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劉 顏
(湘潭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基于經濟倫理學視角的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分析*
周建軍,劉 顏
(湘潭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近年來房地產價格上漲與收入差距的擴大幾乎同步發(fā)生。利用2002—2011年30個省份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房地產價格波動拉大了我國的收入差距,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不均的狀況違背了經濟倫理學中的公平正義、義利皆重、社會責任等原則。中央政府積極進行宏觀調控弱化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而地方政府對房價下降的過度干預取代了市場自身調節(jié)作用,以行政倫理代替了經濟倫理。各級政府應完善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的倫理機制,充分發(fā)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
經濟倫理;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
隨著住房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國房地產市場不斷地走向繁榮,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是,近幾年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引發(fā)了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房地產是家庭的重要財產,其帶來的收入是家庭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使得有房者越來越富,無房者越來越窮,財產不平等程度不斷加深。
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是指房地產價格波動引起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狀況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張永岳、張傳勇、謝福泉,2013)。[1]66-68住房是重要的家庭財產,房價上漲使得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城鎮(zhèn)居民的自有房產差異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張傳勇,2012)。[2]48-51另一方面,由于住房的固定性,對于中低收入者來說房價上漲僅僅增加了普通家庭的賬面財富,而那些房產投機者獲得的財富溢價遠遠高于中低收入者,因此收入由中低收入者向投機者和房地產開發(fā)商轉移,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李靜,2011)。[3]31-34
房地產商品具有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相應地,房地產市場的購房者可以分為自住性和投資性住房需求者。自住性需求者又分為擁有完全產權和擁有不完全產權兩類。擁有完全產權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房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日常居住需要,房價上漲時,該部分持有者并不會將住房轉售出去獲得差價,因此房地產價格波動并不會增加這部分家庭的實際財富,僅僅提高了其賬面價值。對于不完全產權擁有者來說,他們需要償還剩下的住房抵押貸款并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利息。房價上漲的背景下,他們不太可能售出房屋,因此,房價波動實際上對這部分人群的收入分配影響不大。
一般而言,無房者屬于低收入階層,而中高收入人群更有能力去投資房地產,綜合上述分析,房價上漲使得居民財富由中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和投機者單向轉移。同時,通過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增加的財產性收入,會越來越多地集聚到房地產開發(fā)商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拉大房地產行業(yè)與制造業(yè)等其他行業(yè)的收入差距,通過中觀效應擴大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此外,高收入階層的房地產財富往往會通過代際轉移給下一代,低收入者無法獲得繼承的房產,陷入“低收入—低資本積累—低收入”的循環(huán),從而強化了房地產市場的收入分配不均。
(一)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不公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原則
公平是經濟倫理學一項重要的道德原則,也是收入分配中必須要堅持的一項準則。所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群體能夠享受到應得的利益或權利。中國古代圣賢很早就開始關注中國社會的公平問題,孔子在春秋奴隸社會曾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房地產市場的公平并不是要求絕對的公平,而是要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的目標。目前房價上漲遠遠超過了部分收入階層居民的支付能力,使得財富越來越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拉大了房地產市場的收入分配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社會公平的原則。
(二)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不公偏離了經濟倫理學中正確的義利觀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利益是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獲取與分配涉及道德倫理。經濟利益與道德倫理的關系是經濟倫理的核心,中國的義利觀就是集中體現(xiàn)。一般而言,“利”是指最基本的經濟利益或物質利益,而“義”則表示道德觀念或者倫理規(guī)范。先秦時期認為“義,利之本也”、“義以生利”,荀子主張“先義而后利”。發(fā)展到春秋時期,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強調“以義取利”,這體現(xiàn)了等級制度下的經濟倫理特征。某些房地產供給商為了獲得更高的物質利益,哄抬房價,故意制造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的假象,以此侵吞消費者的利益,這種種行為就違背了經濟倫理學中所提倡的“義”,暴露了商業(yè)倫理中“重利輕義”、“義利倒置”的缺點。
(三)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不均反映了市場行為主體社會責任的缺失
參與市場競爭的各個經濟主體,它們可以追求自己合法的物質利益,但是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能脫離社會背景而存在。參與者應該在符合經濟和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下從事能帶來較高的社會收益和經濟收益的行為,不能損害社會或他人的利益。而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大多數(shù)開發(fā)商為了獲取高額利潤,集中建造別墅房及高檔住房,不愿意提供獲利較少的保障性住房,導致住房供給結構失衡,上述種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我國的房地產價格,強化了房地產市場收入分配效應,這反映了房地產開發(fā)商作為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的缺失,缺乏經營道德的外化。
