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文月
(浙江工商大學 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旅游景區(qū)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建構*
戶文月
(浙江工商大學 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擁擠現象已成為景區(qū)發(fā)展的困境,在破壞景區(qū)環(huán)境質量的同時降低游客游憩體驗品質。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將影響擁擠感知的因素劃分為情境因素(包括游憩環(huán)境特征、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和社會情境特征)、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人格特質、游憩動機、游憩期望、游憩偏好、游憩經驗、游客使用特征)、他人因素(包括:感知遭遇人數、感知相似性、游客行為)、其他因素(包括調適行為和調查方式)以及密度因素,并結合期望理論、社會干擾理論、刺激超載理論、生態(tài)理論和密度強化理論建構擁擠感知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在分析模型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基礎上為景區(qū)管理者和游客提供指導性建議。
游客;擁擠感知;研究進展;理論模型
有關人類擁擠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在居住區(qū)密度這一問題上,隨后在戶外游憩研究領域中廣泛運用。擁擠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在旅游研究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經常被用做社會承載量的一個重要的指標[1-2],同時也是研究游客體驗,尤其是體驗過程滿意度的重要指標[3-4]。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旅游業(yè)進入起步階段并持續(xù)快速增長,旅游發(fā)展不斷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包括環(huán)境污染、文化沖擊、資源破壞、景觀質量下降等,給旅游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和利用帶來了巨大壓力,其中景區(qū)游客超載問題已經成為景區(qū)管理者及相關部門所面對的首要難題。以“十一”黃金周為例,2000年至2013年14年間游客量增長6.2倍①。2014年“十一”假期,全國共接待游客4.75億人次,同期增長10.9%,旅游人數劇增帶來的行路難、住宿難、用餐難、購票難等問題愈加凸顯,游客和媒體紛紛“吐槽”黃金周變成了“黃金粥”②。完善擁擠感知研究對目前景區(qū)建設管理和游客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客觀了解影響游客擁擠感知的影響因素,可以有效地幫助景區(qū)管理者采取策略緩解游客的擁擠壓力,提高游客的游憩體驗品質和滿意度,促進旅游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擁擠感知的界定
有關人類擁擠問題的研究源于動物行為研究論證的結果:高密度情境會導致物質和社會機制的失調。基于這一結果,擁擠通常被界定為是一種對社會密度和情境的消極評價[5],包含對密度和遭遇他人人數的價值評價[6]。Stokols將擁擠感知定義為“在某種程度的密度下,個人所產生的負面感受”,并認為擁擠感知是“當一個人在某種心理層面的壓力之下,其對于空間的需求若超過實質環(huán)境可以供給的時候,就會產生擁擠感”[7]。我國臺灣學者陳水源認為,擁擠感知是太多的刺激,太多對行為的限制,太多對不喜愛的社會接觸或干擾,以及資源的不適宜,使人感受到密度的負面影響,因而有擁擠感的產生[4]8;Lee and Graefe將擁擠定義為:對一給定區(qū)域密度等級的負面評估[3]2;吳瑞瑜將擁擠定義為:于某種程度的密度下,個人所產生的負面感受[8]。由以上有關擁擠感知的定義可發(fā)現,大多數研究者是基于擁擠感知是負面評價感知的視角展開相關研究。而Montano和Adamopoulos在1984年指出,擁擠感知受到不同擁擠情境、情緒和行為的影響,且擁擠感知并非全然是負面的感受[4]69。Bryon和Neuts認為擁擠本身并不具有消極的影響,之所以呈現出擁擠感知的負面影響是因為過去的研究調查對象多在低密度使用地區(qū),調查的游客偏好低使用率[9]。
在此,本文并不設限擁擠感知必須是正面或負面的感受,而著重于游客個人的主觀評估,將擁擠感知視為一種中性概念。
(二)擁擠感知研究理論視角
1.環(huán)境心理學中擁擠感知理論
在環(huán)境心理學中擁擠感知大致上可從生態(tài)模型理論(Ecological Model)、密度強化理論(Density-Intensity)、刺激超載理論(Overload)、控制理論(Personal Control)和激發(fā)狀態(tài)理論(Arousal)來探討(引自林宏政,2007)[7]。生態(tài)模型著重于因“人數”與“資源短缺”而造成環(huán)境中資源競爭,從而導致擁擠的感覺;密度強化理論認為密度僅是中性的概念,但其會加強原本已經存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高密度且不愉快的情境導致擁擠的發(fā)生;控制理論認為個人可從認知、行為與決策上來減輕擁擠的壓力;刺激超載理論認為當社會刺激超越個人所能負荷,導致認知、行為、決策控制的障礙,便會產生擁擠;激發(fā)狀態(tài)理論假設個人將個人空間被入侵的原因歸咎于環(huán)境中的他人則會產生擁擠的感覺。
