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旭峰
【作文題】
進入高三,有同學(xué)說:“今天的我,是為了明天有個更好的自己。”
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p>
綜合上述材料,結(jié)合你的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① 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② 不得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③ 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④ 不得抄襲、套作。
【模擬得分: 46分】
綜觀全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是“不要刻意去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應(yīng)重視過程的體驗”。文章直接以“痕跡”為標題,難以反映主旨,建議重擬標題,以體現(xiàn)作者重視的是“過程的體驗”。
名句開篇,有一定可讀性。后幾句圍繞如何“明志致遠”展開論述,先說要“學(xué)會淡然”,后說不要“一味淡然”,語意矛盾。應(yīng)開門見山,明確表達出“不要刻意去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應(yīng)重視過程的體驗”的觀點。
屈原的例子太常見了,缺乏新意,可以刪去。
陸澄和陶淵明的例子用得不錯:一是陸澄的例子本身比較新穎,很少有同學(xué)引用;二是表述較為簡練,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了組織;三是陸澄和陶淵明的例子形成鮮明對比,較好地表明了“不要刻意去創(chuàng)造痕跡,而應(yīng)享受過程”的主旨。
痕 跡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知“明志”前必先學(xué)會淡然,靜如秋水;“致遠”也需有波瀾不驚、無塵而明朗的心。然而為什么呢?明志而致遠豈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業(yè)。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體會到其中志趣,獲得滿足?當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篤志修身,鉆研自己天地中的學(xué)問。若獲得他人贊賞,則視為驚喜。
南北朝一學(xué)者陸澄,為了讀書而“讀書”。他能將《易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卻不能明白其中一點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過低,不能通過讀書使自己優(yōu)秀?!昂米x書,不求甚解”的陶淵明卻“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讀書讓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獨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卻獲得了流芳百世的資格。
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跡,因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別人看到,知道飛過的滋味,獲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許才是真的財富。
大學(xué)者錢鐘書先生,一次幫助一個名為吳庚舜的青年修改關(guān)于《長恨歌》的論文,錢先生熱心幫助,把文章每個段落都細細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過意不過,一定要錢鐘書署上名。幾次推辭不下,錢先生署上筆名“鄭辛禹”。原來,百家姓中“鄭”在“吳”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賢“禹”在“舜”后,三個“后”,盡顯大學(xué)者不計名利、熱心助人的風范。
“今天的我,是為了明天有個更好的自己?!眾^斗中的汗水也許會蛻變?yōu)樽罱K的淚水,或甜或咸,無論結(jié)果的成敗,我們都必須為其負責。既然選擇了前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賦》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卻是個也許讓人見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親也斥其愚蠢。他創(chuàng)作《三都賦》時遭受了眾人恥笑,才子陸機揚言左思的書只能被他拿來蓋酒壇子。我們看不見左思的艱辛,看不見他飛過的或許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終屬于他的“洛陽紙貴”的故事卻留了下來。的確,我們知道他曾飛翔過。
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跡。正如人們會用心記住每一個美麗的東西一樣,不計艱辛,甚至不計成敗,像修身一樣對待。凡事,終會有美好的東西留在我們心間。
在前三段的鋪墊下,作者對第二則材料進行了解讀,引申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別人看到”的觀點,有一定的哲理性。
從全文來看,文章的主旨是“不要刻意追求痕跡,而應(yīng)重視過程的體驗”,錢鐘書的例子表現(xiàn)的是他不計名利、熱心助人的風范,與主旨無關(guān),例證不當,應(yīng)該刪去。
