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馬彥茹 謝 姣
人文講壇
魯白:從科學世界詮釋人文真理
本刊記者/馬彥茹 謝 姣
魯白,在科學的大道上馳騁了半輩子的錚錚男兒,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1983年在上海復旦大學醫(yī)學院學習。1990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醫(yī)學院博士學位。1993年即開始自己獨立的實驗室。1996年到2009年,他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逐步成長為世界著名的神經(jīng)科學家和轉化醫(yī)學的領導者。2009年7月,出任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fā)部副總裁。2013至今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常務副院長。這位出色的神經(jīng)生物學家先后輾轉于美國和中國,政府、企業(yè)、高校,幾乎浸透了與科研相關的所有領域,對于科學他有實屬的發(fā)言權。
題記:人文是醫(yī)學的傳承與考究,是藝術的韻味與鑒析,是哲學的系統(tǒng)與純粹,也是科學的求真與向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醫(yī)學院(301醫(yī)院) “人文講壇”,是解放軍總醫(yī)院醫(yī)學院實施人文教育教學的品牌項目,創(chuàng)辦于2000年,歷經(jīng)“醫(yī)學人文博士講壇”—“醫(yī)學人文講壇”—“人文講壇”三次更名,對象由在讀研究生逐年擴大到院醫(yī)護人員、管理干部等。經(jīng)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精品塑造,“人文講壇”成為讓醫(yī)學生等廣大醫(yī)、護、管聽眾全方位洞悉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社會歷史、國防軍事、醫(yī)學人文的人文社會科學思想的平臺,致力于人文真諦,醉心于致精致愛,貫穿于“對醫(yī)學而言,人文修養(yǎng)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它,是萬萬不能的,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敬畏、尊重和關愛生命”的辦壇宗旨。2015年11月17日下午,301醫(yī)院大禮堂,本期嘉賓為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而本刊記者有幸聆聽報告,并與魯白教授進行交流。
科學的文化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就是“真”“善”“美”。科學的終極目標是發(fā)現(xiàn)真理,所以科學是發(fā)現(xiàn)真理、探索真理的過程,是“真”??茖W容不得半點虛假,需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需要誠實與誠信,因而科學是“善”(科學是善,從反面來看,也存在有很多學術不端的行為,而在我們每天每時每刻的研究中,一定要和這些不端行為做毫不留情的斗爭)??茖W本身是很美妙的東西,DNA雙螺旋、神經(jīng)元細胞、光遺傳都以曼妙的身姿呈現(xiàn)在科學的面前;而科學發(fā)現(xiàn)也是一個美麗的探索,就像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達爾文致力于進化論,所以科學也是“美”。
康德在其墓碑上刻有這樣的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在魯白教授看來,“頭上的星空”是創(chuàng)新,是科學探索,“心中的道德法則”是科學道德,而這兩者缺一不可。為此,他提出這樣的問題:科學創(chuàng)新的靈魂基礎是不是就是“頭上的星空”以及“心中的道德法則”?
著名電視主持人,“全球公知和思想家”庫恩(Robert Kuhn)博士在最近一次采訪時問魯白教授,“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可謂歷史悠久,曾經(jīng)的經(jīng)濟也是世界上最強的,大家都要向中國來學習,那為什么中國在近百年科學卻落后了,這在文化層面有什么可以值得反思的?”魯白教授指出,可以說科學從未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很體面的位置,中國的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技術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不是科學本身作為人類對未知的探索。中國沒有過文藝復興,中國沒有過像法國、英國那樣的啟蒙運動,也沒有過工業(yè)革命,而這一系列運動都是把科學看作是一種追求,一種思想的源泉。中國沒有達芬奇、牛頓,沒有達爾文、愛因斯坦,而這些人不僅僅是科學家,他們在做出如此巨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背后是有一種科學的人文。我們今天需要花力氣進一步把科學的精髓、科學的靈魂完成。正如康德所說的“心中的道德法則”,一定要把它變成文化價值觀的一部分。什么是科學精髓,一方面科學是一種追求,是揭示真理的一種活動,人都有這樣的一種需求,我必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對的??茖W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活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學還有一個特點,它尊重事實,以好奇心驅動??茖W往往通過一個假說來驗證,通過證據(jù)來說服??茖W不一定要有用(很多科學可以是沒用),但卻是人類的一種思想活動、思維活動、文化活動。所以我們一定要區(qū)分科學與技術,不要只認為科學帶來技術,當然,科學是能帶來技術,技術可以帶來經(jīng)濟進步,但這不是科學的全部或精髓。用魯白的話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所帶來的快樂,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p>