2.戶外游憩中擁擠感知理論
戶外游憩中主要從期望理論(Expectation Theory)、差異理論(Discrepancy Theory)、刺激超載理論(Stimulus Overload)、社會干擾理論(Social Interference)和生態(tài)論(Ecological Theory)來探討擁擠感的成因。期望理論假設當游客看見比預期的還要多的人數時會感覺擁擠;差異理論認為期望情況與實際感知情況的差異會影響擁擠感知;刺激超載理論認為當其他游客或實質環(huán)境引起過多心理上的壓迫,調節(jié)策略又無法排解刺激時便會產生擁擠;社會干擾理論假設當密度限制了或影響到個人的活動目的時便會產生擁擠;以生態(tài)觀點解釋擁擠狀況,認為在人數過多時,有限的資源會導致擁擠的體驗。
(三)文獻評述
雖然現有關于擁擠感知的研究在理論研究與模型建構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首先,研究理論欠缺整合。后續(xù)研究文獻并沒有對有關擁擠的理論進行全面的驗證,大多數研究只涉及相關理論的一部分,且主要集中在期望理論、刺激超載理論和社會干擾理論方面,且缺乏對有關擁擠感知的理論進行整合研究,限制了擁擠感知在環(huán)境承載力等相關研究中的作用與應用。其次,影響因素驗證存在矛盾與遺漏,且相關因素影響作用存在不一致的結果。如,游憩經驗對擁擠感知存在相反的兩種作用影響。同樣在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中的學歷、年齡、性別與收入也存在同樣的研究結果,針對這一問題有待依據具體調查對象做進一步的檢驗與分析。最后,研究對象不足,現有國內外擁擠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海岸帶游客擁擠感知、湖泊船只擁擠感知和荒野地區(qū)游客擁擠感知等,雖然近幾年研究視角開始關注高密度使用地區(qū),但相關研究依然較少,且得到的結果有限,尤其是針對濕地公園這一特殊景區(qū)游客擁擠感知研究更少。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將影響游客擁擠感知的因素歸類為個人因素、他人因素、情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通過密度強化各影響因素形成動態(tài)模型。
(一)游客擁擠感知個人因素探討
1.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難以衡量,少有研究針對人格特質對擁擠的影響作探討,一些學者在探討擁擠模式時,將人格特質納入影響因素中,且認為內向性的人較不喜歡高度接觸的社會互動[4]1;卡和瓦和布雷布納研究結果發(fā)現,擁擠的情況與結果不確定的期望,對外向人格的影響,顯著大于內向人格[4]2。有關人格特質分類中學者認為五大人格特質模式有足夠的理由可作為人格特質建構的分類基準,且大多數研究發(fā)現,五大人格特質[(五大人格特質將人格分為五大類:緊張型(Neuroticism)、外向型(Extraversion)、開放型(Openness)、友善型(Agreeableness)以及謹慎型(Conscientiousnes)等[4]15]的5個因子是穩(wěn)定而不會變動,并不會因樣本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2.游憩動機
先前的研究顯示游客的游憩動機會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8][10-11],不同游憩動機會對擁擠感受有所差異,擁有不同動機的人,即使在相同的環(huán)境特征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應[11]13[12]。而吳瑞瑜在對森林游客區(qū)游客擁擠感知進行研究時發(fā)現擁擠感知并不因游憩動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8]8。
3.游憩經驗
有關游憩經驗與擁擠感知的相關性在先前研究中有過探討,游客到訪次數影響擁擠感知。一些學者認為游憩經驗越豐富者,對于高密度地區(qū)的擁擠感知越敏感,即越容易感知到擁擠[13],然而,也存在相反的結果,游憩經驗越豐富的游客,越不容易感受到擁擠[14],但有些研究也顯示過去的游憩經驗并不會影響到擁擠感知[4]30。
4.游憩期望
依據期望理論,當所遭遇的人數超過個人所期望的水平時,游客便感知到擁擠。一些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同時指出,對游客人數有預期的游客,擁擠感知越低[8]9。然而,也有結果顯示,期望的接觸遭遇人數與擁擠感知并不存在顯著的負相關[15]。
5.游客使用特征
