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康
摘 要:隱名投資行為中,是否應給予實際出資人以股東資格,一直以來爭論不斷。然而,股東資格的存否,事實上并不影響實際出資人尋求法律對己權益的救濟。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通過界定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zhì),從而在保護出資人權利的問題上,拓展出《公司法》以外的保護途徑。這也是中外法律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隱名投資;實際出資人;股東資格;利益保護
1 內(nèi)涵概述
股東,是通過讓渡自己財產(chǎn)所有權以換取公司股權,從而成為其社員,并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具備權利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均擁有成為公司股東的資格1”。根據(jù)劃分標準的不同,股東可分為“投資股東、投機股東,優(yōu)先股股東、普通股股東、劣后股股東2”,以及顯名股東(名義股東)、隱名股東等。通常,當出資人完成出資,并依法辦理相關登記后,便可享有股東權利。而一些國家對于股東資格的認定則更為簡易,例如,日本《公司法》規(guī)定,新股的認購人在完成繳款之次日,即可取得股東資格。
上述分類中的隱名股東并非我國民商事法律規(guī)范中的概念,它意指以自有財產(chǎn)出資,以他人名義載于股東名冊并完成工商登記的自然人或者法人。這一類投資者雖未必間接參與公司經(jīng)營管理、影響決策,但均以獲取其出資所對應的股權之利益為最終目的。在法律尚未明文表示其是否具備股東資格的情況下,理論界貫以“隱名股東”之名,仍欠妥當。鑒于新修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以下簡稱《規(guī)定(三)》)在隱名投資問題仍上使用“實際出資人”一概念,筆者認為今后應予以統(tǒng)一。
較之于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更多地重視資本的募集,弱化對人合性的強調(diào),在投資者的身份上并未做特殊要求。因此,“實際出資人”之問題則突出于有限責任公司。
2 隱名出資之成因
出資人與名義股東慣常以書面或口頭協(xié)議的方式來達成隱名出資的合意(盜用他人姓名完成入股的,不屬于文本探究的隱名出資)。實際出資人的“隱名”性,應當按照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者工商登記資料予以確定,并不基于公司或者其他股東所不知,實為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并非“他人的主觀認知3”。由名義股東行使股東權利,實際出資人出資并最終享有股權之現(xiàn)金利益的狀態(tài),產(chǎn)生于以下多種原因。
2.1 突破公司人合性的限制
公司在本質(zhì)上都體現(xiàn)為資本的聯(lián)合,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更注重相互間的信賴,強調(diào)人合性。《公司法》第71條第二款規(guī)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zhuǎn)讓股權,應當經(jīng)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同意”,從出資轉(zhuǎn)讓的非自由性可以看出有限責任公司的封閉性特點。故,投資人為避免其參股請求被發(fā)起人或現(xiàn)有股東推拒,只能采取借用他人名義而以個人資產(chǎn)出資完成入股。
2.2 突破股東人數(shù)的限制
《公司法》第23條與第24條規(guī)定,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符合法定的股東人數(shù),且人數(shù)不超過50人。這就導致眾多的投資者與效益良好的公司間,形成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投資者為了實現(xiàn)入股分紅的目的,只能提供資金予現(xiàn)有股東,而借助其名義購買新股或收購其他股東的既有股份。這實際也是隱名投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2.3 規(guī)避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
1.市場主體的自主與自由須在不違反法律強制規(guī)定的前提下方能實現(xiàn),具備權利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均有成為股東的可能性,卻并不意味著結果的必然,我國法律就對部分主體的投資行為做了具體的限制。例如,《公務員法》第53條第二款第14項規(guī)定“(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yè)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國家發(fā)改委和商務部于2011年12月24日頒布的《外商投資產(chǎn)業(yè)指導目錄》,詳細地列明了13類限制外商投資和12類禁止外商投資的產(chǎn)業(yè)清單。如是主體意欲規(guī)避法律實現(xiàn)投資,則必然以隱名投資的方式進行。
2.《公司法》第58條規(guī)定:“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該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痹摋l規(guī)定旨在減少商業(yè)風險,規(guī)制自然人通過不斷設立公司、濫用公司有限責任制度的方式,行惡意欺詐之實。然而,這也客觀地否定了部分資金雄厚的自然人擴大創(chuàng)業(yè)的可能性。因此,借用他人名義,以自有資產(chǎn)出資設立公司則成為規(guī)避這一法律限制的不二法門。
2.4 變相實現(xiàn)股權轉(zhuǎn)讓