今天的中國,科學技術已經(jīng)有了可喜的進步,但科學文化還非常令人擔憂。到處可見的是浮躁的風氣,急功近利的行為。造假,篡改,抄襲,剽竊,時有所聞。我們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要營造一種科學的氛圍,一種科學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探索真理,崇尚誠信,追求完美,那是一種進取、開放、探索、思考的精神,一種好奇心驅動的、脫離世俗利益的精神。如何來改善我們的科學文化?首先,要鼓勵原始創(chuàng)新,注重解決重大問題,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科學成果的評價。要大力推廣小同行評議制度,按國際標準,基于對科學的實質性貢獻,而不是基于論文的數(shù)量或分數(shù)來評價科學家及其工作。第二,學術的成就必須與個人或單位的利益脫鉤,學術上的認可,如晉升教授或當選院士,不能直接給個人或小團體帶來資源或經(jīng)濟利益。第三,要提倡冒險精神、開創(chuàng)精神,尤其要為年輕科學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做前人沒有做過的東西,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另外,我們還要有學術批判,要允許犯錯誤,要包容不同的風格;還要鼓勵多學科的合作和交叉,尤其是大跨度的學科交叉。一方面要提供資金和資源,另一方面要改變對合作交叉研究的評估體系。最后,要大幅度提高人們對學術道德的認識,對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對學術不端行為要有嚴格而規(guī)范的懲罰措施。
科學創(chuàng)新、科學道德,最終都要回到做人。做人有個最基本的追求,就是做人要幸福。魯白教授分享了美國Carnegie Mellon大學計算機系教授Randy Pasch的故事,他因晚期癌癥去世,享年47歲。在去世前,他在母校做了一場題目為《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最后一課(The Last Lecture)》)的演講,回顧了自己的一生。Carnegie Mellon大學在資深教授退休前都會為他們安排講授一堂面向全校學生的“最后一課”,表達學校師生對其的崇敬和感激,讓教授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最后的演講往往是80多歲的老教授,這次破天荒地邀請了一位46歲的教授,一位將不久于人世的教授。整個講堂坐滿學生、老師以及慕名而來的人,Randy Pasch在整個演講中充滿活力、幽默和情趣,沒有顯示一丁點的悲哀或失望,他對人生充滿了愛和樂觀。他的演講告訴我們?nèi)齻€方面的道理:第一,理想是非常重要的,Randy Pasch孩童時代夢想做游戲工程師,最后成為了一個計算機教授,仍然實現(xiàn)了通過玩的辦法來學習的夢想;第二,活著一定要有趣,活著不是為了庸俗世界所追求的金錢、地位,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最為重要的;第三就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同時要幫助別人,幫助社會,也就是貢獻。這也是他留給我們的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到底是為了什么活著,我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幸福。
在中國,白巖松借《幸福了嗎》一書對如今光怪陸離的社會進行了質問,用魯白教授的方式來說就是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東西?我們可以把對今天的追求和滿足度畫成橫坐標,對未來的追求和滿足度畫成縱坐標。假如說他對今天沒有追求也沒有任何滿足,未來也得不到滿足,那么他是左下角的第三象限,是一個失敗者或者一位抑郁癥患者。有些人,只一味追求今天快活,從來不考慮未來,比如說吸毒的人,那么他是右下角的第四象限,所謂的活在當下者。還有一些人是時時刻刻想的都是下一個目標,還要再得到什么,他是左上角的第二象限。我下一個升遷是什么時候,我下一個學位是什么,我下一個漲工資是什么時候,下一個得到的東西是什么,他不能享受追求成功的過程,每一天都不開心。而這種人在我們社會還非常多。一個有修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應該是在右上角的第一象限。他既能夠享受每天生活的樂趣,也會努力追求未來的成功。他熱愛今天做的事情,把生活和事業(yè)合在一起,不是為了實現(xiàn)一個可以測量的目標,而是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得到滿足。
有一次,魯白教授出席普林斯頓大學的開學典禮,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家長在校長演講后,把校長團團圍住,問校長,“普林斯頓做什么事情能夠保證我的孩子畢業(yè)后能夠進哈佛法學院?”“你們的課程設置怎么能保證他們將來能進耶魯?shù)尼t(yī)學院?”“你們教什么東西,可以讓我的孩子畢業(yè)以后去華爾街做投資?”校長語重心長地對家長們說,“進入普林斯頓,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也可能是你們的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在這四年中,他們有很好的同學,很好的老師,很好的課程,有如此豐富的課外活動,還有這么美的環(huán)境。他們要思考的不是四年以后去做投行,還是去做律師,而是如何去體驗去享受這個學習過程,這段精彩的人生,怎么利用普林斯頓提供的資源,去發(fā)展、發(fā)掘自己,去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擅長的是什么。千萬不要把人生最美的這段時間白白浪費了?!蔽覀円非螅粌H僅是今天的幸福,也不僅僅是未來的幸福,你今天要開心,以后也要開心。