(一)變量說明和模型設定
大量的研究表明,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是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其貢獻率達到50%(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4]3-10由于缺乏省級收入差距的數(shù)據(jù),本文借鑒了宋晨等學者的做法,選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作為收入差距的代理變量,即用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作為收入差距,記作gap。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收入差距的代理變量取對數(shù),記為lngap。影響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很多,筆者在參考湯浩等(2007)[5]52-56、胡晶晶(2012)[6]91-96、劉嘉毅(2013)[7]16-26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選擇房地產價格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政府干預度、社會保障程度四個變量作為主要解釋變量。本文構建了以下的理論模型:lngapit=αi+β1lnhpit+β2openit+β3govit+β4sbcdit+uit+εit
其中,下標i和t分別代表第i省份和第t年,openit是對外開放程度,govit是政府干預程度,sbcdit是社會保障程度,μit是隨機誤差項,由于有些省份的某些數(shù)據(jù)不能得到,會對實證結果造成影響,因此納入εit表示不可觀測的個體效應。各個變量及其定義如下表所示:
表1 變量及其定義
(二)模型檢驗及篩選
1.平穩(wěn)性檢驗。由于使用面板數(shù)據(jù),必須對各個變量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本文選擇了LLC檢驗、ADF檢驗,得出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
2.協(xié)整性檢驗。根據(jù)單位根檢驗結果,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即I(1)過程,滿足協(xié)整檢驗的條件。
表3 協(xié)整檢驗結果
根據(jù)表3的結果,除了Panelρ和Groupρ的檢驗方法的p值為1,Panelv的檢驗結果為0.999 8之外,其余的檢驗方法的p值都小于0.05,這表明lngap、lnhp、open、gov和sbcd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實證分析。[8]90-94
3.模型篩選
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主要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為了更好地確定模型的檢驗方法,需要運用Hausman檢驗方法進行確認,檢驗結果如下:
表4 Hausman檢驗結果
根據(jù)Hausman檢驗結果,p值為0.000 0,小于5%的置信水平,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即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三)實證結果
上述檢驗表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對房價波動與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根據(jù)表5的結果,可以將本文選取的收入差距相關影響因素表示如下:
lngapit=0.349 2+0.056lnhpit+13.593 8openit-0.206 6govit+0.024 1sbcdit+uit+εit
對上述理論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5 實證結果
openit13.59377118.39210.1148200.9087govit-0.2065790.043793-4.7171540.0000sbcdit0.0240780.0222551.0818900.2803
在上述模型中,關鍵自變量lnhp的回歸系數(shù)為0.056,p值為0.000 0,這表明房價對收入差距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尹向飛和陳柳欽(2008)[9]16-21、胡晶晶(2012)[6]91-96、張傳勇(2013)[2]48-51等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并且房價每上升1%,收入差距將擴大0.056%。日益上漲的房價阻礙了無房者向有房者的轉化,擴大了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而經濟倫理學中的公平強調住房機會公平,一方面通過市場的自發(fā)配置使得一部分高收入群體率先滿足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合理調控房價,合理配置住房資源,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難題。而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收入分配效應,使得財富越來越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者被排斥在住房市場之外,住房不平等狀況進一步惡化,造成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
政府干預度的系數(shù)為-0.207,p值為0.000 0,說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能夠顯著地調節(jié)收入差距。政府作為房地產市場的主要調控者和公共權益的代表者,其公共性決定了其不能單純的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而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經濟倫理關系。目前各級政府屢屢出臺各種房地產調控措施,其深層次的意義是合理調節(jié)房價,弱化房價波動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xiàn)象,這與經濟倫理學要求的承擔社會責任原則相一致,是行政倫理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體現(xiàn)了各級政府正確地處理“義”“利”之間的關系。
(四)區(qū)際層面實證研究
受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我國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存在著區(qū)際差異,為了深入挖掘房地產價格與收入差距的關系,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均衡發(fā)展,本文在全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東、中、西部地區(qū)的區(qū)域檢驗。
表6 區(qū)域檢驗結果
注:***表示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示在5%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示在10%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括號中的數(shù)據(jù)為t統(tǒng)計量。
將上表的數(shù)據(jù)通過Hausman檢驗得出:東、中、西部均傾向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東部結果:lngapit=0.177+0.97lnhpit+1.472openit-0.06govit+0.01sbcdit+μit+εit
中部結果:lngapit=0.464+0.01lnhpit-4.043openit-0.18govit+0.15sbcdit+μit+εit