成員間的關系通過影響游客間的交流與互動程度,進而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13]3。游客自身團體成員的數量會影響擁擠感知,成員人數與擁擠感知具有顯著性影響且呈現負相關[7]26。而范盛楨對于塔塔加游憩區(qū)的研究調查卻顯示同行人員越多則擁擠感知越高[11]64??ɡ埠涂ɡ墓谘芯坑慰偷臐M意度時指出,游客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即被領導的和獨立型的。被領導的游客對擁擠擁有更好的容忍度,獨立性的游客對擁擠更加敏感[16]。對等候時間的感知同樣影響擁擠感知,感知擁擠隨著停留時間的增加而降低[6]6。然而,隨后也有學者驗證發(fā)現游客在一景區(qū)停留時間越長,擁擠感知越高[17],同時也存在著擁擠感知和使用時間不存在相關性的研究結果[18]。人們之間接觸的頻率和接觸的地方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3]8[19]。
上述文獻顯示有關擁擠感知影響因素中旅游特性指標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究其原因可能為測量指標的選擇和調查目的地性質的不同。因此,這一影響因素有待做進一步實證研究。
6.社會經濟背景特征
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中的教育程度與個人收入等因素顯著影響擁擠感知[8]2。范盛楨指出游客的平均月收入高低與擁擠感知有顯著性的差異[11]53。吳瑞瑜發(fā)現個人收入越高則擁擠感知越高[8]3。Westover和Collins表示游客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越不容易感知擁擠[7]8,而一些研究卻顯示個人社會地位越高對擁擠的容忍度越低[4]26。關于性別方面,研究顯示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容忍度[20],同時,游客的年齡也會影響其擁擠感知,張嘉宇研究顯示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者,越容易感受到擁擠感[15],其次擁擠感知隨游客來源地不同而不同[6]3。
在個人因素方面,社會經濟背景與擁擠感知的關系在不同的研究中并未得到較一致性的結果,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假設原因之一是樣本數據的代表性存在問題;其次是動機測量題項的設置并不完全與密度擁擠問題相關。
(二)他人特征
1.感知使用水平
關于遭遇到的人數與擁擠感知的相關議題研究,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均證實遭遇到的人數與擁擠感知具有正相關,亦即遭遇到的人數越多則越易感受到擁擠感。另有學者從個人標準規(guī)范入手,研究游客感知遭遇人數與標準規(guī)范間的關系,證實當游客遭遇人數超過個人的標準規(guī)范時,較易感知到擁擠[21],且游客通常偏好較少的人數,因為較少的人數意味著較少的沖擊[22]。而沒有清晰界定他人人數的游客,擁擠感知不敏感,對擁擠現象的容忍度較高[19]2。Grieser和Fellow認為團體大小對感知擁擠影響較大[23],Roggenbuck指出超過6個人的大型旅游團隊會降低野外體驗的品質[24]。
2.與其他游客的互動與相似性
擁擠感知與互動水平存在負相關,且擁擠感知與游客間的相似性存在負相關,即當游客間的互動水平增加時,游客的擁擠感知降低,當其他游客與自身相似性增強時,游客的擁擠感知降低[17]3。
3.游客的行為
游客的不當行為會影響擁擠感知,國外學者指出在高密度情況下看到其他游客不當行為時有47.9%的游客感到擁擠,沒有看到不當行為的僅有6.7%感到擁擠[8]。當他人行為不符合自身規(guī)范和價值觀時會導致沖突和刺激[21],進而增加擁擠感知的敏感度[13]2。范盛楨研究顯示公園游憩區(qū)的擁擠感知主要與刻字涂鴉、任意采摘花草樹木、獵捕或喂食動物、破壞或污損公共設施等不當行為有關[12]5。
而過去有關游客行為研究主要集中于不當行為的探討,而忽視了游客行為存在兩面性的事實,該文將游客行為中的不當行為和友善行為同時納入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的建構中,以全面理解游客行為對擁擠感知的影響作用。
(三)游憩情境特征
1.環(huán)境情境因素
游客環(huán)境沖擊影響游憩體驗進而改變重游意愿。Sterl認為游客在野生生物環(huán)境下更易體驗較低的擁擠感知以獲得愉悅的劃船環(huán)境[18]2;同時自然聲音可以降低擁擠感知,提高對他人的容忍度[14]3;羅國瑜研究發(fā)現游客在不同景觀空間所感受的擁擠程度不同[26]。同時,一些學者研究顯示景區(qū)是否配置有軌電車會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27],且擁擠感知與景區(qū)資源的豐富度(吸引物的數量)、可利用性、可進入性和便捷性具有相關性,因為資源的有限性會導致游客接觸頻率的增加,進而易引起游客間的沖突[25]2,根據社會干擾理論,游客間的沖突會導致游客擁擠感知的增加;Choi所提出的擁擠模型指出溫度、噪音、濕度等也會影響擁擠感知[7]20,而也有學者的研究顯示游玩時氣候的舒適度對擁擠感知并沒有顯著性影響[7]27。
2.社會情境因素
相遇區(qū)位會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在不同的場地相遇游客的擁擠感知不同[21],擁擠感知因區(qū)位場地的不同而不同,在入口與出口感知擁擠低[6],而Shelby指出區(qū)位差異并不影響擁擠感知[28];行動方向會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Kim 和Shelby發(fā)現當偶遇的人是移動狀態(tài)時,使用者傾向于感知更多的擁擠[29],Arnberger和Haider認為,所遭遇的游客與自己同向行走較反向行走造成更大的擁擠感知[30],而斯特瑞麗在國家公園中的劃獨木舟的人的社會承載力研究中顯示,在相同的使用水平下,迎面過來船只會降低游客的體驗品質[18];同時,擁擠感知隨使用時間和季節(jié)而變動[28]5,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點,游客擁擠感知不同。
