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希
一、寫一本給自己讀的名人傳記
在我桌上,有一本民國女作家蕭紅的傳記《落紅記》。這是一本非常特殊、好看的傳記,而且一出版就大熱大賣。
說到文學傳記,我就會想到《名人傳》,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列夫·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此傳記里的三人,雖然各自的事業(yè)不同,貢獻不同,所處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領域里的偉人。使我最早感受到傳記文學巨大魅力和不同凡響的,就是這本書,不但因為它對我精神上的領引,更因為它的巨大文學魅力。這幾個人都是歐洲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偉人中的偉人,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我是受益于這本書的千萬的受眾之一。
傳記的受眾很廣大,傳記女作家莫妮卡·勞利曾說:文學傳記是一種很古老而受人喜愛的文學題材,因為傳記里的主人公往往是知名的公眾人物,我們習慣了聽他們講故事,看到別人講他們的故事也會很有興趣。作家擴展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反觀自己的狀況。傳記的受眾很廣,還有時代的原因:經(jīng)濟起飛,信仰危機,和文學的衰落等原因。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緊張,人們不再看報紙和小說。小說越來越小眾化,因為讀小說需要很昂貴的條件:富裕的時間和優(yōu)雅的心態(tài)。要有錢有閑,有閱讀需求,有對文學的興趣,有對題材的興趣,一一劃拉下來,受眾僅存者稀少。較之文學受眾,傳記只要一個條件:好奇心;再往深里說,精神上探索的需要。那么好奇之心,人人有之,傳記對少年的影響尤其重要,少年需要榜樣,立志、探索之需;老人走過一生,也有探索的需求,探索歷史,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中年人,或?qū)懽髡邔ξ膶W傳記更是接受的,因為文學需要模仿和榜樣。
文學傳記的創(chuàng)作,跟其他文學種類一樣,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很難評論。它也是文學創(chuàng)造,是作家綜合素質(zhì)的表現(xiàn)。有人以為,決定一個作家、詩人、藝術家成就大小,包含功力才情因素,但最終歸于作家詩人藝術家的人格,惟有人格的魅力最能征服人心。文字、靈性、人格,也是評判文學傳記的三境界。羅曼羅蘭創(chuàng)造了文學傳記體材,并使之達到高峰,實際上,他本人就是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與黑暗勢力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他也是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那種優(yōu)美與震撼力是別人無法比肩的。我想他寫傳記有其內(nèi)在的、個人的需求。第一,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在20世紀初,他寫傳記三部曲是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第二,他是為了個人的精神積累和創(chuàng)作積累,即“寫一本給自己看的名人傳記”。之后,奇跡發(fā)生了——他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本書,在1915年使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的評語是:“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我覺得這是他的創(chuàng)作中一脈相承的主旨。
青青的《落紅記》受到歡迎,也是因為她要“寫一本給自己看的名人傳記”。她說,“我肯定是要寫蕭紅,幾乎沒有第二個人讓我有寫作的沖動。在我上大學時看到蕭紅的《呼蘭河傳》,驚為天人,主要是她的獨特性,她的語言方式是獨一無二的,她對邊城人物的描寫也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從《呼蘭河傳》里我讀到了一個與我心性相近的人,相似的童年,相似的倔強,相似的脆弱。這是我寫她的動力?!鼻嗲嘁恢睂κ捈t有著特殊的感情。寫蕭紅傳是她的心愿之一,也許應該說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她近幾年來一直在準備這本書。比如見到關于蕭紅的書就買下來,反復讀蕭紅的小說與散文。她做了大量的占有資料的工作,還花了大量的時間尋訪蕭紅的足跡。