魯白教授曾在2003年被診斷為惡性淋巴癌,這在當時有一定的治愈率,但不是很高(主持人羅京就是因這種病逝世)。突如其來的人生意外讓徘徊在生死之間的他更加深刻地斟酌人生。當時魯教授基本上把出差演講會議等活動都停了,但他的科學研究沒有停。在面對生死之時,他說:“我自己也很驚訝,最先想到的竟然是我的學生,他們怎么辦,而不是我家里的事或者未完成的論文。當然我也想過我的孩子的安排?!边@期間,魯白教授看了很多書,其中有一本書叫做《Tuesdays with Morrie》,講的是身患絕癥后對人生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另外,梅艷芳的死,對魯白教授的影響也很大。梅艷芳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后,連開8場告別演唱會,她最后穿上婚紗把自己嫁給舞臺。她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將軍戰(zhàn)死沙場,演員獻身舞臺”。對此魯白深有感觸,這也許是為什么他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我跟科學結婚了,不會離婚的”。在患病期間,魯白教授唯一的一次出差演講,是去杜克大學,那是因為他很想去見一下Larry Katz教授,那是一位魯白非常尊敬的神經(jīng)科學家。他得了惡性黑色素皮膚瘤,那是一種不治之癥,魯白想在他離世之前再見一面。Katz教授說,他現(xiàn)在不想將來,只想把每天的事情做好。說得凄慘,但也很坦然。
魯教授回憶道:“人與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待事情的做法是不太一樣的,當你覺得還有希望的時候,你會拼了老命去爭取這最后的希望,當你覺得沒有希望的時候,你就想我怎么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否則每天會過得很不開心。加大劑量化療或者做其他什么事情,你明明知道這個事情是沒用的,那還不如安心過好最后剩下的每一天。”
在魯白看來,經(jīng)歷了死亡的考驗,他的人生態(tài)度有三方面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更注重過程,注重對過程的體驗重于對結果的追求。過去很在乎可以衡量的結果,譬如發(fā)表多少篇論文,現(xiàn)在則很享受把研究工作做出來的整個過程,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第二個方面是原諒他人。“人不能帶著仇恨、帶著怨憤進入墳墓”,他說,“要學會原諒,原諒一些不善良的人,或者過去對我做過不好事情的人,我原諒他,甚至不一定要告訴他。這樣會給自己帶來一種平和,培育一種高尚的情懷。也許多年以后那人自己會悔悟,會感到不好意思,會覺得那件事他做得不對”;第三個方面是過去追求的是“得到”,現(xiàn)在更看重的是“付出”,因為同樣是為了幸福,你付出后帶來的幸福,比你追求得到而獲得的幸福更多?!凹偃缥腋冻隽?,我做了有意義的事,我?guī)椭鷦e人取得了成功,我會很開心;我付出了,我能改變現(xiàn)狀,改變文化,改變大家一些不好的做法,這種付出給我?guī)砭薮蟮男腋!薄?/p>
專家點評:趙美娟,解放軍總醫(yī)院醫(yī)學院基礎教研室(人文教研室)主任,“301醫(yī)院人文講壇”策劃人。
魯院長系統(tǒng)闡述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精神、企業(yè)家精神、幸福觀、人生觀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對話討論,那就是,沒有真正的科學道德,不會有真正的科學創(chuàng)新;反之亦然。魯白教授的話讓我再度想起李政道博士20世紀初曾經(jīng)提出的、之后不斷重申的科學和藝術的對話這些情景。
演講中魯白院長引用了康德的 “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那句名言,這是一種永恒性的追問,也是人作為人應該有的一種責任。那么在今天,在這個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應怎么樣來吸取世界文明,同時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超越自我,展現(xiàn)中華民族未來的生命力?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一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乃天地之始”,我們過去以為“反者道之動”是一種貶義,實際上真正的“反”是“返回”,返回大道,返回宇宙的境界和自然的境界,“道之動”,就是說科學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在本質上就是宇宙自然的探究精神,就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關注、敬畏和發(fā)現(xiàn)的精神。這樣的創(chuàng)新就回到了老子的這句“反者道之動”,所以在今天,在“科學創(chuàng)新與科學道德”這么一個家喻戶曉的詞里面,怎么理解,從哪個層次切入,這確實本身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但是文化不是飄在空中和生活無關的東西,科學探究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自身生命的理解。
“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濒斣洪L作為“死”過一次的人,對人生、對事業(yè)、對宇宙、對很多問題會有重新的理解。他安靜的演講中幾次爆發(fā)掌聲,這便證明他的發(fā)自生命動力的話震撼并打動了我們,讓我們重新回味他的感悟:“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就是追求真善美”??茖W家對待科學與人生的境界值得回味與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