法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對外轉(zhuǎn)讓有嚴格的限制,規(guī)定必須經(jīng)由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同意方可對外轉(zhuǎn)讓,且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yōu)先購買權。因此,如若某股東欲變現(xiàn)其所持股份而將受讓人披露于其他股東卻遭拒時,該股東只能私自與受讓人簽訂協(xié)議,約定由對方給付一定價款后,即獲得相應股份,嗣后盈虧自負,但不變更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該股東的公司地位不變,而由受讓人實際取得股份的股息和紅利,以及將來相應股份被合法轉(zhuǎn)讓后所取得的現(xiàn)金價值。這一變相轉(zhuǎn)移股權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定要件,因而無法得到公司的認可和法律的保護。當雙方各取所利,相安無事時,卻也成為隱名投資的方式之一。然而,究其本質(zhì),違法帶來的法律之否認,也使得眾多商業(yè)糾紛濫觴于此。
2.5 投資者個人因素
完成出資后,股東的姓名應當依法載于公司章程并做工商登記,對外公示。然而,部分出資人盡管屬于合法的投資主體,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并不希望對外披露個人的投資信息。此時,與第三者協(xié)議,約定己方實際出資而由對方擔任名義股東,則成為可行之策。
3 實際出資人的法律地位
有關實際出資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的學術研究早已有之,相關論著更是汗牛充棟?,F(xiàn)今,理論界仍存在三大觀點:肯定說、否定說與折中說。2014年《規(guī)定(三)》的施行,似乎表明司法機關在該問題上偏向了否定說,各條文的編撰值得玩味。在分析《規(guī)定(三)》之前,暫且簡要厘清以上各觀點的主要論據(jù)。
3.1 學說概述
肯定說認為,出資是獲取股權的前提條件,不論是否以出資人的名義出資,均不影響其股東地位。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基于各自真實的意思表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達成具體協(xié)議,合法有效,理應執(zhí)行。而且,股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應遵循意思自治原則,關注當事人意思表示是判斷股東資格存否的關鍵。4
否定說堅持,法律明確規(guī)定,股東須記載于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并做工商登記,可見,認定股東資格的合法依據(jù)只能是依法公開的文書材料。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的目的出發(fā),我們都應堅持商法外觀主義和公示主義的要求。5
折中說則將該問題分為兩部分進行討論,認為對內(nèi)應采取意思主義原則,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據(jù)此判別股東資格;對外則以保護交易相對人為優(yōu)先,適用形式要件主義標準。筆者認為,折中說雖采眾家之長,但實則陷入另一尷尬境地:如何區(qū)別內(nèi)與外?公司、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和交易第三人,在排列組合的處理下必然得出不同的結果。一對顯而易見的矛盾是:假以公司、實際出資人為內(nèi)部,由于雙方缺少直接的意思表示且不具人合性,出資人不能取得股東資格;倘若以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為內(nèi)部,則基于二者間協(xié)議的自愿與真實,出資人又當然享有股東資格。顯然,該說將問題復雜化了,但仍為“主流觀點6”。
3.2 解讀司法解釋的立場
2014年修訂的《規(guī)定(三)》在隱名出資問題并未做調(diào)整,基于如下幾點原因,筆者認為,該解釋仍顯露司法機關側重否定說。
第一,司法解釋中使用了“名義股東”之概念,與此相對應的“隱名股東”卻并未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實際出資人”?!肮蓶|”作為公司股權合法持有者的代稱,司法解釋采“名義股東”一說,表明法律對名義出資人的股東地位給予肯定與保護。當然,對“實際出資人”的理解也可能有兩種:其一,法律因否認實際出資人具有股東資格,故不采“隱名股東”一說;其二,法律既未明文否認實際出資人的股東資格,則“實際出資人”之稱謂僅是以其曖昧的語義緩解理論爭議,不能表明司法立場。然而,通過下文對條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后者觀點難以存續(xù)。
第二,該規(guī)定第24條第二款明確到:“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fā)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睏l文意指,只有當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之間的糾紛系產(chǎn)生于雙方的投資協(xié)議及其相關行為,且實際出資人以名義股東為被告提起訴訟的話,人民法院方予以支持。這說明最高院間接地將該糾紛定性為獨立主體間的合同違約,而并未承認實際出資人的股東資格,賦予股東權利。否則,該款則應當規(guī)定為:“向公司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此外,第16條第一款指出:“(針對出資瑕疵責任)股東以其僅為名義股東而非實際出資人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边@再次體現(xiàn)出最高院以形式要件的標準來確定股東的資格,不認為實際出資影響股東資格的認定。這也符合新修訂的《公司法》第28條的規(guī)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照前款規(guī)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北緱l意味著:只要行為人完成認繳手續(xù)、受領股東名冊,即可獲得股東資格,是否實際出資或者足額出資均不再影響該股東資格的實然狀態(tài)。如若發(fā)現(xiàn)瑕疵出資,也僅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對發(fā)起人的違約和對公司的債務。既然如此,同一股份上便只能存在一個持有主體——在隱名投資情形下則為名義股東,從而排除了實際出資人的股東資格。