3.景區(qū)建設因素
景區(qū)標識信息與游客的擁擠感知存在相關性,獲取相關信息的人,擁擠感知較低[8]2。Richard and Kaminoff以室內大堂空間為例,指出信息標志可以有效地減輕游客員工等人的擁擠感知,尤其是在高峰時間段[31]。針對這一特點,探討在戶外游憩活動中,景區(qū)標識是否與游客的擁擠感知存在相關性;另一方面,一個真實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會有效的控制情感,調節(jié)感知擁擠的影響[32];景區(qū)設施建設影響擁擠感知,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景區(qū)內設施的數量影響到游客的接觸頻率,進而會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然而,吳瑞瑜在對森林區(qū)游客的擁擠感知進行研究時,發(fā)現當游客感知實質設施不足時,擁擠感知并沒有增加[8]1;謝爾比認為擁擠感知與景區(qū)管理行為存在相關性[28]12,如景區(qū)有序的排隊等候管理可以降低游客的擁擠感知。
在情境因素游憩環(huán)境特征中,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景區(qū)開發(fā)程度和吸引物與擁擠感知之間的關系,較少有文獻研究景區(qū)內生物的存在與擁擠感知間的關系;其次擁擠感知研究中忽略了景區(qū)整體形象對游客擁擠感知的影響;在社會情境中,有關游客行動方向的研究較少,對此有必要在模型中予以強調。
(四)其他因素
1.調適行為
調適反應與擁擠感知不存在雙向反應[8]2。所采取的調適行為與游客的擁擠感知不存在顯著負相關,即采取調適行為并不能減輕游客的擁擠感知,調適行為對游客的擁擠感知并不具有顯著的影響[15]95。
2.調查方式
現有相關研究嘗試從不同的調查方式研究擁擠感知的影響因素,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實驗模擬等方法。這些方法偏向于現場調查,而并沒有關注游客游后的擁擠感知是否與現場擁擠感知存在差異,雖有學者指出現場調查和郵件調查與擁擠感知并不存在相關性[33],但這一結果有待作進一步的驗證。
在其他因素方面,有關調適行為和擁擠感知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在現有文獻中較少研究,大多數研究的視角僅是單向的研究。其次在調查方式上關注度較低,即使有少量的文獻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現場調查和郵件調查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對此結果有待作驗證。
(一)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建構
本研究在對現有文獻分析與梳理的基礎上,構建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其理論借鑒現有擁擠感知理論、擁擠感知模型和相關文獻研究,整合期望理論、社會干擾理論、刺激超載理論、生態(tài)理論和密度強化理論構建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理論模型。通過對現有國內外有關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文獻的整理,期望理論、社會干擾理論、刺激超載理論和生態(tài)理論中所描述的影響游客擁擠感知的因素大致可歸類為個人因素、他人因素、情境因素和其他因素。本研究模型以密度為中立的概念進行展開,個人因素、他人因素、情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在密度的強化下相互影響,通過期望理論、社會干擾理論、刺激超載理論和生態(tài)理論影響游客的擁擠感知,基于上述描述,構建如圖1所示的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圖。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圖1 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圖
(二)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建構
圖2為影響游客擁擠感知的因素模型,該模型部分來自不同游憩場地有關擁擠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圖2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流程圖而不是統(tǒng)計意義上的路徑分析圖。它顯示了影響擁擠感知的一般因素和這些因素可能會被修改調整的路徑,包括遞歸的反饋回路。這一模型是對現實世界中復雜的“環(huán)境—感知—調適行為”反應關系的一個基本簡單的陳述。