當年的蕭紅有她獨特的美麗,時代的顛沛流離埋沒不了她、幾次的感情失敗埋沒不了她,在短短的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烽火戰(zhàn)亂中,她在肉體和精神上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我想青青寫蕭紅不是沒有道理的,青青在身世上、在文風上很像蕭紅。她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感情和回憶貫穿于這本書,她的文筆富于情感,讀后甚至讓人感到一種暈眩和亢奮,好像有一種內(nèi)在的躁動,就像一個心中燃燒著火焰的人。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當時生活、人情世態(tài)及有關人物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nèi)心經(jīng)歷的記錄。除記錄和分析史料、書信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它大體以敘述蕭紅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軌跡和內(nèi)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女性與時代的交響曲。
寫當代作家的文學傳記是很難的事。一部分原因是人還在,或友人親人還在,史料有失公允時容易引起糾紛;另一個原因是,對作家作品評論與個人傳記是兩碼事。作家在真實生活中有很多普通人的弱點,比如小資、自私、狹窄、妒忌,五谷不分,四肢不勤;作家不是圣人,他只是記述者,或記錄歷史,或創(chuàng)作作品。他的貢獻不是在生活中做一個圣人,而是在創(chuàng)作上做一個智者;不是在生活中面面俱到、八面玲瓏,而是在藝術上高屋建瓴、獨樹一幟,給人精神上藝術上的享受,作出自己獨特的對世界的解釋。
我雖然喜歡張愛玲的小說,但我不看對她個人生活的評論,可能有為其不甘的心理。幾乎沒有一個文學家的晚年可以拿出來,令人津津樂道的。原因很簡單——文學家小說家首先是人。我不主張過于關注作家的私生活,情感、婚姻史、家人、祖籍、出身、文憑等,那些是皮毛,不屬于文學史的,而只是屬于個人的,有偶然因素的,是不重要的。我更關注作家的作品而非私人生活。作家的文學作品,如果是好作品,才是屬于人類的精神財富。精神層面的、藝術范疇的、廣義的,抽象的東西才是我們應關注的,所以我主張把作家與作品分開。
一般傳記作者都采取客觀的史學家的寫法——無我的寫法,即尊重事實、不用想象,而是要根據(jù)原始的材料。很多傳記重考證,類似研究論文。但是青青的《落紅記》顛覆了這類方法。原因是她本來的目地,是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寫了一本給自己讀的名人傳記。她的方法是通過很多虛構、想象,因為透過虛構和想象也能反映一些真實的東西。文章貴在獨特之氣場。青青的文字不拘陳規(guī),有一股青靈之氣,令人耳目一新。她還是采取了“把自己代入”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形式。這就是這本書最具特色的地方——要確定她作為一個敘述者的態(tài)度。一般傳記作家和傳主的人物關系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希望這是一種看上去客觀的偽客觀,另一方面也不想那么深地介入作家的生活。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盡量表示客觀立場和考證的公允。青青也許并沒有考慮作品的讀者是什么樣子的,但她下意識中,并不是要寫一部學術性的小眾讀者的書,而且是一本給自己讀的文學傳記,這恰好又使其兼具了文學性、趣味性和大眾性,成為一部大眾讀者的書。
二、情感的力量和弱點
蕭紅的幾段婚姻及個人情感的迷局,是蕭紅研究繞不過去的地方。我不是蕭紅研究者,我也不關注作家私生活,更不愿貌似高人地點評別人的生活。但如果多饒舌幾句,我想從心理學上說幾句。
之一:寫作與生活是兩碼事。女作家也許不合適做一個家庭婦女,因為她在日常生活的一天中幾乎經(jīng)歷了所有身分和性別,她的心思是混亂的,她是妻子、母親,也是朋友、老師,也是情人、女友,也是同志、戰(zhàn)友。統(tǒng)統(tǒng)都有,什么都沾一點。她在精神生活中更強大,但并不說明她會炒菜,會包餃子,會生蜂窩煤爐子,會安電燈泡,會玩微博……寫作與生活本身的矛盾,及女性的弱點會使她應付不暇。女人對男人寫作是很容忍的,甚至認為會增添其個人的修養(yǎng)及魅力,反之,男人對女人的寫作容忍度幾乎為零。
