直徑約為2.2米,壁厚9厘米。皮卡爾德想使用它遨游整個海洋,但由于經(jīng)驗和材料所限,設計的潛深較為有限。
皮卡爾德的設計可謂煞費苦心,耐壓載人艙與汽油浮筒相連,中間設計安裝有套環(huán)支柱,把浮筒和耐壓載人艙連為一體。這個支柱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母船上的吊車將整個深潛器吊裝出入水時起到支柱的作用。
浮筒設計極有新意,為雙層結(jié)構(gòu),外壁由薄鋼板制成;內(nèi)含多個分隔式油箱,油箱內(nèi)承載高質(zhì)量的航空汽油,共計20余噸重。
再說說耐壓載人艙吧。耐壓載人艙安裝了各種先進的科研設備,內(nèi)部空間也被擴展到2米(直徑)。
就耐壓載人艙本身而言,材料的革新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比起畢比-巴頓的深潛球,耐壓載人艙不僅體積擴大了1/4,還最早使用了有機玻璃作為觀察窗的材料。有機玻璃又輕又堅固,結(jié)構(gòu)均勻穩(wěn)定,并具有相當?shù)捻g性,在大壓強環(huán)境下仍然不易碎裂。
皮卡爾德運用了圓棱臺的設計來制造觀察窗,這種觀察窗能有效解決窗邊緣滲水的問題。深潛球只有一排向前觀察的小直徑觀察窗,而耐壓載人艙安排了前后2個觀察窗,觀察效果大為改善。
和深潛球一樣,耐壓載人艙使用壓縮氧氣供乘員呼吸。深潛器裝有測深儀、溫度計、電池組等設備,耐壓載人艙額定乘員為2人。
另外,為了保證乘員的生命安全,深潛器還裝有新型照明燈和主動聲吶,不斷發(fā)出聲波,使母船能確定其所在位置,萬一發(fā)生意外時可及時救援。
氫氣球在天空中時,有萬有引力約束吊艙,使其在任意高度都可以自由落體的形式返回地面,那么深潛器用汽油作為介質(zhì)提供了浮力,豈不是永遠浮在海面上無法下沉了嗎?
針對這個問題,皮卡爾德為深潛器掛裝了一個壓載鐵塊。當深潛器觸底時,可以控制壓載鐵塊與深潛器分離。這樣,深潛器便可以自動上浮完成整個作業(yè)流程。
1948年9月開始,皮卡爾德開始對“弗恩斯-2”進行測試。10月末,皮卡爾德親自駕駛深潛器進行載人海試,并輕松完成了淺深度的海試。
雖然海試非常順利,但也暴露出部分設計缺陷。所有成員必須在母船上先進入載人艙,確保萬無一失后,由吊車吊裝入海,再通過加油管向浮筒頂部的油箱開口內(nèi)注入汽油。
加油完成后,最終在深潛器底部加上壓載配重鐵塊,深潛器開始下潛。
整個流程費時費力,極為麻煩。設計經(jīng)驗的不足潛藏著隱患,最終發(fā)展成毀滅性的打擊。
1948年11月3日,在北非西側(cè)大西洋佛得角群島海域,皮卡爾德進行了一次無人深潛海試。深潛器上不僅擁有常用設備,還加裝了一個巧奪天工的裝置。這個裝置用于壓載鐵塊觸及海底時,通過力學傳導的方式自動與深潛器脫離,最終使深潛器自動上浮。這次海試完成了下潛約1400米的驕人成績,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世界紀錄。
可也許是大自然想不斷地考驗皮卡爾德,在上浮至海面的過程中,突然變化的海況造成了狂風巨浪,嚴重地毀壞了深潛器的浮筒,致使深潛器徹底失去工作能力。
這次海試的挫折被媒體評價為“完全失敗”,各界對皮卡爾德深潛事業(yè)的前途提出了質(zhì)疑,甚至連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會也決定停止對皮卡爾德的資助。
的確,紡錘狀的扁平浮筒不利于深潛器在海面上拖曳航行。畢竟皮卡爾德是科學家,缺乏造船經(jīng)驗。機械設計能力的欠缺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此種結(jié)果,似乎深潛事業(yè)也遇上了瓶頸。
不過,皮卡爾德的兒子雅克,此時已經(jīng)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
這對上陣的父子兵繼續(xù)運用驚人的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征服海洋的極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