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此行唯一的晴天。從黔東南的錦屏縣到銅仁市的江口縣又是4個多小時車程。中午跟隨駐村干部唐宗平來到黑巖村。黑巖村人均收入兩年翻了近一番,但是走入村里,許多貧困戶的處境還是讓我們心酸。
黑巖村的村名源自漫山遍野的黑巖石,這是上世紀村民亂砍濫伐的后遺癥,嚴重的石漠化直接導致了貧困。如今,一排排葡萄架籠罩著黑色的山巖,可以想象收獲季節(jié)里滿山遍野的綠葉與紅果。2012年黑巖村人均收入還不到2000元,2014年卻達到3860元。去年7月14日,參加全國精準扶貧現(xiàn)場會的四方來賓到此參觀,無不為黑巖村的變化驚嘆。
黑巖村的變化離不開駐村工作的開展。唐宗華到黑巖村駐村的第一件事就是進戶摸底:種植烤煙是村里的支柱產(chǎn)業(yè),但規(guī)模和效益已達到極限,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黑巖村的氣候和土壤特別適合葡萄的種植,這也有利于石漠化的改造。
可是,黑巖村的基礎設施差,沒有一條水泥路,葡萄怎么往外運?喀斯特地貌讓村里嚴重缺水,葡萄的灌溉怎么辦?黑巖村的電網(wǎng)年久失修故障頻出,怎么開工廠?一系列問題擺在了駐村干部面前。
修路。駐村干部一次次報告、協(xié)調,跑來了資金,找來了工程隊,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1米寬的水泥連戶路使村民們告別了泥濘的雨天。唐宗華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進城要開1個小時的車,如今20多分鐘就到了?!庇浾呖吹?,4.1公里的產(chǎn)業(yè)路正在施工中,預計7月份就可以通車了。
引水。吃水不忘打井人,正是駐村干部多方協(xié)調資金為黑巖村挖井,讓家家戶戶都用上干凈的自來水。去年又建成一座小型水庫,解決了村子的產(chǎn)業(yè)用水難題。
拉電。2013年,工作隊幫助改造了老化的電網(wǎng),不僅便利了村民的生活,還為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配套的基礎設施建好了,600余畝的葡萄種植園建起來了。唐宗華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等到2018年,葡萄種植規(guī)模將達到戶均4畝,按每畝8000斤的產(chǎn)量,每斤2元,光葡萄種植項目每戶就能增收五六萬元?!?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22/zgfp201507zgfp20150709-1-l.jpg" style="">
從人均收入角度,黑巖村的變化顯然很大。但走入村里,許多貧困戶的處境還是讓記者心酸。272戶人家,殘疾人有91個。走進一戶人家,中年女主人是弱智,連家務活都干不了,那種癡呆的神情讓記者不忍拍照。70多歲的老奶奶(見上圖)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一個五口之家,還住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子里。不過記者欣慰地見到他們正在房前挖地基蓋新房。
走到村口,見一位羅鍋老漢滿臉愁容在未完工的新房前來回度步,我們好奇地上前搭話。他叫羅長林,今年72歲。十幾年前得病一直沒有好好醫(yī)治,脊椎就這么永遠彎曲了。年前他東挪西借蓋了新房,但實在沒錢搞下去了,全家就這樣住進沒有門窗沒鋪地板的房子。他腦袋上有個大大的腫包,是建房子受傷后沒有及時治療造成的。村主任介紹說,老人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幾年前病亡,二兒子去年元宵節(jié)又車禍身亡,15歲的小兒子正在讀中學(圖3)。
老人的背已經(jīng)被貧困壓彎,他的心靈將如何承受災難的重壓?離開黑巖村,記者腦海中不斷閃現(xiàn)羅長林老人彎曲的背影,心情十分沉重。唐宗平告訴記者:老人蓋房子將得到近萬元危房改造扶助款。他的小兒子將免費上職業(yè)學校,如果考上大學將得到一次性補助4000元和助學貸款。
羅長林老人當務之急的難題是如何湊錢給新房安上門窗。但根據(jù)有關危房改造補助款的申報程序,必須在房子建成經(jīng)過驗收以后,才能拿到這筆錢。老人顯然已經(jīng)無處借錢安門窗,那筆補助款自然也就遙遙無期。
可以理解,只有嚴格執(zhí)行有關程序才能保證扶貧資金正確使用。如何解決羅長林老人這種特殊狀況,確實令人困惑。記者以為,精準扶貧不但要扶得其所,也要扶得其時——這是一個需要專門研究的課題。世間最可貴的幫扶,不就是雪中送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