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 谷盛嬋
締約過失根本違約是在合同已經有效成立的情況下,在合同訂立前因當事人消極履行先合同義務,造成他方合同目的落空而形成的違約后果。清楚界定締約過失之根本違約對明確當事人雙方合同義務的履行及違約行為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彌補具有重要意義。締約過失根本違約之判斷標準包括雙方當事人之間必須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違反合同義務的當事人主觀上有過錯,不論是故意或是過失造成的違約后果;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致使守約方的合同目的落空;另一方當事人對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事先并不能預見且不知情。
締約過失責任/根本違約/判斷標準
在建設法制化國家的進程中,合同法所調整的當事人訂約履約的如期實現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當事人在以訂約為意圖進行磋商談判的過程中要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合同訂立前的協(xié)助告知等義務,即先合同義務。如締約一方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而造成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1],這是學界各個觀點普遍認同的,但本文是在合同已經有效成立的前提下,對該當事人的這種締約過失行為致使他方合同目的落空是否構成根本違約加以討論。
一、締約過失根本違約概述
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是指當事人一方未履行先合同義務或存在惡意磋商等行為,給他方造成損害,則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負責賠償損害方因對其信賴而產生的損害[2]。這一理論是由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于1861年正式提出的,隨后被各國所接受,并在各國的立法中都有體現。而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所承擔的民事責任。劃分依據不同,違約責任可分為不同的種類。其中,以違約行為是否導致另一方訂約目的不能實現為標準,可將違約責任劃歸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根本違約是指因一方的違約行為致使他方合同目的落空,即預期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守約方在此基礎上享有合同解除權[3]。在英國法中,合同條款依據其重要程度被區(qū)分為“條件”和“擔保”兩類,只有當事人違反“條件”條款時才構成根本違約[4]。同樣,美國法提出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之分,一方只有構成重大違約無辜方才可解除合同。因此筆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同屬于合同法中的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不利后果,但締約過失責任成立的一般前提應是合同未成立,且一方當事人的惡意磋商行為給另一方造成損失,并且該損失是當事人由于信賴合同即將成立所付出準備而產生的支出。而違約責任成立其中的一個重要前提則是合同已經有效成立。在這里筆者所認為的締約過失根本違約首先須是一種違約行為,而后因其違反義務的階段、違約致他方的損害程度確定為締約過失根本違約。在我國,《合同法》第94 條明確規(guī)定了合同解除的幾種情形: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遲延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或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由此看出,我國合同法中規(guī)定的合同解除權主要以合同目的能否如期實現為判斷標準,即守約一方當事人在多大程度上被剝奪了其合理期待的利益。因此在合同有效成立后發(fā)生或當事人發(fā)現的,有損其利益的,可歸責于另一方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損害的也應當劃歸為違約責任。
二、締約過失根本違約實例及分析
1999年末,甲方將自己享有所有權的一間房屋出租給乙方,隨后,雙方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并明確約定了租金等事項,其中確定租期為三年。在剛搬入該房屋時乙方曾對房屋進行裝修裝飾、并且購買了家具、家居用品等,花費了必要的支出。但在2001年初乙方從鄰居處得知該區(qū)域的房屋即將拆遷,且拆遷決定及拆遷時間于兩年前就通知到各家各戶。雙方合同中約定的三年租期不能實現,遂乙方決定與甲方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賠償其經濟損失。