西部結果:lngapit=0.58+0.02lnhpit-13.054openit-0.19govit+0.195sbcdit+μit+εt
從東、中、西部的實證結果來看,房價與收入差距均呈正向變動關系,與前面的理論一致。從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的影響程度來看,東部地區(qū)房價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最為明顯,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相對較弱,這主要歸因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受自然資源及歷史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在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基礎上,國家允許一部分地區(qū)或者城市通過市場機制實現(xiàn)率先發(fā)展,另外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及道德倫理規(guī)范,調節(jié)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平衡,抑制房價波動收入分配的中觀效應,體現(xiàn)結果公平,實現(xiàn)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xié)調發(fā)展。
根據(jù)以上實證分析,為調節(jié)中國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確立房地產市場公正分配的價值導向與倫理理念,完善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的倫理機制。政府和房地產商要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樹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的倫理理念,強調“義利兼顧”的倫理觀念,創(chuàng)建文明和諧的房地產市場。最后,明確各市場主體的責任倫理觀念,協(xié)調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
第二,改變社?;鹣虺鞘袃A斜的支出結構,擴大社會保障在農村的覆蓋面,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充分發(fā)揮社會保障制度應有的減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改善民生,實現(xiàn)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
第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政府積極實現(xiàn)全國整體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政府遵循行政倫理原則,樹立“價值觀驅動式”的土地財政倫理規(guī)制模式,允許房價的合理漲跌,完善市場自身的價格調節(jié)作用,
[1] 張永岳,張傳勇,謝福泉.我國房價波動收入分配效應的實證分析及其應對[J]. 科學發(fā)展,2013(4).
[2] 張傳勇.房價波動與收入分配的互動效應及其對策[J].中國房地產,2013(9).
[3] 李靜.房地產價格與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4]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轉型時期的地區(qū)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6).
[5] 湯浩,劉旦.房地產價格與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的經驗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7(6).
[6] 胡晶晶.住房價格上漲對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與實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7] 劉嘉毅.房價上漲會拉大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嗎?——基于中國轉型特征下的經驗研究[J].當代財經,2013(2).
[8] 陳雪楚,彭建剛,鄧彪.我國房地產金融非均衡狀況分析與政策建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1).
[9]尹向飛,陳柳欽.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財富差距、收入增長與房價關系的因果檢驗:1992—2006[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8(6).
責任編輯:廖文婷
Analysis of Incom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Housing Price Fluctuation Based on the Economic Ethic Perspective
ZHOU Jian-jun,LIU Yan
(BusinessSchool,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has continued to widen as almost synchronous with housing price rising tren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2002-2011,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housing price has widened the income gap.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real estate market violated the economic ethics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es to weake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housing price fluctuation, but local governments overly intervened in the falling housing prices, replaced the market regulation and substituted administrative ethic for economic ethic.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ethical mechanis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housing price fluctu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economic ethics; housing price fluctu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2014-08-20
周建軍(1974-),男,湖南桃江人,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湘潭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調控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BJL018);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房地產價格波動、住房空置與通貨膨脹”(項目編號:2012T50697);湖南省社科基金“房地產價格波動對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JD72)。
F293.3
A
1001-5981(2015)01-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