之二:性愛和情愛是兩碼事。蕭紅像所有熱愛寫作、熱愛文學的女青年一樣,渴望有一個白馬王子,在黑暗冰冷的地窖里救出她,給她溫暖、愛、面包。她其實很幸運,她得到過一次,一次就夠了,多少女人一生一世都沒遇見一次,她該知足了,該燒高香了??墒撬陌遵R王子沒有一直保持熱度,又忙著救其他女性于水火中了——真實的生活來了,真的人性就是愛不會持久。尤其是男人,這是由于很多很多原因造成的。
之三:仰慕和保護是兩碼事。她希望來救她的男人又是長者又是小伙子,又是男友,又是文學高人;又給她愛情又給她親情,還有翩翩的風度,寬闊的胸懷,還會自己洗襪子,不用她像保姆一樣侍候他。青青寫道:“現(xiàn)在好了,有了端木蕻良,他是她的堅定支持者與后援。蕭紅像一個再次獲得寵愛的小孩子,開始任性起來……”這里的“獲得寵愛”、“小孩子”、“任性”幾個詞用得好,因為道出了實質(zhì):蕭紅在尋找不存在的東西。雖然我們都同意她實際上一點不過分——尋找一個仰慕她、保護她、尊重她,不動手打她,給她寫作的空間和條件,不嘲笑她的文章的男人。她幻想一個來自異性世界的“高人“,人品學品雙重完美的男人:博學、平等、優(yōu)秀、優(yōu)雅、勇敢、無私,愛她并仰慕她,并可以保護她——這種人根本就不存在!因為他們只存在于文學作品中,蕭紅被自己喜愛的文學騙了。
文學是什么?文學是造夢,生活太郁悶無聊,人生太平庸,所以就有了夢。所以我同意青青說的,若蕭紅再多活幾年,活過了三十、四十,她仍會痛苦但也許就不會那么郁悶執(zhí)著了。她的煩惱是因為她要得太多,多過普通男人的能力。男人有幾個人具有這種能力?女人中可能會有,因為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但一件事總有它的兩面性。對于蕭紅情感的力量及其弱點,青青說“蕭紅是個天縱之才,一出手就打破一切規(guī)矩,帶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她有一個能力,就是情感的能量。很大能量的情感,這是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條件之一。這也是個性帶來的。女作家有時在格局上不如男作家,但在才華上并不輸于男性,就是因為感情能力的特點。魯迅曾這樣稱贊蕭紅的小說:“北方人民的對于生活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泵绹鴮W者葛浩文有一段評論非常精彩:“蕭紅的確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她的這些感情,在她生活上,固然是她的悲劇根源之一,但在她的文學作品中,竟是最具撼動力的一面?!边@個評價對作者青青也很適用。她和蕭紅一樣,對感情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從小缺失,所以如饑似渴;看上去作品里所寫的,缺失的是男女之情、家庭親情,實際上是人類感情出口的問題。所以,作品里的漂泊、悵惘、孤獨、失戀等等情緒都不是獨立的、個人的,而是人類的了。
三、與蕭紅的隔世對話
我十分好奇,當時婦女地位這樣低,蕭紅的身世那么坎坷,時代的風云際會那么復雜,時局那么動蕩,她怎么克服那些障礙而成為成功的女作家呢?青青的這部傳記就是對蕭紅個人生活的研究,也是對社會的分析。它最具有價值的首先在于,它是女性的聲音,是探索精神獨立的經(jīng)歷,或許包括整個探索的失敗。
我覺得蕭紅的成功也部分地源于她孤獨的童年。這個經(jīng)歷的痕跡貫穿在她的寫作中和生活中。她的掙扎和帶淚的吶喊,首先是個人的,然后它給研究者和讀者帶來人生和女性的深層思考。蕭紅后來的寫作進入了更大的視野,在悲痛中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她所經(jīng)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成熟的作家大多是拜生活所賜,是拜受生活不幸的折磨之所賜,當然也要靠天生的文學潛質(zhì),要得益于與生俱有的思辯能力和感受能力。蕭紅童年孤苦、漂泊、寂寞,她青年時的不幸經(jīng)歷也正好成就了她,當然那代價是人們不愿一試的。