如圖2所示的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個人因素中的社會經濟背景和人格特質共同影響游客的游憩動機、游憩期望、游憩偏好和游憩經驗,進而影響游客的使用特征選擇偏好。遭遇人數、遭遇團隊數、遭遇團隊的大小影響游客使用水平感知,他人與自身的互動程度和相似程度影響游客對他人感知的相似度,附加游客的行為因素共同構成擁擠感知影響因素中的他人因素。情境因素包括游客環(huán)境特征、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和社會情境特征三部分。景區(qū)內的野生生物、背景聲音、景區(qū)類型和景區(qū)旅游資源吸引物及旅游時的天氣氣候共同構成游憩環(huán)境特征;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包括標識信息、形象宣傳、景區(qū)設施、景區(qū)管理行為;社會情境特征則包括相遇區(qū)位、行動方向。情境因素作用于個人因素和他人因素中,并影響密度的強化作用。個人因素在情境因素和他人因素影響基礎上,產生擁擠感知,通過密度的強化作用,進一步顯露出來。游客擁擠感知產生后會采取調適行為,進而改變其旅游動機、期望、偏好而影響擁擠感知,整個模型圖形成動態(tài)循環(huán)過程。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圖2 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圖
本文通過匯總整理現有相關文獻,構建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該模型整合現已存在的觀點和模型,通過結合“反饋回路”,論證“環(huán)境—感知—調適行為”互動的動態(tài)性。其次,雖然該模型存在不足,如該模型是根據已有的文獻研究所提煉的,可能會不完善,后續(xù)可通過實證研究予以證實,構建的對象立足于游客且關注的場地主要立足于戶外游憩場地,但因旅游涉及范圍廣的特征因素,該模型依然可以被運用到多種不同的場地,從野外場地到城市公園到商業(yè)游憩場地和其他公共場所,這一模型同時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貢獻。通過關注游憩體驗的動態(tài)屬性,研究游客的動機,期望和偏好如何在游憩過程中進行改變。
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該模型豐富拓展現有理論結果,為后續(xù)有關環(huán)境承載力和游客體驗滿意度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借鑒;其次拓展完善現有擁擠感知理論模型,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驗證多種不同擁擠理論;其次,對擁擠感知影響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和匯總,并新增游客友善行為和調查方式對擁擠感知影響的驗證,同時,將調適行為融入模型中并形成動態(tài)循環(huán)模型,豐富了現有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指標;另一方面,該模型對景區(qū)有關擁擠管理問題提供理論指導意義。
模型具有一定的現實實踐價值。在實踐上,提高游客的游憩體驗品質和滿意度;促進旅游景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整理相關擁擠感知文獻,構建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基于模型的基礎上,對景區(qū)管理者而言在后續(xù)景區(qū)建設管理中,可在游憩環(huán)境特征、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和使用水平感知上影響游客擁擠感知。如在游憩環(huán)境特征上,維持保護景區(qū)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并有意識的配置適合該景區(qū)的背景聲音可以降低游客的擁擠感知;在景區(qū)開發(fā)建設中,通俗易懂的標識信息,數量充足的基礎設施,與景區(qū)相符合的形象宣傳可以有效降低游客的擁擠感知;在使用水平感知上,通過限制入園人數以及團隊個人及每個團隊人數可以降低游客擁擠感知水平;在社會情境因素中,通過規(guī)范游客行走方向,避免游客間直面行走,可以降低游客的擁擠感知。另一方面,對游客自身而言,避免自身不當行為,在出游前根據自身的旅游經驗,確定恰當的旅游動機與期望。
最后,擁擠感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或是一系列離散的因素的機械式組合。不同影響因素依據個人和客觀場地情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改變,因此需要后續(xù)依據不同場地對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致謝:感謝《旅游論壇》匿名外審專家提出的寶貴建議!
注釋:
1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a/20140925/42080324_0.shtml.
2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0/01/c_1112701061.htm.
[1] Stewart WP,Cole DN.Number of encounter and experience quality in Grand Canyon Backcountry:Consistently negative and weak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1,33(1):106-120.
