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
我手邊還留著一些中學時代的課本,有時翻看幾眼,會重新回到三十多年前的課堂上——而我經?;厝ピ煸L的,是高二時魏開瑜先生的語文課。這位溫柔敦厚的謙謙君子,偶爾在上課的時候會說兩句笑話。有一回說到“乖”這個字,他說:“這是個很不乖的字?!弊钤缭凇兑捉洝防?,有“家道窮,必乖”的說法,從這兒開出來的解釋,“乖”字都有“背離”“違背”“差異”“反常”“不順利”“不如意”的意思。
魏先生在堂上說到此處,吟誦了一段話:“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边@一段話原本是從《禮記》里變化出來的,可是《禮記》的原文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一句完全一樣,后一句怎么差這么多?
“‘人至察則無徒跟‘政至察則眾乖是一樣的嗎?”魏先生從老花鏡上方瞪圓了眼睛問,“你考察女朋友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她跑掉呢,還是會讓她變乖呢?”我記得全班安靜了好半晌,才爆起一陣驚雷似的呼聲:“變——乖!”“那么你的女朋友考察你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你跑掉呢,還是會讓你變乖呢?”我們毫不遲疑地吼了第二聲:“跑——掉!”
“你們太不了解這個‘乖字啦!”魏先生笑了起來,接著才告訴我們,主導政治的人管控人民太苛細,是會讓人民流離出奔的,“乖”就是“背棄而遠離”之意,“無徒”是人民背棄遠離,“眾乖”也一樣。
有人解釋唐代李廊的《上令狐舍人》詩:“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遲。”說“乖”字是聰明機靈甚至馴服的意思,我不認為“乖”字有這么早就變乖。就找各種文獻資料比對,起碼到了王實甫的《西廂記》里,“乖性兒”指的還是壞脾氣呢。馮夢龍形容愛人為“乖親”,也是明朝的事了。
這個字之所以到了近代會有180度的轉變,我認為是從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對孩子的“背離”“違背”之無奈嘆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