蕭紅寂寞、孤獨、偏僻、渴望的童年日子里,因有了些微的光,這些苦日子就變得美好,這微光就是她爺爺?shù)膼酆秃亲o。而這個親人的去世、她的離家出走,乃是她繼續(xù)尋找這種長者般的親情和愛護的開始。長途漫漫,無所歸依,客死南國,乃是因為人的徹底孤獨的無解。蕭紅作品的特點之一是她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是時代痕跡,也是個性使然;當然也表現(xiàn)了她的不幸,這里也有時代烙印,有個人選擇。最令人注目的是她跟幾個男人的交往。她的痛苦和矛盾,有些也許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自食其力,這當然是現(xiàn)代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獨立的女性,更不能幻想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于人,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如果傳記只停留在對個人生活的評論上,會使其視角狹隘。格局應更大些,應從時代和女性的角度看蕭紅的作品。我欣賞《落紅記》是因為它的女性視角,討論了女性的困境。青青寫道:“蕭紅身為女性,對第二性的痛苦和無奈感知最深,她在去世前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就因為我是女人?!边@句用生命的血淚喊出的話,振聾發(fā)聵,令人戰(zhàn)栗。女性之痛,女性之殤,蕭紅在她一生中感受得最多。以前是專制而粗暴的父親,現(xiàn)在是專制而粗暴的丈夫。在經(jīng)歷了種種傷痛之后,她終于明白了,一切苦難都只因為她是一個女人,生長在男權社會。她在寫作的同時,不停地掙扎反抗,就是為了獲得自由、獨立和尊嚴,她希望不再是丈夫的附屬物,渴望飛翔與自由,試圖擺脫夫權思想和兩性關系的界定。最能代表蕭紅心聲的,是她的《生死場》里農(nóng)家少女金枝對愛情的追求和幻滅的經(jīng)歷。她對女性的思考、不甘、內(nèi)心的傷疤,變?yōu)閮?nèi)心的吶喊,變?yōu)楠毺氐?、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絕望的冥想和表達,變?yōu)楣陋毜慕^響,所以她的吶喊就不是個人的了,她的作品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厚重。
青青的反思并沒有停留在就事論事,她筆鋒一轉(zhuǎn):“現(xiàn)在距蕭紅出生已過去100多年了。女性的命運并沒有好到哪去,所有有思想、有才華的女性,仍被這個男權社會擠壓著,她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奮力掙扎,她們在愛情與面包中苦苦徘徊。女性因為薪水、工作、孩子,付出比男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我讀到這里格外震動,我在遙遠的美國向青青致敬——你說的情況絕不是在一個國度,我在國外也看到同樣的問題,它是人類的普遍問題。從歷史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
國際知名傳記文學作家莫妮卡·勞利曾教授寫過兩部女作家傳記,一部叫做《一個女人的聲音》,另一部叫做《真理的道路》。她說,當她開始寫這兩部傳記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19世紀時瑞典中產(chǎn)階級的婦女受到如此程度的限制,例如在不少手冊里都有對女人本性所謂的宣傳性的描述,把女人看作和男人極端不同的。女人有情感的潛力,但是沒有智慧的潛力,從這點出發(fā)就把女孩子當作妻子和母親來訓練和培養(yǎng);而男孩子得到的訓練是要在公共領域積極的生活。很明顯這時候年輕的姑娘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論她們的個性或才能如何出眾,她們只用學一點法語、音樂、繪畫、縫紉就足夠了。對于很多聰明的女性來說,這簡直是一種苦難。優(yōu)秀的傳記作家不但解密了名人的生平故事,更揭示了一些人間普遍真相。我覺得青青的書中,最具情感、最具參考性的是對女性命運的思考和見解。
青青說:“我寫蕭紅時把自己放進去。這個是一定的,因為我愛她,我想如果僅僅寫蕭紅,我就不用寫了,因為有了那么多傳記,并且有許多都非常出色。我想寫寫一個與她隔世七十多年的女性與她的靈魂對話。時代不同,女性的心是通的,因為女性在男權社會里的情感與生活的困境并沒有改善。我是寫蕭紅,也是寫我自己,也是寫所有的女性。我熱愛女性,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多的真美善都集中在她們身上,她們至柔至弱,又至剛至強。她們在生活中像地母一樣為這個世界付出了太多太多,卻總是在男人之后藏匿,我不甘心……”我想到在書里最后出現(xiàn)的,也是多次提到過的,蕭紅離開人世前的最后一句話,“我不甘心……”
四、踏雪尋梅
