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琪 呂 釗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710048)
蘇幕遮,又名“潑寒胡戲”,是百姓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畜牧興旺的群眾性活動,多于寒冬臘月舉行,曾經風靡唐朝,又在唐朝開元年間被禁斷。日本流傳的“蘇莫者”與我國唐代的“蘇幕遮”有很大區(qū)別,但是保留了舞者頭戴面具這一特點。王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蘇幕遮》中將蘇幕遮的活動內容歸納為兩點:“一是乞寒求水,多降瑞雪,凍滅害蟲,來年水量充沛,以利農牧業(yè)豐收。二是攘災避邪,驅趕魔鬼羅剎?!薄皾姾绷曀资翘K幕遮的主要內容,帶面具是蘇幕遮的最顯著特點。要考究蘇幕遮舞蹈的面具,就要先弄清楚蘇幕遮的幾個意思。
蘇幕遮在唐朝開元年間被禁斷以后,至唐末五代逐漸變成了詞牌名和曲牌名。唐代般若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曰:“又如蘇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諸有情兒即戲弄,老蘇莫遮亦復如是?!彼未趺髑骞P記《揮麈錄》中記載高昌國:“婦人戴油帽,謂之‘蘇莫遮’?!泵仁妗短钤~名解》中記載:“蘇幕遮,西域婦人帽也?!睆囊陨衔墨I記載來看,蘇幕遮傳至西域后,由本身的與乞寒求雨有關的意思變?yōu)橐环N婦人可遮面的帽子,雖然聽起來滑稽,但這也是有跡可尋的。俞平伯認為蘇幕遮原意為披在肩上的頭巾,亦可“遮人面首”,此類道具都可稱為“面具”,即“覆人面首”之道具。穆宏燕認為“蘇幕遮”的原始詞義為面具,是波斯語譯音,根據波斯語考證,蘇幕遮是“面具潑水舞戲”。釋慧琳《一切經音義》中云:“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道:“…并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笨梢?,蘇幕遮與面具是緊緊聯(lián)系的,或其本意為面具,或代指一類面具。在祭祀驅邪活動中,面具往往是不可少的,舞者頭戴獨特的獸面、鬼神形象的面具進行表演,使“蘇幕遮”祭祀活動在西域傳播開來,所到之處,人們非常喜歡這樣的表演,便爭相試戴面具也是有可能的,最終面具演變成漢文文獻中記載的“婦人之帽”,蘇幕遮也變成了這類帽飾的代名詞。
談到蘇幕遮,不得不提及的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在新疆昭怙厘佛寺盜取的一件舍利盒,盒身描繪了一組人物,經考證,這正是蘇幕遮的舞蹈場面。霍旭初先生認為:這幅樂舞圖以1男1女手持舞旄(或為幡幢)為先導,依次是6個手牽手的舞蹈者和一位舞棍的獨舞者,接著是一組由8人組成的樂隊,最后是一持棍獨舞者在作旋轉動作,其左右有3個兒童在拍手助興,整個畫面由21人組成。在這21人中,手持舞旄的兩名舞者均盛裝打扮,但是并無佩戴面具,中間有7名頭戴面具的舞者,后面是八位手持樂器的樂工,樂工沒有佩戴面具,他們身著翻領、對襟、小袖大衣,下著褲,并且剪發(fā)垂項,這正是龜茲人們的日常裝扮,最后是一名舞者和三位圍觀的小孩,由此可知,領隊、樂工、觀眾都是不帶面具的,帶面具的只有舞者。在這組樂舞圖中,共有八張面具,現將這八張面具做逐一分析。第一名舞者頭戴的是年輕的武士面具,鼻梁高挺輪廓清晰,臉頰似乎還有些紅暈,頭上的頭巾包裹住了頭發(fā),下垂至手臂(見圖1)。第二名舞者頭戴的為將軍面具,其面目表情顯然比武士的表情更深沉老練,長髯覆蓋了兩頰,是典型的倒三角胡,將軍面具的頭盔與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士兵頭盔極為相像,是波斯式尖頂盔帽,只是兩邊的帽耳更為夸張(見圖2)。第三個、第五個、第七個舞者面具均為鬼臉獸耳,相同的大耳特別醒目,是兩頭尖的船形,不同之處在于,第五張面具是一個鷹鉤鼻,眼部有裝飾(見圖3),第七張面具是猴面,面部較猙獰,似乎還露出了鋒利的牙齒(見圖4)。第四張面具是一個普通的人面。第六張面具是一個老者形象,深目鷹鉤鼻八字胡。最后一名舞技的面具比較獨特,嘴骨明顯較長,嘴巴張開露出舌頭,頭上似乎還有卷曲的毛發(fā),由于圖像年代久遠,無法辨別清楚,不過看其形制,應該正是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并服狗頭猴面”的狗頭。綜上所述,舍利盒身上的八張面具分別有人面四張,獸面四張,人面有武士、將軍、青年與老者,獸面有鷹、猴、狗??梢娞K幕遮面具之多種多樣。
那么蘇幕遮舞蹈有沒有規(guī)定必須有人面、獸面多少才能進行舞蹈呢?這點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既然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狗頭猴面”的說法,并且舍利盒上確實有狗面和猴面的形象,那么狗面和猴面是必不可少的。程璐瑤的論文《蘇幕遮》提到傳至日本的“蘇幕遮”表演者的面具上有鷹圖案的刺繡,這種鷹崇拜在薩滿教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蘇幕遮”有驅逐惡鬼的性質,所以鷹的面具也是極有可能用到的。在不同的場合,舞蹈會有不同的情節(jié)調節(jié),為迎合統(tǒng)治者的需求會適時的增加些將軍、武士的形象。“蘇幕遮”是一種歌舞戲,歌舞戲就要有情節(jié)和角色的劃分,可推斷其在表演時會根據場合的不同,在情節(jié)上做一定的調整,所以表演者的面具也是隨情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的。不過不管情節(jié)怎樣變化都變不了驅邪、祈雨的主題,狗面、猴面、鷹面這樣最基本的面具形象是不可少的。
剛剛提到的日本《蘇莫者》是唐時傳至日本的,為一人帶假面,面具模樣怪異,長發(fā)濃須,似猿猴,其面具為山神形象。日本的蘇莫者面具與西域的蘇幕遮面具有很大差別,舞蹈內容、面具形制也是南轅北轍。霍先生說:“西域歌舞戲的面具,實際上起到了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感情表達、審美教化的諸多作用?!眰髡f故事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而關于蘇幕遮面具的故事也有好幾種,學術界還莫衷一是,正是這樣,我們探討蘇幕遮才更加有意義。
[1](唐)般諾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M].
[2](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M].
[3](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四[M].
[4](宋)王明清.揮麈錄[M].
[5](清)毛先舒.填詞名解[M].
[6]俞平伯.唐宋詞選釋[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7]霍旭初.龜茲藝術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8]穆宏燕.家住波斯久作長安旅[N].北京青年報,2012.
[9]馬冬雅.關于蘇幕遮研究的幾個問題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14,8.
[10]王嶸.龜茲舍利盒樂舞圖文化解讀[J].民族藝術,1997,3.
[11]王嶸.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蘇莫遮[J].民族藝術研究,1997.
[12]程璐瑤.蘇幕遮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