[2] Manning RE.Crowding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 outdoor recreation:From normative standards to standards of quality[J].Expariencing Leisure,1999,19(3):323-334.
[3] Lee H,Graefe AR.Crowding at an arts festival:Extending crowding models to the frontcountry[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11.
[4] Ji YY.Visitors` crowding perception and coping strategy in a frontcountry setting[D].Taibei:Graduate School of Tourism Ming Chuan University,2006[紀宜穎.臺北:高密度游憩區(qū)游客擁擠感知與調適反應[D].臺北:銘傳大學,2006.]
[5] Westover TN.Perceived crowding in recreational settings:An environment-behavior model[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9,21(3):258-276.
[6] Vaske JJ,Shelby LB.Crowding as a descriptive indicator and an evaluative standard:Results from 30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2008,30:111-126.
[7] Lin HZ.The study of social-psychology carrying capacity on national Nengao Cross-ridge Historic Trail[D].Taibei:Shih Hsin University,2007.[林宏政.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社會心理承載量之研究[D].臺北:世新大學,2007.]
[8] Wu RY.A study on visitor`s crowding perception in Tungshih forest recreation area[D].Taizhong:National Zhongli University,2003.[吳瑞瑜.森林游樂區(qū)游客擁擠感知之研究:以東勢林場為例[D].臺中:中興大學,2003.]
[9] Bryon J,Neuts B.Crowding and the tourist experience in an urban environment: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Foresty,2008,81(4):559-571.
[10] Gnoth J.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s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283-304.
[11] Fan SZ.Study of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Yushan National Park[D].Taizhong: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范盛楨.國家公園社會心理承載量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D].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05.]
[12] Zhuang YK.Determinate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for Tai-chung Metropolitan Park:A management approach[D].Taizhong:Tunghai University,2002.[莊怡凱.臺中都會公園游憩容許量之評定: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D].臺中:東海大學,2002.]
[13] Budruk M,Manning RE,Valliere WA,et al.Perceived crowding at Boston Harbor Islands National Park Area[A];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C],USDA Forest Service Northeastern Research Station,2001:32-35.
[14] Kim SO,Shelby B.Effects of soundscapes on perceived crowding and encounter norm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8:89-97.