《落紅記》是一本很厚的作品,是根據(jù)大量的材料寫成。一部文學傳記背后的工作者,好像一個探險家或偵探。被好奇心驅(qū)使用不同的方式搜尋信息,把這些信息總結起來得出結論。我相信推動這種傳記寫作的好奇心實際上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讀者從完結作品里得到的驚喜和激動。對于寫蕭紅,在她突然大熱的情況下,恰恰不是材料太少,而是材料太多。事實上青青表現(xiàn)了兩種興趣,一種是對蕭紅生平的興趣,一種是對其作品的興趣。實際上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就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個事件從現(xiàn)實中搬到作品中去表現(xiàn)的時候,她用什么方式去表現(xiàn),也許是扭曲的,也許是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青青花了幾年時間,在占有其它實證和材料時,下意識地收集、閱讀、分析蕭紅的作品。
青青選擇的是編年史一樣的結構,因為這樣的話可以去追蹤蕭紅的創(chuàng)作動力,包括痛苦、經(jīng)驗。這本書的好看,還因青青有“誠懇”的風格。加之她的寫法非常動人,充滿對白與軼事,讀來猶如小說。美國著名傳記作家里昂·埃德爾曾說過,新傳記的寫作要像我們的生活情況一樣,有回顧、倒敘、追溯、概括,從童年跳到成年,憶念過去與瞻望未來……青青正是這樣,她寫一本給自己看的名人傳記,那么一般寫法、要求、規(guī)則就都不作數(shù)了,自己高興便是了。她喜歡這個人物,把自己的心納入她的身軀,貼近她的心靈,變成了一個她,跟著她飛翔、跌落、爬起、哭泣、沮喪、失望再爬起、再飛翔。青青一直在跟蕭紅對話,也在傾聽蕭紅的意見。
五、致青青
青青,寫《落紅記》對你來說就是把一個失去的世界、蕭紅的民國時代帶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的一個過程。通過這樣的傳記寫作,你像家人一樣保護蕭紅。你不是沒有批評,但你對于蕭紅的內(nèi)心、身世、處境,以及當時那個社會理解得更深入。你記述了這個先驅(qū)女作家的形象,并在想到她的時候就心懷感激,不但感激她對自己文學道路的影響、個人成長的影響,也把這樣的感性和尊敬帶給了讀者。
你寫蕭紅也在寫自己,因為寫作都是你們青年時代的夢、責任,是延續(xù)生命、拓寬人生,在精神世界里體驗生命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存方式和對生命和精神的詮釋和展示方式。這樣的寫作令人肅然起敬,更是感動溫暖著讀者。你神奇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孤獨感來自天地間的孤獨寂寞;你詩人特質(zhì)的寫作手法來自早期的閱讀經(jīng)驗,部分來自蕭紅。說到底,你寫蕭紅其實就是在寫自己,寫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感悟,對生命的體驗詮釋。你的寫作是獨特而深刻濃重的。這部書感動了我。
你和蕭紅很相像,不但是相似的身世,看盡人間俗世變相;還因為你們有相似的性格。糾纏在困境里,卻透出勃勃的生氣,你們的精力格外的充沛且很奮勇,一點不懼怕人生,一股腦地投身進去。吃過各種苦,精神卻很挺拔,甚至有點天真,敢于實踐,具有旺盛的感情滋生力。蕭紅只活了短短的31年,但是很充實,跌宕起伏,充實得少閑情,感時傷懷也是實打?qū)嵉?,不摻水。于是作品也生出力量和分量,也許不是深刻的那種,卻是質(zhì)地緊密而獨特的。這些經(jīng)歷有養(yǎng)育了作家的吸納力,經(jīng)驗和感情的能量很大,使作品具有龐大的容量。
這部書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你情感的飽滿真實誠懇。
這部書之所以動人,是因為這是一本寫給你自己的名人傳記。
這部書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你寫出了女性的心。
這部書之所以動人,是因為這是你與蕭紅的隔世對話。
對于一部即將完成的小說,莫迪亞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寫結尾段的時候,書會展現(xiàn)出一種敵意,迫切地掙脫你的枷鎖。而且當它離你而去,也根本不留時間給你想最后的幾個詞。它結束了———這本書再也不需要你了,也已經(jīng)把你忘卻。從現(xiàn)在開始,它會從讀者那里找尋它的自我。當這些發(fā)生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強大的空虛和一絲被拋棄的感覺?!比绻f,小說創(chuàng)作結束后它就完成了使命,脫離了作者本人,作者被它甩在了身后,那么我覺得文學傳記反之,書中的主人公將融入你,你完全讀懂了她,成為了她;你將不再忘記她,永遠與她融為一體。
你就成了蕭紅,蕭紅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