3.3 資格賦予同利益保護的關系
不論是肯定說、否定說抑或折中說,實際上都是在討論我國《公司法》對股東資格認定的標準,而在隱名投資問題上,實際出資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與能否保護其合法利益其實并不具有直接的聯(lián)系。實際出資人的合法權益并未因否定說而遭致否定歸于消滅,相反,公司法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應參照物權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原理,來解決投資人與名義股東間的糾紛。
筆者認為,嗣后的學術研究應當重點放在如何界定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間協(xié)議行為的性質(zhì),從定性的基礎上去尋求更寬泛的法律保護,而非繼續(xù)爭論實際出資人應否取得股東地位,僅寄希望于股東資格的確認,爾后直接尋求《公司法》上的救濟,較之于前者,其缺少了保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針對隱名投資所涉及的實際出資人和名義股東間的法律關系,有學者指出其可能表現(xiàn)為“信托關系型合同或者合伙關系型合同7”。
談及信托關系,其設立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其一,委托人具有設立信托的真實的意思表示;其二,委托者擁有合法且可轉(zhuǎn)讓的財產(chǎn)或者財產(chǎn)性權利;其三,受益人得以明確。8可見,于形式上隱名投資與信托行為極為相似,在尊重出資人(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名義股東與信托受托人同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同的是,信托的期限性決定了信托關系結束后,委托人當然而直接地享有具體標的物上的權利,同時受托人喪失相應支配權;然而,隱名投資情形下,名義股東持股的實然狀態(tài)并不因其與實際出資人間協(xié)議的終結而歸于消滅,出資人意欲獲得相應股權,仍須按照《公司法》有關股權對外轉(zhuǎn)讓之規(guī)定,履行法定程序。由于有限責任公司強調(diào)高度的人合性,故而實際出資人很難獲取股權。
合伙關系型隱名出資下,雙方均有出資,股權收益按照事前協(xié)議予以分配,但是公司股東名冊中僅載一人之名,雖然名曰“合伙”,卻并不存在財產(chǎn)的共有關系。于公司而言,全部出資所換取的股權只屬于名義股東一人。
相較之下,信托關系型似乎更具有相似性和可行性,有學者認為,為了減少隱名投資所帶來的風險與糾紛,可以通過加快完善信托制度,利用股份信托的形式來解決現(xiàn)存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間的矛盾。9
4 中日理論與實踐之現(xiàn)狀
《中國稅務報》曾刊登如是案例10:2010年6月,某投資公司與8名自然人共同投資設立某小貸公司。2013年3月,稽查人員在檢查中發(fā)現(xiàn),小貸公司給8名自然人股東分發(fā)股息紅利時,并未代繳個人所得稅,故責令補繳。此時,小貸公司以8人系名義股東,不屬于納稅義務人為由提出異議,并提供8 份《顯名股東投資協(xié)議書》作為證據(jù)加以證明。
稅務機關認為,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間的合同在不違反《合同法》第52條之規(guī)定時即為有效,時應當予以認可的。但該合同旨在規(guī)范雙方的民事權利義務,作為第三方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只能根據(jù)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等公示材料,確定股東與納稅義務人,不會受隱名出資情形的影響。顯然,這表明采形式要件說來否定實際出資人的股東地位在實踐中已被認可,但其并未否認實際出資人對出資享有的利益。
日本的司法實踐也嚴格按照日本公司法的規(guī)定進行,堅持“股東名冊的權利推定效力11”,意指股東名冊上記載的人,即為真實合法的股東。任何出資人憑借記載個人信息的股東名冊,就能以股東身份向公司主張權利而無需提供額外證據(jù)。此外,2014年修訂的日本《公司法》第206條第一款還規(guī)定,通過轉(zhuǎn)讓方式獲取公司股權的人,未將其姓名變更于股東名冊的,不得對抗該公司。可見,日本立法與實踐同樣注重對商法外觀主義原則的遵守,采形式要件主義判別股東資格。
參考文獻
1 張民安, 左傳衛(wèi)主編. 公司法(第二版)[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155.
2 王欣新. 公司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21.
3 張雙根. 論隱名出資——對《公司法解釋(三)》相關規(guī)定的批判與發(fā)展[J]. 法學家,2014,02:74.
4 邱云. 有限責任公司之名義股東法律地位探析[J]. 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1,02:82-88.
5 劉永平. 論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J]. 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2:96-97.
6 閆泓汀,勾雪峰. 有限公司隱名股東資格確認問題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14,29:104-105.
7 參見注釋3,張雙根,第71頁.
8 見何寶玉. 信托法原理研究[M].轉(zhuǎn)引自戚葉芳. 信托制私募股權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9 吳鳳君,王柯丁. 有限責任公司股份代持問題——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為中心[J]. 法治研究,2012,09:82-86
10 趙德新. “名義”股東分紅 仍需代扣個稅[N]. 中國稅務報,2014-10-31B03.
11 崔文玉. 日本公司法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