本段對第一則材料的解讀十分混亂,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要奮斗”還是“看淡成敗”?觀點不明,結(jié)構(gòu)上也未能承上啟下。應(yīng)結(jié)合文章主題作解讀。
緊扣主題舉了左思的例子,從一開始不被人理解到最后名揚天下,左思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貼切地表達了“重視過程的體驗”的觀點。
結(jié)尾首句“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跡”本已點題,后幾句卻又不知所云,表述不清,議論散漫,未能升華主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知“明志”前必先學(xué)會淡然,靜如秋水;“致遠”也需有波瀾不驚、無塵而明朗的心。然而為什么呢?明志而致遠豈非依靠于他人才能成就事業(yè)。如果一味淡然,又怎么能體會到其中志趣,獲得滿足?當然不是。
屈原人生大好的境界,皆在于不去刻意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篤志修身,鉆研自己天地中的學(xué)問。若獲得他人贊賞,則視為驚喜。
南北朝一學(xué)者陸澄,為了讀書而“讀書”。他能將《易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卻不能明白其中一點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過低,不能通過讀書使自己優(yōu)秀?!昂米x書,不求甚解”的陶淵明卻“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讀書讓他真正有了提升,也使他獨特。他并不在意得失,卻獲得了流芳百世的資格。
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不介意是否留下痕跡,因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別人看到,知道飛過的滋味,獲得了自我的提高也許才是真的財富。
大學(xué)者錢鐘書先生,一次幫助一個名為吳庚舜的青年修改關(guān)于《長恨歌》的論文,錢先生熱心幫助,把文章每個段落都細細作了修改。文章刊登后,青年十分過意不過,一定要錢鐘書署上名。幾次推辭不下,錢先生署上筆名“鄭辛禹”。原來,百家姓中“鄭”在“吳”后,天干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賢“禹”在“舜”后,三個“后”,盡顯大學(xué)者不計名利、熱心助人的風范。
“今天的我,是為了明天有個更好的自己。”奮斗中的汗水也許會蛻變?yōu)樽罱K的淚水,或甜或咸,無論結(jié)果的成敗,我們都必須為其負責。既然選擇了前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左思的《三都賦》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卻是個也許讓人見了一眼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親也斥其愚蠢。他創(chuàng)作《三都賦》時遭受了眾人恥笑,才子陸機揚言左思的書只能被他拿來蓋酒壇子。我們看不見左思的艱辛,看不見他飛過的或許有些笨拙的身影,但他的人格,最終屬于他的“洛陽紙貴”的故事卻留了下來。的確,我們知道他曾飛翔過。
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跡。正如人們會用心記住每一個美麗的東西一樣,不計艱辛,甚至不計成敗,像修身一樣對待。凡事,終會有美好的東西留在我們心間。
得分點:
(1) 審題立意基本準確。
這個作文題審題有一定難度。第一則材料重點講“過程是為了結(jié)果”,第二則材料重點講“享受過程,而不強求結(jié)果”,出題人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綜合分析材料,理解“過程與結(jié)果”的辯證關(guān)系并作出闡述。但多數(shù)同學(xué)只根據(jù)其中一則材料來立意作文,比如根據(jù)第一則材料寫“經(jīng)歷與價值”;根據(jù)第二則材料寫“雁過無痕,行者自知”“成長的痕跡充滿意義”等。這篇文章的立意是“不要刻意去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應(yīng)重視過程的體驗”,是基本準確的。
(2) 舉例豐富,有一定特色。
作者運用自己的語言,列舉了屈原、陸澄、陶淵明、錢鐘書和左思五個例子來論證觀點,比較充實。列舉的例子涉及古代、現(xiàn)代,正反對照,角度也很豐富。
(3) 語言上有一些文采。
作者在語言表述上下了一些功夫,比如倒數(shù)第二段中“我們看不見左思的艱辛,看不見他飛過的或許有些笨拙的身影”,形象生動,還有點押韻。
失分原因:
(1) 主旨表達不明。
文章立意雖基本準確,但行文散漫,不論是開頭、中間還是結(jié)尾,都未能很好地點明“不要刻意去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應(yīng)重視過程的體驗”的主旨。開頭在拋出“明志致遠”要“淡然”的觀點后又予以否定,十分混亂;結(jié)尾在重申“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痕跡”后又表達了其他不知所云的觀點。綜觀全文,作者對主旨的表達很含糊,影響得分。
(2) 有些例子例證不當。
文章列舉的五個例子中,屈原和錢鐘書的例子與主旨無關(guān),堆砌無用的例子反而導(dǎo)致論證不貼切。
(3) 邏輯混亂。
文中有些語句缺乏內(nèi)在邏輯性。比如,文章開頭先說要“學(xué)會淡然”,又說 不能“一味淡然”,前后矛盾;結(jié)尾“正如人們會用心記住每一個美麗的東西一樣,不計艱辛,甚至不計成敗,像修身一樣對待。凡事,終會有美好的東西留在我們心間”更是不知所云,很難讀懂。
(4) 結(jié)構(gòu)機械。
一例一析的結(jié)構(gòu)安排,不夠靈活,導(dǎo)致文章看起來沒有什么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