[15] Zhang JY.A study on coping mechanism adopted by tourists in crowding recreation area:A case study of Janfusun Theme Park[D].Jiayi:Nan Hua University,2004.[張嘉宇.游客面對游憩區(qū)擁擠所采行調試機制之探討:以劍湖山主題游客園游客為例[D].嘉義:南華大學,2004.]
[16] Kalisch D,Klaphake A.Visitors’satisfaction and perception of crowding in a German National Park:A case study on the island of Hallig Hooge[J].Forest Snow and Landscape Research,2007,81:109-122.
[17] Neuts B,Nijkamp P.Tourist crowding perception and acceptability in cities:An applied modelling study on Brug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4):2133-2153.
[18] Sterl P,Wagner S,Arnberger A.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canoeists in Austria`s Danube Floodplains National Park[J].Working Papers of the Finnish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2004,2:256-263.
[19] Patterson ME,Hammitt WE.Backcountry encounter norms,actual reported encounters,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wilderness solitude[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0,22(3):259-275.
[20] Gao Lijia.Climbers` encounter norms in Chi-Lai Campsites[D].Hualian: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2006.[高儷嘉.奇萊宿營地山客接觸規(guī)范之研究[D].花蓮:東華大學,2006.]
[21] Needham MD,Rollins RB,Wood CJB.Site-specific encounters,norms and crowding of summer visitors at Alpine Ski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421-437.
[22] Bakhtiari F,Jacobsen JB,Jensen FS.Willingness to travel to avoid recreation conflicts in Danish forest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4,13:662-671.
[23] Grieser KA,Fellow P.Qua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reational paddling on Tivoli Bays and Constitution Marsh[D].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6.
[24] Roggenbuck JW,Williams DR,Watson AE.Defining acceptable conditions in wildernes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3,17(2):187-197.
[25] Jacob GR,Schreyer R.Conflict in outdoor recreation: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leisure recreation,1980,4:368-379.
[26] Luo GY.A study on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D].Taizhong: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羅國瑜.社會心理承載力與情緒體驗關系之研究[D].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02.]
[27] Kim SO,Shelby B,Needham MD.Effects of facility developments and encounter levels on perceptions of settings,crowding,and norms in a Korean Park[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53:441-453.
[28] Shelby B,Vaske JJ,Heberlein T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wding in multiple locations:Results from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J].Leisure Sciences,2009,11(4):269-291.
[29] Kim SO,Shelby B.Effects of movement when using visual media to determine encounter standards[J].Korean Society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2009,23:309-316.
[30] Arnberger A,Haider W.Social effects on crowding preferences of urban forest visitor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5,3:125-136.
[31] Wenen RE,Kaminoff RD.Improv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Effects of signs on perceived crowding and behavior[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3(1):3-20.
[32] Hui MK,Bateson JEG.Perceived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f crowding and consumer choice on the service experienc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18(2):174-184.
[責任編輯:諶世龍]
A Model of Tourists` Perceived Crowding in Recreational Settings
HU Wenyue
(TourismandCityAdministrationDepartment,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The crowding phenomenon,which can damage the quality of the scenic spot environment and reduce the quality of tourists` satisfaction of trave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has become a trouble situ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crowding in scenic spot has attracted relative atten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and some basic models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study,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itua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feature of trave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and feature of social situations),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personally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personality, motivation, expectation, preferenc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feature of tourists’ usage), other individual factors (the number of encountering the perception, the similarity of perception and tourist behavior), other factors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 and den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v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crowding percep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theory, social interference theory, stimulus overload theory, ecological theory and density of reinforcement theory. The future study and application for this model have been discussed as well, then provide suggestions to the scenic managers and tourists.
tourists; perceived crowding; research progress; theory mode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171111)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451063101006300)資助
2015-03-31
戶文月(1990- ),女,河南鶴壁人,浙江工商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規(guī)劃、景區(qū)管理等方面研究。
Hu WY. A model of tourists` perceived crowding in recreational settings[J].Tourism Forum,2015,8(6):30-35.[戶文月.旅游景區(qū)游客擁擠感知影響因素模型建構[J].旅游論壇,2015,8(6):30-35.]
F590.3
A
1674-3784(2015)06-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