從該案中可以看出在雙方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前,出租人就明知其房屋將于兩年內拆遷,仍然與承租人簽訂租期為三年的房屋租賃合同。出租人未能履行如實告知與該處房屋有關事項的義務,隱瞞了房屋即將拆遷的事實,嚴重影響到承租人的利益,致使承租人實現三年租期的合同目的落空。出租人的隱瞞行為已違反先合同義務構成根本違約?!熬喖s過失根本違約”在本案中主要表現為:第一,甲乙雙方的合同已經有效成立。若雙方之間不存在有效的而合同關系,則無從談起違約行為。第二,甲方的違約行為是發(fā)生在雙方締約過程中而非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只有在雙方進行磋商締約合同的過程中才產生締約過失根本違約行為,若發(fā)生于合同履行過程中則為預期違約、實際違約或其他違約形式,而非締約過失。第三,乙方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發(fā)現甲方在締約過程中的隱瞞行為,且該行為產生了致使乙方合同目的落空的嚴重后果。由于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失致使對方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才構成締約過失根本違約。第四,在此情況下,承租人乙方享有合同解除權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三、締約過失根本違約判斷標準
締約過失根本違約不同于締約過失責任也不同于違約,因此其成立要件具有特殊性。
(一)雙方當事人之間必須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
締約過失根本違約屬違約的一種形式,違約發(fā)生的前提即存在必須有效的契約關系。在我國, 若合同已經有效成立, 因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而致他方損害, 就不應適用締約過失責任。若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的前提下,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致他方的損害則構成締約過失責任而非違約責任。是否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是區(qū)分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的一個重要要件。
(二)一方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
締約過失根本違約是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種違約形式,這是區(qū)別于其他違約如預期違約,實際違約的階段性要件。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未如實告知、通知可能對另一方當事人產生不利后果的客觀事實,由此而產生的違約后果則可歸責于違約方怠于履行告知義務,從而構成締約過失根本違約的違約形態(tài)。
(三)違反合同義務的當事人主觀上有過錯,不論是故意或是過失造成的違約后果
違約方主觀上的過錯包括兩種情形:一是違約方拒不履行先合同義務,二是先合同義務履行不當, 即瞞報、錯報。在締約過程中, 雙方當事人基于信賴關系訂立合同以期實現各自的合同目的,合同目的的不能實現必須是由于違約方主觀的過錯導致的。
(四)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致使守約方的合同目的落空
對于根本違約,其中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致使守約方的合同目的落空,預期合同目的難以甚至不能實現。如果對合同義務的違反導致守約方的損害并未達到這種嚴重程度而僅是可補救的損害,則不會構成根本違約,守約方也不享有合同解除權,而是應當采取其他的補救措施,如要求違約方實際履行或要求損害賠償等。對合同解除權的嚴格規(guī)定是為了在保護守約方合同利益的同時,也要防止守約方因輕微違約情形對合同解除權的濫用。
(五)另一方當事人對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事先并不能預見且不知情
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另一方當事人對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知情或可以預見,則可以推定為是守約方明知違約方的違約行為會產生損害后果,還繼續(xù)與其磋商訂立合同并使合同有效成立,對違約后果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在此情況下,守約方當然不享有合同解除權。
四、分析界定締約過失根本違約的意義
首先,這一理論的提出對構建我國合同法中先合同義務責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充實了締約過失理論的法律效果。我國合同法明確規(guī)定了當事人應當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協(xié)助告知等先合同義務,但卻未規(guī)定違反先合同義務構成違約的法律后果。該理論是根據違約的不同階段構成不同的違約后果界定的。明確區(qū)分了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亦或是違約責任。其次,有利于維護合同法內在體系的和諧。完善了從合同磋商至合同履行完成,在其過程中產生的先合同義務到后合同義務各個階段的違約形態(tài)。有利于發(fā)展我國合同法體系構建的全面性、完整性。最后,明確加強了對守約方的權利保護。完善了對締約方之間基于信賴訂立的合同關系的保護,為守約當事人對合同目的落空下的合同解除權提供了理論依據。締約過失根本違約理論與我國合同法的立法方向是一致的,其目的都在于真正做到使每個公民有法可依,從根本上實現依法治國的科學方略。
參考文獻:
[1]王利明. 合同法學 [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耶林 <耶林法學年報>第4卷 <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 1861年
[3]United Nation Convention on 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4]{英}P.S.阿蒂亞. 張家口:法律出版社[M],1982:297-298