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面對犯錯的孩子,我常常無法控制心中的怒火,有時候氣得滿面通紅,說話都結巴了。事后,我感到非常后悔,但是下次遇到類似事情,還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請問,當面對孩子犯錯時,我怎樣才能做到情緒平和,不那么激動?
郭明
答:孩子犯錯,家長通常會感到惱火,但是有的家長能很好地控制情緒,而有的家長不能。對孩子大發(fā)脾氣之后,很多家長很懊惱,對自己的教育能力不滿,進而喪失教育孩子的自信。如果你處于這個狀態(tài),不妨在行為上對自己進行一些訓練。
降慢語速
我們在激動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語速會加快,有時說話甚至會結巴。也就是說,這時,我們的情緒發(fā)展到了語言跟不上表達的地步,大腦出現(xiàn)了自我保護狀態(tài)。因此,在盛怒時,降慢語速有利于理性的回歸和情緒的平復。
降低音量
和降慢語速一樣,當人激動時語速加快,音量升高,以掩蓋內心的焦慮和憤怒,情緒進一步發(fā)展,音量則會越來越高,所以古人有“有理不在聲高”之說。也就是說,當你的聲音提高了就說明你不想講道理了,理性開始喪失。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有意識地降低音量,理性就會回歸,情緒更容易得到平復。
閉上眼睛
很多時候,父母看到孩子漫不經(jīng)心或者無所謂的樣子時,會進一步激發(fā)怒火,導致焦慮感上升和耐心喪失。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有意識地閉上眼睛或者扭頭將視線落在別處,就可以避免進一步受刺激,也會讓情緒迅速降溫,回歸理性。
迅速脫離
和閉眼睛的策略一樣,如果這個時候能夠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到其他地方走走或者喝口水,也會達到降低焦慮、平復情緒的目的。
以上幾點,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父母的焦慮和激動,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有類似問題的父母可以試試,如果和愛人一起練習,相互提醒效果則會更好。
從失敗中獲得成長
問:我喜歡看湖南衛(wèi)視的《我是歌手》。這個節(jié)目和其他歌唱比賽不同,不是從平民中挖掘草根明星,而是成名歌手間的競賽。上周五,素有“音樂魔法師”之稱的胡彥斌被意外淘汰,媒體采訪他對此次失敗的感受,胡彥斌表現(xiàn)得非常淡定和成熟。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他在與我們玩游戲或與其他孩子有競爭性互動時,往往不能接受自己不是第一,為此常常和小伙伴鬧別扭。我希望他能像胡彥斌一樣,面對失敗,坦然接受,拿得起放得下。請問,我該怎么教育他?
李茜
答:能從《我是歌手》中看到親子教育,說明你是一個在教育上非常有心的媽媽,這非常好。當孩子遭遇失敗時,我們應該這樣做:
1.不對孩子灌輸“一定要得冠軍”的想法
雖說現(xiàn)在的孩子早已成為全家的小太陽,望子成龍也是人之常情,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對孩子灌輸“一定要得冠軍”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是他成長的負擔。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沒關系,參與最重要,只要你努力了,對自己來說就是成功。”
2.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不要引導孩子只注重結果
生活中,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都要看到、說到,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只注重結果。俗話說“一山更比一山高”,競技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如果只關注能否奪冠,不僅會讓孩子陷入“沒有奪冠就是無能”的消極情緒中,還會讓他失去生活的樂趣。
3.讓孩子從失敗中得到成長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父母不能為孩子撐一輩子傘,有些風雨需要孩子自己去承受和經(jīng)歷。我們在和孩子玩游戲時,可以“放水”讓他得第一。但是離開家進入學校、社會后,誰又會為他“放水”?面對這樣的落差,孩子必然難以接受和適應。與其那樣,不如現(xiàn)在就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失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得到鍛煉和成長。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